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编辑眼里的红人作者
我认识一个编辑朋友,她做一个网络红人的作品集子。
我还认识一个编辑朋友,他做一本网络红人们的作品集子。
这两个集子的内容,我比较熟悉,是网络上正流行的情感鸡汤,有的是爱情有的是职场有的是生活,总之是一个一个短故事。我曾经看过去年作家富豪的一本爱情故事集,做出版的朋友送的,略过序,只看了第一篇,转手就送给了喜欢的同事,得亏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我觉得上面提到的那些红人们的作品,比这位作家的要好一些,大概是除了故事之外,多少还能感受一点点真实的属于作者本人的东西。那位作家能成为富豪,终究是有原因的。
做一本同质内容的书,我那两位编辑朋友的的状态却截然不同。
做单一红人作品集的女编辑,非常用心。阅读了红人的既有的稿件,确定了图书的风格之后,一方面剔除了部分风格不符的稿件,一方面让红人继续按照确定的风格新补充了一些。她的说法是一本好书要保证整体氛围一致,不然用心的读者会看出来的。说得挺玄的,反正我也不懂,净看着她费时费力。
那段时间吃饭或QQ上聊天,她除了很开心地说好累啊之外,就说这本书。跟各种人沟通,文案、装帧、用纸,营销方案、宣传发稿节奏,还什么预算成本排期。不就一本30块钱的书嘛,搞得跟公司IPO要上市似的。
另外一个男编辑朋友,我觉得他就聪明多了。他同时做了好几本类似的,也没见他多么累,也没见他操啥心,一个月就拿了三本图书的绩效。
我看他日子滋润,就鼓起勇气请他吃了个晚饭,特地向他取经。
我说:“我也想当图书编辑,但书念得少,不像你这么有文化,但也想学一学,糊个口。”
他说:“你什么学历。”
“本科。”我没好意思说是二本。
他说:“那绰绰有余,我专科,毕业就来这里做了。”
我赶紧马屁:“那你自学成材啊,小弟佩服,来喝一个。”
我不喝酒,但就一喝,通常这话匣子就算开了。
“其实做书啊,简单,先给你说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网站,”
“58同城?”
“不是,这广告都过时多久了,你老土,别打茬。我说的这网站上面,有一堆人喜欢发自己写的文章,大部分狗屁不通,但凡语句通顺的,都有好多粉丝。”他说的这网站我比他更早知道,我也是这个网站的资深用户,可我就没这个天赋,只听他继续讲着,“我就把那些粉丝多的一个一个关注,里面有好些个人天天写,推荐、喜欢数很高,想看不到都不行,我就看了几篇标题,都是些小故事,都是教人怎么好好过日子的,要不就是讲自己好好过日子,要不就讲自己如何如何惨,都不长,我觉得有市场。你想,我是个编辑啊,得尊重版权,我马上给这些作者发信,先恭维一下他们文章写得好,一直在关注,然后说我要做一本书,计划选用你的某篇稿件,稿费每篇四百。一气儿发了50多个,当天就收到了20个确认,马上就做了一个选题表给主编报,主编也说有市场,就过了。当天就把稿子复制粘贴进文档,取一个长长的、听起来温暖人心的书名,接下来,等图书出版,等月末绩效工资,完了。”
“厉害!”我由衷佩服,“但是有几个问题,我还要详细请教一下。”
“知无不言!”朋友豪气万丈。
“稿费,不会亏本吗?”我问。
“不会,你看,我约了20篇稿子,平均每篇差不多三千字,排版松一点,6万字完全够了。但稿费成本是八千块,主编给我的预算是签字二百,总共一万二,稿费还还多出四千呢。这都算高了,有好些人,特别穷酸,你只要用他的稿子,不给钱他都愿意,到时候出版了给他一本样书,高兴得更什么似的,还要到微博上跟朋友们说他的书出版了,白得一个免费广告。多给一百也值!”
