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追求荣誉的冒险家
1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一个唯美主义圣徒,却成了文学史上“最大丑闻”的受难者。且不管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如何,至少他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文学人物之一。他同时代的人对他有崇拜,有不屑,更多的是妒忌。他先是迫使人们接受了几条悖谬而有趣的艺术真理,人们又迫使他接受荒唐而残忍的惩罚。正因为他未选择逃亡而是决定接受惩罚(以风化罪入狱服刑两年),才最终铸就了他在文学史中不朽的地位。如本书作者所说:“他屈服于他曾经批判过的社会,因而赢得了比别人更进一步批判社会的权利。”
王尔德的传记很多,这一本却有特殊的地位。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之吸引我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作者理查德•艾尔曼(1918—1987)。他花费一生大量的时间完成了爱尔兰文学三杰的传记,即《叶芝传》、《乔伊斯传》和这本《王尔德传》,每本都值得读了又读。传记本质上是谈论人的艺术,但艾尔曼教授(曾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不仅擅于谈论人而且最擅于谈论作为文学家的人。他对文学家的生活非常熟悉,对其创作方法、谋生手段和建立声望的过程全都了如指掌。因而他也能把作家的生活、命运及其作品结合的十分紧密,探测到其神秘潜流。从而不仅带给读者一个非常鲜明而生动的作家印象,也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绝非那些以传记为职业的传记作家可比。
2
关于王尔德,相信买这本书的读者大都对他的那些关于生活和艺术箴言不陌生。诸如“艺术的价值在于一无所用。”“生活模仿艺术远甚艺术模仿生活。” “艺术的真理就在于其对立面也是真的。”“给他一个面具,他会告诉你事实。”“一种思想如果称不上危险,那它就不配称为思想。”“只有肤浅的人才了解自己。”,以及“不要惧怕过去,如果人们告诉你过去的事情无可挽回,别相信他们。”说实话,这些格言如果出自别人之口,只能被看成是作这发挥超常的机智妙语,并一笑置之,但对于一个努力实践并传播它们,最后还受到惩处的作家来说,更让人关注的应该是其现实性。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说:“没有人能自在地追求荣誉,除非不顾受辱的危险。”王尔德的人生对世人最有启迪之处就在于他人生的冒险,因为他自己也常常对此缺乏理解。作为诗人、批评家和讽刺剧作家,王尔德的思想当然是敏锐的,但这种敏锐却不包含能了解到别人内心的恶意。虽然他写了很多邪恶之人,可是这些人只能称风度翩翩的“邪恶君子”(绝不包括粗鲁的混蛋),欣赏的是他们表面上那种风度之美,就像波德莱尔所谓“恶之花”。更具体的来说就是那些带着邪气的漂亮面孔。对他施放恶意的人只是使他的名气受到伤害(特别是惠斯勒),而邪恶的伙伴却使他深陷于一张的巨大而黑暗的网,使他的人生彻底跌落于阴沟之中。他在写《莎乐美》的时候,却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真理:“人们总是杀死自己所爱。”这句话的反命题就是“人总是受害于那些爱上自己的人。”他就是陷入这条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处世逻辑之中难以自拔。从没有哪个作家所写的格言在他本人身上带有这么强大的宿命性和戏剧化。
尽管王尔德常被人看作一位过着戏剧化人生,并渴求荣誉光环的人,但艾尔曼却把它当成一位与那个时代的愚昧和虚伪作战的文学英雄。这本传记所用的体裁也像一本五幕的悲剧。全书分为:“初始、发展、昂扬、羞辱、流亡”,并且赋予每一幕以鲜明的特色。比如早期王尔德只是不遗余力传播唯美主义信条渴求明星光环的人。中年的王尔德,面对自己的追随着开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处世方法:“……籍此可以摆脱一种尚没有能力对付宗教或生活的唯美主义,也可以摆脱一种提供了安全感却永远如履薄冰的宗教。他并非是通过摒弃唯美主义或道德来实现这一目的,而是把神圣的事物颠倒过来,让他们成为世俗的事物,而把世俗事物颠倒过来,让它们成为神圣的事物。他让灵魂流露出色情,让欲望显现出精神性。”而出狱之后的王尔德已经接近为一个罪人—圣人的象征,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旧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害怕被他的名气灼烧。
