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为耻?致属于偏差样本的女青年们
作者:柯晗(心理咨询师,文艺作家,代表作《无人知晓事件》)
来源:微信公号“柯晗”
flying away (by 插画师 Aguaplano D6racvr)
大约一个月前少女主任方悄悄同学在豆瓣做了一个婚恋观念调查。
调查指明目标群体年龄起点是85年,这对我这样一名1983年出生的少女十分不友好。但方悄悄说,你年龄就勾85-90,蒙混进来。听说有些其他DOB早于85的少女朋友们也是这样蒙混进来的。我们就这样手造成了最初的样本偏差。
早在回答问卷时,可预测的样本偏差,和文本有趣的不严谨就让我产生想要写分析报告的想法。时隔半个月再看调查报告,又想起了另一个调查。
去年满30岁之前,我曾经通过自己的豆瓣和微博发起了一次针对28-30岁女性的现状和压力调查,当时的目的只是在于看看自己和其他同龄女性在世界上的位置。从结果上看,经豆瓣渠道,且由方悄悄及其少女朋友们推广的这个调查,样本偏差肉眼可见,问卷结构不清晰,答案选项不仅有导向性,有些还意义重叠。但拿出当时我自己调查的结果和这次调查的一些结果对比来看,结果并非不可信的,不仅如此,还有着挺动人的意义。
首先看样本群体,回答者超过85%都是女性,这样12%的男性的回答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调查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性调查。有一半是20岁晚期到30,另一小半是20岁早期。而在这群女青年中,超过50%是单身无伴侣,恋爱中也仅有三分之一,这两部分加起来都是未婚人群。无独有偶,我自己当时的调查结果中,28-30岁未婚比例高达68%,已婚仅有三分之一。但这个结果有没有可能是我和方悄悄面向的人群共同筛选造成的样本偏差呢?
2005年美国的一个调查显示独身女性比例为51%,如果这个年龄涵盖面含糊的结果不说明问题的话;2010年台湾30岁以上人群65%未婚。日本20-30代女性独身率也逐年攀升,终生未婚率超过30%。
即是说,在20-30岁的女性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是单身,而未婚比例更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说明什么呢?
当你所在群体中,接近半数都是单身,单身是耻就是个错觉,或者主流意识有意加诸女性的价值判断。你妈也不用担心了,“别人家的女儿都结婚了或者有对象了”那都是她验证性偏见(Comfirmation Bias)的结果。单身看起来就是个常态。
“验证性偏见”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即当某人认为单身是少数,是非普遍情况,ta就会更多注意支持自己观念的证据。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单身的认知都恳切地认识为“要求高”,或高冷的“自己选的”,对别人的也是同样。这个结果看起来意料之中,和妇联痛心疾首指出的也一样。但是和其他关于婚姻和人生的态度的答案相结合,又太清晰合理得叫人高兴了。
在对人生的看法中,超过80%觉得人生应当充实从容,40%觉得应该尽可能尝试不同的事,也有40%左右觉得家庭也很重要。而对婚姻的看法中,过半数觉得爱对方和价值观一致才能结婚,要求对方爱自己的比这还少点(但这也是合理的)。而对婚姻的有益也有充分理性和具有较高精神性的看法,比如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真的,人是有感情且脆弱的嘛),需要一个人生伴侣,以及在经济上也有裨益。
要求在爱情的基础上建构婚姻,承认自己的情感脆弱但坚持对方最好与自己是人生伴侣而更甚于父母之命世俗压力,这些不外乎就是被调查对象们自我认知为“要求高”的具体理由们了。而其中选择了广为主流批评的功利、懦弱的结婚和人生观选项的都不足10%。且大部分人对婚姻的追求依然是一夫一妻,没什么人想要开放关系(尽管我觉得可以),还担心婚后丈夫出轨。可见常见的“独身女青年都是想着乱搞”观点也不具有代表性。并且,40%的人在家庭背景上都强调自己与父母之间经济独立。
我不知道还有哪些特征比以上这些结果更能表现一个人格与经济独立、自我意识清醒、坚持在祸害别人之前先完善自己的现代女青年形象了。而这样的女青年们,把这些很棒的特征定义为“要求高”(但她们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坦然地接受和承认是“自己选的了”)。同时主流价值观在贬低着她们的高要求时,又夸大和贬低着女性的功利、懦弱和可笑的“不贞”。
