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的“爱”
(原创日志)糊涂的“爱”
洪丕谟
当听完王志文与江珊二人对唱的电视剧《过把隐》插曲“糊涂的爱”后,我想起了张宏元,我便想到要以这个题目写一篇让他出尽洋相,谁让他要“糊涂”地爱上书法的小文。
宏元本是一个庄稼汉,按理他只能用一把锄头翻天地,一根扁担挑万千。可不守本分的他,从一个丧魂失魄的玩笑里,从一场啼笑皆非的因缘中,却偏偏玩起了“一支老笔写春秋,几页残帖翻日月”的生活。那情形犹如老虎在发怒时童贞却对它头上的王字发生了兴趣。宏元长得矮小,可算是“二等残废”,年纪轻轻看上去似乎己过不惑之年,这是农风霜洗涤的结果。一次,有位老汉从报纸上读了宏元的书法,便慕名找他聊聊,进门便问:“张宏元老先在吗?”一同事戏问:“你可知道宏元老先生的高龄?”老汉不假思索肯定道:“大约六、七十岁吧!”结果弄得还没踏进而而立之年的宏元小友,在朋友面前显得难为情透了。还有一回,宏元与好友大侃书道,有个书迷以为宏元是在“吹牛”,心里怎么也无法将他的形象与艺术划上等号。然听其道道却又有鼻子有眼。后来这个书迷把宏元请去让他当场挥亳,才使其五体投地的折服,并请宏元收为弟子。
也难怪,宏元的那副“穷酸相”也太不让人理解,那身油污斑斑的工作服,那双还是在部队穿的布鞋……,在这个“男人抹口红,女人抽大烟”的势利年代,宏元如此打扮,岂不让人小瞧?看他那副沮丧的神情,说话时还有点语无伦次,他在社会混迹这么多年,也当过兵,学过放映,驾过车……然而却对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漠然不知,也不知道这个社会应该需要虚伪,要狡猾,要八面玲珑,要两面三刀,要耍心计,要装模做样……而宏元连几句“拍马屁”的话都羞得说,舌头转几下,费什么?还有评价别人的东西老是那样一针见血,搞得旁边上的人都为之尴尬。无论宏元心地怎么善良,多么实在,多么厌恶那些“假大空”。但是要知道一个人逆着潮流,只会处处吃苦头,穿小鞋,受尽窝囊气。
记得宏元在单位工作,原先只求过得去,不求尽善尽美,心思却拍在书法研究上。看着宏元每天纷纷沓至的样报稿费,有人眼红,便在领导门前打他的“小报告”,说他不务正业,结果害得他大会挨点名,小会受批评。宏元一颗渴取知识求上进的心,一下子受到刺激。他叹息着:陈景润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中学教师!齐白石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木匠师傅!毛泽东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韶山冲的老农民。
搞书法难得发财,凭豆腐块的稿酬建不成楼房。大家都在向钱看,而他象着魔一样,看他穷得叮当响……学算命、玩篆刻、写诗文……竟还有人信他看手相灵。记得他原先连什么是朦胧诗也不懂,三个月后,我在《西藏青年报》及《中国水利报》等刊物上居然能读及他的诗作,我以为他抄了谁的大作“朦胧”了编辑呢,直到后来接触多了,才渐渐相信宏元的确有点“鬼才气”。
宏元那次捧了一大叠在全国各地发表的作品,一大堆参加展出的获奖证书、作品集、春联、台历、挂历等。我知道宏元曾赴西欧搞过个人书展,亦曾和日本中学生访华团进行交流,名字先后被收入诸多名人辞典,菲律宾《商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刊物介绍过他,但这对他本人的前程没多大的关系。几年来,他花去倾家荡产的经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写得再好,人家只认沙孟海、启功、林散之……我知道宏元的书法很有个性,豁达,洒脱,凝重,古拙。然而宏元不会耍手腕,仅凭一平民百姓,村野匹夫,无经济,无背景,无地位,无权力,给他走的路只能是一条布满棘刺的羊肠小道,欲想成功,永远是一个无休止的疑问号。
悔不当初的是不该起初糊涂地爱上书法。倘若他把研究书法的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恐怕他的腰包早就鼓起来了,至少不象现在这样瘪塌塌的。那次他指着他的手,说他的手上巽位低平,是一生贫困的象征,离位线纹杂乱,则永远无官做,而六秀纹却很清晰,是艺术线,可促艺术的成功。也许这是上帝安排的吧,难怪他自己会为自己解释。
(原文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1996年第二期,《羲之书画报》1996.3.28,《江海晚报》1995.8.7等等刊物)
