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拍井盖
脚下的美术馆
日本的窨井盖实在太漂亮了。它可不是乌糟糟的一团金属色,上面凸起一排排防滑的纹路,沉闷刻板,千篇一律,放眼望去像一块块寒酸的补丁。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植物、花卉、飞禽、美景、古迹、动漫、神话……它们就像脚下的美术馆,把人间最美好的画面悉数收藏,再一一展览。
井盖虽是小小的方寸之地,但它却像报章的头条位置一样珍贵,日本各地政府都绞尽脑汁为其大做文章。作为一名游客,你甚至可以合上“孤独星球”的旅行书,任凭井盖为你导游——它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你累的时候它还可以跟你静默地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比如,因为日剧《鹿男》而名声大噪的奈良,井盖上就是形态各异的小鹿;大阪的古城保护区,井盖上是樱花掩映的通天阁;长野县有一条富有北国风情的街道,被评为古建筑保护群,他们的井盖上就是小桥流水、古楼林立。京都是日本重要的历史重镇,在井盖上绘有见证历史变迁的古朴民宅。大荣町虽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但因为是《名侦探柯南》的漫画作家青山刚昌的出生地,所以井盖上随处可见奔跑如风的柯南,托着下巴沉思的柯南、举起一只放大镜的柯南……井盖的图案不仅有独立成篇的,也有连载系列,比如奈良乡下的“温泉主题井盖”,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开掘并享用温泉的故事。
有人说,窨井盖都是日本的名片。这话不假,许多井盖都是将当地的风物特产作为井盖的设计灵感。比如北海道盛产墨鱼,井盖上就是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饭田市盛产苹果,井盖上是3个红彤彤的大苹果,让人一目了然;如果你在井盖上看到张牙舞爪的恐龙也不必惊慌,当地并不盛产恐龙,只是发现过恐龙化石而已。
还有些地方,没有名山古刹,也没有太拿出手的特产,更没有诞生过名人,怎么办?名古屋的爱知县索性把一种叫“水黾”的水生半翅目昆虫画在井盖上。这种虫子既不美丽也不珍惜,而且有洁癖特别挑水源,然而它们却经常出没在爱知县的下水道里。这顿时让我想起了古罗马的公务员。据史料记载,“现代罗马使用的下水道是2500年前建成的。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公元33年,罗马的公务员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检查。”现在。时过境迁,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下水道作为“藏污纳垢”之地,若是乘坐“一叶扁舟”,也只能是“同流合污”。但贵族出身的水黾,选择了爱知县作为生养之地,这不恰好验证了爱知县在环保上的成绩嘛!
如果说以上井盖皆属于“内视型”,那么长崎的井盖就是“外交型”。众所周知,位于九州岛西岸的长崎市是日本锁国时代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中国、英国、葡萄牙、荷兰都是通过它才与日本有了密切的往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里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崎。虽然这出著名的歌剧享誉世界,但总不能把蝴蝶夫人印在井盖上吧?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日本井盖不可采用真人图像。无论多么引以为傲的伟人,被踩在脚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同理,虽然名胜古迹常被使用,但国宝级的神社或寺庙却很少出现。千禧年逢日本和荷兰往来400周年,长崎市以荷兰人初次上岸时的情景为图案,在当地设置了特色井盖,上面还醒目地标有纪念文字。
井盖的前世今生
许多游客都像我一样,每每看到井盖就“咔擦咔擦”拍个不停。晚上回宾馆,拨动数码相机的回放键,看着液晶屏里一幅幅可爱的井盖图,确实能深深理解到,井盖文化早已成为日本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的井盖文化并非历史因循,而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据维基百科介绍,日本虽然早在2200多年前的弥生时代就出现了第一代排水及灌溉系统,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系统是直到19世纪在外国专家的协助下建造的,在当时,这种简单圆形设计的井盖被广泛地使用,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造型。到19世纪50年代末,东京等大城市的工程师改善了井盖的表面纹路,增加了一些凹凸图案设计,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防滑作用,因为在梅雨季节,摩托车、自行车在井盖上滑倒的事故屡有发生,而增强表面摩擦力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更加美观,所以这些工程师把这样的井盖带到了其他小城市和地区,至今在一些小城镇里还能看到写有“东京设计”或者“NAGOYA设计”的井盖。
