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有风险 辞职需谨慎
摘自我在豆瓣阅读的专栏跳槽使用手册
最近,上海公交和地铁内的广告位被求职网站占去了不少。每天早上,我都和众上班族一起愁眉苦脸的挤在地铁里,看眼前的移动电视一帧一帧的插播各大求职网站的广告。可每当我看到广告里那些小手一挥就能换个工作眉开眼笑的画面,心中就涌起想骂人的冲动:“你妹啊,你当工作是手机里的APP,说换就能换吗?!” 这年头,信什么都不能信广告。跳槽,无论从何种方面来说,都是一件有风险、还很不容易的事。
大部分人选择跳槽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对目前工作的薪资待遇不满意;二是对目前工作的老板和工作氛围不满意;三是对以上两者都不满意。
人类是一个生活在悲剧中,但又时时刻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奇特物种。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我们总会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份”工作,也总是认为“下一份”工作会比现在的这份更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用SWOT分析法来客观的看待一下跳槽这件事。
S(优势):
跳槽的优势很直观,那就是薪资的增长、或者职位的上升,运气好的话,两者兼而有之。尤其对于像我这种工作不是很上进,也讨不到老板喜欢的员工,只能依靠跳槽来实现职位的上升和薪资上大幅度的增长。
W(劣势):
跳槽的劣势多是隐性的,比如会因为跳槽丧失了原本可能有的升迁机会;因为跳槽换了行业或者职能,以至于要放弃之前的积累,从头学起;再比如会因为高薪的诱惑,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或者融洽的工作环境,投入到压力大还让人极度不爽的氛围中去。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跳槽带来的“不安全感”,甚至比跳槽本身的折腾更折磨人。
O(机遇)
跳槽带来的机遇无需赘言——在新公司新岗位上的新发展,受到新老板的赏识,学习新知识然后得心应手,发现新同事竟然非常投缘。大部分人都对这些带着“新”字的机遇趋之若鹜,因为我们总相信一个新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
T(威胁)
比起劣势而言,跳槽带来的更多是威胁,因为我们谁都无法预知在未知环境下的工作状况。如果要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去新公司之后的半年试用期(大部分公司是半年)就是个不小的威胁。在这半年之中,既要按时按点完成老板交待的任务,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请假不违反公司的各项规定,又要察言观色、懂得何时张口何时闭嘴,还要适时的吞下一些委屈。如果遇到难伺候的老板、不和谐的同事,再或者工作节奏很快难以适应,都将让我们承受“过不了试用期”的威胁。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在试用期中被fire的人的确不多,但也绝对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少。而周围更普遍的情况是,同事或者朋友们自己选择在试用期内辞职,原因是在新公司内的工作与入职之前的预期差别过大。
从以上的SWOT分析来看,跳槽真是一件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的事。(用辩证法一想,深深觉得自己是说了句废话)。我真正想说的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虽然嘴上都承认跳槽的这种两面性,但心里还是会对跳槽持“乐观”而非“客观”的态度。
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已经深恶痛绝,急需通过跳槽来改善现状和心情。当跳槽作为一种激励方式而存在的时候,其正面性很轻易就被放大了;第二种可能,是我们的自我评价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需要经由跳槽来破除这种压抑。通俗点讲,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是个A,但在老板、同事和公司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只是个B-。就在我们为薪资水平与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不成正比而默默不爽的时候,总能冒出几个人殷切的告诉你其实你的工资已经给高了,于是,在涨薪要求被老板拒绝、或是KPI考核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涨薪幅度的时候,我们脑中便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妈的,等老子跳了槽,拿工资单抽死你丫的。”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过高的估计了跳槽所能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其负面效应。在这里,我要再次向各位重申一个客观的事实——跳槽有风险,辞职需谨慎。
