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郑文光(梁清散)(原载于《文艺风象》2014.12)
因为《文艺风赏》的专栏刚好写到了童恩正,忽然想起去年也写过篇关于郑文光的。贴出来大家看看的好了。
++++++++++++++++++++++正文如下+++++++++++++++++
科幻作家郑文光
文/梁清散
提到郑文光这个名字,在科幻的小圈子内,自然是众人皆知无人不晓。可是在圈子之外呢,这位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已经去世多年的老作家,到底还有多少人知道。
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所谓的经典与杰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不需要用知道人数之多寡来衡量。就比如说,近来爆火的《星际穿越》,其中很多情节,例如逃离黑洞引力的方法,靠黑洞引力给飞船加速,早在三十多年前郑文光就已精彩地呈现在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之中了。那部科幻小说名为《飞向人马座》。而在刘慈欣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三体》在其中也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郑文光的小说对其所造成的影响。
不说作品,先说人。郑文光从出生,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有些艰难。郑文光出生在越南海防,从小在越南长大,也就是说要不是后来因为战争逃离了越南回了中国,郑文光差点就成了越南科幻作家。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不会去写科幻了。
幸好郑文光在年轻的时候回到中国,不然我们也就没有那些经典的国产科幻可以读了。
说来,之所以称郑文光是“中国科幻之父”,正是因为他是建国以后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的第一人。那是1954年发表的《从地球到火星》。小说讲了几个孩子偷了个飞船飞到了火星跟前,围着火星转了一圈后又被地球上的大人们给抓了回来的故事。小说很短,但当其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之后,竟是意想不到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于在全国诸多大中城市被一股火星热席卷,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还专门为了这次因为一篇从没见过的科幻小说而来的市民们搭起了一个天文望远镜,好让大家都亲眼看一看火星的样子。
说这件事的原因,一来是为了讲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是有多受欢迎,二来也是为了说这篇科幻已经超出了《中国少年报》的小读者们的阅读范畴,小读者们的爸爸妈妈,甚至胡同里坐在路灯底下扇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的大爷大妈们在那段时间也都不由自主地会仰望一下头顶的星空,用蒲扇指一指说那就是火星吧。
之后几十年,郑文光对科幻小说创作充满了一腔热情,甚至跨越十年动乱,进入80年代后仍旧笔耕不辍,且佳作连连。就如前面说过的《飞向人马座》便是如此,三个孩子在参观火箭发射基地时,因为敌国突然发来攻击,火箭意外发射。仅有三个孩子在内的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不受控制地飞向了银河系之外的人马座星云。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随后不久出版的另外一本长篇科幻小说《战神的后裔》。这本科幻与郑文光之前所创作的所有长篇科幻小说都不甚相同,它不再是青少年作为主角,而是一批抱有理想的建设者飞往了火星,驻扎在火星之上开始了对这个不毛之地的人类移民建设。故事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看得人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又为主人公们所遇到的困境捏一把汗。可以说《战神的后裔》是郑文光几十年科幻创作探索中终于找到的崭新的又是极为适合中国本土的创作方向,也同时不难看出郑文光对这部作品创作出来给自己所带来的激动兴奋和他所意识到的不足,雄心壮志地决定下一部小说一定要在这条充满希望之路上加以改进,把中国的科幻创作的新路铺实,然后,他突然脑淤血,半身不遂再不能提起笔来。病来得太突然,突然到郑文光还没来得及把所有该做的笔记做完。郑文光患半身不遂是1983年的事,直到他去世,是2003年了。之后的整整二十年,郑文光再没能写下一个字,甚至于用嘴来说都没能办到。他就这样把所有的成功经验和半生创作总结出来的教训以及尚未尝试不知效果的也许还能打开更多新的创作道路的试验,统统封锁在了自己清醒无比的大脑中,无法传达出一字半句。
我喜欢悲剧,和一切每当想起都会扼腕叹息却又无济于事的事情,这种喜好使我甚至不知到底沉溺在郑文光那里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执念,到底是因为所爱的作品,还是他一生的故事了。
