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葛氏八法:移动平均线的圭臬
【按】本文面向交易的初学者。有系统化交易经验的读者,请留意文中观点可能的背景。
多年前,自己去拜访一位禅师。这位禅师知道自己既不爱喝茶,也没有什么烦恼,不过是闲逛至此,顺便过来看看。于是就没有倒茶给我,也没有做什么奇怪的事情。
闲聊时,禅师说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僧人,苦苦思索开悟之道,不得其法。一日,走在路上,一个醉汉倒地睡觉。僧人路过的时候,醉汉说了一句梦话。僧人闻听,如醍醐灌顶。醉汉醒来后,僧人奉其为师,醉汉受人敬仰,也颇为自得。自此之后,醉汉再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僧人也失望地离开了他。
多年后,再想起这个小故事,有了新的感悟。即使是修行(学习),也应当系统化地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容易为外力所控,迷失自己的方向。
移动平均线的创始人Joseph E. Granville,以及动能指标的创始人Welles Wilder,就像小故事中的醉汉。
◆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Joseph E. Granville使用自己的交易理论,进行市场预测,声名鹊起。进入80年代后,美国股市开始上涨,Granville仍然坚持看空,致使信徒做鸟兽散。Granville自此一蹶不振。不过,Granville于1960年提出的移动平均线,不但是数学型技术分析指标的先驱,其原理简洁,适用性广,几乎成为了主流交易领域中仅次于K线技术分析工具。
Welles Wilder,是RSI、DMI、ATR,以及众多经典交易系统的发明者。纵观Wilder的在交易领域的生涯,与其说是一名交易者,不如说是一名商人更为恰当。最后,Wilder为了推销自己的某个交易系统,不惜否定了自己早期发明的技术分析工具RSI。虽然作者亲自否定了RSI,但自此之后十几年里,RSI在交易领域中的实践,足以证明它是个优秀,且表现稳定的技术分析指标。
站在系统化交易的立场上来看,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是“股海”中偶有所得的幸运儿,就像近些年中国大陆地区那些后浪压前浪的炒股名博。他们本人,通过讲课、荐股、销售等商业活动,获取了利益;他们的追随者,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损失惨重。
幸运的是,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的“偶有所得”,并非像那些炒股名博一样,大浪过去,留下一片垃圾;他们留给交易领域的移动平均线和动能指标,是技术分析理论中里程碑式的贡献。关于这一评价,但凡有过炒股经验的人,都深有体会,无需赘言。
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之后的选择,作为交易领域的后辈,可能有些扼腕。不过,并不影响移动平均线和动能指标几十年来,在交易实践中的表现。
*去中心化学习的方法:http://www.douban.com/note/418470680/
Joseph E. Granville最初提出的,关于移动平均线的八个策略,被称为“葛氏八法”,成为移动平均线应用的圭臬。后来的相关理论和工具,无论怎样变化和衍生,都能从中找到“葛氏八法”的理论基础。
◆葛氏八法
看多信号——
B1(突破):均线开始上行,价格上穿均线。
B2(背离):均线上行,价格跌破均线后,转而上行。
B3(回调):均线上行,价格跌至均线后,转而上行。
B4(均值回归):均线下行,价格向下快速远离均线,转而上行。
看空信号——
S1(突破):均线开始下行,价格下穿均线。
S2(背离):均线下行,价格涨破均线后,转而下行。
S3(回调):均线下行,价格涨至均线后,转而下行。
S4(均值回归):均线上行,价格向上快速远离均线,转而下行。
解读——
B1和S1,是较为常见的突破交易策略。价格突破均线,意味着突破了中、长期的阻力或支撑。
B2和S2,价格和趋势产生了背离。相对较高的风险和收益,是较为激进的交易策略。
B3和S3,是利用回调,发现交易机会,通常是中、短线交易策略,或中、长线补仓策略。
B4和S4,是均值回归理论。相对较高的风险,以及较小的获利空间,使得均值回归理论难以成为主流的交易策略。
操作策略(以做多为例,做空反之)——
B1和S1,价格向上突破均线,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均线走平,价格跌破均线,平仓。
B2和S2,价格向下突破均线,掉头向上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平仓,同上。
