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
第二次看了。第一次看的时候,实在为其技巧所迷惑和迷恋。这次,剥去那层绚丽的技巧,但又没读出更多的东西来。去网上东查细看,希望给我点启示。
Pale fire ,梅绍武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1版。翻译得……很多地方可以更好,甚至猜测有的地方会错了原文的意。不够流畅。纳博科夫虽然玩弄技巧,但是他的语言是流畅的,有魅力的。
谢德教授,金波特国王。
百度告诉我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615.htm?fr=ala0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微暗的火》是对小说体裁的一次极为成功的颠覆,它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主旨的转变。它是一本绝对的认识论不确定性文本,对它至少有六种明晰的假设:
(1) 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2) 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他错误地把谢德的诗当成他自己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3)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本名叫波特金。关于赞巴拉的一切全是幻觉。不言而喻,谢德的诗肯定与赞巴拉国无关。
(4)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不仅赞巴拉是幻觉,连有关谢德的一切都是幻觉。
(5) 谢德没有死,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波特、波特金或查尔斯。
(6) 一切——赞巴拉及国王、谢德和他的诗是被一个既不叫谢德也不叫金波特的人构建出的。他是谁?或许是纳博科夫?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我们知道在发生一些事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大的认识困惑必然导致了认识的崩溃和对本体的质疑。如果我们相信前面两个假设,王国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样在《微暗的火》中,我们就从现代主义的“世界能否认识”转向了“世界是什么?”这一本体的问题。纳博科夫的三部作品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洛丽塔》是过渡作品,而《微暗的火》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它正如玛丽•麦卡锡所说,“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
Pale fire ,梅绍武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1版。翻译得……很多地方可以更好,甚至猜测有的地方会错了原文的意。不够流畅。纳博科夫虽然玩弄技巧,但是他的语言是流畅的,有魅力的。
谢德教授,金波特国王。
百度告诉我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615.htm?fr=ala0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微暗的火》是对小说体裁的一次极为成功的颠覆,它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主旨的转变。它是一本绝对的认识论不确定性文本,对它至少有六种明晰的假设:
(1) 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2) 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他错误地把谢德的诗当成他自己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3)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本名叫波特金。关于赞巴拉的一切全是幻觉。不言而喻,谢德的诗肯定与赞巴拉国无关。
(4)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不仅赞巴拉是幻觉,连有关谢德的一切都是幻觉。
(5) 谢德没有死,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波特、波特金或查尔斯。
(6) 一切——赞巴拉及国王、谢德和他的诗是被一个既不叫谢德也不叫金波特的人构建出的。他是谁?或许是纳博科夫?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我们知道在发生一些事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大的认识困惑必然导致了认识的崩溃和对本体的质疑。如果我们相信前面两个假设,王国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样在《微暗的火》中,我们就从现代主义的“世界能否认识”转向了“世界是什么?”这一本体的问题。纳博科夫的三部作品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洛丽塔》是过渡作品,而《微暗的火》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它正如玛丽•麦卡锡所说,“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