艾尔曼教授对王尔德的研究之特点可从下面这种写作手法中窥得一斑。他总是用王尔德的作品来分别描绘其精神的三个分支。即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探究其灵魂的格调(他对完美人格和文明社会的憧憬);《道林•格雷的画像》则用来揭示其欲望的指向(也是其命运的走向);《意图集》和其它几篇重要的批评则用来揭示王尔德才智的特征。这种手法不仅从侧面验证了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的格言。而且还深化了王尔德作品的内涵。至于王尔德最擅长的写作手法是改写《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史中的典故,给它们续上一个反转的结尾。王尔德的天才就是改造,他可以使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变得更美妙,但惠斯勒认为这种改造就是抄袭,是明目彰胆的抢风头。
3
虽然王尔德公认的代表作是他的小说和戏剧,这些作品的确也赋予英国文学以鲜明的特色和实质,但他在狱中所写的书信《来自深渊》却可称为人类所能写出的最优美最感人的书信,信中大部分内容是他遭遇断崖式人生变故(他母亲亦在他服刑时去世)之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动人,格言警句琳琅满目。信中所用的语言不是天才的语言而是阅历极丰富者使用的语言,而腔调则带有莎士比亚悲剧里那种独白的雄辩色彩,因此更为罕见!这封信可以称为王尔德最不可磨灭的灵魂结晶,是他最出色的“戏剧作品”。他对自己的评价尽管仍然有种虚荣的色彩,但并未失去自知之明。这封书信实际上也是王尔德的自传,并构成艾尔曼这本传记的底色。
特别是艾尔曼教授引用的一段:“……我是一个跟我所处时代的艺术和文化具有象征关系的人。我刚成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还迫使我的时代意识到这一点……我拥有天赋、卓越的名字、高贵的社会地位、才气和智性胆略;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人们思想和事物的色彩……不管我接触什么,我都会让它在一种美的形式中呈现美;对于真相而言,我不但把真实赋予它,也赋予它假相,这些都属于它应有的领域……我视艺术为最高的现实,而生活只是一种虚构;我唤醒了时代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我的身边创造了神话和传奇;我把所有的体系归结为一个格言,把所有的存在归纳为一个警句。”
对王尔德更为具体的性格描述中,艾尔曼教授最关注的是王尔德的善良和慷慨,并用它们来破解其生活中的几个谜一般的时刻。艾尔曼参考了大量王尔德的朋友写的传记和纪念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弗兰克•哈里斯的《王尔德传》(这本书也早有中译本问世),艾尔曼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哈里斯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这有损于他传记的价值,他的传记是靠想象而非记忆所写的。”哈里斯在他所著的《王尔德传》中将王尔德自愿接受审判当成是失去神智之举。艾尔曼则赋予王尔德这个自毁行为以英雄主义色彩,并在其处世哲学中找到其逻辑前提。
王尔德的善良和慷慨与其强烈的自毁情结是密不可分的(在耶稣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结合),对生活真理的渴望也使他向往苦难。他曾说:“生活的秘密就是受苦。”他入狱之前也曾几篇文章提到过监狱对人灵魂影响的文章(都是肤浅的,艾尔曼说那些文字真是让他不堪回首),而且他从牛津毕业时就发誓尝遍园中所有的果子,他前半生尝的都是甜蜜的,所以他内心深处一直有尝一尝人生苦果的冲动,而他最终也确实做到了。这也是他虽然受到如此大的惩罚,精神却没有从此垮掉的原因。但是到了出狱之后,让他始料未及的却是几乎所有人都想躲开他,不管是憎恨他的人还是爱着他的人,其内在的生活哲理并非不言自明,而且这些哲理恰是建构这本传记之于人生的严肃性的基础。