转机发生在1977年,这一年日本进入快速发展期,当生活区别于生存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实用以外的享受。冲绳首先采用了鱼形花纹的井盖,将建设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隐含其中。这种作法很快风靡全日本,各地均推出了自己的“个性”井盖。而第一个制造鱼形花纹井盖的模具工人神山宽盛,则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现代名工”奖。在这之后,井盖文化开始井喷,各种图案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日本各地也纷纷开发具有本地风物的井盖设计。渐渐的,个性井盖在全日本流行起来。在互联网时代,日本还成立了“井盖粉丝团”,他们有自己的组织、网站和论坛,其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动漫、电影和流行音乐的追逐。据说全日本有6000多种不同的井盖设计。于是,“寻找不一样的井盖”成了这些粉丝最大乐趣。他们像寻宝一般,找到一个拍一张照片,然后在网上晒出来分享。
一个井盖居然成了席卷全国的时尚,这就不得不说日本人对待美学的郑重和眷恋。2014年的热门日剧《多谢款待》,讲的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当时历经太平洋战争、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正重新振作起来。男主角是建筑师,正在筹备地铁的设计方案。他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方形通道结实但不美观,拱形通道美观但容易渗水。当男主角为了安全而选择第一种方案时,导师把图纸卷成擀面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脑门:“为什么一定要放弃美观?为什么不能两全其美?为什么你只想建地铁而不是让它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
听到导师的斥责,我很震惊。原来日本人对美学的追求是如此必不可缺。不管是地铁还是井盖,对他们来说都是同等的重要。虽然日本文化的源头,有许多都是舶来的,但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却形成他们独特的东西。
井盖如此,审美亦然。日本是个岛国。自然环境给了日本人特别的审美观。“春之樱花,秋之红枫”,而樱花短暂的花期更让人感受到世事的无常。禅的意识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中,从而达到日本民族的最高审美境界——闲寂。这种审美意识给日本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深深的影响。茶道“和敬清寂”的理念、造园艺术的“枯山水”等,都包含了“闲寂”的理念。日本的井盖何尝不是另一种“闲寂”?要欣赏它,不必正襟危坐,但必须有闲适的氛围和把玩的心态。它们可能谈不上真正的艺术,但胜在别材别趣。
在有些地方,甚至把“退役”的井盖收集起来,并未它们成立博物馆,供人参观,成为令人怀旧思故的城市景观,让市民和游客回味无穷。在某些社区,窨井盖文化已经成为社区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大家会自发地组织起来,用“涂鸦”的方式美化各自社区里的窨井盖。1997年,日本曾出版过一部关于日本沙井盖设计的书,书中提供了日本全国各地1546种各具特色的沙井盖图片。
有多少井盖,就有多少故事
每一个路过井盖的人都不忍心踩上去,而是小心避开,饶是如此,井盖依然是每天每夜暴露在柏油马路上,风吹日晒,霜冻雨淋。图案和花色难免蒙尘,甚至斑驳,但这正好为审美带来缺口——还有些井盖图已经冲破审美的范畴,它更像是国家和历史的缺口。比如广岛的千纸鹤。