“那一本书赚多少呢?”我继续问。
“定价30,算一万册,毛利七八万吧,只印五千册也有得赚。回头电子版还可以卖给好几家平台,又是一笔收入。反正这20个作者,每个都有上万粉丝,本来这样的主题就有市场,一分钱宣传成本都不用花的。”他说。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又问:“这东西有没有市场,可是个很高深的学问,我看最近都在说大数据,好像跟这个有关。”
“扯,你忘了你嫂子啦,哦,前嫂子,我俩还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净看这种书。”
“嗯,我一直觉得嫂子是个读书人,挺文艺的。”
“对,挺文艺的,就是不爱吃早午饭,省下钱来喝咖啡。也没见瘦下去。”
“你就这样跟嫂子分的?”
“哪能啊,你哥我是那样的人吗!”
“那咋回事,我觉得你俩挺和谐的,多少人羡慕呢。”
他喝了一大口酒,缓缓吐出一口气,说道:“全怪刚才跟你说的那网站,其实我一开始不知道那里有好多傻逼作者,我本来是冲着约炮去的。”
这顿饭请得踏实,学到了不少高精尖的知识。但想到那位在大出版社的女编辑朋友的工作状态,心底还是没谱。于是我又约她出来吃了个饭,并把昨晚的事情都说了一下。
女编辑有点无奈地说,是这样的,这圈子乱,鱼龙混杂,认字的都可以当编辑,写字的都想出书。
我说,你也可以简单一些,想那位男编辑那样,不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她说,哪这么简单,我跟他的根本不同在于,我是做书,他是攒书。我要对作者负责,作者也要对自己的书负责;他不用,他的那些单篇作者们也觉得自己对这本书没有话语权。
我问为什么。
她说,那20个作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二十分之一,是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对图书的制作、营销包括稿酬,就算有意见,也不敢提,敢提的也就是象征性问问,被否决也没有异议。跟股市里的散户一样,随行就市随波逐流,也有点像人民群众,自己的利益都指望人大代表。但问题是,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大股东,也没有代表。有异议,那编辑不用你这篇稿子就好了。所以就演变成了这20个作者的整体利益被编辑和出版社瓜分掉。比如,按照一万册、10%的版税计算,作者的收入是3万,每个作者1500元,按照刚才说出版社的收入是25%,那么就缩减为了15%,一来一去就不少了。还有电子版权的收入,作者自然是一分钱没有的。这都是作者利益被变相侵害,有些作者自己也是知道的。
其实要解决利益被侵害的问题,只要这些作者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就有议价权,就有要求出版社投入更多资源的权利了。这样,单篇稿费增加,并且总体销售增加,最终收入则是两者的乘积,多好的事啊。
我说,这不大现实吧。
她说,当然不可能,文人要是能齐聚一心,我们早就超英赶美啦。
但是他们可以选择不合作呀。我说。
她说,有这气节的可不多,我见过的这么多红人里,就一个毁誉参半的家伙做到了。一个公众号转载他的文章没通知也不给钱,但是有署名,他就不准别人用,别人说我粉丝多而且本来就是非盈利分享阅读,转载可以帮你出名呢,他也还是拒绝,说你是营销号是可以获利的必须给钱,最后终于让对方撤掉了未经允许转载的文章。
我说,这人是不是有点傻,反正他自己是免费发网站的,也没钱,营销号用了也可以扩大他的知名度啊,他的文章只是营销号转载的无数文章中的一篇,能给营销号带来多少利益呢。
她说,你这就是短视,跟上面提到的那些人有什么不同,要有勇气拒绝利益被侵害。虽然看起来自己有了收益,但长远来看,这个就是对自己这个族群整体的伤害。我觉得那个不妥协的家伙,才是不惜损害自己个人的利益而维护了这个族群整体的尊严。不过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多就是了。
我说,看起来你很佩服他啊,我认识吗?
她说,你认识的,这家伙,每次发言都有一半人喜欢,一般人恨不得拉黑他。
我说,让人又爱又恨这不是人生最高境界么?
她说,但是他曾经对于这样一个描述表示过愤慨——“不要一见到戴眼镜的圆脸胖子就说是我!”——你觉得这样的外貌我会看的上么?
