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作答(七)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1、谈谈你对进入田野点的方式的理解。
通常而言,人类学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田野:
一种是通过正式的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一般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层层深入。这种进入田野的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得到地方管理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其缺点也在于由于自上而下进入调查点,调查资料或实施常因研究对象的敬畏或疑虑而遭到掩饰或更改。
另一种进入田野的方式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人类学者采用此种进入方式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田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类学者采用何种方式进入田野工作点并没有固定的格式,有时还要视具体考察的问题和领域的不同而定。重要的事情还在于,进入田野点后能否长时间同该社会的各方面人士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这对人类学者成功的田野工作十指关重要的。
2、进入田野工作的调查者需要预料哪些可能遇到的困难?
(1)生存问题。人类学调查者前往的调查点有的险路连绵、瘴疠流行;有的飞贼出没、战事不断,人类学者因此会陷入危险境地。另外,研究者会因为不了解异文化者的处世规则,而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2)生活问题。人类学研究者从生活、工作环境比较优越的现代社会进入自然条件、生活环境较差的边远地区,食物短缺、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时刻考验着他们的精力和体力。
(3)文化震撼。人类学者在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下做调查时,除了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之外,其身体、心理和情绪上也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现象。这种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孤独、压抑、逃避、焦虑等,尤其是单独一个人在异地调查是更是如此。人类学把这种为了适应完全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精神压力称为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它是由于快速地进入一个不同自己本身的文化,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则及对言行举止之意义做不同的诠释后所产生的现象。
3、什么是参与观察和观察参与?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人类学一直推崇的田野调查方法,它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此外,20世纪70年代初,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出现了一个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observation of participation)的转变的研究趋势。
这种情况在叙述民族志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参与观察的民族志作者尽力是自己既是热衷的参与者,又是冷静的他人生活的观察者;而观察参与的民族志作者则是在实地调查中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因此,人类学者自身和当地人都成为观察和记录的对象,并且强调田野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4、访谈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
(1)应该让报道人明白你的来意,并征得他的同意。
(2)访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访谈问题应该简单而准确,使报道人容易理解和回答。
(4)访谈问题可以先简后难,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然后深入到解释性问题。
(5)访谈中尽可能鼓励并使用报道人自己的概念、术语或分类。
(6)在访谈尤其是深度访谈的过程中,访谈者应尽可能少提示,同时在访谈过程中向受访者表达自己的兴趣,鼓励受访者在一个没有限制的环境里,针对访谈主题尽可能谈论自己的意见。
(7)在访谈中少说多倾听。
(8)注意访谈时间,一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报道人产生厌倦情绪。
(9)访谈中语言、表情和态度都应处处表示出对报道仁的尊重和关注,同时,注意访谈场合,尊重和遵守某些文化禁忌。
5、何谓抽样法?
在一个范围较广、人口较多的复杂社会,研究这不可能对所有研究对象逐一进行访谈。当只能访谈 部分研究对象是,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人类学者通常会采用抽样的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
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而常采用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分类)随机抽样和主观抽样。
6、说说谱系法在田野工作中的作用。
谱系法(genealogical method)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谱系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分析法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
人类学者通过谱系法来了解继承、居住、婚姻、继嗣、亲属等社会制度。早期的民族志学家往往借助谱系资料来构建如单系继嗣、从母居或从父居等文化特征。今日人类学者亦是借此建立地方人群的亲属关系之结构。谱系法对于理解地方社会运转、人事分类、行为规则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生活史访谈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意义何在?
生活史不仅具有阐述个人生命历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个人的生活史观察到人的互动关系的历史。个人生活史方法详尽的记录了个体生活及影响个体生活的各种因素,个体生命在文化脉络中被充分展现,地方社会诸多面貌也随之呈现。由此,研究者能够进一步透过个人互动关系来认识社会机制及本质。
8、田野资料整理应注意哪些原则问题?
