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用即是道——《瑞丽伊人》2015年5月刊
在接触大漆之前,赵铭丹从事着与之毫不相关的金领工作:北舞毕业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怎么跳也不会成为大家,利用自己和家族的人脉,一掉头创立了高端人群私享的《俱乐部》杂志;之后,她把一个知名韩国护肤品牌引入中国,带进了国贸银泰中心;她甚至做过一段时间高级瑜伽师——但不管做什么,她总觉得,“在起伏和奔波中,心不是坚定的。”
直到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保利拍卖会,一件韩国的家具拍卖品吸引了它:光泽浑厚,质感天成的黑红底色配上深浅不一的螺钿,不像一个柜子,倒似一件嫁衣。她四处打听这件拍卖物的材质,得到的答案让她吃惊——“是大漆,我家里糖果盒上面的那个涂料大漆。原来它那么珍贵,而且,它可以美得如此现代,即便与最时尚的家居摆在一起,也毫无违和感。”
这惊鸿一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小执着的她决定去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生在福建,盛产大漆的地方,却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大漆制品?”她即刻动身回到了老家,她的叔叔有个家族工厂,从事大漆加工多年。
这一趟旅程,让她真正了解了大漆的身世。这种割开漆树树皮,由韧皮内白色粘性乳液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它的发现和使用天然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早在《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而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真正代表东方禅意的手作。“在国内它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美术学院开设大漆专业的少,而在这个存在了近三十年的工厂,一直为日本的高端家庭和餐厅生产餐具。”
赵铭丹印象中的童年,家家户户的阿姨、奶奶都会从工厂领到木具模型,在家里完成大漆的上色。在早起的薄薄晨雾中,睡前豆大的油灯之下,妇女们搬张凳子手握木具和画笔,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件朴实的大漆器皿仿佛有生命似的,在缓慢的日子里日渐丰满起来。那么多年过去了,她发现大漆的制作过程没有改变,依然那么传统。“在这个变得太快的世界,不变的东西还有几件呢?坐火车回北京的时候,那只完美的韩国大漆柜子和乡亲们专注劳作的情景在我面前交织,我决定,要让大漆为更多人所知、所用,我要设计出有时代感的大漆制品。”
她很快成立了“漆天手作”公司专注于此,但整个过程,赵铭丹却选择从“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开始,她从割胶开始完整地制作自己的第一个大漆制品,结果一开始就收到措手不及地打击。“我没想到我对大漆过敏,大大小小的水泡一直长到了脖子,那个春天我都在痒痛无比中度过,直到挨了两年,才勉强过了这一关。”赵铭丹举起至今还留疤的手,笑着说,“听以前老手艺人说漆会咬人,我见识了。好像它要让你付出多一点,你才知道它的珍贵。”
漆的上色完全依靠人工,其色泽的质感和醇厚度,取决于手作人上漆的层数和技艺。即便一枚小小的茶杯,工序上需要上漆,风干,对着光亮观察其微小凹凸,细心修补,再上漆,再风干,周而复始地重复好几十次。而复杂的抛光过程,更是全靠手作人厚实的手掌和着细沙,肉贴着漆面,一遍一遍抚摸打磨,手作人的手掌因此而起泡流血,但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一件漆作品的完美诞生。
赵铭丹告诉我们两件她难忘的事情。