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有人折出千纸鹤,仙鹤就会实现他的一个愿望,像是长命百岁或是从重病重伤中康复。在日本,仙鹤是一种类似于龙和乌龟的一种神圣而神秘的生物,据说它们可以活一千年之久。日本作家海野志保写了一篇小说《千纸鹤》,讲述了一个叫祯子的小姑娘,由于二战时在广岛的原子弹的辐射得了白血病。祯子在患病期间希望能够折一千只纸鹤来实现她求生的愿望。她折了644只后,像写完家庭作业的孩子一样踏实地地睡去,那是12岁的她在人间的最后一个夜晚。祯子的朋友们听到噩耗,抬起肩膀蹭掉脸上的泪水,腮边的咬肌鼓得硬硬的——这不是怨怼,而是把悲痛化为力量。他们看到祯子搁在床头的彩纸,想起她未了的心愿……天亮的时候,朋友们为她折叠了一千只纸鹤,让千纸鹤陪她一起长眠。
千纸鹤的故事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在广岛有着千千万万个像祯子一样的女孩。在日本,有许多庙宇,为和平燃着长明灯,在这些庙宇的门口,悬挂着游客为和平祈福的千纸鹤,就像经幡一样,这些千纸鹤夜以继日的经受风吹日晒,逐渐的变得破旧,但仍然承载着人们的祈祷。井盖上的千纸鹤永远飞不走,它们每日每夜守护这座城市,带着历史温软的伤心。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更代表了普通民众对于和平的向往。
一秒钟,井盖变厕所
是屏蔽为维护地下管线而预留的方便工程人员出入的孔洞,这是其首要功能。井盖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代,当时的井盖是用石头做成的。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井盖及其以下的世界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供热、通讯等功能,它们像是一根根血管供养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因此,看一个国家的井盖不能光看皮囊,必须得“色艺双馨”才称得上是好井盖。
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发现一个窨井盖,上面刻着哗哗的水柱,上面写着“水道”,我揣测这应该是自来水管道吧;还有一次我在繁华市区看到蓝色的窨井盖,那种蓝像是某种警戒色一样醒目,一问才知这是消防的标志。这顿时解决我的疑问: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街头看见过消防栓,原来他们都像“忍者神龟”一样躲在窨井盖下面,只有需要时才会挺身而出。为了突出消防栓的位置,这种窨井盖采用了醒目的颜色,如黄色、蓝色。在这种黄色或蓝色的窨井盖上方,严禁泊车和堆放物品,保证了在紧急时刻能够立即投入使用。
日本的每一个窨井盖上都标有该窨井的用途,诸如“雨水”、“污水”、“上水”、“光缆”、“电线”、“煤气管道”等字样。不同形状的井盖用途也有区别。比如消防栓的井盖大多是方形,或消防队员的卡通图案。不同的花纹还有利于明确各行政主体的管辖范畴。市和区、町各级别政府管理的下水道,在井盖上分别采用市花、区花、町花。若井盖损坏需要维修,立刻就能识别责任主体。个人拥有的下水道则会在井盖上标有“私”字和业主的姓以示区别。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住宅区附近都设有“紧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所周围的井盖上,除了用箭头指示方向外,还涂上颜色,黄色箭头表示离避难所200米以内,红色则为100米以内。还有些井盖的设计更巧妙,它们只建在公园或适合避难的空旷区域,地震后可随时变为厕所,井盖上有一道闸,一拉开就成了传统的蹲式厕所。日本在细节处的体贴入微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了,但每次有新的发现,仍是会感叹和唏嘘。我查阅资料得知,一些地区甚至还在井盖上装上卫星定位系统。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高级井盖,但我确实看到过有些井盖上刻着街道的名字,为路人指示前进的方向。
井盖的制作就像外科手术般精密
初到日本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在日本国道、主干道及主要车道路面上,根本看不到下水道井盖。在这样的马路上开车,不会有轧过井盖时的颠簸和令人担心的“嘭”的一声。在中国,大部分井盖和路面普遍存在咬合不紧的问题,车辆压过时轮胎会和井盖产生碰撞,并因此成为城市的噪音源之一;还有些井盖虽然不算年久,但是一副欠修理的样子——它们不是略低于地面,就是略高于地面。如果一条马路上的井盖过多,坐在车里的感觉就像乘风破浪,屁股被不断的抛起和降落。在驾校学习过的朋友应该对“绕过井盖”这一课记忆犹新吧?虽然实在不好掌握,但绝对接地气,保证能学以致用。
