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艺术的交融
【摩妇日志】《报告文学》生命与艺术的交融 ----记中国青年书法家张宏元
摩妇
“我的供品,不是献给
大路尽头的寺庙,
而是献给一个转弯角上,
使我喜出望外的道旁的神龛”
一一泰戈尔《流萤集》
一
丽日高照,远树如烟。
依稀横卧着的是一个村庄。近前的路上,一个小孩挎着打草的竹篮,抢眼一看,除了从那张小脸盘上透出的逼人的精灵之外,一切活脱脱地宛如一只瘦弱之猴。
这种中国画式的田园和田园子弟,就是二十多年前的宏元和他二十多年前的故乡。
那时故乡己有几千岁,宏元只有几岁。几千岁的故乡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肌肤,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性格,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命运,就象几千岁的故乡,在宏元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比自身还高的猪草篮一样!一一故乡实在拿不出那种像土一样黑却更深,像土一样香却更浓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
但宏元还是得到了他。从一个丧魂失魄的玩笑里,从一场啼笑皆非的恶梦中一一那情形,犹如童贞在老虎发怒时,却对它头上的“王”字发生了兴趣。
使他睁圆了好奇之眼的还是村里的叔叔伯伯们,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粗黑的汉子们有一天会突然放下手里的犁把,抓起另不种“杆子”,整天整天地写字。
字好大好大啊!好黑好黑啊!真好看啊!围着的人真多!那写字的叔叔好威风!……而有一天,他也拿着老师发的那支叫毛笔的“杆子”写字了。
他不能写在墙上,只能在那本印着好多好多红色的薄子上描。字好小好小啊!不过真好看!一张、两张……一本、两本……小宏元的描红薄是从来都不够用的。
公孙尼在《乐记•乐本篇》中云:“凡睿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宏元尔心之动,书使之然也?书之由起,尔心生也?
“张医生的儿子字写得好!”很小的时候,人们就这么说。
“张医生的儿子字写得很好!”大了以后,人们更这么说。
而张医生则一直乐乐呵呵……
二
记得蒲松龄讲过这样的话:“性痴,则志疑,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世落拓而无成者,皆所谓不痴者也。”宏元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情痴,还要从十八岁算起。
那年,他穿上军装,走进了河北石家庄的军营,军队是个好地方,它能让人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书法在这里更可能派上用场,宏元潜在优势明显地表现出来。出黑板报,抄写作战文书,绘作战地图,搞宣传……他忙得不可开交。也就在同时他似乎觉察到书法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一一那东西是多么的美妙啊!那是什么?
一天,他与河北书协会员、部队书法家秦朝汉相识了,那美妙的东西一下子呈现在宏元的眼前。那天,秦老师给他系统地分析了楷书的各种风格,指出临帖时如何找出精神,找出书体看还出的意。“宏元,一切都在一个‘悟’字啊!”最后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悟”像和尚参禅一样的“悟”吗?宏元苦苦思索着。他终于想起一本书的几句话: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勿听之以气,而一一而……,后一句他记不清了,但他深深知道,那是说要用整个性灵对事物进行最直觉却又是最本质的把握。
于是,宏元决定苦练种参悟,师法佛祖,用“芦苇穿膝,雀巢冠顶”的苦修悟得大道。《勤礼碑》使他走上了一条正统的学书之路,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临,务求在字体结构的变化、点画的呼应中找到自己被唤起的灵气。
新兵连的训练是艰苦累人的,训练的紧迫感也给了他练书法的紧迫感。一堂训练课下来,他坐在地上划字,,听指导员讲话,他用手指在裤腿上跟着写。晚上,他在自己的床上大做文章,雪白的床单上时常会印上几个小黑点。这样,全班的卫生考勤,老是因“梅花床”而扣分。天天把床单拉出来洗是不可能的,怎么办?他节省了两个月的津贴买了张新床单,写字时拿开,写完了再铺上,既不影响卫生,能不影响自己浸淫书道 。
不久,宏元又迷上新魏碑,当时部队作战地图图头非常流行这种字体,部队首长也很是喜欢。八二年的新华书店哪里有这样的字贴?但风靡一时的新魏碑己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呼风唤雨。于是,宏元挤出星期日,徜徉在石家庄市的街头。他常常在一个招牌前一站就是半小时,可店铺和工厂的招牌所容纳的字毕竟太少,宏元干起了“编辑”,报纸上、杂志上的一个个题头被他细心地剪下来,小心地贴好。很快,他自己编的第一本新魏碑“字帖”就出来了。他挺得意,觉得自己继承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解放军嘛,就是要懂得土法上马。”他不禁自言自语。
写新魏碑的同时,他把张猛龙和郑文公、龙门二十品巧妙地揉进去,他认为新魏碑的造型太优美,但笔画太单调,但新老魏碑相结合,也别有一番风趣。写了一阵后,宏元开始转攻隶书。老问题,没字帖,创!凭着记忆中可怜的几个“模子”,他揣摩着写,写出来居然也似模似样。十年后的今天,我和他谈起隶书,他笑了:那时连“雁不双飞”都不知道,常常一个字里有几个燕尾,居然也蛮好看!
但宏元还是“声名大振”了,因此,他被调到师电影放映队,特殊的工作给他潜心书道创造了条件,部队每次放电影前必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给他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一天晚上,宏元在放幻灯片时听见有人在说:“银幕上的字真不错,可就是没体!”。
“没体?”宏元觉得浑身一颤。是啊,字怎么能没体呢!那不是说我是野狐禅吗?没体,没体,大书法家的字是他们自己的体,王体、柳体、颜体……难道这“四不象”就是张体?