如果将王尔德的生活模式看作是一件“艺术品”,那么现在仍有很多模仿者,如其所说“生活模仿艺术”,这本书不仅批露其真相,而且指出其危险。这种危险与我们整个社会有关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实际上,从书里所披露的事实,王尔德既使不接受审判,他之前结识的恶棍也准备利用他巨大的名声和流落各处的“情书”以勒索为生,而且最后确证其罪的也是他支付了勒索金这条证据。基本上他那时就已在劫难逃了。他肯定意识到其中巨大的危险——破釜沉舟可能也是他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追求荣誉的冒险家,王尔德失败了吗?如果只从他生命的结局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死后获得的声望则倍受世人的宠爱,历久不衰,他的悲剧在人性启蒙方面所起的作用无可比拟(没有他英国不会像现在这么“腐”),而这就形成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几乎大获全胜,的确只有代世人受过的圣徒或者一个守护神才可与之相比。
————————————————
评理查德·艾尔曼《王尔德传》 已刊《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修改。
附:王尔德箴言几则
Popularity is the one insult I have never suffered. 名气是一种我从未感觉到冒犯之物。
Ridicule is the tribute paid to the genius by the mediocrities.嘲笑是庸才给天才的贡品。
A gentleman is one who never hurts anyone's feelings unintentionally. 绅士就是从不因疏忽而伤害别人感情之人。
Experience is the name every one gives to their mistakes. 经验是一个人为他所犯的错误所取的名字。
![]() |
Oscar Wilde |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一个唯美主义圣徒,却成了文学史上“最大丑闻”的受难者。且不管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如何,至少他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文学人物之一。他同时代的人对他有崇拜,有不屑,更多的是妒忌。他先是迫使人们接受了几条悖谬而有趣的艺术真理,人们又迫使他接受荒唐而残忍的惩罚。正因为他未选择逃亡而是决定接受惩罚(以风化罪入狱服刑两年),才最终铸就了他在文学史中不朽的地位。如本书作者所说:“他屈服于他曾经批判过的社会,因而赢得了比别人更进一步批判社会的权利。”
王尔德的传记很多,这一本却有特殊的地位。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之吸引我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作者理查德•艾尔曼(1918—1987)。他花费一生大量的时间完成了爱尔兰文学三杰的传记,即《叶芝传》、《乔伊斯传》和这本《王尔德传》,每本都值得读了又读。传记本质上是谈论人的艺术,但艾尔曼教授(曾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不仅擅于谈论人而且最擅于谈论作为文学家的人。他对文学家的生活非常熟悉,对其创作方法、谋生手段和建立声望的过程全都了如指掌。因而他也能把作家的生活、命运及其作品结合的十分紧密,探测到其神秘潜流。从而不仅带给读者一个非常鲜明而生动的作家印象,也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绝非那些以传记为职业的传记作家可比。
2
关于王尔德,相信买这本书的读者大都对他的那些关于生活和艺术箴言不陌生。诸如“艺术的价值在于一无所用。”“生活模仿艺术远甚艺术模仿生活。” “艺术的真理就在于其对立面也是真的。”“给他一个面具,他会告诉你事实。”“一种思想如果称不上危险,那它就不配称为思想。”“只有肤浅的人才了解自己。”,以及“不要惧怕过去,如果人们告诉你过去的事情无可挽回,别相信他们。”说实话,这些格言如果出自别人之口,只能被看成是作这发挥超常的机智妙语,并一笑置之,但对于一个努力实践并传播它们,最后还受到惩处的作家来说,更让人关注的应该是其现实性。
![]() |
