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习茶之黄茶篇
2015清明临近,新茶采摘、制作、上市。。。有幸第一时间得获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蒙顶黄芽,唯竭力按捺一品为快之心情,先习后品,更佳!
黄茶唯我国特产。从分类而言,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蒙顶黄芽归类于黄芽茶一列,传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古有诗赞云:“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蒙顶茶产地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素来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山积雾,蔽亏日月。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0.8—1万个。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工艺制作上极类似于绿茶,唯多了一道闷黄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此道工序极难把握。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而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香味鲜醇的温和极致之茶品。
冲泡蒙顶黄芽自然以清澈的山泉为佳,温度在70~80度左右较适,茶具当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上,并用玻璃片作盖。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径4-6厘米,每杯用茶量为3克:
用开水清洁温热茶杯,后擦干杯,以下投法,入茶冲水,先快后慢冲入,至1/2处,使茶芽湿透舒展。
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蒙顶黄芽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刚冲泡的蒙顶黄芽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似春笋出土。
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了。
第一泡茶汤还轻淡些,二泡始见汤色浓厚,茶汤清新、香甜,把盏一杯蒙顶黄芽,会有“一片新茶破鼻香”的感觉 。因为焖黄工艺,似乎茶香内敛很多,按顺序分散出来,香气不那么漂浮,不那么醺醺然,舒展、端庄;因为焖黄工艺,和其他绿茶茶芽比,没有了刚入口的苦涩,但也没失去绿茶清鲜的香气;因为焖黄工艺,叶绿素破坏,黄汤呈现出淡淡的黄绿色,虽没有岩茶茶汤的厚润,但也比绿茶明亮许多。
“茶香破鼻薄兰芷”,就这样,一直冲泡到五泡,茶色几乎退去,却还有些欲语还休的味道。是以绝妙也!
汤入口,色入眼,香破鼻。在觅诗词,共醉!岂不更佳?故附两首!
《谢人寄蒙顶茶》,诗云: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落人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蒙山白云岩茶》云: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黄茶唯我国特产。从分类而言,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蒙顶黄芽归类于黄芽茶一列,传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古有诗赞云:“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蒙顶茶产地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素来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山积雾,蔽亏日月。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 |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0.8—1万个。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工艺制作上极类似于绿茶,唯多了一道闷黄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此道工序极难把握。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而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香味鲜醇的温和极致之茶品。
冲泡蒙顶黄芽自然以清澈的山泉为佳,温度在70~80度左右较适,茶具当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上,并用玻璃片作盖。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径4-6厘米,每杯用茶量为3克:
![]() |
用开水清洁温热茶杯,后擦干杯,以下投法,入茶冲水,先快后慢冲入,至1/2处,使茶芽湿透舒展。
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蒙顶黄芽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刚冲泡的蒙顶黄芽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似春笋出土。
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了。
第一泡茶汤还轻淡些,二泡始见汤色浓厚,茶汤清新、香甜,把盏一杯蒙顶黄芽,会有“一片新茶破鼻香”的感觉 。因为焖黄工艺,似乎茶香内敛很多,按顺序分散出来,香气不那么漂浮,不那么醺醺然,舒展、端庄;因为焖黄工艺,和其他绿茶茶芽比,没有了刚入口的苦涩,但也没失去绿茶清鲜的香气;因为焖黄工艺,叶绿素破坏,黄汤呈现出淡淡的黄绿色,虽没有岩茶茶汤的厚润,但也比绿茶明亮许多。
“茶香破鼻薄兰芷”,就这样,一直冲泡到五泡,茶色几乎退去,却还有些欲语还休的味道。是以绝妙也!
汤入口,色入眼,香破鼻。在觅诗词,共醉!岂不更佳?故附两首!
《谢人寄蒙顶茶》,诗云: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落人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蒙山白云岩茶》云: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