在我离开第一家公司之前,有那么一个阶段,公司里和我同一批入职的同事们都蠢蠢欲动的想要跳槽。彼时,我们都是工作将要满两年的人,同时在这个阶段想要跳槽,一来是觉得在这家500强外企能学的都已经学了,每天的工作逐渐趋向于机械化,既无新奇也无挑战,无聊的要死;二来是公司给我们这些校招进来的员工们的工资,实在无法应付上海的房租与物价。总之,long story short,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在那个阶段谋求新的工作。
我在我们那一批人里,属于偏谨慎型的,虽然每天都幻想着辞职那一天的爽快,但始终还是秉持着“骑驴找马”的策略,不敢贸然辞职。当时,财务部的一个小伙伴实在按耐不住,大笔一挥就递了辞职信,辞职后立刻跑去凤凰、张家界玩了半个月,其潇洒的态度曾让我们一众人敬佩不已。可是,没有找到下家的“裸辞”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小伙伴从凤凰回来之后,又花了整整三个月才找到一份只能打80分的工作,并在这期间花光了工作两年来所有的积蓄,甚至还举了外债。前年我们聚会,提及那段经历时他不断的告诫我:“千万不能裸辞啊,压力太大。”
他口中的“压力”除了经济上的日渐拮据,还有一种“不知何时能找到工作”的紧迫感与不确定性。即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天都痛恨着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作”的状态的确满足了我们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与这种安全感此消彼长的,是对于失业的焦虑。但凡有过待业在家经历的人,想必都体会过这种焦虑——眼瞅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却迟迟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当求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自己的预期,焦虑更会随着待业时间的延长而呈指数级增长。
因缘际会,我经历过一次因公司退出中国市场而导致的全员解除劳动合同的事件。虽然公司很仗义的给了相当于八个月工资的赔偿金,但上至总监、下至专员,我的同事中能始终在这几个月的失业期中保持淡定的人极少。有些人擅于未雨绸缪,在正式的离职通知下达前就找好了工作,更多的同事则是在离职三个月左右,迫于那一年不太好的就业形势,选择接受了并不理想的新工作。通过这件事情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在没有很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待业在家本身也会引起很多人的焦虑。而焦虑在影响心情之余,最大的结果是导致了人们因为焦虑做出了并不理性的选择。
基本上,“裸辞”之后,待业在家找工作的心态是这样变化的:
待业一个月时:
老妈:“简历更新了没有?工作要赶紧找。”
小明:“急啥呀,好不容易休息,玩俩天再说。”
待业两个月时:
猎头:“我手头这个职位很适合您,但您的期望薪资有点高,能否再调整一下?”
小明:“对不起,达不到期望薪资的话,我就不考虑了。”
猎头:“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现在的市场行情不好,达到您期望薪资的工作可不好找。”
小明:“我相信以我的经验和能力,还是能找到合适工作的。”
猎头:“……”
待业三个月时:
小红:“还没找到工作啊?我们公司最近有个空缺,要不要来试试?”
小明:(鄙夷的想:你们公司又不是什么好地方,钱少还累)“哦,暂时不用了,我再等等看面试结果,应该很快就有Offer了。”
小红:“……”
待业四个月时:
小明:“小红啊,上次你跟我说的那个职位招到人了吗?我想去看看。”
小红:“刚招到人,下周就来上班了。谁叫你之前不来?”
小明:“……”
待业五个月时:
猎头:“您的简历我收到了,工作经验方面比较匹配,但这个职位的薪资水平与您的预期有些差距。”
小明:“哦,我知道今年求职市场的行情不好,薪资方面可以再谈。”
猎头:“但是他们能给到的薪资也就和你之前的薪资一样,不可能再高了。”
小明:“这样啊,那也行,先帮我推荐过去吧。”
待业六个月时:
小明:“跪求Offer!!!!!”