《莎乐美》的插图:比亚兹莱 |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说:“没有人能自在地追求荣誉,除非不顾受辱的危险。”王尔德的人生对世人最有启迪之处就在于他人生的冒险,因为他自己也常常对此缺乏理解。作为诗人、批评家和讽刺剧作家,王尔德的思想当然是敏锐的,但这种敏锐却不包含能了解到别人内心的恶意。虽然他写了很多邪恶之人,可是这些人只能称风度翩翩的“邪恶君子”(绝不包括粗鲁的混蛋),欣赏的是他们表面上那种风度之美,就像波德莱尔所谓“恶之花”。更具体的来说就是那些带着邪气的漂亮面孔。对他施放恶意的人只是使他的名气受到伤害(特别是惠斯勒),而邪恶的伙伴却使他深陷于一张的巨大而黑暗的网,使他的人生彻底跌落于阴沟之中。他在写《莎乐美》的时候,却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真理:“人们总是杀死自己所爱。”这句话的反命题就是“人总是受害于那些爱上自己的人。”他就是陷入这条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处世逻辑之中难以自拔。从没有哪个作家所写的格言在他本人身上带有这么强大的宿命性和戏剧化。
尽管王尔德常被人看作一位过着戏剧化人生,并渴求荣誉光环的人,但艾尔曼却把它当成一位与那个时代的愚昧和虚伪作战的文学英雄。这本传记所用的体裁也像一本五幕的悲剧。全书分为:“初始、发展、昂扬、羞辱、流亡”,并且赋予每一幕以鲜明的特色。比如早期王尔德只是不遗余力传播唯美主义信条渴求明星光环的人。中年的王尔德,面对自己的追随着开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处世方法:“……籍此可以摆脱一种尚没有能力对付宗教或生活的唯美主义,也可以摆脱一种提供了安全感却永远如履薄冰的宗教。他并非是通过摒弃唯美主义或道德来实现这一目的,而是把神圣的事物颠倒过来,让他们成为世俗的事物,而把世俗事物颠倒过来,让它们成为神圣的事物。他让灵魂流露出色情,让欲望显现出精神性。”而出狱之后的王尔德已经接近为一个罪人—圣人的象征,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旧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害怕被他的名气灼烧。
艾尔曼教授对王尔德的研究之特点可从下面这种写作手法中窥得一斑。他总是用王尔德的作品来分别描绘其精神的三个分支。即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探究其灵魂的格调(他对完美人格和文明社会的憧憬);《道林•格雷的画像》则用来揭示其欲望的指向(也是其命运的走向);《意图集》和其它几篇重要的批评则用来揭示王尔德才智的特征。这种手法不仅从侧面验证了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的格言。而且还深化了王尔德作品的内涵。至于王尔德最擅长的写作手法是改写《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史中的典故,给它们续上一个反转的结尾。王尔德的天才就是改造,他可以使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变得更美妙,但惠斯勒认为这种改造就是抄袭,是明目彰胆的抢风头。
3
虽然王尔德公认的代表作是他的小说和戏剧,这些作品的确也赋予英国文学以鲜明的特色和实质,但他在狱中所写的书信《来自深渊》却可称为人类所能写出的最优美最感人的书信,信中大部分内容是他遭遇断崖式人生变故(他母亲亦在他服刑时去世)之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动人,格言警句琳琅满目。信中所用的语言不是天才的语言而是阅历极丰富者使用的语言,而腔调则带有莎士比亚悲剧里那种独白的雄辩色彩,因此更为罕见!这封信可以称为王尔德最不可磨灭的灵魂结晶,是他最出色的“戏剧作品”。他对自己的评价尽管仍然有种虚荣的色彩,但并未失去自知之明。这封书信实际上也是王尔德的自传,并构成艾尔曼这本传记的底色。
![]() |
当他说“生活的秘密是痛苦”时,他已充分享受到那时代的甜蜜。 |