一是,公司花费一年制作了一张“方圆之朱漆饰铜圆桌”,直径一米的桌面纯手工黑漆,桌腿是竹节式造型的纯铜,北欧的简约感和中式的厚重完美结合,光桌面抛光就花费数十个手作人几个月不间断地工作。“我们满心欢喜打算放到拍卖会展示,结果桌子到了北京,漆面裂开了。当时我就抓狂,四处问老艺人,他们回答我,漆也是南桔北积,北京天气太干燥,它‘死了’。那件事对我打击很大。那张桌子我始终没舍得丢,现在还摆在自己家客厅。”
还有一次,铭丹对照油画的色板精心调制了几种更为现代家居接受的颜色,大受好评,她也决心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保利展示会上请大家来品鉴。手作人加班加点终于赶制而出,她打开快递包装的时候傻了,经过了氧化,样品的颜色与设计之时,早已天差地别,面目全非。
铭丹说,类似的事情其实还很多。做大漆越久,她越明白一点,大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有时候你付出很多,结果可能大失所望;而无心插柳的尝试,又可能出现忽如其来的惊喜。“做大漆之前,我性格很急,但现在,我越发地平和下来。大漆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而古老东方智慧的解决之法是,学会等待。”
“漆天手作”公司历经种种磨难后,正日趋成熟。铭丹的目标是明确的,不仅仅是传承大漆这项精湛的非遗手艺,更要通过创新,使其重返至当代生活。“在现代韩国,大户人家会在女儿出生之时种下漆树,待到出嫁之时做成设计精美的柜子、床甚至马桶,作为嫁妆,体面而寓意深远;在现代日本,高贵的怀石料理都是漆器皿盛放,主厨按照不同季节拿出有相应元素的器皿盛放自己的料理,季节结束,将漆器皿小心清理归存,来年再拿出来实用,年复一年。大家对漆制品,不仅是当做物那么简单,而是艺术和伴侣,心怀敬意。”
在赵铭丹的大漆设计品中,有“合盒提盒”,以中国传统提盒为原型再设计,黑髹为外,朱髹为外,提手以填嵌点缀,古朴典雅却带有现代生活明快之感,适合中产之家郊外野游盛放食品,寓意家庭和和美美;有“叠叠”,将大小碗按照不同层次罗叠,不用的时候收拢为精美椭圆摆件,需要的时候铺开即可成为一家三口的餐具,寓意家人的密不可分。她甚至设计了朱漆手包,金丝草底胎,髹以朱漆,纯银搭扣,在晚宴上是一道独特风景。
赵铭丹一再强调自己的理念——“漆在诞辰之时,目的就是让器皿免收潮湿氧化,更久的保存。今天的传承,并不是把它供奉起来,离生活越来越远,而恰恰是成为最寻常的日用品。这就是王守仁本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用,即是最大的道。”
直到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保利拍卖会,一件韩国的家具拍卖品吸引了它:光泽浑厚,质感天成的黑红底色配上深浅不一的螺钿,不像一个柜子,倒似一件嫁衣。她四处打听这件拍卖物的材质,得到的答案让她吃惊——“是大漆,我家里糖果盒上面的那个涂料大漆。原来它那么珍贵,而且,它可以美得如此现代,即便与最时尚的家居摆在一起,也毫无违和感。”
这惊鸿一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小执着的她决定去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生在福建,盛产大漆的地方,却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大漆制品?”她即刻动身回到了老家,她的叔叔有个家族工厂,从事大漆加工多年。
这一趟旅程,让她真正了解了大漆的身世。这种割开漆树树皮,由韧皮内白色粘性乳液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它的发现和使用天然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早在《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而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真正代表东方禅意的手作。“在国内它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美术学院开设大漆专业的少,而在这个存在了近三十年的工厂,一直为日本的高端家庭和餐厅生产餐具。”