原载于《文艺风象》2014.12
++++++++++++++++++++++正文如下+++++++++++++++++
科幻作家郑文光
文/梁清散
提到郑文光这个名字,在科幻的小圈子内,自然是众人皆知无人不晓。可是在圈子之外呢,这位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已经去世多年的老作家,到底还有多少人知道。
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所谓的经典与杰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不需要用知道人数之多寡来衡量。就比如说,近来爆火的《星际穿越》,其中很多情节,例如逃离黑洞引力的方法,靠黑洞引力给飞船加速,早在三十多年前郑文光就已精彩地呈现在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之中了。那部科幻小说名为《飞向人马座》。而在刘慈欣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三体》在其中也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郑文光的小说对其所造成的影响。
不说作品,先说人。郑文光从出生,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有些艰难。郑文光出生在越南海防,从小在越南长大,也就是说要不是后来因为战争逃离了越南回了中国,郑文光差点就成了越南科幻作家。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不会去写科幻了。
幸好郑文光在年轻的时候回到中国,不然我们也就没有那些经典的国产科幻可以读了。
说来,之所以称郑文光是“中国科幻之父”,正是因为他是建国以后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的第一人。那是1954年发表的《从地球到火星》。小说讲了几个孩子偷了个飞船飞到了火星跟前,围着火星转了一圈后又被地球上的大人们给抓了回来的故事。小说很短,但当其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之后,竟是意想不到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于在全国诸多大中城市被一股火星热席卷,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还专门为了这次因为一篇从没见过的科幻小说而来的市民们搭起了一个天文望远镜,好让大家都亲眼看一看火星的样子。
说这件事的原因,一来是为了讲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是有多受欢迎,二来也是为了说这篇科幻已经超出了《中国少年报》的小读者们的阅读范畴,小读者们的爸爸妈妈,甚至胡同里坐在路灯底下扇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的大爷大妈们在那段时间也都不由自主地会仰望一下头顶的星空,用蒲扇指一指说那就是火星吧。
之后几十年,郑文光对科幻小说创作充满了一腔热情,甚至跨越十年动乱,进入80年代后仍旧笔耕不辍,且佳作连连。就如前面说过的《飞向人马座》便是如此,三个孩子在参观火箭发射基地时,因为敌国突然发来攻击,火箭意外发射。仅有三个孩子在内的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不受控制地飞向了银河系之外的人马座星云。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随后不久出版的另外一本长篇科幻小说《战神的后裔》。这本科幻与郑文光之前所创作的所有长篇科幻小说都不甚相同,它不再是青少年作为主角,而是一批抱有理想的建设者飞往了火星,驻扎在火星之上开始了对这个不毛之地的人类移民建设。故事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看得人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又为主人公们所遇到的困境捏一把汗。可以说《战神的后裔》是郑文光几十年科幻创作探索中终于找到的崭新的又是极为适合中国本土的创作方向,也同时不难看出郑文光对这部作品创作出来给自己所带来的激动兴奋和他所意识到的不足,雄心壮志地决定下一部小说一定要在这条充满希望之路上加以改进,把中国的科幻创作的新路铺实,然后,他突然脑淤血,半身不遂再不能提起笔来。病来得太突然,突然到郑文光还没来得及把所有该做的笔记做完。郑文光患半身不遂是1983年的事,直到他去世,是2003年了。之后的整整二十年,郑文光再没能写下一个字,甚至于用嘴来说都没能办到。他就这样把所有的成功经验和半生创作总结出来的教训以及尚未尝试不知效果的也许还能打开更多新的创作道路的试验,统统封锁在了自己清醒无比的大脑中,无法传达出一字半句。
我喜欢悲剧,和一切每当想起都会扼腕叹息却又无济于事的事情,这种喜好使我甚至不知到底沉溺在郑文光那里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执念,到底是因为所爱的作品,还是他一生的故事了。
原载于《文艺风象》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