对女性的负性预设让我想起一个日本友人的一篇脸书日志。他叙述有一天在午餐时间听见坐在附近的OL讨论结婚为了什么,有个OL回答:“是为了找一个人一同作战呀。”大家纷纷赞同。他则颇吃惊这些普通OL们有这样睿智的认识,还以为她们大部分只是为了在找个好对象而在结婚前勉为其难上班,结果竟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尽管他的用词尽量善意,但仍然可见背后预设的前提之猥琐:女人就是好吃懒做等着被包养的;女性没有思考能力和意识。这个认识之深刻,以致大部分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以致听到个OL说出正常好话都大惊小怪。对于脑袋处于这个水准的人,大概需要十万份这样的调查结果来刷刷他们的大脑版本。
回到这个结论的硬伤:样本偏差。必须承认,即使结合了我的小范围调查,这些结果也依然可能来自于一个经过筛选的有偏差的样本:上豆瓣的,有思考习惯的,喜欢方悄悄及其朋友们的。但即使是这样,她们仍然是真实存在的接近一千名女性。
聂绀弩在纪念萧红的文章里,写到她决定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好比大鹏金翅鸟坠入了“奴隶的死所”,来比喻精神自由的女性因为脆弱而放弃了。我不太喜欢这种悲剧式的描述。坠落也不是需要羞耻的事,没有哪一个人类有义务成为永恒的偶像,只要ta贡献出了某个瞬间的闪光。
此刻这些参与调查的少女们(包括我,恩),尽管无法验证在人群中的百分比,但有着这样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和精神追求,还坚持清洁有力的人生追求的女性们,就算不知道未来她们会如何选择,但在这个时刻,她们就是存在的。此刻存在的她们清晰的精神和坚持就是那点闪光,而这些闪光也会缓慢爬升的你国女性地位进程、女性以及男性自我意识,以及荒芜的人类精神的一点动力。
招募
1、女创公社正在进行“百位女性婚育观念访谈”计划,招募愿意受访的女性。
2、招募对于不生育(childfree)、单身女性议题感兴趣的采编志愿者。如果有一定的采编经验会更好哟。
报名请邮件至nvchuang2014@sina.com
来源:微信公号“柯晗”
![]() |
flying away (by 插画师 Aguaplano D6racvr)
大约一个月前少女主任方悄悄同学在豆瓣做了一个婚恋观念调查。
调查指明目标群体年龄起点是85年,这对我这样一名1983年出生的少女十分不友好。但方悄悄说,你年龄就勾85-90,蒙混进来。听说有些其他DOB早于85的少女朋友们也是这样蒙混进来的。我们就这样手造成了最初的样本偏差。
早在回答问卷时,可预测的样本偏差,和文本有趣的不严谨就让我产生想要写分析报告的想法。时隔半个月再看调查报告,又想起了另一个调查。
去年满30岁之前,我曾经通过自己的豆瓣和微博发起了一次针对28-30岁女性的现状和压力调查,当时的目的只是在于看看自己和其他同龄女性在世界上的位置。从结果上看,经豆瓣渠道,且由方悄悄及其少女朋友们推广的这个调查,样本偏差肉眼可见,问卷结构不清晰,答案选项不仅有导向性,有些还意义重叠。但拿出当时我自己调查的结果和这次调查的一些结果对比来看,结果并非不可信的,不仅如此,还有着挺动人的意义。
首先看样本群体,回答者超过85%都是女性,这样12%的男性的回答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调查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性调查。有一半是20岁晚期到30,另一小半是20岁早期。而在这群女青年中,超过50%是单身无伴侣,恋爱中也仅有三分之一,这两部分加起来都是未婚人群。无独有偶,我自己当时的调查结果中,28-30岁未婚比例高达68%,已婚仅有三分之一。但这个结果有没有可能是我和方悄悄面向的人群共同筛选造成的样本偏差呢?
2005年美国的一个调查显示独身女性比例为51%,如果这个年龄涵盖面含糊的结果不说明问题的话;2010年台湾30岁以上人群65%未婚。日本20-30代女性独身率也逐年攀升,终生未婚率超过30%。
即是说,在20-30岁的女性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是单身,而未婚比例更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说明什么呢?