特别是艾尔曼教授引用的一段:“……我是一个跟我所处时代的艺术和文化具有象征关系的人。我刚成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还迫使我的时代意识到这一点……我拥有天赋、卓越的名字、高贵的社会地位、才气和智性胆略;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人们思想和事物的色彩……不管我接触什么,我都会让它在一种美的形式中呈现美;对于真相而言,我不但把真实赋予它,也赋予它假相,这些都属于它应有的领域……我视艺术为最高的现实,而生活只是一种虚构;我唤醒了时代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我的身边创造了神话和传奇;我把所有的体系归结为一个格言,把所有的存在归纳为一个警句。”
对王尔德更为具体的性格描述中,艾尔曼教授最关注的是王尔德的善良和慷慨,并用它们来破解其生活中的几个谜一般的时刻。艾尔曼参考了大量王尔德的朋友写的传记和纪念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弗兰克•哈里斯的《王尔德传》(这本书也早有中译本问世),艾尔曼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哈里斯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这有损于他传记的价值,他的传记是靠想象而非记忆所写的。”哈里斯在他所著的《王尔德传》中将王尔德自愿接受审判当成是失去神智之举。艾尔曼则赋予王尔德这个自毁行为以英雄主义色彩,并在其处世哲学中找到其逻辑前提。
王尔德的善良和慷慨与其强烈的自毁情结是密不可分的(在耶稣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结合),对生活真理的渴望也使他向往苦难。他曾说:“生活的秘密就是受苦。”他入狱之前也曾几篇文章提到过监狱对人灵魂影响的文章(都是肤浅的,艾尔曼说那些文字真是让他不堪回首),而且他从牛津毕业时就发誓尝遍园中所有的果子,他前半生尝的都是甜蜜的,所以他内心深处一直有尝一尝人生苦果的冲动,而他最终也确实做到了。这也是他虽然受到如此大的惩罚,精神却没有从此垮掉的原因。但是到了出狱之后,让他始料未及的却是几乎所有人都想躲开他,不管是憎恨他的人还是爱着他的人,其内在的生活哲理并非不言自明,而且这些哲理恰是建构这本传记之于人生的严肃性的基础。
![]() |
Kissing Oscar |
如果将王尔德的生活模式看作是一件“艺术品”,那么现在仍有很多模仿者,如其所说“生活模仿艺术”,这本书不仅批露其真相,而且指出其危险。这种危险与我们整个社会有关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实际上,从书里所披露的事实,王尔德既使不接受审判,他之前结识的恶棍也准备利用他巨大的名声和流落各处的“情书”以勒索为生,而且最后确证其罪的也是他支付了勒索金这条证据。基本上他那时就已在劫难逃了。他肯定意识到其中巨大的危险——破釜沉舟可能也是他的最佳选择。
![]() |
作为一个追求荣誉的冒险家,王尔德失败了吗?如果只从他生命的结局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死后获得的声望则倍受世人的宠爱,历久不衰,他的悲剧在人性启蒙方面所起的作用无可比拟(没有他英国不会像现在这么“腐”),而这就形成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几乎大获全胜,的确只有代世人受过的圣徒或者一个守护神才可与之相比。
————————————————
评理查德·艾尔曼《王尔德传》 已刊《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修改。
附:王尔德箴言几则
Popularity is the one insult I have never suffered. 名气是一种我从未感觉到冒犯之物。
Ridicule is the tribute paid to the genius by the mediocrities.嘲笑是庸才给天才的贡品。
A gentleman is one who never hurts anyone's feelings unintentionally. 绅士就是从不因疏忽而伤害别人感情之人。
Experience is the name every one gives to their mistakes. 经验是一个人为他所犯的错误所取的名字。
NULLAN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活中并不存在守望者 (21人喜欢)
- 2024 年终总结 | 书和电影 (7人喜欢)
- 《商贩》| 【英】A·E·科伯德短篇小说推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