(1)取舍原则。在做田野工作时,研究者可能会将感兴趣的所有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但在重新整理和写作时,人类学者会按照某个准则来重新选择材料。这个准则是研究者信奉的人类学理论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2)关系原则。田野资料整理中的关系原则是处理田野事实资料和理论叙述之间关系的原则。人类学者也通过田野研究资料来形成某种理论观点,但他需要处理好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制定的《人类学的问询和记录》要求人类学者不能将事实和理论混杂,观察者如果要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理论的构建,应在陈述事实后再进行。这样的原则意义在于即便民族志作品在理论上存在着偏颇,但其事实仍然可以被其他人类学研究者所引用。
(3)妥善保管原则。
1、谈谈你对进入田野点的方式的理解。
通常而言,人类学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田野:
一种是通过正式的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一般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层层深入。这种进入田野的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得到地方管理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其缺点也在于由于自上而下进入调查点,调查资料或实施常因研究对象的敬畏或疑虑而遭到掩饰或更改。
另一种进入田野的方式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人类学者采用此种进入方式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田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类学者采用何种方式进入田野工作点并没有固定的格式,有时还要视具体考察的问题和领域的不同而定。重要的事情还在于,进入田野点后能否长时间同该社会的各方面人士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这对人类学者成功的田野工作十指关重要的。
2、进入田野工作的调查者需要预料哪些可能遇到的困难?
(1)生存问题。人类学调查者前往的调查点有的险路连绵、瘴疠流行;有的飞贼出没、战事不断,人类学者因此会陷入危险境地。另外,研究者会因为不了解异文化者的处世规则,而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2)生活问题。人类学研究者从生活、工作环境比较优越的现代社会进入自然条件、生活环境较差的边远地区,食物短缺、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时刻考验着他们的精力和体力。
(3)文化震撼。人类学者在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下做调查时,除了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之外,其身体、心理和情绪上也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现象。这种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孤独、压抑、逃避、焦虑等,尤其是单独一个人在异地调查是更是如此。人类学把这种为了适应完全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精神压力称为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它是由于快速地进入一个不同自己本身的文化,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则及对言行举止之意义做不同的诠释后所产生的现象。
3、什么是参与观察和观察参与?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人类学一直推崇的田野调查方法,它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此外,20世纪70年代初,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出现了一个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observation of participation)的转变的研究趋势。
这种情况在叙述民族志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参与观察的民族志作者尽力是自己既是热衷的参与者,又是冷静的他人生活的观察者;而观察参与的民族志作者则是在实地调查中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因此,人类学者自身和当地人都成为观察和记录的对象,并且强调田野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4、访谈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
(1)应该让报道人明白你的来意,并征得他的同意。
(2)访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访谈问题应该简单而准确,使报道人容易理解和回答。
(4)访谈问题可以先简后难,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然后深入到解释性问题。
(5)访谈中尽可能鼓励并使用报道人自己的概念、术语或分类。
(6)在访谈尤其是深度访谈的过程中,访谈者应尽可能少提示,同时在访谈过程中向受访者表达自己的兴趣,鼓励受访者在一个没有限制的环境里,针对访谈主题尽可能谈论自己的意见。
(7)在访谈中少说多倾听。
(8)注意访谈时间,一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报道人产生厌倦情绪。
(9)访谈中语言、表情和态度都应处处表示出对报道仁的尊重和关注,同时,注意访谈场合,尊重和遵守某些文化禁忌。
5、何谓抽样法?
在一个范围较广、人口较多的复杂社会,研究这不可能对所有研究对象逐一进行访谈。当只能访谈 部分研究对象是,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人类学者通常会采用抽样的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
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而常采用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分类)随机抽样和主观抽样。
6、说说谱系法在田野工作中的作用。
谱系法(genealogical method)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谱系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分析法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
人类学者通过谱系法来了解继承、居住、婚姻、继嗣、亲属等社会制度。早期的民族志学家往往借助谱系资料来构建如单系继嗣、从母居或从父居等文化特征。今日人类学者亦是借此建立地方人群的亲属关系之结构。谱系法对于理解地方社会运转、人事分类、行为规则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生活史访谈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意义何在?
生活史不仅具有阐述个人生命历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个人的生活史观察到人的互动关系的历史。个人生活史方法详尽的记录了个体生活及影响个体生活的各种因素,个体生命在文化脉络中被充分展现,地方社会诸多面貌也随之呈现。由此,研究者能够进一步透过个人互动关系来认识社会机制及本质。
8、田野资料整理应注意哪些原则问题?
(1)取舍原则。在做田野工作时,研究者可能会将感兴趣的所有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但在重新整理和写作时,人类学者会按照某个准则来重新选择材料。这个准则是研究者信奉的人类学理论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2)关系原则。田野资料整理中的关系原则是处理田野事实资料和理论叙述之间关系的原则。人类学者也通过田野研究资料来形成某种理论观点,但他需要处理好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制定的《人类学的问询和记录》要求人类学者不能将事实和理论混杂,观察者如果要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理论的构建,应在陈述事实后再进行。这样的原则意义在于即便民族志作品在理论上存在着偏颇,但其事实仍然可以被其他人类学研究者所引用。
(3)妥善保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