看到了吧,当你三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你对理想工作的预期肯定已经不是三个月前的那个版本。日复一日的求职必然已经消磨了你的耐心,到最后,大部分人都会出现“饥不择食”的状态,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只为求一纸Offer。我的前同事中,就很有几个因为急于入职而导致了几个月后再次离职,那种在焦虑状态下做出的工作选择,必然会因其与理想工作的差距而让人心生不满。
我有一位堪称跳槽达人的朋友,当年因为与老板不合拍而毅然辞职。她本来有些积蓄,对下一份工作的要求也不低,离职前信心满满的决定先出去玩一个月,也推掉了朋友们介绍的一些薪资达不到预期的工作。可是,半年之后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她竟然还在找工作!最终,由于积蓄已经挥霍的差不多了,她也只能接受了一份薪资几乎没有增长的Offer。结果可想而知,几个月之后,她再次辞职,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多,除了简历上增加了两家公司,她的薪资与职位还是在原地踏步,而简历上那增加出来的两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势必会作为“不稳定”因素影响她日后的职场生涯。
说了这么多,我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除非你家境殷实,完全没有待业的经济压力;除非你心理素质过硬,完全扛得住待业的焦虑,否则,无论你多么不待见你现在的老板,多么厌恶你现在的工作,都请你务必坚持“骑驴找马”的策略。每一份辞呈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小的风险,千万不要轻信求职网站广告里那些诱人的“钱景”,在跳槽这件事上,陷入一个“越跳越差”的循环永远比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要容易的多。
最近,上海公交和地铁内的广告位被求职网站占去了不少。每天早上,我都和众上班族一起愁眉苦脸的挤在地铁里,看眼前的移动电视一帧一帧的插播各大求职网站的广告。可每当我看到广告里那些小手一挥就能换个工作眉开眼笑的画面,心中就涌起想骂人的冲动:“你妹啊,你当工作是手机里的APP,说换就能换吗?!” 这年头,信什么都不能信广告。跳槽,无论从何种方面来说,都是一件有风险、还很不容易的事。
大部分人选择跳槽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对目前工作的薪资待遇不满意;二是对目前工作的老板和工作氛围不满意;三是对以上两者都不满意。
人类是一个生活在悲剧中,但又时时刻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奇特物种。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我们总会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份”工作,也总是认为“下一份”工作会比现在的这份更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用SWOT分析法来客观的看待一下跳槽这件事。
S(优势):
跳槽的优势很直观,那就是薪资的增长、或者职位的上升,运气好的话,两者兼而有之。尤其对于像我这种工作不是很上进,也讨不到老板喜欢的员工,只能依靠跳槽来实现职位的上升和薪资上大幅度的增长。
W(劣势):
跳槽的劣势多是隐性的,比如会因为跳槽丧失了原本可能有的升迁机会;因为跳槽换了行业或者职能,以至于要放弃之前的积累,从头学起;再比如会因为高薪的诱惑,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或者融洽的工作环境,投入到压力大还让人极度不爽的氛围中去。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跳槽带来的“不安全感”,甚至比跳槽本身的折腾更折磨人。
O(机遇)
跳槽带来的机遇无需赘言——在新公司新岗位上的新发展,受到新老板的赏识,学习新知识然后得心应手,发现新同事竟然非常投缘。大部分人都对这些带着“新”字的机遇趋之若鹜,因为我们总相信一个新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
T(威胁)
比起劣势而言,跳槽带来的更多是威胁,因为我们谁都无法预知在未知环境下的工作状况。如果要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去新公司之后的半年试用期(大部分公司是半年)就是个不小的威胁。在这半年之中,既要按时按点完成老板交待的任务,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请假不违反公司的各项规定,又要察言观色、懂得何时张口何时闭嘴,还要适时的吞下一些委屈。如果遇到难伺候的老板、不和谐的同事,再或者工作节奏很快难以适应,都将让我们承受“过不了试用期”的威胁。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在试用期中被fire的人的确不多,但也绝对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少。而周围更普遍的情况是,同事或者朋友们自己选择在试用期内辞职,原因是在新公司内的工作与入职之前的预期差别过大。