“体是什么?”体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风格,是书法家对世界的美学理解,是只能用风貌表现出来的形而上,王羲之,秀媚飘逸;颜真卿,奇伟恢宏;米元章,沉着痛快;赵孟頫,甜美洁丽……他们的体就是他们自己。
“体是书法家成熟的标志。宏元,你没有成熟。”他失眠了,黑暗中他睁大眼睛。突然,他爬起来,翻箱倒柜,翻出所有的存书。地上,摆满了字。墙上,字贴满了。他打开所有的灯,他要寻找,寻找那挂在墙上的、铺在地上的以外的东西。然而,那些带有生命力的文字包容性很大,大得使他不知所措,他鼻角见汗,只觉得那些字一个个往他心上一点点地施加压力。他气闷、烦躁,一阵阵晕旋,那些或安详,或奇伟,或奔放的文字一下子消失了。也就在这时,一个灵光在他脑中一闪:别人的体是诱人的星星,却是不可企及的星星啊,一旦被他迷住,只能终身望空兴叹!
宏元啊宏元,加快运转,还是用自己的慧心来开辟星座吧!
宏元从此轻松多了,只有一件事不得不使他心里发沉:没钱。常常,站在柜台前,面对那么多的碑帖、作品集,心里那份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涩,可想而知。摸摸羞涩的行囊,只能面对营业员不耐烦的脸,挤出无可奈何的微笑,以换取哪怕是几秒钟的翻阅。离家千里,家贫如洗,当兵的他就是典当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当的啊!每月七、八元的津贴,他怎么用可想而知。进城三十多里地,他走着去,挎包里装的两个馒头权当中午饭。回来的路上,你会见他比去的时候走得更快,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包里比装馒头时鼓得更高……
“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郑板桥曾作如是说。
三
据说,古代许多书法大师,由于精神专一,学得入神,便能从“观蛇斗”、“观夏云”、中“得个入处”,受到启发。最典型的要算是唐玄宗时的张旭,他学草书达到忘我的地步,每每在酒醉后作狂草,被人称之为张颠,或称之为“草书圣人”。他处处留心书法看见公主与担夫争路的场面,体会出书法的布局要注意主次、避让;听到鼓吹的音乐节奏,就想起了书法所需要的韵律感;看到跳舞的姿态,感到书法要有气势,结构要完整。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就专门记述了张旭看了舞蹈“草书长进,豪荡激情”这件事情。
的确,“园照之象,务先博观”,欢而神兮,必得长进。八二年到八四年,深谙此道的宏元利用一切机会开始了他的阅历。
泰山,曲阜的孔庙,以金刚经著称的经石峪,使他体会到书法所造出的大自然之灵气。他惊叹,书法竟在大自然中寻求契机!至于河北的碑刻,龙藏寺碑,他百看不厌。苍岩山的那些石刻似一个个书道精灵荡起他内心的冲动。
故宫,北京画店,荣宝斋,一得阁,文物商店……他曾倚在荣宝斋的门边,不想走了。唉!他叹气,“我要是能住进荣宝斋里该有多好啊!”再次回头看着荣宝斋,他又“唉”了一声,摸摸口袋,随身携带的本子还能给他不少安慰,那上面记满了他一个个突发的感受,画满了他摹下来的一幅幅作品。在惊诧于沙孟海的磅礴,启功的严谨,钱君匋的苍老的同时,他对自己生气了。在当世大家的面前他当然找不到自己。
北京归来的好几天他都不愿意去碰笔,留在记忆中那些名家的字太好太好了。他怕,他怕自己写出来的字破坏了美好的记忆,拿起笔,他不知所措,真可谓“提笔四顾心茫然”。
茫然中,宏元出差到了上海。繁华的上海并没有扰乱他的心,那些街道还比不上文字的繁杂。在公共汽车上,他拣起一张报纸,映入眼帘的是一篇介绍女书法家周慧珺的文章,旁边还附着一张作品。于是这位痴迷于书法的“怪人”反反复复地推敲开了:结构、用笔、章法、用墨,一下子占据了他的大脑。车子到了终点站,他还沉浸在那幅作品中,售票员敲敲他的头:“解放军同志,到了。”他嘀咕了一句:“我还有好几站呢!”售票员又敲敲他的头,他茫然地抬头看着售票员:“干什么?”这才发现车上己空无一人。终点站到了,他慌忙站起身来,用在上海不吃香的苏北普通话连声道歉。看着手上的报纸,他开心地笑了。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前面一幢楼上就有周慧珺书写的牌匾,忙走过去来来回回地看,猛然间,一长窜“哗啦—哗啦”的声音震醒了他,同时,他身不由己地向前倒下。原来,他撞着了一排停在路边的自行车,而自己也绊倒了,爬起来,又打躬,又作揖,慌乱地把车子一辆一辆地扶起来,人家看他是解放军,又看他急得满头大汗,也没说什么。他觉得腿很痛,卷起裤管,青肿了一大块,他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女书法家周慧珺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字还具有“杀伤力”呢!这样,宏元在上海瘸着腿干完了事,瘸着腿饱览了上海的牌匾。上海太大了!他惊叹着。
四