跟单身女编辑聊天,总是会扯到个人问题上,这饭没法吃了。下午还得叫上卢十四踢球,而我的工作看起来也还是没有着落。
我还认识一个编辑朋友,他做一本网络红人们的作品集子。
这两个集子的内容,我比较熟悉,是网络上正流行的情感鸡汤,有的是爱情有的是职场有的是生活,总之是一个一个短故事。我曾经看过去年作家富豪的一本爱情故事集,做出版的朋友送的,略过序,只看了第一篇,转手就送给了喜欢的同事,得亏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我觉得上面提到的那些红人们的作品,比这位作家的要好一些,大概是除了故事之外,多少还能感受一点点真实的属于作者本人的东西。那位作家能成为富豪,终究是有原因的。
做一本同质内容的书,我那两位编辑朋友的的状态却截然不同。
做单一红人作品集的女编辑,非常用心。阅读了红人的既有的稿件,确定了图书的风格之后,一方面剔除了部分风格不符的稿件,一方面让红人继续按照确定的风格新补充了一些。她的说法是一本好书要保证整体氛围一致,不然用心的读者会看出来的。说得挺玄的,反正我也不懂,净看着她费时费力。
那段时间吃饭或QQ上聊天,她除了很开心地说好累啊之外,就说这本书。跟各种人沟通,文案、装帧、用纸,营销方案、宣传发稿节奏,还什么预算成本排期。不就一本30块钱的书嘛,搞得跟公司IPO要上市似的。
另外一个男编辑朋友,我觉得他就聪明多了。他同时做了好几本类似的,也没见他多么累,也没见他操啥心,一个月就拿了三本图书的绩效。
我看他日子滋润,就鼓起勇气请他吃了个晚饭,特地向他取经。
我说:“我也想当图书编辑,但书念得少,不像你这么有文化,但也想学一学,糊个口。”
他说:“你什么学历。”
“本科。”我没好意思说是二本。
他说:“那绰绰有余,我专科,毕业就来这里做了。”
我赶紧马屁:“那你自学成材啊,小弟佩服,来喝一个。”
我不喝酒,但就一喝,通常这话匣子就算开了。
“其实做书啊,简单,先给你说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网站,”
“58同城?”
“不是,这广告都过时多久了,你老土,别打茬。我说的这网站上面,有一堆人喜欢发自己写的文章,大部分狗屁不通,但凡语句通顺的,都有好多粉丝。”他说的这网站我比他更早知道,我也是这个网站的资深用户,可我就没这个天赋,只听他继续讲着,“我就把那些粉丝多的一个一个关注,里面有好些个人天天写,推荐、喜欢数很高,想看不到都不行,我就看了几篇标题,都是些小故事,都是教人怎么好好过日子的,要不就是讲自己好好过日子,要不就讲自己如何如何惨,都不长,我觉得有市场。你想,我是个编辑啊,得尊重版权,我马上给这些作者发信,先恭维一下他们文章写得好,一直在关注,然后说我要做一本书,计划选用你的某篇稿件,稿费每篇四百。一气儿发了50多个,当天就收到了20个确认,马上就做了一个选题表给主编报,主编也说有市场,就过了。当天就把稿子复制粘贴进文档,取一个长长的、听起来温暖人心的书名,接下来,等图书出版,等月末绩效工资,完了。”
“厉害!”我由衷佩服,“但是有几个问题,我还要详细请教一下。”
“知无不言!”朋友豪气万丈。
“稿费,不会亏本吗?”我问。
“不会,你看,我约了20篇稿子,平均每篇差不多三千字,排版松一点,6万字完全够了。但稿费成本是八千块,主编给我的预算是签字二百,总共一万二,稿费还还多出四千呢。这都算高了,有好些人,特别穷酸,你只要用他的稿子,不给钱他都愿意,到时候出版了给他一本样书,高兴得更什么似的,还要到微博上跟朋友们说他的书出版了,白得一个免费广告。多给一百也值!”
