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 Mala 串珠子
上周听了个职场人士分享,他们是我以前那个行业里的人,收获很大。笔记如下: - 具体的职位,具体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skillsets的延续; - 做喜欢的事前提是你能把你的能力特长运用上去; - 不要执念于一件事,心态要开放,有些事做了以后会喜欢上的。don't stick to one thing, please open to serendipity; - 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害怕,还不完全胜任的事情,加速成长; - 有时候全部打碎后,会容易找出关键的piece; - 社交不仅和自己领域的人交往,还应该和其他领域的人交流,向他们展示你的特长,你可以教给他们什么,帮助他们什么,这是personal branding; - 卖东西(销售)是让陌生人信任你的过程。不要强买强卖,光发邮件没用,需要打打电话喝个咖啡,以后他们要做决定时会不由自主想到你; - 学习无止境的意思是不断学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有时要把曾学过的东西拿出来再学习咀嚼一遍; - mentor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候一个很tough的人会成为你重要的导师 听了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的转行。记得几年前刚工作不久碰到不顺和瓶颈,嫂子跟我说很多细碎的点滴只有当有一天你把他们串起来时才会发现:哇,这些珠子成了一条项链!但变成项链需要时间。现在常要跟人家解释我为什么转行,还要向人解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两个领域,其实我一边学习一边发现是有传承的。我慢慢发现所有的经历,至少我的,可以汇成两点: (1)所有学的时候觉得很困难的往往是新知,而这些以后往往会在不经意时发挥作用 (2)所有经历过的具体的不快乐的事其实是不会记得的,只有那些值得开心和骄傲的事才会记得并拿出来比较 关于第一点,我想到三件事。 故事一:不止一次听同学吐槽McDonald教授的课太水,assignment和lecture脱节,可是我至少在他的课结束后三次把他assignment instruction翻出来参考.一次用于小绿,两次是他当时让大家做一个海量数据对比时给的很多remote sensor的参考资料。我记得很清楚,做assignment时完全不懂remote sensor,不懂GIS,不知道怎么用NASA数据,于是当时抛弃了NASA,用了资料库里比较直观的哥大一数据库。但这学期做一个关于明代珠三角某case study时要看珠三角urbanization时,以及最近在做关于海地一个穷乡僻壤地方研究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要看NASA卫星图,然后突然就慢慢会用了。 故事二:上课时大家集体吐槽Buismann教授无轨电车乱开,给评分时苛刻又不讲理由,设计常不说怎么做就丢给大家。记得当初日照分析我们team做了好几次,问了别的同学后我当时假模假样在电脑里放了个Google Earth Pro的安装程序,然后其实就从没装过。还是最近关于海地那个穷乡僻壤地方的研究,不可能像纽约那样容易到找资料,只能依靠冷冰冰的卫星数据,找到一个kml,然后就得装Google Earth了,然后发现不会用,就得再找使用说明。这让我想到这个上周有个分享者是从physics转行到financial engineering再到entrepreneur,他说他觉得这些经历是相似的就是他喜欢解决问题。而我好像也喜欢带着问题去研究学习,如果是枯燥的看书我会觉得很无趣,只有当脑子里有想法有质疑时学习效率才会高。 故事三:记得在4A时看曲高和寡的Google insights,前主管曾给了我一个Google的ZMOT让我看。当时看了一部分,没想到就这么巧上周来学校做演讲的一个人是Google Insight team的,就这样开始聊起来了。这些不常见的能引发我兴趣的事往往似乎之后会有某根神奇的线会指引我到相关的地方去,去年KM教授的期末作业,当时我想写ecommerce,他劝我说题目太大,适合做capstone做年度research,当时就是一根筋抽住一门心思想抱着幻想要跟着CS做passive house项目或者跟着CV教授做任何项目。如愿选了CV教授的项目,但阴差阳错他变成了第二老板,而第一老板是个mean得不得又善变的人。因为不能drop,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想想当初听KM教授的话,如果和VG同学一起跟他做关于ecommerce的项目多好。当初期末想做这个的确真是鸿篇巨制,因为当初我和VG同学想说三点其中居然有一点是我们都不懂的data center,而这个在这学期的一门课中有提及。现在想想做一个自己喜欢,又有教授主动愿意supervise的项目是多幸运。现在的这个年度项目,和两个不配合的同学和一个mean boss一起合作,我只能尽我所能就当花钱买教训,烧香拜佛求保A-。 关于第二点,其实不多说什么。那些美好往事一定让人印象深刻,深刻到具体细节。不快的事一般只有个大概,至少对我来说,我很难回忆起细节。我觉得10年在HSC志愿者的经历是很好,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发现了FLL,发现很多人都做了好多年志愿者。我跟Norm说,你的组织让我想到了我以前服务的组织,真的很开心。今天和在加拿大留学的Sail同学聊起来,说到对纽约无爱,我说我也对纽约爱不起来,但现在慢慢觉得有点接受起来。甚至因为最近给Yoga Journal做outreach volunteer,在走过了Harlem community后再比较Wall Street,发现不被很多人待见的Harlem其实还是很好的,很多店员都很友好热情。虽然我跟Sail也说我不知道会不会在纽约一直呆着还是会跑去别的州,但我突然觉得如果FLL真的成为又一个HSC让我也愿意做10年的志愿者呢? 当我最后给日记写题目时,脑子里突然就想到了梵文的Japa Mala,我应该曾经也写过这个名字的某个关于瑜伽的记录吧。Coursera上有一门课讲如何学习,我看过一部分,记得里面有说,有的时候大脑的运作就是在让你在不同领域里跳跃关联。我深以为然,我觉得这样跨领域的自我反思,跨领域地和别人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加深和拓宽自己知识的手段。上上周参观学校新建的号称东部极牛的实验室,然后都是透明玻璃实验室设计,把5个专业放在一个楼,鼓励大家collaboration, 然后李飞教授说这个是现在高校流行的做法,看来也算又找了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