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贴]文字翻译的可能性,很感慨中文里能不能多一个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两个
一个是“道”,一个是“理”,翻译如何用词语讲一个“新”道理?
<挺好玩,一边brainstorming,一边讨论一边修整,精减>
【原讨论贴在此,打搅尚友了】
Adieudusk:很多常用英文词,翻译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细致考虑语境,往往不得其味。中文写作中,用词不琢磨词义在通常语义和作者传达新意之间的关系,我常常也觉得是不把汉语当自家孩子不够爱的懒惰。譬如,鲜艳,伟大,崇高,黑暗,舒缓,这些词都太寻常,如果不放到出新意的语境中,就会毫无滋味。我觉得现在的汉语,语义其实极度丰富,音乐性和节奏倒是比较弱。问题不在词不能表达,问题在于人对语言的认识,探索和专注不够。
【讨论主题1】英文的art (艺术,前卫技术之外,期待更好的词或者新词)
例:One Art (Bishop) 艺术,手艺(这两种是所见中已有的翻译)。
Art of losing: 失亦有道(by阿九)
Art可能的翻译或解释:加特技,道,技艺,艺,道艺,道与法,+++
【讨论主题2】英文的reason (理智这条线,除了理智,理性,期待更好的词或者新词)
例:(1)教会法典中认为人应该是有一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人。 谈到自然人分为两种Age,
I. the age of reason II. the age of majority 【详细见谈论后面的转注】
(2)Come let us reason together. : 来吧,让我们一起理论。(旧約聖書)
(3)The age of reason(萨特的小说):理智之年,理性的时代,理智的年代
可能的翻译或解释:理,理知,知理,++++
--
虚坻:我有些来自翻译中产生的印象,提出来。 art那个词原本起源于对毕晓普的那首诗歌的翻译印象。比如我们要表达“丧失”是一门艺术,就会觉得,艺术这个词,似乎可以再加些维度。也可以不说的这么限定,具体。反过来,也可以散射地谈随意地谈谈。
Adieudusk:毕肖普那句,作为 丧失的技艺 可能更好。
Reader:日本人用「艺术」(芸術) 对译art,想来只得art之一体。所谓茶道、花道之道,也能相应于art,art of tea ceremony,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因此若师法东洋,则在一些语境中,art亦可译为道?散失之道,散失之为道。
周旋久:像毕肖普的Art of Losing除了丧失的艺术就具体多了。“艺术”这个词,感觉倒是比较纯粹的“直译”。它的义域(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说),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这显然不是汉语“艺术”本来的义域,而是以西方art概念为本。大致art包括什么,“艺术”就包括什么,现在大家都用惯了。古文“艺术”连称,从词典看来,主要是指术数方伎。如果为了求新,“加特技”又何妨呢。如果有个什么展览,叫“……加特技:……”,那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Reader兄用“道”,我只是觉得在毕肖普那首诗里偏文雅了,放到具体的诗句中,恐怕就不容易处理,毕竟现代中文单字用得少了。用流行的说法,即"丧失加特技“。虽然是开玩笑,但你想想也不是全无道理。
Reader:周旋久兄说的是!因想起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遂犯此病。现代中文,名物珍宝多从东洋舶来,有时令人细思无语。若从东洋观点看中文,则艺术既可融通,道亦何妨假借。故我说如果师法东洋,art道即可通译云云,乃是自嘲无奈之顽笑。在日人眼中,茶道花道武道,无一不能精熟而掌握啊。
飞渡:在毕晓普那首诗里,art我觉得是指一种special skill,也即“技艺”,“特技”很对等,而且在中文里还有一种令人惊愕的陌生化效果。若说是“道”,我觉得就与动词“master”不搭了,“道”如何掌握?单音节的处理不无启示,单字译为“艺”似乎更贴切,可语言节奏不允许。
虚坻:用“可以掌握”来阐释loss,算是人力的范围,有点嘲弄上帝的意思。在这个范围内,我觉得这种“art”,是一种craft了。又似乎更接近“手艺”。 另外,那个art的master, 是不是暗含着一个Master。“谁是Master?“的一个复杂含义。可能想多了。这里似乎同时有个名词(宾语或者主语)的暗示。道艺似乎不错。还有点讽刺意味。
周旋久:“道与艺”可以包括art的抽象和具体两方面,或许还可以再改成“道与法”,有一本徐晋如的《中国诗词的道与法》,单从书名看,就可以猜到大概写些什么了。
虚坻:丧失生粹。翻译中间,特别是越是希望有一个“对等”“等价”的表达,就会很自然地去反观和拷问语言单位。同时,我发觉自我也是这样的,无知觉接受下来的很多约定俗成的词语,又不知不觉在对它们产生质疑。有些词语,越用越觉得需要另有词语存在。
画皮:翻译的一个功能是增加(激活)本土语言的弹性,当然这未免有些一厢情愿。当没有更合适的现成汉语对应的情况下,art译作“艺术、技艺”未尝不是上策。倒是有个更头痛的例子:上下文无关联信息,突来cry,哭还是不哭好?只会把译者弄哭了。所以,一提到直译和意译,就想说“直译难道不是一种意译?”五十步和一百步孰是孰非,得取决于从哪个角度看。坚守五十步,可能更难。
Adieudusk:真正的意译应当在有直译了解作者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明白人家说什么,用合适的方式,准确传达,这是比直译还要高的意译。先做到第一步,明白人家所说,达到理解的准确,就不容易了。
阿九:art of losing里art一词的道、艺、法、术之辨,你们谈的很精彩。跳入我脑瓜里的是:”失之道”,或“失亦有道“。看来我被“道”字吸引更多。 age of reason:突然对reason一词感兴趣。“理”是不错的选择但也有风险。中文“理”与“道”一样多义,比如“理学” idealism. 为什么reason现在译成“理性”呢?我再一次看到了源自古汉语、成型于汉代并横扫汉满日韩四种东亚主要语言的双词根构词法的影子。今天,回归到单词根的“理”,难啊,但放在“之”前后似可成立。之字也让人着迷。
虚坻:想起来日本的这个道字,大多时候也是指的一条路,还有一种对art的解释为“对自然的模仿“。呼应一下咱们汉语:地上原本没有路,走得多了,就成了路。练为道心。忍不住去查了一下词根,这个art来自于古法语,Indo-European roots对这个词的词根ar的解释是“fit it together”。这个词的来意居然这么好,莫名感动。这便是”放无限于你手心,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的妙意了吧。
--
虚坻:关于reason,最初是由于读一首中文诗歌,产生了对这个词的兴趣。我发觉我不是对中文诗歌本身的表达有什么异议,而是对这个词“理智”,感觉到了文字感受性的限制。
Adieudusk: reason,我为“理”说话。
虚坻:我也觉得“理”这个字本身都比“理智”这个词丰富的多。但是“理趣”这个词中的含着动词式的理就好多了。除非这么看,“理智”这个词才会舒展一些。
飞渡:reason,同意琰说的,中文一个“理”就够了。 无奈的现代汉语!同样期待新异的表达!
注: Age of Reason/Age of Majority
THE CANONICAL CONDITION OF PHYSICAL PERSONS
...
Can. 97 §1. A person who has completed the eighteenth year of age has reached majority; below this age, a person is a minor.
§2. A minor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venth year is called an infant and is considered not responsible for oneself (non sui compos).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venth year, however, a minor is presumed to have the use of reason.
Source: The code of Canon Law: ChaptI
-
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5 2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