当你所在群体中,接近半数都是单身,单身是耻就是个错觉,或者主流意识有意加诸女性的价值判断。你妈也不用担心了,“别人家的女儿都结婚了或者有对象了”那都是她验证性偏见(Comfirmation Bias)的结果。单身看起来就是个常态。
“验证性偏见”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即当某人认为单身是少数,是非普遍情况,ta就会更多注意支持自己观念的证据。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单身的认知都恳切地认识为“要求高”,或高冷的“自己选的”,对别人的也是同样。这个结果看起来意料之中,和妇联痛心疾首指出的也一样。但是和其他关于婚姻和人生的态度的答案相结合,又太清晰合理得叫人高兴了。
在对人生的看法中,超过80%觉得人生应当充实从容,40%觉得应该尽可能尝试不同的事,也有40%左右觉得家庭也很重要。而对婚姻的看法中,过半数觉得爱对方和价值观一致才能结婚,要求对方爱自己的比这还少点(但这也是合理的)。而对婚姻的有益也有充分理性和具有较高精神性的看法,比如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真的,人是有感情且脆弱的嘛),需要一个人生伴侣,以及在经济上也有裨益。
要求在爱情的基础上建构婚姻,承认自己的情感脆弱但坚持对方最好与自己是人生伴侣而更甚于父母之命世俗压力,这些不外乎就是被调查对象们自我认知为“要求高”的具体理由们了。而其中选择了广为主流批评的功利、懦弱的结婚和人生观选项的都不足10%。且大部分人对婚姻的追求依然是一夫一妻,没什么人想要开放关系(尽管我觉得可以),还担心婚后丈夫出轨。可见常见的“独身女青年都是想着乱搞”观点也不具有代表性。并且,40%的人在家庭背景上都强调自己与父母之间经济独立。
我不知道还有哪些特征比以上这些结果更能表现一个人格与经济独立、自我意识清醒、坚持在祸害别人之前先完善自己的现代女青年形象了。而这样的女青年们,把这些很棒的特征定义为“要求高”(但她们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坦然地接受和承认是“自己选的了”)。同时主流价值观在贬低着她们的高要求时,又夸大和贬低着女性的功利、懦弱和可笑的“不贞”。
对女性的负性预设让我想起一个日本友人的一篇脸书日志。他叙述有一天在午餐时间听见坐在附近的OL讨论结婚为了什么,有个OL回答:“是为了找一个人一同作战呀。”大家纷纷赞同。他则颇吃惊这些普通OL们有这样睿智的认识,还以为她们大部分只是为了在找个好对象而在结婚前勉为其难上班,结果竟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尽管他的用词尽量善意,但仍然可见背后预设的前提之猥琐:女人就是好吃懒做等着被包养的;女性没有思考能力和意识。这个认识之深刻,以致大部分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以致听到个OL说出正常好话都大惊小怪。对于脑袋处于这个水准的人,大概需要十万份这样的调查结果来刷刷他们的大脑版本。
回到这个结论的硬伤:样本偏差。必须承认,即使结合了我的小范围调查,这些结果也依然可能来自于一个经过筛选的有偏差的样本:上豆瓣的,有思考习惯的,喜欢方悄悄及其朋友们的。但即使是这样,她们仍然是真实存在的接近一千名女性。
聂绀弩在纪念萧红的文章里,写到她决定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好比大鹏金翅鸟坠入了“奴隶的死所”,来比喻精神自由的女性因为脆弱而放弃了。我不太喜欢这种悲剧式的描述。坠落也不是需要羞耻的事,没有哪一个人类有义务成为永恒的偶像,只要ta贡献出了某个瞬间的闪光。
此刻这些参与调查的少女们(包括我,恩),尽管无法验证在人群中的百分比,但有着这样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和精神追求,还坚持清洁有力的人生追求的女性们,就算不知道未来她们会如何选择,但在这个时刻,她们就是存在的。此刻存在的她们清晰的精神和坚持就是那点闪光,而这些闪光也会缓慢爬升的你国女性地位进程、女性以及男性自我意识,以及荒芜的人类精神的一点动力。
招募
1、女创公社正在进行“百位女性婚育观念访谈”计划,招募愿意受访的女性。
2、招募对于不生育(childfree)、单身女性议题感兴趣的采编志愿者。如果有一定的采编经验会更好哟。
报名请邮件至nvchuang2014@sina.com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