“那一本书赚多少呢?”我继续问。
“定价30,算一万册,毛利七八万吧,只印五千册也有得赚。回头电子版还可以卖给好几家平台,又是一笔收入。反正这20个作者,每个都有上万粉丝,本来这样的主题就有市场,一分钱宣传成本都不用花的。”他说。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又问:“这东西有没有市场,可是个很高深的学问,我看最近都在说大数据,好像跟这个有关。”
“扯,你忘了你嫂子啦,哦,前嫂子,我俩还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净看这种书。”
“嗯,我一直觉得嫂子是个读书人,挺文艺的。”
“对,挺文艺的,就是不爱吃早午饭,省下钱来喝咖啡。也没见瘦下去。”
“你就这样跟嫂子分的?”
“哪能啊,你哥我是那样的人吗!”
“那咋回事,我觉得你俩挺和谐的,多少人羡慕呢。”
他喝了一大口酒,缓缓吐出一口气,说道:“全怪刚才跟你说的那网站,其实我一开始不知道那里有好多傻逼作者,我本来是冲着约炮去的。”
这顿饭请得踏实,学到了不少高精尖的知识。但想到那位在大出版社的女编辑朋友的工作状态,心底还是没谱。于是我又约她出来吃了个饭,并把昨晚的事情都说了一下。
女编辑有点无奈地说,是这样的,这圈子乱,鱼龙混杂,认字的都可以当编辑,写字的都想出书。
我说,你也可以简单一些,想那位男编辑那样,不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她说,哪这么简单,我跟他的根本不同在于,我是做书,他是攒书。我要对作者负责,作者也要对自己的书负责;他不用,他的那些单篇作者们也觉得自己对这本书没有话语权。
我问为什么。
她说,那20个作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二十分之一,是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对图书的制作、营销包括稿酬,就算有意见,也不敢提,敢提的也就是象征性问问,被否决也没有异议。跟股市里的散户一样,随行就市随波逐流,也有点像人民群众,自己的利益都指望人大代表。但问题是,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大股东,也没有代表。有异议,那编辑不用你这篇稿子就好了。所以就演变成了这20个作者的整体利益被编辑和出版社瓜分掉。比如,按照一万册、10%的版税计算,作者的收入是3万,每个作者1500元,按照刚才说出版社的收入是25%,那么就缩减为了15%,一来一去就不少了。还有电子版权的收入,作者自然是一分钱没有的。这都是作者利益被变相侵害,有些作者自己也是知道的。
其实要解决利益被侵害的问题,只要这些作者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就有议价权,就有要求出版社投入更多资源的权利了。这样,单篇稿费增加,并且总体销售增加,最终收入则是两者的乘积,多好的事啊。
我说,这不大现实吧。
她说,当然不可能,文人要是能齐聚一心,我们早就超英赶美啦。
但是他们可以选择不合作呀。我说。
她说,有这气节的可不多,我见过的这么多红人里,就一个毁誉参半的家伙做到了。一个公众号转载他的文章没通知也不给钱,但是有署名,他就不准别人用,别人说我粉丝多而且本来就是非盈利分享阅读,转载可以帮你出名呢,他也还是拒绝,说你是营销号是可以获利的必须给钱,最后终于让对方撤掉了未经允许转载的文章。
我说,这人是不是有点傻,反正他自己是免费发网站的,也没钱,营销号用了也可以扩大他的知名度啊,他的文章只是营销号转载的无数文章中的一篇,能给营销号带来多少利益呢。
她说,你这就是短视,跟上面提到的那些人有什么不同,要有勇气拒绝利益被侵害。虽然看起来自己有了收益,但长远来看,这个就是对自己这个族群整体的伤害。我觉得那个不妥协的家伙,才是不惜损害自己个人的利益而维护了这个族群整体的尊严。不过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多就是了。
我说,看起来你很佩服他啊,我认识吗?
她说,你认识的,这家伙,每次发言都有一半人喜欢,一般人恨不得拉黑他。
我说,让人又爱又恨这不是人生最高境界么?
她说,但是他曾经对于这样一个描述表示过愤慨——“不要一见到戴眼镜的圆脸胖子就说是我!”——你觉得这样的外貌我会看的上么?
跟单身女编辑聊天,总是会扯到个人问题上,这饭没法吃了。下午还得叫上卢十四踢球,而我的工作看起来也还是没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