一周一交响——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网络转载)
《f小调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f Minor Op.36 ,又称为“小俄罗斯”,作于1877-1878年,题献给柴可夫斯基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
介绍
作品于1878年2月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这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也是他“命运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中的第一部。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作曲家还指出: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柴可夫斯基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作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乐章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连贯的行板,c小调,3/4拍。由铜管乐器尖厉的声音奏出威慑般的音调,它象征了噩运、宿命,是幸福与安宁的障碍,是人与命运戏剧性冲突的开端。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呈示部主部主题的下行音调传递出主人公内心的惊慌不安和抑郁悲叹,充满忧患、苦难的形象特征。而由它衍生的附点动机则充满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好象主人公经受着永无止境的精神折磨,除了屈服而别无办法。抗争般的高潮过后情绪缓和下来,幻想般的、温柔的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娓娓道来,长苗和大提琴的先后烘托更加强调了主题的泰然、平静和愉悦。作者在原稿上写道:“多好啊,离开纠缠不清的主部主题多远啊!看,这就是幸福!”主人公找到了一块迷人的天地,沉浸在光明和爱抚之中。主部的动机悄悄地插了进来,乐队的全奏、钢管乐器的威力砸碎了幻想,展开部开始了。展开部主要是主部主题的发展,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了一次次浪潮,威严而冷酷的命运动机再三出现,横扫一切。再现部是副部主题的再现。当命运动机再次闯入时,音乐进入宏大的尾声,以激越和凄厉的轰鸣结束了第一乐章。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小行板,降b小调,2/4拍,是抒情的复三段曲式。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作曲家称其为“一连串的回忆……”,悠缓、典雅和恬静的氛围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F大调,2/4拍。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作曲家称为 “想象的自由驰骋”。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作曲家童年时代所听到的俄罗斯民谣《田野中的白桦树》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略显粗糙厚重、强有力的音响,不乏高度紧张意味及狂放的力量、顽强地反复出现的变奏曲,都与主人公内心的慌乱交相呼应。结尾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小号奏出主人公轰鸣般命运主题之前,民间歌曲充满了苦闷、悲哀、忧伤的色彩。然而风雨过去了,亭亭玉立的小白桦树抖落了水珠,节日的人群又喧哗起来,弦乐器上掠过飞快的乐句。最后,在一片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中,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宣告结束。
拓展阅读:(来自百度百科)
柴科夫斯基的第4交响曲,F小调,OP.36,作于1877-1878年。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与两个女人有关,一是对梅克夫人的爱恋。梅克夫人从物质上一直支持他,她很策略的先约他写一些作品,最终又付以年金,同时又规定与他永不见面。另一位是安东尼娜.伊万诺娃.米柳科娃,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青年学生。她逼柴科夫斯基与她结婚,结婚后不到一个月,柴科夫斯基就极度痛苦的冲出莫斯科的家,在外面度过夏天。秋天柴科夫斯基想恢复和好。最终差点被她逼疯。他逃往圣彼得堡,途中精神失常,甚至昏迷。医生嘱他去瑞士,在日内瓦湖边一个静静的村子里,他完成了这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为梅克夫人而作,它表现的是命运。柴科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们无法逃避命运,我和这个姑娘的相识是命中注定的。”他向梅克夫人这样解释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庄严的行板,有生气的中板。引子是全曲的核心,这就是命运之神,命运的力量。它阻碍人们奔向幸福,到达目标,它嫉妒的监视着不让我们的幸福和安宁完美无缺:它像达摩克里斯的剑一样高悬在头顶,这是无间断的精神折磨,不可克服,无法逃避,对它只有屈从,别无它法。孤独沮丧的感觉越来越强,遁入梦境,会不会好些?快乐啊,甜蜜温馨的梦将我拥抱,一个清晰光辉的人像闪现了,并向我招手。灵魂在梦中越来越远,把阴郁的一切忘记干净。但这到底还是梦。命运之神粗暴的把我捍醒。于是我们看到,生活不过是严酷的现实和稍纵即逝的幸福梦幻的永恒交替。第2乐章:如歌的小行板。这个乐章显示悲哀的另一面。一天劳累之余,深夜独坐时感到惆怅。种种回忆,思绪万千。多少事已成了过眼云烟。回忆往事也是一种乐趣,让自己消失在过去之中是辛酸的,却也是甜蜜的。第3乐章,谐谑曲,固定音形拨奏:快板。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使一些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图案,虚无飘渺的音型。
就像喝了点酒,稍有醉意时脑子里浮现的想象。心情时而轻松,时而忧郁,一无所思。听任幻想驰骋,突然想象中闯入一个喝醉酒的农民和一支市井小调,远处可闻过路的军号声。这是人们入睡时出没在脑海中的一幅不相连惯的图画。4.末乐章:热情的快板。如果自身找不出快乐,不妨出去走走,不妨看看人民是如何享受生活。这是一幅民间节日的图画,我们还没来得及在别人的幸福中忘掉自己,那不可战胜的命运之神又一次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欢乐之中的人们不驻足观看我们的孤独和悲伤。他们是多么欢乐啊,他们是多么欢乐啊,他们的感情那么单纯。你还能说是街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吗?幸福还是有的,单纯质朴的幸福,为别人的幸福欢呼吧,这样,生活也就变得好受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部作品:
高清版(来自乐视网)
(音质画质都一流,就是中间间插广告有点小烦人)
介绍
作品于1878年2月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这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也是他“命运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中的第一部。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作曲家还指出: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柴可夫斯基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作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乐章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连贯的行板,c小调,3/4拍。由铜管乐器尖厉的声音奏出威慑般的音调,它象征了噩运、宿命,是幸福与安宁的障碍,是人与命运戏剧性冲突的开端。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呈示部主部主题的下行音调传递出主人公内心的惊慌不安和抑郁悲叹,充满忧患、苦难的形象特征。而由它衍生的附点动机则充满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好象主人公经受着永无止境的精神折磨,除了屈服而别无办法。抗争般的高潮过后情绪缓和下来,幻想般的、温柔的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娓娓道来,长苗和大提琴的先后烘托更加强调了主题的泰然、平静和愉悦。作者在原稿上写道:“多好啊,离开纠缠不清的主部主题多远啊!看,这就是幸福!”主人公找到了一块迷人的天地,沉浸在光明和爱抚之中。主部的动机悄悄地插了进来,乐队的全奏、钢管乐器的威力砸碎了幻想,展开部开始了。展开部主要是主部主题的发展,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了一次次浪潮,威严而冷酷的命运动机再三出现,横扫一切。再现部是副部主题的再现。当命运动机再次闯入时,音乐进入宏大的尾声,以激越和凄厉的轰鸣结束了第一乐章。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小行板,降b小调,2/4拍,是抒情的复三段曲式。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作曲家称其为“一连串的回忆……”,悠缓、典雅和恬静的氛围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F大调,2/4拍。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作曲家称为 “想象的自由驰骋”。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作曲家童年时代所听到的俄罗斯民谣《田野中的白桦树》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略显粗糙厚重、强有力的音响,不乏高度紧张意味及狂放的力量、顽强地反复出现的变奏曲,都与主人公内心的慌乱交相呼应。结尾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小号奏出主人公轰鸣般命运主题之前,民间歌曲充满了苦闷、悲哀、忧伤的色彩。然而风雨过去了,亭亭玉立的小白桦树抖落了水珠,节日的人群又喧哗起来,弦乐器上掠过飞快的乐句。最后,在一片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中,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宣告结束。
拓展阅读:(来自百度百科)
柴科夫斯基的第4交响曲,F小调,OP.36,作于1877-1878年。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与两个女人有关,一是对梅克夫人的爱恋。梅克夫人从物质上一直支持他,她很策略的先约他写一些作品,最终又付以年金,同时又规定与他永不见面。另一位是安东尼娜.伊万诺娃.米柳科娃,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青年学生。她逼柴科夫斯基与她结婚,结婚后不到一个月,柴科夫斯基就极度痛苦的冲出莫斯科的家,在外面度过夏天。秋天柴科夫斯基想恢复和好。最终差点被她逼疯。他逃往圣彼得堡,途中精神失常,甚至昏迷。医生嘱他去瑞士,在日内瓦湖边一个静静的村子里,他完成了这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为梅克夫人而作,它表现的是命运。柴科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们无法逃避命运,我和这个姑娘的相识是命中注定的。”他向梅克夫人这样解释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庄严的行板,有生气的中板。引子是全曲的核心,这就是命运之神,命运的力量。它阻碍人们奔向幸福,到达目标,它嫉妒的监视着不让我们的幸福和安宁完美无缺:它像达摩克里斯的剑一样高悬在头顶,这是无间断的精神折磨,不可克服,无法逃避,对它只有屈从,别无它法。孤独沮丧的感觉越来越强,遁入梦境,会不会好些?快乐啊,甜蜜温馨的梦将我拥抱,一个清晰光辉的人像闪现了,并向我招手。灵魂在梦中越来越远,把阴郁的一切忘记干净。但这到底还是梦。命运之神粗暴的把我捍醒。于是我们看到,生活不过是严酷的现实和稍纵即逝的幸福梦幻的永恒交替。第2乐章:如歌的小行板。这个乐章显示悲哀的另一面。一天劳累之余,深夜独坐时感到惆怅。种种回忆,思绪万千。多少事已成了过眼云烟。回忆往事也是一种乐趣,让自己消失在过去之中是辛酸的,却也是甜蜜的。第3乐章,谐谑曲,固定音形拨奏:快板。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使一些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图案,虚无飘渺的音型。
就像喝了点酒,稍有醉意时脑子里浮现的想象。心情时而轻松,时而忧郁,一无所思。听任幻想驰骋,突然想象中闯入一个喝醉酒的农民和一支市井小调,远处可闻过路的军号声。这是人们入睡时出没在脑海中的一幅不相连惯的图画。4.末乐章:热情的快板。如果自身找不出快乐,不妨出去走走,不妨看看人民是如何享受生活。这是一幅民间节日的图画,我们还没来得及在别人的幸福中忘掉自己,那不可战胜的命运之神又一次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欢乐之中的人们不驻足观看我们的孤独和悲伤。他们是多么欢乐啊,他们是多么欢乐啊,他们的感情那么单纯。你还能说是街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吗?幸福还是有的,单纯质朴的幸福,为别人的幸福欢呼吧,这样,生活也就变得好受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部作品:
高清版(来自乐视网)
(音质画质都一流,就是中间间插广告有点小烦人)
-
酒吧長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2 11: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