这其实也是曾经困扰日本的麻烦。上世纪70年代,不少日本民众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解决井盖问题。日本政府随即修改下水道井盖的标准,将圆柱形的井盖改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井盖,并要求井盖铸造必须精确到毫米,就像外科手术般精密,和路面的凸凹误差不会大于3毫米。这样一来,井盖和路面能够严丝合缝地贴合,杜绝了噪音,汽车开过去也能一路平滑顺畅。日本把井盖设计得如此精准,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但是严谨的日本人可不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一样,因为对自己造的船有十足信心,所以根本没备齐救生艇就开船了。日本人对安全的重视,对细节的严谨确实值得敬佩。他们怕井盖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在有井盖的区域内加装了监控摄像,在井下放置了梯子,防止行人滑落,同时也是为了在有人遇险后能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可以说,日本的井盖,有审美的缺口、历史的缺口,但绝对没有安全的缺口。
在日本旅行期间,我发现一个问题,井盖只在小路上,机动车道上几乎从未看到过。后来问了久居日本的朋友才知,日本将下水道的井盖都埋在了沥青路面下面,从而保持路面的整洁。但日本是一个降雨量丰富的国家,那下水道井盖要是埋在沥青路面下面,路上的雨水、污水又是怎样排掉的呢?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主干道的排水实际上是在路面两侧——在马路路面的左右两端(接近人行道的位置)每隔几米就有一个长方形的栅栏形状的井盖,这种井盖被称为“道路雨水过滤箅子”,箅子下面就是小型的排水沟。车道上的积水最后都会流入排水沟内,排水沟和沥青路面下的地下排水井是相连的,积水会经排水井最终流入大型地下水道系统。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车道干净整洁,也不会出现井盖被车辆反复碾压而造成松动,更减少了井盖“失踪”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日本的窨井盖实在太漂亮了。它可不是乌糟糟的一团金属色,上面凸起一排排防滑的纹路,沉闷刻板,千篇一律,放眼望去像一块块寒酸的补丁。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植物、花卉、飞禽、美景、古迹、动漫、神话……它们就像脚下的美术馆,把人间最美好的画面悉数收藏,再一一展览。
井盖虽是小小的方寸之地,但它却像报章的头条位置一样珍贵,日本各地政府都绞尽脑汁为其大做文章。作为一名游客,你甚至可以合上“孤独星球”的旅行书,任凭井盖为你导游——它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你累的时候它还可以跟你静默地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比如,因为日剧《鹿男》而名声大噪的奈良,井盖上就是形态各异的小鹿;大阪的古城保护区,井盖上是樱花掩映的通天阁;长野县有一条富有北国风情的街道,被评为古建筑保护群,他们的井盖上就是小桥流水、古楼林立。京都是日本重要的历史重镇,在井盖上绘有见证历史变迁的古朴民宅。大荣町虽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但因为是《名侦探柯南》的漫画作家青山刚昌的出生地,所以井盖上随处可见奔跑如风的柯南,托着下巴沉思的柯南、举起一只放大镜的柯南……井盖的图案不仅有独立成篇的,也有连载系列,比如奈良乡下的“温泉主题井盖”,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开掘并享用温泉的故事。
有人说,窨井盖都是日本的名片。这话不假,许多井盖都是将当地的风物特产作为井盖的设计灵感。比如北海道盛产墨鱼,井盖上就是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饭田市盛产苹果,井盖上是3个红彤彤的大苹果,让人一目了然;如果你在井盖上看到张牙舞爪的恐龙也不必惊慌,当地并不盛产恐龙,只是发现过恐龙化石而已。
还有些地方,没有名山古刹,也没有太拿出手的特产,更没有诞生过名人,怎么办?名古屋的爱知县索性把一种叫“水黾”的水生半翅目昆虫画在井盖上。这种虫子既不美丽也不珍惜,而且有洁癖特别挑水源,然而它们却经常出没在爱知县的下水道里。这顿时让我想起了古罗马的公务员。据史料记载,“现代罗马使用的下水道是2500年前建成的。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公元33年,罗马的公务员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检查。”现在。时过境迁,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下水道作为“藏污纳垢”之地,若是乘坐“一叶扁舟”,也只能是“同流合污”。但贵族出身的水黾,选择了爱知县作为生养之地,这不恰好验证了爱知县在环保上的成绩嘛!