河北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办了,听到这一消息,宏元摸摸口袋,依然是几张毛票,只好去旁听。在这样一个艺术殿堂里,他有幸听到了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书协常务理事张松龄先生的讲课,良师的指点,让他在孤独的求索中再见灯塔。在这里常常有书坛的大师出入。大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启人心扉的教诲,一层一层地拨开他心头的疑云。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小根植其胸的朦胧书法直感进一步被激发。随着审美意趣的增强,欣赏层次的提高,他在不断的否定中得到美的充实。手追心摹,宏元的习作一次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书法艺术似乎特别眷顾这个江苏来的小个子军人。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来讲学的欧阳中石先生、黄绮先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剖析、指点,坐在台下的宏元有几许兴奋,几许羞涩,几许担心。大师讲解,使他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捕捉一些什么,道不清却感受分明。他曾几夜难眠,不停地爬起来,不停地回想:书法的第一步是搭架子,架子稳了,然后是赋之以神采,表现自己的性灵,艺术的不朽在于它能体现瞬间的永恒。
此时的宏元不再是从前的宏元,他己登堂入室。你看,他对书法想得这么深,书法较之绘画似乎显得简单,正因为它的简单,它不能像绘画那么的“像”,它更多的是力,是趣,是意,是韵,表现着各种各样的美的组合,这些美的组合形式的变化给人以动感和节奏。要了解书法就必须参与,在顺着或平稳或跳跃的笔划找到和自己某些情绪相吻合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解释。
你看,他对书法看得这么明:令西方人惊呼的东方神秘在书法上得到最好的体现,就像外国人永远发明还了太极拳一样。中国的书法正是建立在中华独特的文化上,一方面,中国人以理治邦,峨冠博带,宽施大䄂。食不言,寝不语,更不谈爱情;另一方面,中国的名山大川、诗词书画,又吸引人去追求情感的渲泻。中国的文人以其自己的形式追求着自己的“个性解放”。于是“喜怒哀乐,一寓于书”。有了那么多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书法作品。最单调简单的线条在书家手中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或平淡,或粗犷,或霸道,或秀柔。仅借文字形式的表现竟可以看出作者的抒情与表现欲,使书家在飞动的线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身的力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元“悟道”矣。1984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五
宏元不会忘记,那天,《河北画报》社美术编辑、著名水彩画家郝华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到部队组稿。郝华看了宏元的字,大为赞赏。这样《河北艺术》84年第3期上,宏元的字第一次变成了印刷品。
捧着《河北艺术》的宏元默然无语,他觉得最好还是出去走走,阳光很好,空气也不错,微风轻拂他的脸,他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喜悦。宏元“乘胜前进”了。接二连三地,江苏美术出版社多次出版了他的春联,《今天》杂志采用他的字作了两年固定封面题字,在部队举办的书画展览上宏元榜上有名。宏元小有名气了,部队里把他作为军地两用人才典型宣传报道,多次参加部队举办的各种书画作品展,部队驻地的地方单位以及部队宣传单位经常邀请他去“大笔一挥”。
宏元有“资本”了,这些“资本”足可以使他鼓起勇气去敲大师家的门。他不是去附庸风雅,他也不会,就他“江北瘦猴”的寒伧之相,就己与风雅相去万里!
敲!敲!他敲开了《河北青年》杂志编辑部副主编、河北硬笔书协主席李午申家的门;敲!敲!他敲开了河北省书协秘书长陶然家的门;敲!敲!他敲开了河北省书协理事陶佛锡家的门……矮小的宏元有生以来第一次能侃,尤其是与书道的同行谈起书法如同吃了“兴奋剂”。不同道者“惜言如金”,而志同道合者则“相见恨晚”,“喋喋不休”的大侃,常使他们不知“今夕是何年”。
共同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怪圈”。看着这圈子里的人吧!饭吃得好好的,会突然两眼发“直”而丈发其兴,衣服可以不买新的,房子要倒塌用根柱子顶一顶,宣纸却一刀一刀地往家里扛;别人看电视逛大街的晚上,他们早早睡下,半夜忽然爬起,“傻”劲大发。没感觉,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有了灵感,高兴得拍桌子打板凳……宏元呢?他也“疯”了!
六
正在“疯”头上,宏元退伍了。
江苏,书法按它自有的节奏行进着。中原书风的河南,似乎更是年轻人走马的平川,四川、辽宁书法则是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尽管江苏不紧不慢,但在他们眼里永远是老大哥。这儿的风格太多了,形式也太多了,这儿搞书法的更多的是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显然,家乡的书法层次更高,家乡的书法界没有显示过多的热情来接纳他。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失落。
86年,宏元当了驾驶员。但令他魂牵梦萦的仍是他的书法,爱好书法的人当司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到处跑,哪儿的牌匾都可以看过够,各地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无不可以增进书者的功力;坏的是随时随地有了灵感,却不能够大笔一挥,以慰长想;况且,开车时是绝对不能发“傻”劲的。安全第一!
