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作答(六)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1、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通常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便深入和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因此,田野工作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断处在对他文化的多面向认识、寻求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加强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综观的学术积累。
2、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有哪些?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包括:(1)主位与客位;(2)大传统与小传统;(3)小规模社会和大规模社会。
3、谈谈你对主位和客位、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理解。
人类学中的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概念,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因此,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则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沿着不同的研究脉络,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对同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一般来说,局内人是与研究对象同属一个文化群体的人,局内人之间通常有比较类似的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视角和认识。局外人则是指处在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局外人通常有着不同于局内人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事物的看法。
4、怎样理解家园人类学?
长期以来,人类学是以其研究主题的异域色彩,以及那种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分隔开来的文化、地理距离来界定的。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长期存在的家园人类学(anthropology at home)已经呈现了本土研究的重要的和持久的意义。
家园人类学是指在本土社会所展开的研究,这里的他者既可以指我们自身,也可以是和我们不同,但有分享某些共同性的群体。
这时,作为局内人的本土人类学家甚至可以运用直觉理解局外人难以获知的信息。当然,本土人类学家也会因对于所研究的事物过于熟悉而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5、何谓小规模社会和大规模社会?
传统上,人类学者主要关注非工业化的小规模社会,这种社会往往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经济和技术,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对外界的联系较少。
大规模社会则是位于世界体系中较为复杂的社会。和小规模社会相比,它们所处的地理范围较大,文化的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与人口流动,内外关系联系增加,已卷入国家与世界一体的市场经济之中。
6、何谓问题研究与过程研究?
问题研究,是指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这类问题研究可以通过区域的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视角讨论问题,获得结论与建议。
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
7、如何理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理论预设?
所谓理论预设和假说,是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对事物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做出初步的判断性设想,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假设提出后,还需要得到实践的证实。
在理论预设和假说的构筑过程中,人类学原有的理论、概念的学习和梳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学习人类学已经有的理论和假说,才能知道哪些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解释或田野结论,或者明白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才能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新的假设。
然而,我们也发现,田野工作之前的假说和预设性解释框架也经常被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否定,论文最终呈现出的结论不同于当初的假定,显示出田野工作对人类调整自身认识过程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8、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伦理责任有哪些?
一般而言,从事田野研究的人类学者对以下的不同对象承担着责任:
(1)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2)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3)学术责任。
然而,人类学者在从事田野研究中的上述几种责任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这时,人类学的职业责任要求人类学者首先要保护研究对象的,即使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必须首先考虑研究对象的个体利益。人类学家必须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人身、社会和心理福祉,维护他们的尊严和隐私。
1、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通常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便深入和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因此,田野工作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断处在对他文化的多面向认识、寻求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加强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综观的学术积累。
2、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有哪些?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包括:(1)主位与客位;(2)大传统与小传统;(3)小规模社会和大规模社会。
3、谈谈你对主位和客位、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理解。
人类学中的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概念,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因此,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则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沿着不同的研究脉络,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对同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一般来说,局内人是与研究对象同属一个文化群体的人,局内人之间通常有比较类似的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视角和认识。局外人则是指处在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局外人通常有着不同于局内人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事物的看法。
4、怎样理解家园人类学?
长期以来,人类学是以其研究主题的异域色彩,以及那种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分隔开来的文化、地理距离来界定的。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长期存在的家园人类学(anthropology at home)已经呈现了本土研究的重要的和持久的意义。
家园人类学是指在本土社会所展开的研究,这里的他者既可以指我们自身,也可以是和我们不同,但有分享某些共同性的群体。
这时,作为局内人的本土人类学家甚至可以运用直觉理解局外人难以获知的信息。当然,本土人类学家也会因对于所研究的事物过于熟悉而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5、何谓小规模社会和大规模社会?
传统上,人类学者主要关注非工业化的小规模社会,这种社会往往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经济和技术,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对外界的联系较少。
大规模社会则是位于世界体系中较为复杂的社会。和小规模社会相比,它们所处的地理范围较大,文化的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与人口流动,内外关系联系增加,已卷入国家与世界一体的市场经济之中。
6、何谓问题研究与过程研究?
问题研究,是指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这类问题研究可以通过区域的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视角讨论问题,获得结论与建议。
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
7、如何理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理论预设?
所谓理论预设和假说,是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对事物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做出初步的判断性设想,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假设提出后,还需要得到实践的证实。
在理论预设和假说的构筑过程中,人类学原有的理论、概念的学习和梳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学习人类学已经有的理论和假说,才能知道哪些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解释或田野结论,或者明白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才能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新的假设。
然而,我们也发现,田野工作之前的假说和预设性解释框架也经常被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否定,论文最终呈现出的结论不同于当初的假定,显示出田野工作对人类调整自身认识过程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8、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伦理责任有哪些?
一般而言,从事田野研究的人类学者对以下的不同对象承担着责任:
(1)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2)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3)学术责任。
然而,人类学者在从事田野研究中的上述几种责任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这时,人类学的职业责任要求人类学者首先要保护研究对象的,即使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必须首先考虑研究对象的个体利益。人类学家必须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人身、社会和心理福祉,维护他们的尊严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