赵铭丹印象中的童年,家家户户的阿姨、奶奶都会从工厂领到木具模型,在家里完成大漆的上色。在早起的薄薄晨雾中,睡前豆大的油灯之下,妇女们搬张凳子手握木具和画笔,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件朴实的大漆器皿仿佛有生命似的,在缓慢的日子里日渐丰满起来。那么多年过去了,她发现大漆的制作过程没有改变,依然那么传统。“在这个变得太快的世界,不变的东西还有几件呢?坐火车回北京的时候,那只完美的韩国大漆柜子和乡亲们专注劳作的情景在我面前交织,我决定,要让大漆为更多人所知、所用,我要设计出有时代感的大漆制品。”
她很快成立了“漆天手作”公司专注于此,但整个过程,赵铭丹却选择从“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开始,她从割胶开始完整地制作自己的第一个大漆制品,结果一开始就收到措手不及地打击。“我没想到我对大漆过敏,大大小小的水泡一直长到了脖子,那个春天我都在痒痛无比中度过,直到挨了两年,才勉强过了这一关。”赵铭丹举起至今还留疤的手,笑着说,“听以前老手艺人说漆会咬人,我见识了。好像它要让你付出多一点,你才知道它的珍贵。”
漆的上色完全依靠人工,其色泽的质感和醇厚度,取决于手作人上漆的层数和技艺。即便一枚小小的茶杯,工序上需要上漆,风干,对着光亮观察其微小凹凸,细心修补,再上漆,再风干,周而复始地重复好几十次。而复杂的抛光过程,更是全靠手作人厚实的手掌和着细沙,肉贴着漆面,一遍一遍抚摸打磨,手作人的手掌因此而起泡流血,但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一件漆作品的完美诞生。
赵铭丹告诉我们两件她难忘的事情。
一是,公司花费一年制作了一张“方圆之朱漆饰铜圆桌”,直径一米的桌面纯手工黑漆,桌腿是竹节式造型的纯铜,北欧的简约感和中式的厚重完美结合,光桌面抛光就花费数十个手作人几个月不间断地工作。“我们满心欢喜打算放到拍卖会展示,结果桌子到了北京,漆面裂开了。当时我就抓狂,四处问老艺人,他们回答我,漆也是南桔北积,北京天气太干燥,它‘死了’。那件事对我打击很大。那张桌子我始终没舍得丢,现在还摆在自己家客厅。”
还有一次,铭丹对照油画的色板精心调制了几种更为现代家居接受的颜色,大受好评,她也决心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保利展示会上请大家来品鉴。手作人加班加点终于赶制而出,她打开快递包装的时候傻了,经过了氧化,样品的颜色与设计之时,早已天差地别,面目全非。
铭丹说,类似的事情其实还很多。做大漆越久,她越明白一点,大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有时候你付出很多,结果可能大失所望;而无心插柳的尝试,又可能出现忽如其来的惊喜。“做大漆之前,我性格很急,但现在,我越发地平和下来。大漆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而古老东方智慧的解决之法是,学会等待。”
“漆天手作”公司历经种种磨难后,正日趋成熟。铭丹的目标是明确的,不仅仅是传承大漆这项精湛的非遗手艺,更要通过创新,使其重返至当代生活。“在现代韩国,大户人家会在女儿出生之时种下漆树,待到出嫁之时做成设计精美的柜子、床甚至马桶,作为嫁妆,体面而寓意深远;在现代日本,高贵的怀石料理都是漆器皿盛放,主厨按照不同季节拿出有相应元素的器皿盛放自己的料理,季节结束,将漆器皿小心清理归存,来年再拿出来实用,年复一年。大家对漆制品,不仅是当做物那么简单,而是艺术和伴侣,心怀敬意。”
在赵铭丹的大漆设计品中,有“合盒提盒”,以中国传统提盒为原型再设计,黑髹为外,朱髹为外,提手以填嵌点缀,古朴典雅却带有现代生活明快之感,适合中产之家郊外野游盛放食品,寓意家庭和和美美;有“叠叠”,将大小碗按照不同层次罗叠,不用的时候收拢为精美椭圆摆件,需要的时候铺开即可成为一家三口的餐具,寓意家人的密不可分。她甚至设计了朱漆手包,金丝草底胎,髹以朱漆,纯银搭扣,在晚宴上是一道独特风景。
赵铭丹一再强调自己的理念——“漆在诞辰之时,目的就是让器皿免收潮湿氧化,更久的保存。今天的传承,并不是把它供奉起来,离生活越来越远,而恰恰是成为最寻常的日用品。这就是王守仁本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用,即是最大的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