如果说以上井盖皆属于“内视型”,那么长崎的井盖就是“外交型”。众所周知,位于九州岛西岸的长崎市是日本锁国时代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中国、英国、葡萄牙、荷兰都是通过它才与日本有了密切的往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里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崎。虽然这出著名的歌剧享誉世界,但总不能把蝴蝶夫人印在井盖上吧?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日本井盖不可采用真人图像。无论多么引以为傲的伟人,被踩在脚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同理,虽然名胜古迹常被使用,但国宝级的神社或寺庙却很少出现。千禧年逢日本和荷兰往来400周年,长崎市以荷兰人初次上岸时的情景为图案,在当地设置了特色井盖,上面还醒目地标有纪念文字。
井盖的前世今生
许多游客都像我一样,每每看到井盖就“咔擦咔擦”拍个不停。晚上回宾馆,拨动数码相机的回放键,看着液晶屏里一幅幅可爱的井盖图,确实能深深理解到,井盖文化早已成为日本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的井盖文化并非历史因循,而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据维基百科介绍,日本虽然早在2200多年前的弥生时代就出现了第一代排水及灌溉系统,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系统是直到19世纪在外国专家的协助下建造的,在当时,这种简单圆形设计的井盖被广泛地使用,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造型。到19世纪50年代末,东京等大城市的工程师改善了井盖的表面纹路,增加了一些凹凸图案设计,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防滑作用,因为在梅雨季节,摩托车、自行车在井盖上滑倒的事故屡有发生,而增强表面摩擦力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更加美观,所以这些工程师把这样的井盖带到了其他小城市和地区,至今在一些小城镇里还能看到写有“东京设计”或者“NAGOYA设计”的井盖。
转机发生在1977年,这一年日本进入快速发展期,当生活区别于生存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实用以外的享受。冲绳首先采用了鱼形花纹的井盖,将建设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隐含其中。这种作法很快风靡全日本,各地均推出了自己的“个性”井盖。而第一个制造鱼形花纹井盖的模具工人神山宽盛,则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现代名工”奖。在这之后,井盖文化开始井喷,各种图案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日本各地也纷纷开发具有本地风物的井盖设计。渐渐的,个性井盖在全日本流行起来。在互联网时代,日本还成立了“井盖粉丝团”,他们有自己的组织、网站和论坛,其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动漫、电影和流行音乐的追逐。据说全日本有6000多种不同的井盖设计。于是,“寻找不一样的井盖”成了这些粉丝最大乐趣。他们像寻宝一般,找到一个拍一张照片,然后在网上晒出来分享。
一个井盖居然成了席卷全国的时尚,这就不得不说日本人对待美学的郑重和眷恋。2014年的热门日剧《多谢款待》,讲的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当时历经太平洋战争、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正重新振作起来。男主角是建筑师,正在筹备地铁的设计方案。他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方形通道结实但不美观,拱形通道美观但容易渗水。当男主角为了安全而选择第一种方案时,导师把图纸卷成擀面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脑门:“为什么一定要放弃美观?为什么不能两全其美?为什么你只想建地铁而不是让它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