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宏元还是又进入了一个艺术“场”中。他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个艺术“场”中,有不少人醉心于诗歌,他也跟着学,由朦胧而哲理。不久,报刊杂志的角落卷尾出现了他的“豆腐块”。他还学写散文、小说、杂文等,居然发了一大堆。而书法在这时也获得空前的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余年来,宏元先后在《人民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杂志、《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澳门日报》、菲律宾《商报》等二百余家刊物发表近千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大展赛获奖并结集出版。有作品勒刻屈原、郑成功碑林等,书作流传海内外,并被文物单位纪念馆收藏。书画四条屏、春联、台历、挂历多次被江苏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1991年作品赴荷兰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1992年与日本中学生第17次访华团进行书艺交流,潇洒自如的墨迹,倾倒了无数日本中学生。1993年秋又在水上名园——水绘园隆重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家周而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陆石、权希军、刘艺、李铎、王学仲、林岫、韩天衡、周志高、邹德忠、王景芬、赵冷月、王冬龄、李刚田,包括全国各地近百位书画家的贺书、贺电、贺信,并为其题写展标。近来他又致力于现代书法创作,笔墨当随时代,力求在传统的根基上开拓出书法的新天地,在海内外渐成气候,不同凡响。作品“跟着感觉走”应邀参加“中国当代书法展”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展出,并在美国参加了全美巡回展后在美国结集出版,由国际美术评论家列为重点作品评论,作品在美展览期间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商报》、《农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现代书法》杂志、《书法之友》杂志、《厂长经理日报》、《新文化报》、《长江开发报》等海内外二十余家刊物先后多次辟专版介绍其人其艺。1996年在菲律宾《商报》、《少年书法报》等刊物开办个人写作专栏。《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为其泼墨,题写“半泥堂”以示捧掖。书画家陈大羽为其题写“勤奋”二字并署“宏元小哥”以示昵爱。台湾百岁老人陈立夫看了他的作品泼墨挥写了“无求于人品自高”给予勉励。军旅歌唱家郁钧剑为其挥豪题写“烟云过眼,金石铭心”以示鞭策。上海著名学者、教授洪丕谟更是厚爱题写了“宏元大书法家,永远进取”,并吸收为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画家名人辞典》等多部辞书均刊有他的条目。宏元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七
信息社会使任何一门艺术的跨度更大,包容性更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却拥有了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抽象性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滋生的莫名情感,它工具的简单让无数人站在高楼大厦前找不到自己的人找到最佳渲泄途径,满足人们创造的欲望。因此,书法的境界更显得有无止境,入之愈深,其见愈奇。而要探求胜境,必然会遇到创新的问题。书法史上,无数的大家挺立在你的面前,你怎么跨越?创新可不是把自以为得意而别人早已舍弃的东西拾起来换上新的标签,创新更不是一种技术,按一定的标准生产一定的产品,而是书法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技术极其熟练的情况下以书法形式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自出机抒,就是在茫茫书法海洋上驾驶自己的船,驾驶者凭他的慧心,左右逢源,避暗礁,过险滩,顶狂风,超暗流,独辟航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这样的,站在它面前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精神,或苍茫古朴,或磅礴浑然,或清新纯丽,或秀婉脱俗,在点画的外延中看气质,在点画的具象中看性格。如果仅仅的是盲目地追求什么“风”中的一分子,那充其量只是个随波逐流的“分子”而己,最后必然是随“风”飘散。领头的才是创新,千人一面,他唱西北风,等你也跟着吼时,他又进步了。那么,你又身在何处?
宏元为创新而苦苦思索。他揣摩着两种说法:一是古人们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一是启功老先生认为的“书法以结体为上。”谁是谁非?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自己想得对:书法首先得表现主题,有了主题,才能掌握节奏,然后才是挥洒自如飘动的笔法。《祭侄稿》如果不是有那股丧乱之气,《寒食帖》如果不是有那股郁闷之气,再美的文字又能表现什么呢?透过文字形象能看出各种气,那似乎有点东方神秘,属于“气功”,想必有,则有,不想则无。其实,那正是书法的节奏,是用笔力度对主题的表现。想着颜鲁公悲伤欲绝的脸,字也莫名其妙地伤悲了,想到苏东坡寂寞失意的背景,你不由自主地在字里行间透进郁闷和惆怅。
宏元一直在试图尽可能在形式上拓展书法,说他的作品属于前卫书派的书法家,不象;说是在传统诸家中打转的人,也不象。他的作品,揉进的东西太多了,如同一位高僧,他只摹写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到的那片化境!这样,他的作品很中看耐看,形式上变化多端,用笔力透纸背。行书,他把行距拉开,极尽变化之能事;隶书,运用部队里练就的壁书功夫,取法《乙瑛》、《华山》、《衡方》、《石门》,形成了他大方奇古的风格;楷书,提取颜字的博大,钟繇《宣示表》的古秀,又以当代审美意识为观照,得凝重而轻盈,朴实而妖艳。他以散墨见长,不拘一格,一气呵成。可以这样说,在这条充满艰辛和欢乐的路上,他走进了“自由王国”。
八
从军队回到家乡又是十余个年头了。宏元每当发了作品,都会小心翼翼用剪刀仔细剪下,贴在自制的出版发表的作品集子里,如今己有剪帖集九册了,这是宏元一生的财富和积累,也是他自身的含金量,更是他人生价值所在。宏元不经常写字,为灵感而写,不苦逼自己为写字而书。常常,来了灵感他拿起长毫巨笔,念念有词地大挥一通,笔墨浸润,恰到好处,表心境,达性情,引来宏元的某种自豪。没有灵感,也许一年半载笔都不摸。每当夜深人静,他悄然披衣而起,捻笔苦思,推开窗户,晚风轻拂,一轮明月照在他脸上,心境更外明亮和平和。转过身去,注入笔端的便是全身心的追求,在详和安谧的家中,在静如止水的心境下,他的作品越发丰满、活脱。“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是他发表作品中的两幅,而这恰恰是对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写照!