洪丕谟
当听完王志文与江珊二人对唱的电视剧《过把隐》插曲“糊涂的爱”后,我想起了张宏元,我便想到要以这个题目写一篇让他出尽洋相,谁让他要“糊涂”地爱上书法的小文。
宏元本是一个庄稼汉,按理他只能用一把锄头翻天地,一根扁担挑万千。可不守本分的他,从一个丧魂失魄的玩笑里,从一场啼笑皆非的因缘中,却偏偏玩起了“一支老笔写春秋,几页残帖翻日月”的生活。那情形犹如老虎在发怒时童贞却对它头上的王字发生了兴趣。宏元长得矮小,可算是“二等残废”,年纪轻轻看上去似乎己过不惑之年,这是农风霜洗涤的结果。一次,有位老汉从报纸上读了宏元的书法,便慕名找他聊聊,进门便问:“张宏元老先在吗?”一同事戏问:“你可知道宏元老先生的高龄?”老汉不假思索肯定道:“大约六、七十岁吧!”结果弄得还没踏进而而立之年的宏元小友,在朋友面前显得难为情透了。还有一回,宏元与好友大侃书道,有个书迷以为宏元是在“吹牛”,心里怎么也无法将他的形象与艺术划上等号。然听其道道却又有鼻子有眼。后来这个书迷把宏元请去让他当场挥亳,才使其五体投地的折服,并请宏元收为弟子。
也难怪,宏元的那副“穷酸相”也太不让人理解,那身油污斑斑的工作服,那双还是在部队穿的布鞋……,在这个“男人抹口红,女人抽大烟”的势利年代,宏元如此打扮,岂不让人小瞧?看他那副沮丧的神情,说话时还有点语无伦次,他在社会混迹这么多年,也当过兵,学过放映,驾过车……然而却对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漠然不知,也不知道这个社会应该需要虚伪,要狡猾,要八面玲珑,要两面三刀,要耍心计,要装模做样……而宏元连几句“拍马屁”的话都羞得说,舌头转几下,费什么?还有评价别人的东西老是那样一针见血,搞得旁边上的人都为之尴尬。无论宏元心地怎么善良,多么实在,多么厌恶那些“假大空”。但是要知道一个人逆着潮流,只会处处吃苦头,穿小鞋,受尽窝囊气。
记得宏元在单位工作,原先只求过得去,不求尽善尽美,心思却拍在书法研究上。看着宏元每天纷纷沓至的样报稿费,有人眼红,便在领导门前打他的“小报告”,说他不务正业,结果害得他大会挨点名,小会受批评。宏元一颗渴取知识求上进的心,一下子受到刺激。他叹息着:陈景润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中学教师!齐白石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木匠师傅!毛泽东要务正业永远只能是个韶山冲的老农民。
搞书法难得发财,凭豆腐块的稿酬建不成楼房。大家都在向钱看,而他象着魔一样,看他穷得叮当响……学算命、玩篆刻、写诗文……竟还有人信他看手相灵。记得他原先连什么是朦胧诗也不懂,三个月后,我在《西藏青年报》及《中国水利报》等刊物上居然能读及他的诗作,我以为他抄了谁的大作“朦胧”了编辑呢,直到后来接触多了,才渐渐相信宏元的确有点“鬼才气”。
宏元那次捧了一大叠在全国各地发表的作品,一大堆参加展出的获奖证书、作品集、春联、台历、挂历等。我知道宏元曾赴西欧搞过个人书展,亦曾和日本中学生访华团进行交流,名字先后被收入诸多名人辞典,菲律宾《商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刊物介绍过他,但这对他本人的前程没多大的关系。几年来,他花去倾家荡产的经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写得再好,人家只认沙孟海、启功、林散之……我知道宏元的书法很有个性,豁达,洒脱,凝重,古拙。然而宏元不会耍手腕,仅凭一平民百姓,村野匹夫,无经济,无背景,无地位,无权力,给他走的路只能是一条布满棘刺的羊肠小道,欲想成功,永远是一个无休止的疑问号。
悔不当初的是不该起初糊涂地爱上书法。倘若他把研究书法的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恐怕他的腰包早就鼓起来了,至少不象现在这样瘪塌塌的。那次他指着他的手,说他的手上巽位低平,是一生贫困的象征,离位线纹杂乱,则永远无官做,而六秀纹却很清晰,是艺术线,可促艺术的成功。也许这是上帝安排的吧,难怪他自己会为自己解释。
(原文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1996年第二期,《羲之书画报》1996.3.28,《江海晚报》1995.8.7等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