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赢得幸福(一)
《罗素论幸福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
不幸之源
1-5章
1. 什么使人不幸:
那种除了生存斗争以外对一切缺乏兴趣的态度,对游戏娱乐兴味索然,以及对人类同伴的冷漠无情。
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渐渐的,我学会了对我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人,等等。
对于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
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2. 拜伦式的不幸:
我个人从不认为,不快乐还有理性、优越可言。
聪明的人只要情势许可,是会感到快乐的,如果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一旦超过了某一极点就会使人痛苦,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别的问题。
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
3. 竞争:
读一本书,往往出于两种动机:一、因为你欣赏它;二、因为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
“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它又不能给任何人带来收入。”
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学认为,生活就是一种奋斗、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荣誉属于胜利者。这种观点导致了对意志力培养的过分关强调,而这是以牺牲各种感觉和材质为代价的。
这些现代恐龙,像他们的史前原型一样,他们的巨大成功在于不要智慧而要权力。
那些对生活感到如此缺乏乐趣,以至于不再关心生儿育女的问题的人,是在生物上注定要灭亡的。
治疗之方无他,就是承认在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适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
4. 厌烦与兴奋:
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于健康,而且会使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
要使生活变得幸福,一定量的厌烦忍受力是必要的。这一点从小就应该告诉年轻人。
没有坚持不懈的劳动,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这种劳动如此令人全神贯注,如此艰辛,以至于使人不在有精力去参加那些更紧张刺激的娱乐活动,除了加入到假日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娱乐活动,如攀登阿尔卑斯山之外。
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娱乐活动,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越少越好。从根本上说,这种兴奋犹如毒品,兴奋愈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愈强。
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性东西,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这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少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
一个孩子或青年人,在他具有一个严肃而富于创造性的目标时,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巨大的厌烦,因为他发现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不能忍受厌烦的一代将是一代小人。
我们是大地的造物,就像动植物一样,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的一部分,我们也从它那里汲取乳汁。大地生命的节奏是缓慢的。对它来说,秋冬同春夏一样重要,休息同运动一样重要。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里,真正的快乐才能得以生存。
5. 疲劳:
普通人的疲劳往往是由焦虑引起的,这种焦虑可以通过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哲学以及一定的心理控制而加以避免。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能力,面对那些一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不能阻止自己去想它们。
聪明的人只在有某种明确的目标时才会去考虑哪些问题,平时则考虑别的事情。如果是晚间,他们就干脆什么也不去想。
对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麻烦,除了那些必须立刻处理的以外,可以把它们展示搁置起来。
在要做出一个困难而又劳人心神的决定时,一旦有关的数据信息收集齐全,就应该马上加以最充分的考虑并作出决定;一旦决定作出,除非有新的事实和证据,否则就不要去随便加以修正。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劳神、更无成效了。
我们的行为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关系不大。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忧虑。
不敢坦然面对现实的做法加剧了各种形式的恐惧。
所有形式的勇气,都应该像体魄上的勇气在战士身上一样,得到颂扬。
勇气越大,忧怨就越少,疲劳就因之更为减弱。人们所遭受的神经疲劳的绝大部分,无论是意识层次还是无意识层次的,都是由于恐惧引起的。
不幸之源
1-5章
1. 什么使人不幸:
那种除了生存斗争以外对一切缺乏兴趣的态度,对游戏娱乐兴味索然,以及对人类同伴的冷漠无情。
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渐渐的,我学会了对我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人,等等。
对于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
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2. 拜伦式的不幸:
我个人从不认为,不快乐还有理性、优越可言。
聪明的人只要情势许可,是会感到快乐的,如果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一旦超过了某一极点就会使人痛苦,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别的问题。
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
3. 竞争:
读一本书,往往出于两种动机:一、因为你欣赏它;二、因为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
“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它又不能给任何人带来收入。”
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学认为,生活就是一种奋斗、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荣誉属于胜利者。这种观点导致了对意志力培养的过分关强调,而这是以牺牲各种感觉和材质为代价的。
这些现代恐龙,像他们的史前原型一样,他们的巨大成功在于不要智慧而要权力。
那些对生活感到如此缺乏乐趣,以至于不再关心生儿育女的问题的人,是在生物上注定要灭亡的。
治疗之方无他,就是承认在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适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
4. 厌烦与兴奋:
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于健康,而且会使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
要使生活变得幸福,一定量的厌烦忍受力是必要的。这一点从小就应该告诉年轻人。
没有坚持不懈的劳动,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这种劳动如此令人全神贯注,如此艰辛,以至于使人不在有精力去参加那些更紧张刺激的娱乐活动,除了加入到假日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娱乐活动,如攀登阿尔卑斯山之外。
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娱乐活动,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越少越好。从根本上说,这种兴奋犹如毒品,兴奋愈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愈强。
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性东西,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这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少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
一个孩子或青年人,在他具有一个严肃而富于创造性的目标时,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巨大的厌烦,因为他发现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不能忍受厌烦的一代将是一代小人。
我们是大地的造物,就像动植物一样,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的一部分,我们也从它那里汲取乳汁。大地生命的节奏是缓慢的。对它来说,秋冬同春夏一样重要,休息同运动一样重要。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里,真正的快乐才能得以生存。
5. 疲劳:
普通人的疲劳往往是由焦虑引起的,这种焦虑可以通过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哲学以及一定的心理控制而加以避免。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能力,面对那些一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不能阻止自己去想它们。
聪明的人只在有某种明确的目标时才会去考虑哪些问题,平时则考虑别的事情。如果是晚间,他们就干脆什么也不去想。
对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麻烦,除了那些必须立刻处理的以外,可以把它们展示搁置起来。
在要做出一个困难而又劳人心神的决定时,一旦有关的数据信息收集齐全,就应该马上加以最充分的考虑并作出决定;一旦决定作出,除非有新的事实和证据,否则就不要去随便加以修正。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劳神、更无成效了。
我们的行为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关系不大。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忧虑。
不敢坦然面对现实的做法加剧了各种形式的恐惧。
所有形式的勇气,都应该像体魄上的勇气在战士身上一样,得到颂扬。
勇气越大,忧怨就越少,疲劳就因之更为减弱。人们所遭受的神经疲劳的绝大部分,无论是意识层次还是无意识层次的,都是由于恐惧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