作为他的读者,一位女大学生这样写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一个不想写好一点一划的书法家决不是好书法家。”宏元感谢这位女大学生的赠言,用漂亮的隶书写好置于自己的案头。他说:“即使将来成为大家,也要从一点一划写起啊!”重庆有位青年书法爱好者致函宏元时说:“你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多地被众多的读者所欣赏和关注,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吉林、山东、甘肃、浙江、湖南等地的读者在来信中说:“我一直注视着你的书法艺术的成长。”望着整整四麻袋之多的全国各地的众多读者来函,宏元什么也不想说。这数万份读者来函足以说明宏元的书法在读书心中的份量。
信奉“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宏元,无论是搞艺术还是做人,他信纳人品第一,艺术第二;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安分守纪,刚正不阿,安贫乐道。因此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撼人气势和一种感人肺腑的惊人力量,令人迷恋、陶醉、启迪、感受………
“在山中,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岳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
——泰戈尔《流萤集》
1990.5.10初稿
1992.3.6改稿
(原文1997.4.10发表于菲律宾《商报》、2000.1.31发表于《都市发展报》)
摩妇
“我的供品,不是献给
大路尽头的寺庙,
而是献给一个转弯角上,
使我喜出望外的道旁的神龛”
一一泰戈尔《流萤集》
一
丽日高照,远树如烟。
依稀横卧着的是一个村庄。近前的路上,一个小孩挎着打草的竹篮,抢眼一看,除了从那张小脸盘上透出的逼人的精灵之外,一切活脱脱地宛如一只瘦弱之猴。
这种中国画式的田园和田园子弟,就是二十多年前的宏元和他二十多年前的故乡。
那时故乡己有几千岁,宏元只有几岁。几千岁的故乡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肌肤,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性格,可以给他土壤一样的命运,就象几千岁的故乡,在宏元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比自身还高的猪草篮一样!一一故乡实在拿不出那种像土一样黑却更深,像土一样香却更浓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
但宏元还是得到了他。从一个丧魂失魄的玩笑里,从一场啼笑皆非的恶梦中一一那情形,犹如童贞在老虎发怒时,却对它头上的“王”字发生了兴趣。
使他睁圆了好奇之眼的还是村里的叔叔伯伯们,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粗黑的汉子们有一天会突然放下手里的犁把,抓起另不种“杆子”,整天整天地写字。
字好大好大啊!好黑好黑啊!真好看啊!围着的人真多!那写字的叔叔好威风!……而有一天,他也拿着老师发的那支叫毛笔的“杆子”写字了。
他不能写在墙上,只能在那本印着好多好多红色的薄子上描。字好小好小啊!不过真好看!一张、两张……一本、两本……小宏元的描红薄是从来都不够用的。
公孙尼在《乐记•乐本篇》中云:“凡睿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宏元尔心之动,书使之然也?书之由起,尔心生也?
“张医生的儿子字写得好!”很小的时候,人们就这么说。
“张医生的儿子字写得很好!”大了以后,人们更这么说。
而张医生则一直乐乐呵呵……
二
记得蒲松龄讲过这样的话:“性痴,则志疑,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世落拓而无成者,皆所谓不痴者也。”宏元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情痴,还要从十八岁算起。
那年,他穿上军装,走进了河北石家庄的军营,军队是个好地方,它能让人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书法在这里更可能派上用场,宏元潜在优势明显地表现出来。出黑板报,抄写作战文书,绘作战地图,搞宣传……他忙得不可开交。也就在同时他似乎觉察到书法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一一那东西是多么的美妙啊!那是什么?
一天,他与河北书协会员、部队书法家秦朝汉相识了,那美妙的东西一下子呈现在宏元的眼前。那天,秦老师给他系统地分析了楷书的各种风格,指出临帖时如何找出精神,找出书体看还出的意。“宏元,一切都在一个‘悟’字啊!”最后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悟”像和尚参禅一样的“悟”吗?宏元苦苦思索着。他终于想起一本书的几句话: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勿听之以气,而一一而……,后一句他记不清了,但他深深知道,那是说要用整个性灵对事物进行最直觉却又是最本质的把握。
于是,宏元决定苦练种参悟,师法佛祖,用“芦苇穿膝,雀巢冠顶”的苦修悟得大道。《勤礼碑》使他走上了一条正统的学书之路,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临,务求在字体结构的变化、点画的呼应中找到自己被唤起的灵气。
新兵连的训练是艰苦累人的,训练的紧迫感也给了他练书法的紧迫感。一堂训练课下来,他坐在地上划字,,听指导员讲话,他用手指在裤腿上跟着写。晚上,他在自己的床上大做文章,雪白的床单上时常会印上几个小黑点。这样,全班的卫生考勤,老是因“梅花床”而扣分。天天把床单拉出来洗是不可能的,怎么办?他节省了两个月的津贴买了张新床单,写字时拿开,写完了再铺上,既不影响卫生,能不影响自己浸淫书道 。
不久,宏元又迷上新魏碑,当时部队作战地图图头非常流行这种字体,部队首长也很是喜欢。八二年的新华书店哪里有这样的字贴?但风靡一时的新魏碑己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呼风唤雨。于是,宏元挤出星期日,徜徉在石家庄市的街头。他常常在一个招牌前一站就是半小时,可店铺和工厂的招牌所容纳的字毕竟太少,宏元干起了“编辑”,报纸上、杂志上的一个个题头被他细心地剪下来,小心地贴好。很快,他自己编的第一本新魏碑“字帖”就出来了。他挺得意,觉得自己继承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解放军嘛,就是要懂得土法上马。”他不禁自言自语。
写新魏碑的同时,他把张猛龙和郑文公、龙门二十品巧妙地揉进去,他认为新魏碑的造型太优美,但笔画太单调,但新老魏碑相结合,也别有一番风趣。写了一阵后,宏元开始转攻隶书。老问题,没字帖,创!凭着记忆中可怜的几个“模子”,他揣摩着写,写出来居然也似模似样。十年后的今天,我和他谈起隶书,他笑了:那时连“雁不双飞”都不知道,常常一个字里有几个燕尾,居然也蛮好看!
但宏元还是“声名大振”了,因此,他被调到师电影放映队,特殊的工作给他潜心书道创造了条件,部队每次放电影前必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给他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一天晚上,宏元在放幻灯片时听见有人在说:“银幕上的字真不错,可就是没体!”。
“没体?”宏元觉得浑身一颤。是啊,字怎么能没体呢!那不是说我是野狐禅吗?没体,没体,大书法家的字是他们自己的体,王体、柳体、颜体……难道这“四不象”就是张体?