B3和S3,价格向下回调至均线附近,掉头向上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平仓,同上。
B4和S4,价格快速向下远离均线,回调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价格回调至均线附近,平仓。
量化操作策略——
进行量化操作时,需要对以上规则中的走平、下方、附近、远离等描述,根据自己实际需求,进行量化。
衍生理论/工具举例——
双均线交易策略,其理论基础是B1和S1。短期价格走势,突破长期价格趋势。
布林线,其理论基础是B3和S3,移动平均线形成的中、长期支撑和阻力。
动能指标的超买和超买,其理论基础是B4和S4,均值回归理论。
◆移动平均线的功用
从基本原理,以及葛氏八法来看,移动平均线主要有两个功用:
1、趋势识别;
2、提供交易点位。
移动平均线是交易者非常熟悉的工具。下面仅对初学者容易被误导的方面,进行一些提示。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忽略。
趋势识别。移动平均线的参数,应当考虑预期持仓周期。不应当用大参数均线,试图获得短期收益;或者,使用小参数均线,试图抓住长期趋势。
例如,不应当使用史丹·温斯坦交易系统,进行预期持仓2、3天的交易;同样,也不应使用13日和26日均线组合,试图抓住一波预期持仓半年以上的交易。
交易点位识别。移动平均线提供交易点位的理论基础,是支撑/阻力。需要了解的是,移动平均线具备中、长期的支撑/阻力,不具备短期支撑/阻力。
例如,上面布林线示范图表中。布林线的上轨,稳定的描述了市场的趋势;不过,被短期价格击穿得七零八落。
使用移动平均线提供交易点位,应当是基于中、长期的支撑/阻力进行识别和设定。
长期以来,主流交易领域的实践表明,移动平均线是一个正期望较强,且表现稳定的技术分析工具。移动平均线原理简洁,易于理解。以移动平均线为核心的交易规则,或交易系统,决策和执行流程明晰、快捷。有效地控制了交易的综合成本。
同时,了解了移动平均线,能够对很多其它同质的技术分析工具,触类旁通。作为系统化交易的初学者,从移动平均线开始,即可以止步于此,开发基于移动平均线的交易系统;也能够以此为基础,继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技术分析工具。
*参加第四期课程的同学,请在学习小组中的讨论帖中,发布问题,或参与交流。
附:交易文集
http://www.douban.com/doulist/4223342/
多年前,自己去拜访一位禅师。这位禅师知道自己既不爱喝茶,也没有什么烦恼,不过是闲逛至此,顺便过来看看。于是就没有倒茶给我,也没有做什么奇怪的事情。
闲聊时,禅师说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僧人,苦苦思索开悟之道,不得其法。一日,走在路上,一个醉汉倒地睡觉。僧人路过的时候,醉汉说了一句梦话。僧人闻听,如醍醐灌顶。醉汉醒来后,僧人奉其为师,醉汉受人敬仰,也颇为自得。自此之后,醉汉再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僧人也失望地离开了他。
多年后,再想起这个小故事,有了新的感悟。即使是修行(学习),也应当系统化地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容易为外力所控,迷失自己的方向。
移动平均线的创始人Joseph E. Granville,以及动能指标的创始人Welles Wilder,就像小故事中的醉汉。
◆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
![]() |
Granville(左)和Wilder(右) |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Joseph E. Granville使用自己的交易理论,进行市场预测,声名鹊起。进入80年代后,美国股市开始上涨,Granville仍然坚持看空,致使信徒做鸟兽散。Granville自此一蹶不振。不过,Granville于1960年提出的移动平均线,不但是数学型技术分析指标的先驱,其原理简洁,适用性广,几乎成为了主流交易领域中仅次于K线技术分析工具。
Welles Wilder,是RSI、DMI、ATR,以及众多经典交易系统的发明者。纵观Wilder的在交易领域的生涯,与其说是一名交易者,不如说是一名商人更为恰当。最后,Wilder为了推销自己的某个交易系统,不惜否定了自己早期发明的技术分析工具RSI。虽然作者亲自否定了RSI,但自此之后十几年里,RSI在交易领域中的实践,足以证明它是个优秀,且表现稳定的技术分析指标。
站在系统化交易的立场上来看,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是“股海”中偶有所得的幸运儿,就像近些年中国大陆地区那些后浪压前浪的炒股名博。他们本人,通过讲课、荐股、销售等商业活动,获取了利益;他们的追随者,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损失惨重。