听到导师的斥责,我很震惊。原来日本人对美学的追求是如此必不可缺。不管是地铁还是井盖,对他们来说都是同等的重要。虽然日本文化的源头,有许多都是舶来的,但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却形成他们独特的东西。
井盖如此,审美亦然。日本是个岛国。自然环境给了日本人特别的审美观。“春之樱花,秋之红枫”,而樱花短暂的花期更让人感受到世事的无常。禅的意识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中,从而达到日本民族的最高审美境界——闲寂。这种审美意识给日本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深深的影响。茶道“和敬清寂”的理念、造园艺术的“枯山水”等,都包含了“闲寂”的理念。日本的井盖何尝不是另一种“闲寂”?要欣赏它,不必正襟危坐,但必须有闲适的氛围和把玩的心态。它们可能谈不上真正的艺术,但胜在别材别趣。
在有些地方,甚至把“退役”的井盖收集起来,并未它们成立博物馆,供人参观,成为令人怀旧思故的城市景观,让市民和游客回味无穷。在某些社区,窨井盖文化已经成为社区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大家会自发地组织起来,用“涂鸦”的方式美化各自社区里的窨井盖。1997年,日本曾出版过一部关于日本沙井盖设计的书,书中提供了日本全国各地1546种各具特色的沙井盖图片。
有多少井盖,就有多少故事
每一个路过井盖的人都不忍心踩上去,而是小心避开,饶是如此,井盖依然是每天每夜暴露在柏油马路上,风吹日晒,霜冻雨淋。图案和花色难免蒙尘,甚至斑驳,但这正好为审美带来缺口——还有些井盖图已经冲破审美的范畴,它更像是国家和历史的缺口。比如广岛的千纸鹤。
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有人折出千纸鹤,仙鹤就会实现他的一个愿望,像是长命百岁或是从重病重伤中康复。在日本,仙鹤是一种类似于龙和乌龟的一种神圣而神秘的生物,据说它们可以活一千年之久。日本作家海野志保写了一篇小说《千纸鹤》,讲述了一个叫祯子的小姑娘,由于二战时在广岛的原子弹的辐射得了白血病。祯子在患病期间希望能够折一千只纸鹤来实现她求生的愿望。她折了644只后,像写完家庭作业的孩子一样踏实地地睡去,那是12岁的她在人间的最后一个夜晚。祯子的朋友们听到噩耗,抬起肩膀蹭掉脸上的泪水,腮边的咬肌鼓得硬硬的——这不是怨怼,而是把悲痛化为力量。他们看到祯子搁在床头的彩纸,想起她未了的心愿……天亮的时候,朋友们为她折叠了一千只纸鹤,让千纸鹤陪她一起长眠。
千纸鹤的故事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在广岛有着千千万万个像祯子一样的女孩。在日本,有许多庙宇,为和平燃着长明灯,在这些庙宇的门口,悬挂着游客为和平祈福的千纸鹤,就像经幡一样,这些千纸鹤夜以继日的经受风吹日晒,逐渐的变得破旧,但仍然承载着人们的祈祷。井盖上的千纸鹤永远飞不走,它们每日每夜守护这座城市,带着历史温软的伤心。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更代表了普通民众对于和平的向往。
一秒钟,井盖变厕所
是屏蔽为维护地下管线而预留的方便工程人员出入的孔洞,这是其首要功能。井盖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代,当时的井盖是用石头做成的。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井盖及其以下的世界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供热、通讯等功能,它们像是一根根血管供养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因此,看一个国家的井盖不能光看皮囊,必须得“色艺双馨”才称得上是好井盖。
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发现一个窨井盖,上面刻着哗哗的水柱,上面写着“水道”,我揣测这应该是自来水管道吧;还有一次我在繁华市区看到蓝色的窨井盖,那种蓝像是某种警戒色一样醒目,一问才知这是消防的标志。这顿时解决我的疑问: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街头看见过消防栓,原来他们都像“忍者神龟”一样躲在窨井盖下面,只有需要时才会挺身而出。为了突出消防栓的位置,这种窨井盖采用了醒目的颜色,如黄色、蓝色。在这种黄色或蓝色的窨井盖上方,严禁泊车和堆放物品,保证了在紧急时刻能够立即投入使用。