“体是什么?”体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风格,是书法家对世界的美学理解,是只能用风貌表现出来的形而上,王羲之,秀媚飘逸;颜真卿,奇伟恢宏;米元章,沉着痛快;赵孟頫,甜美洁丽……他们的体就是他们自己。
“体是书法家成熟的标志。宏元,你没有成熟。”他失眠了,黑暗中他睁大眼睛。突然,他爬起来,翻箱倒柜,翻出所有的存书。地上,摆满了字。墙上,字贴满了。他打开所有的灯,他要寻找,寻找那挂在墙上的、铺在地上的以外的东西。然而,那些带有生命力的文字包容性很大,大得使他不知所措,他鼻角见汗,只觉得那些字一个个往他心上一点点地施加压力。他气闷、烦躁,一阵阵晕旋,那些或安详,或奇伟,或奔放的文字一下子消失了。也就在这时,一个灵光在他脑中一闪:别人的体是诱人的星星,却是不可企及的星星啊,一旦被他迷住,只能终身望空兴叹!
宏元啊宏元,加快运转,还是用自己的慧心来开辟星座吧!
宏元从此轻松多了,只有一件事不得不使他心里发沉:没钱。常常,站在柜台前,面对那么多的碑帖、作品集,心里那份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涩,可想而知。摸摸羞涩的行囊,只能面对营业员不耐烦的脸,挤出无可奈何的微笑,以换取哪怕是几秒钟的翻阅。离家千里,家贫如洗,当兵的他就是典当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当的啊!每月七、八元的津贴,他怎么用可想而知。进城三十多里地,他走着去,挎包里装的两个馒头权当中午饭。回来的路上,你会见他比去的时候走得更快,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包里比装馒头时鼓得更高……
“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郑板桥曾作如是说。
三
据说,古代许多书法大师,由于精神专一,学得入神,便能从“观蛇斗”、“观夏云”、中“得个入处”,受到启发。最典型的要算是唐玄宗时的张旭,他学草书达到忘我的地步,每每在酒醉后作狂草,被人称之为张颠,或称之为“草书圣人”。他处处留心书法看见公主与担夫争路的场面,体会出书法的布局要注意主次、避让;听到鼓吹的音乐节奏,就想起了书法所需要的韵律感;看到跳舞的姿态,感到书法要有气势,结构要完整。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就专门记述了张旭看了舞蹈“草书长进,豪荡激情”这件事情。
的确,“园照之象,务先博观”,欢而神兮,必得长进。八二年到八四年,深谙此道的宏元利用一切机会开始了他的阅历。
泰山,曲阜的孔庙,以金刚经著称的经石峪,使他体会到书法所造出的大自然之灵气。他惊叹,书法竟在大自然中寻求契机!至于河北的碑刻,龙藏寺碑,他百看不厌。苍岩山的那些石刻似一个个书道精灵荡起他内心的冲动。
故宫,北京画店,荣宝斋,一得阁,文物商店……他曾倚在荣宝斋的门边,不想走了。唉!他叹气,“我要是能住进荣宝斋里该有多好啊!”再次回头看着荣宝斋,他又“唉”了一声,摸摸口袋,随身携带的本子还能给他不少安慰,那上面记满了他一个个突发的感受,画满了他摹下来的一幅幅作品。在惊诧于沙孟海的磅礴,启功的严谨,钱君匋的苍老的同时,他对自己生气了。在当世大家的面前他当然找不到自己。
北京归来的好几天他都不愿意去碰笔,留在记忆中那些名家的字太好太好了。他怕,他怕自己写出来的字破坏了美好的记忆,拿起笔,他不知所措,真可谓“提笔四顾心茫然”。
茫然中,宏元出差到了上海。繁华的上海并没有扰乱他的心,那些街道还比不上文字的繁杂。在公共汽车上,他拣起一张报纸,映入眼帘的是一篇介绍女书法家周慧珺的文章,旁边还附着一张作品。于是这位痴迷于书法的“怪人”反反复复地推敲开了:结构、用笔、章法、用墨,一下子占据了他的大脑。车子到了终点站,他还沉浸在那幅作品中,售票员敲敲他的头:“解放军同志,到了。”他嘀咕了一句:“我还有好几站呢!”售票员又敲敲他的头,他茫然地抬头看着售票员:“干什么?”这才发现车上己空无一人。终点站到了,他慌忙站起身来,用在上海不吃香的苏北普通话连声道歉。看着手上的报纸,他开心地笑了。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前面一幢楼上就有周慧珺书写的牌匾,忙走过去来来回回地看,猛然间,一长窜“哗啦—哗啦”的声音震醒了他,同时,他身不由己地向前倒下。原来,他撞着了一排停在路边的自行车,而自己也绊倒了,爬起来,又打躬,又作揖,慌乱地把车子一辆一辆地扶起来,人家看他是解放军,又看他急得满头大汗,也没说什么。他觉得腿很痛,卷起裤管,青肿了一大块,他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女书法家周慧珺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字还具有“杀伤力”呢!这样,宏元在上海瘸着腿干完了事,瘸着腿饱览了上海的牌匾。上海太大了!他惊叹着。
四