幸运的是,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的“偶有所得”,并非像那些炒股名博一样,大浪过去,留下一片垃圾;他们留给交易领域的移动平均线和动能指标,是技术分析理论中里程碑式的贡献。关于这一评价,但凡有过炒股经验的人,都深有体会,无需赘言。
Joseph E. Granville和Welles Wilder之后的选择,作为交易领域的后辈,可能有些扼腕。不过,并不影响移动平均线和动能指标几十年来,在交易实践中的表现。
*去中心化学习的方法:http://www.douban.com/note/418470680/
Joseph E. Granville最初提出的,关于移动平均线的八个策略,被称为“葛氏八法”,成为移动平均线应用的圭臬。后来的相关理论和工具,无论怎样变化和衍生,都能从中找到“葛氏八法”的理论基础。
◆葛氏八法
![]() |
葛氏八法 |
看多信号——
B1(突破):均线开始上行,价格上穿均线。
B2(背离):均线上行,价格跌破均线后,转而上行。
B3(回调):均线上行,价格跌至均线后,转而上行。
B4(均值回归):均线下行,价格向下快速远离均线,转而上行。
看空信号——
S1(突破):均线开始下行,价格下穿均线。
S2(背离):均线下行,价格涨破均线后,转而下行。
S3(回调):均线下行,价格涨至均线后,转而下行。
S4(均值回归):均线上行,价格向上快速远离均线,转而下行。
解读——
B1和S1,是较为常见的突破交易策略。价格突破均线,意味着突破了中、长期的阻力或支撑。
B2和S2,价格和趋势产生了背离。相对较高的风险和收益,是较为激进的交易策略。
B3和S3,是利用回调,发现交易机会,通常是中、短线交易策略,或中、长线补仓策略。
B4和S4,是均值回归理论。相对较高的风险,以及较小的获利空间,使得均值回归理论难以成为主流的交易策略。
操作策略(以做多为例,做空反之)——
B1和S1,价格向上突破均线,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均线走平,价格跌破均线,平仓。
B2和S2,价格向下突破均线,掉头向上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平仓,同上。
B3和S3,价格向下回调至均线附近,掉头向上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平仓,同上。
B4和S4,价格快速向下远离均线,回调时,建仓;止损在上一波谷下方;价格回调至均线附近,平仓。
量化操作策略——
进行量化操作时,需要对以上规则中的走平、下方、附近、远离等描述,根据自己实际需求,进行量化。
衍生理论/工具举例——
![]() |
双均线策略 |
双均线交易策略,其理论基础是B1和S1。短期价格走势,突破长期价格趋势。
![]() |
布林线 |
布林线,其理论基础是B3和S3,移动平均线形成的中、长期支撑和阻力。
![]() |
超买/超卖 |
动能指标的超买和超买,其理论基础是B4和S4,均值回归理论。
◆移动平均线的功用
从基本原理,以及葛氏八法来看,移动平均线主要有两个功用:
1、趋势识别;
2、提供交易点位。
移动平均线是交易者非常熟悉的工具。下面仅对初学者容易被误导的方面,进行一些提示。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忽略。
趋势识别。移动平均线的参数,应当考虑预期持仓周期。不应当用大参数均线,试图获得短期收益;或者,使用小参数均线,试图抓住长期趋势。
例如,不应当使用史丹·温斯坦交易系统,进行预期持仓2、3天的交易;同样,也不应使用13日和26日均线组合,试图抓住一波预期持仓半年以上的交易。
交易点位识别。移动平均线提供交易点位的理论基础,是支撑/阻力。需要了解的是,移动平均线具备中、长期的支撑/阻力,不具备短期支撑/阻力。
例如,上面布林线示范图表中。布林线的上轨,稳定的描述了市场的趋势;不过,被短期价格击穿得七零八落。
使用移动平均线提供交易点位,应当是基于中、长期的支撑/阻力进行识别和设定。
长期以来,主流交易领域的实践表明,移动平均线是一个正期望较强,且表现稳定的技术分析工具。移动平均线原理简洁,易于理解。以移动平均线为核心的交易规则,或交易系统,决策和执行流程明晰、快捷。有效地控制了交易的综合成本。
同时,了解了移动平均线,能够对很多其它同质的技术分析工具,触类旁通。作为系统化交易的初学者,从移动平均线开始,即可以止步于此,开发基于移动平均线的交易系统;也能够以此为基础,继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技术分析工具。
*参加第四期课程的同学,请在学习小组中的讨论帖中,发布问题,或参与交流。
附:交易文集
http://www.douban.com/doulist/42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