日本的每一个窨井盖上都标有该窨井的用途,诸如“雨水”、“污水”、“上水”、“光缆”、“电线”、“煤气管道”等字样。不同形状的井盖用途也有区别。比如消防栓的井盖大多是方形,或消防队员的卡通图案。不同的花纹还有利于明确各行政主体的管辖范畴。市和区、町各级别政府管理的下水道,在井盖上分别采用市花、区花、町花。若井盖损坏需要维修,立刻就能识别责任主体。个人拥有的下水道则会在井盖上标有“私”字和业主的姓以示区别。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住宅区附近都设有“紧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所周围的井盖上,除了用箭头指示方向外,还涂上颜色,黄色箭头表示离避难所200米以内,红色则为100米以内。还有些井盖的设计更巧妙,它们只建在公园或适合避难的空旷区域,地震后可随时变为厕所,井盖上有一道闸,一拉开就成了传统的蹲式厕所。日本在细节处的体贴入微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了,但每次有新的发现,仍是会感叹和唏嘘。我查阅资料得知,一些地区甚至还在井盖上装上卫星定位系统。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高级井盖,但我确实看到过有些井盖上刻着街道的名字,为路人指示前进的方向。
井盖的制作就像外科手术般精密
初到日本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在日本国道、主干道及主要车道路面上,根本看不到下水道井盖。在这样的马路上开车,不会有轧过井盖时的颠簸和令人担心的“嘭”的一声。在中国,大部分井盖和路面普遍存在咬合不紧的问题,车辆压过时轮胎会和井盖产生碰撞,并因此成为城市的噪音源之一;还有些井盖虽然不算年久,但是一副欠修理的样子——它们不是略低于地面,就是略高于地面。如果一条马路上的井盖过多,坐在车里的感觉就像乘风破浪,屁股被不断的抛起和降落。在驾校学习过的朋友应该对“绕过井盖”这一课记忆犹新吧?虽然实在不好掌握,但绝对接地气,保证能学以致用。
这其实也是曾经困扰日本的麻烦。上世纪70年代,不少日本民众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解决井盖问题。日本政府随即修改下水道井盖的标准,将圆柱形的井盖改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井盖,并要求井盖铸造必须精确到毫米,就像外科手术般精密,和路面的凸凹误差不会大于3毫米。这样一来,井盖和路面能够严丝合缝地贴合,杜绝了噪音,汽车开过去也能一路平滑顺畅。日本把井盖设计得如此精准,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但是严谨的日本人可不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一样,因为对自己造的船有十足信心,所以根本没备齐救生艇就开船了。日本人对安全的重视,对细节的严谨确实值得敬佩。他们怕井盖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在有井盖的区域内加装了监控摄像,在井下放置了梯子,防止行人滑落,同时也是为了在有人遇险后能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可以说,日本的井盖,有审美的缺口、历史的缺口,但绝对没有安全的缺口。
在日本旅行期间,我发现一个问题,井盖只在小路上,机动车道上几乎从未看到过。后来问了久居日本的朋友才知,日本将下水道的井盖都埋在了沥青路面下面,从而保持路面的整洁。但日本是一个降雨量丰富的国家,那下水道井盖要是埋在沥青路面下面,路上的雨水、污水又是怎样排掉的呢?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主干道的排水实际上是在路面两侧——在马路路面的左右两端(接近人行道的位置)每隔几米就有一个长方形的栅栏形状的井盖,这种井盖被称为“道路雨水过滤箅子”,箅子下面就是小型的排水沟。车道上的积水最后都会流入排水沟内,排水沟和沥青路面下的地下排水井是相连的,积水会经排水井最终流入大型地下水道系统。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车道干净整洁,也不会出现井盖被车辆反复碾压而造成松动,更减少了井盖“失踪”所带来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