河北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办了,听到这一消息,宏元摸摸口袋,依然是几张毛票,只好去旁听。在这样一个艺术殿堂里,他有幸听到了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书协常务理事张松龄先生的讲课,良师的指点,让他在孤独的求索中再见灯塔。在这里常常有书坛的大师出入。大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启人心扉的教诲,一层一层地拨开他心头的疑云。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小根植其胸的朦胧书法直感进一步被激发。随着审美意趣的增强,欣赏层次的提高,他在不断的否定中得到美的充实。手追心摹,宏元的习作一次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书法艺术似乎特别眷顾这个江苏来的小个子军人。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来讲学的欧阳中石先生、黄绮先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剖析、指点,坐在台下的宏元有几许兴奋,几许羞涩,几许担心。大师讲解,使他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捕捉一些什么,道不清却感受分明。他曾几夜难眠,不停地爬起来,不停地回想:书法的第一步是搭架子,架子稳了,然后是赋之以神采,表现自己的性灵,艺术的不朽在于它能体现瞬间的永恒。
此时的宏元不再是从前的宏元,他己登堂入室。你看,他对书法想得这么深,书法较之绘画似乎显得简单,正因为它的简单,它不能像绘画那么的“像”,它更多的是力,是趣,是意,是韵,表现着各种各样的美的组合,这些美的组合形式的变化给人以动感和节奏。要了解书法就必须参与,在顺着或平稳或跳跃的笔划找到和自己某些情绪相吻合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解释。
你看,他对书法看得这么明:令西方人惊呼的东方神秘在书法上得到最好的体现,就像外国人永远发明还了太极拳一样。中国的书法正是建立在中华独特的文化上,一方面,中国人以理治邦,峨冠博带,宽施大䄂。食不言,寝不语,更不谈爱情;另一方面,中国的名山大川、诗词书画,又吸引人去追求情感的渲泻。中国的文人以其自己的形式追求着自己的“个性解放”。于是“喜怒哀乐,一寓于书”。有了那么多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书法作品。最单调简单的线条在书家手中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或平淡,或粗犷,或霸道,或秀柔。仅借文字形式的表现竟可以看出作者的抒情与表现欲,使书家在飞动的线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身的力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元“悟道”矣。1984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五
宏元不会忘记,那天,《河北画报》社美术编辑、著名水彩画家郝华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到部队组稿。郝华看了宏元的字,大为赞赏。这样《河北艺术》84年第3期上,宏元的字第一次变成了印刷品。
捧着《河北艺术》的宏元默然无语,他觉得最好还是出去走走,阳光很好,空气也不错,微风轻拂他的脸,他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喜悦。宏元“乘胜前进”了。接二连三地,江苏美术出版社多次出版了他的春联,《今天》杂志采用他的字作了两年固定封面题字,在部队举办的书画展览上宏元榜上有名。宏元小有名气了,部队里把他作为军地两用人才典型宣传报道,多次参加部队举办的各种书画作品展,部队驻地的地方单位以及部队宣传单位经常邀请他去“大笔一挥”。
宏元有“资本”了,这些“资本”足可以使他鼓起勇气去敲大师家的门。他不是去附庸风雅,他也不会,就他“江北瘦猴”的寒伧之相,就己与风雅相去万里!
敲!敲!他敲开了《河北青年》杂志编辑部副主编、河北硬笔书协主席李午申家的门;敲!敲!他敲开了河北省书协秘书长陶然家的门;敲!敲!他敲开了河北省书协理事陶佛锡家的门……矮小的宏元有生以来第一次能侃,尤其是与书道的同行谈起书法如同吃了“兴奋剂”。不同道者“惜言如金”,而志同道合者则“相见恨晚”,“喋喋不休”的大侃,常使他们不知“今夕是何年”。
共同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怪圈”。看着这圈子里的人吧!饭吃得好好的,会突然两眼发“直”而丈发其兴,衣服可以不买新的,房子要倒塌用根柱子顶一顶,宣纸却一刀一刀地往家里扛;别人看电视逛大街的晚上,他们早早睡下,半夜忽然爬起,“傻”劲大发。没感觉,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有了灵感,高兴得拍桌子打板凳……宏元呢?他也“疯”了!
六
正在“疯”头上,宏元退伍了。
江苏,书法按它自有的节奏行进着。中原书风的河南,似乎更是年轻人走马的平川,四川、辽宁书法则是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尽管江苏不紧不慢,但在他们眼里永远是老大哥。这儿的风格太多了,形式也太多了,这儿搞书法的更多的是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显然,家乡的书法层次更高,家乡的书法界没有显示过多的热情来接纳他。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失落。
86年,宏元当了驾驶员。但令他魂牵梦萦的仍是他的书法,爱好书法的人当司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到处跑,哪儿的牌匾都可以看过够,各地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无不可以增进书者的功力;坏的是随时随地有了灵感,却不能够大笔一挥,以慰长想;况且,开车时是绝对不能发“傻”劲的。安全第一!
