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
淮剧原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起源于江苏盐城、淮安、淮阴一带,流行于上海、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淮剧是在苏北民间小戏香火戏的基础上,结合门叹词等民间说唱,在徽班演出的影响下形成的,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60年代初,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台语言。
二十世纪20年代,一些京剧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带来了京剧剧目、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淮剧艺术也不断从京剧中吸取养料,趋向成熟,进入皮夹可(或称京夹淮)阶段。
皮夹可时期江淮戏音乐得到发展,旦角艺人谢长钰在吸收京剧服饰和化装的同时,开始借鉴京剧的弦乐托腔。他与琴帅戴宝雨及演员陈为翰、何孔标一起,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的板式,创造了新腔,并用四胡(后改为二胡)取代单纯的锣鼓伴奏,因该腔运用胡琴伴奏,把行腔拉长,观众便称之为〔拉调〕,谢长钰也因此有江北梅兰芳之誉。
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原被解散的淮剧团先后恢复,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1977~1981年,《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千金》晋京演出,为盐城获得了小戏之乡的美誉。1982年省淮剧团被吸收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这也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
二十世纪20年代,一些京剧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带来了京剧剧目、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淮剧艺术也不断从京剧中吸取养料,趋向成熟,进入皮夹可(或称京夹淮)阶段。
皮夹可时期江淮戏音乐得到发展,旦角艺人谢长钰在吸收京剧服饰和化装的同时,开始借鉴京剧的弦乐托腔。他与琴帅戴宝雨及演员陈为翰、何孔标一起,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的板式,创造了新腔,并用四胡(后改为二胡)取代单纯的锣鼓伴奏,因该腔运用胡琴伴奏,把行腔拉长,观众便称之为〔拉调〕,谢长钰也因此有江北梅兰芳之誉。
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原被解散的淮剧团先后恢复,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1977~1981年,《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千金》晋京演出,为盐城获得了小戏之乡的美誉。1982年省淮剧团被吸收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这也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