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宏元还是又进入了一个艺术“场”中。他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个艺术“场”中,有不少人醉心于诗歌,他也跟着学,由朦胧而哲理。不久,报刊杂志的角落卷尾出现了他的“豆腐块”。他还学写散文、小说、杂文等,居然发了一大堆。而书法在这时也获得空前的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余年来,宏元先后在《人民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杂志、《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澳门日报》、菲律宾《商报》等二百余家刊物发表近千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大展赛获奖并结集出版。有作品勒刻屈原、郑成功碑林等,书作流传海内外,并被文物单位纪念馆收藏。书画四条屏、春联、台历、挂历多次被江苏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1991年作品赴荷兰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1992年与日本中学生第17次访华团进行书艺交流,潇洒自如的墨迹,倾倒了无数日本中学生。1993年秋又在水上名园——水绘园隆重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家周而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陆石、权希军、刘艺、李铎、王学仲、林岫、韩天衡、周志高、邹德忠、王景芬、赵冷月、王冬龄、李刚田,包括全国各地近百位书画家的贺书、贺电、贺信,并为其题写展标。近来他又致力于现代书法创作,笔墨当随时代,力求在传统的根基上开拓出书法的新天地,在海内外渐成气候,不同凡响。作品“跟着感觉走”应邀参加“中国当代书法展”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展出,并在美国参加了全美巡回展后在美国结集出版,由国际美术评论家列为重点作品评论,作品在美展览期间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商报》、《农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现代书法》杂志、《书法之友》杂志、《厂长经理日报》、《新文化报》、《长江开发报》等海内外二十余家刊物先后多次辟专版介绍其人其艺。1996年在菲律宾《商报》、《少年书法报》等刊物开办个人写作专栏。《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为其泼墨,题写“半泥堂”以示捧掖。书画家陈大羽为其题写“勤奋”二字并署“宏元小哥”以示昵爱。台湾百岁老人陈立夫看了他的作品泼墨挥写了“无求于人品自高”给予勉励。军旅歌唱家郁钧剑为其挥豪题写“烟云过眼,金石铭心”以示鞭策。上海著名学者、教授洪丕谟更是厚爱题写了“宏元大书法家,永远进取”,并吸收为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画家名人辞典》等多部辞书均刊有他的条目。宏元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七
信息社会使任何一门艺术的跨度更大,包容性更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却拥有了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抽象性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滋生的莫名情感,它工具的简单让无数人站在高楼大厦前找不到自己的人找到最佳渲泄途径,满足人们创造的欲望。因此,书法的境界更显得有无止境,入之愈深,其见愈奇。而要探求胜境,必然会遇到创新的问题。书法史上,无数的大家挺立在你的面前,你怎么跨越?创新可不是把自以为得意而别人早已舍弃的东西拾起来换上新的标签,创新更不是一种技术,按一定的标准生产一定的产品,而是书法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技术极其熟练的情况下以书法形式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自出机抒,就是在茫茫书法海洋上驾驶自己的船,驾驶者凭他的慧心,左右逢源,避暗礁,过险滩,顶狂风,超暗流,独辟航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这样的,站在它面前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精神,或苍茫古朴,或磅礴浑然,或清新纯丽,或秀婉脱俗,在点画的外延中看气质,在点画的具象中看性格。如果仅仅的是盲目地追求什么“风”中的一分子,那充其量只是个随波逐流的“分子”而己,最后必然是随“风”飘散。领头的才是创新,千人一面,他唱西北风,等你也跟着吼时,他又进步了。那么,你又身在何处?
宏元为创新而苦苦思索。他揣摩着两种说法:一是古人们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一是启功老先生认为的“书法以结体为上。”谁是谁非?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自己想得对:书法首先得表现主题,有了主题,才能掌握节奏,然后才是挥洒自如飘动的笔法。《祭侄稿》如果不是有那股丧乱之气,《寒食帖》如果不是有那股郁闷之气,再美的文字又能表现什么呢?透过文字形象能看出各种气,那似乎有点东方神秘,属于“气功”,想必有,则有,不想则无。其实,那正是书法的节奏,是用笔力度对主题的表现。想着颜鲁公悲伤欲绝的脸,字也莫名其妙地伤悲了,想到苏东坡寂寞失意的背景,你不由自主地在字里行间透进郁闷和惆怅。
宏元一直在试图尽可能在形式上拓展书法,说他的作品属于前卫书派的书法家,不象;说是在传统诸家中打转的人,也不象。他的作品,揉进的东西太多了,如同一位高僧,他只摹写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到的那片化境!这样,他的作品很中看耐看,形式上变化多端,用笔力透纸背。行书,他把行距拉开,极尽变化之能事;隶书,运用部队里练就的壁书功夫,取法《乙瑛》、《华山》、《衡方》、《石门》,形成了他大方奇古的风格;楷书,提取颜字的博大,钟繇《宣示表》的古秀,又以当代审美意识为观照,得凝重而轻盈,朴实而妖艳。他以散墨见长,不拘一格,一气呵成。可以这样说,在这条充满艰辛和欢乐的路上,他走进了“自由王国”。
八
从军队回到家乡又是十余个年头了。宏元每当发了作品,都会小心翼翼用剪刀仔细剪下,贴在自制的出版发表的作品集子里,如今己有剪帖集九册了,这是宏元一生的财富和积累,也是他自身的含金量,更是他人生价值所在。宏元不经常写字,为灵感而写,不苦逼自己为写字而书。常常,来了灵感他拿起长毫巨笔,念念有词地大挥一通,笔墨浸润,恰到好处,表心境,达性情,引来宏元的某种自豪。没有灵感,也许一年半载笔都不摸。每当夜深人静,他悄然披衣而起,捻笔苦思,推开窗户,晚风轻拂,一轮明月照在他脸上,心境更外明亮和平和。转过身去,注入笔端的便是全身心的追求,在详和安谧的家中,在静如止水的心境下,他的作品越发丰满、活脱。“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是他发表作品中的两幅,而这恰恰是对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写照!
作为他的读者,一位女大学生这样写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一个不想写好一点一划的书法家决不是好书法家。”宏元感谢这位女大学生的赠言,用漂亮的隶书写好置于自己的案头。他说:“即使将来成为大家,也要从一点一划写起啊!”重庆有位青年书法爱好者致函宏元时说:“你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多地被众多的读者所欣赏和关注,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吉林、山东、甘肃、浙江、湖南等地的读者在来信中说:“我一直注视着你的书法艺术的成长。”望着整整四麻袋之多的全国各地的众多读者来函,宏元什么也不想说。这数万份读者来函足以说明宏元的书法在读书心中的份量。
信奉“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宏元,无论是搞艺术还是做人,他信纳人品第一,艺术第二;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安分守纪,刚正不阿,安贫乐道。因此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撼人气势和一种感人肺腑的惊人力量,令人迷恋、陶醉、启迪、感受………
“在山中,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岳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
——泰戈尔《流萤集》
1990.5.10初稿
1992.3.6改稿
(原文1997.4.10发表于菲律宾《商报》、2000.1.31发表于《都市发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