从以上的SWOT分析来看,跳槽真是一件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的事。(用辩证法一想,深深觉得自己是说了句废话)。我真正想说的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虽然嘴上都承认跳槽的这种两面性,但心里还是会对跳槽持“乐观”而非“客观”的态度。
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已经深恶痛绝,急需通过跳槽来改善现状和心情。当跳槽作为一种激励方式而存在的时候,其正面性很轻易就被放大了;第二种可能,是我们的自我评价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需要经由跳槽来破除这种压抑。通俗点讲,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是个A,但在老板、同事和公司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只是个B-。就在我们为薪资水平与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不成正比而默默不爽的时候,总能冒出几个人殷切的告诉你其实你的工资已经给高了,于是,在涨薪要求被老板拒绝、或是KPI考核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涨薪幅度的时候,我们脑中便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妈的,等老子跳了槽,拿工资单抽死你丫的。”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过高的估计了跳槽所能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其负面效应。在这里,我要再次向各位重申一个客观的事实——跳槽有风险,辞职需谨慎。
在我离开第一家公司之前,有那么一个阶段,公司里和我同一批入职的同事们都蠢蠢欲动的想要跳槽。彼时,我们都是工作将要满两年的人,同时在这个阶段想要跳槽,一来是觉得在这家500强外企能学的都已经学了,每天的工作逐渐趋向于机械化,既无新奇也无挑战,无聊的要死;二来是公司给我们这些校招进来的员工们的工资,实在无法应付上海的房租与物价。总之,long story short,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在那个阶段谋求新的工作。
我在我们那一批人里,属于偏谨慎型的,虽然每天都幻想着辞职那一天的爽快,但始终还是秉持着“骑驴找马”的策略,不敢贸然辞职。当时,财务部的一个小伙伴实在按耐不住,大笔一挥就递了辞职信,辞职后立刻跑去凤凰、张家界玩了半个月,其潇洒的态度曾让我们一众人敬佩不已。可是,没有找到下家的“裸辞”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小伙伴从凤凰回来之后,又花了整整三个月才找到一份只能打80分的工作,并在这期间花光了工作两年来所有的积蓄,甚至还举了外债。前年我们聚会,提及那段经历时他不断的告诫我:“千万不能裸辞啊,压力太大。”
他口中的“压力”除了经济上的日渐拮据,还有一种“不知何时能找到工作”的紧迫感与不确定性。即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天都痛恨着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作”的状态的确满足了我们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与这种安全感此消彼长的,是对于失业的焦虑。但凡有过待业在家经历的人,想必都体会过这种焦虑——眼瞅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却迟迟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当求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自己的预期,焦虑更会随着待业时间的延长而呈指数级增长。
因缘际会,我经历过一次因公司退出中国市场而导致的全员解除劳动合同的事件。虽然公司很仗义的给了相当于八个月工资的赔偿金,但上至总监、下至专员,我的同事中能始终在这几个月的失业期中保持淡定的人极少。有些人擅于未雨绸缪,在正式的离职通知下达前就找好了工作,更多的同事则是在离职三个月左右,迫于那一年不太好的就业形势,选择接受了并不理想的新工作。通过这件事情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在没有很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待业在家本身也会引起很多人的焦虑。而焦虑在影响心情之余,最大的结果是导致了人们因为焦虑做出了并不理性的选择。
基本上,“裸辞”之后,待业在家找工作的心态是这样变化的:
待业一个月时:
老妈:“简历更新了没有?工作要赶紧找。”
小明:“急啥呀,好不容易休息,玩俩天再说。”
待业两个月时:
猎头:“我手头这个职位很适合您,但您的期望薪资有点高,能否再调整一下?”
小明:“对不起,达不到期望薪资的话,我就不考虑了。”
猎头:“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现在的市场行情不好,达到您期望薪资的工作可不好找。”
小明:“我相信以我的经验和能力,还是能找到合适工作的。”
猎头:“……”
待业三个月时:
小红:“还没找到工作啊?我们公司最近有个空缺,要不要来试试?”
小明:(鄙夷的想:你们公司又不是什么好地方,钱少还累)“哦,暂时不用了,我再等等看面试结果,应该很快就有Offer了。”
小红:“……”
待业四个月时:
小明:“小红啊,上次你跟我说的那个职位招到人了吗?我想去看看。”
小红:“刚招到人,下周就来上班了。谁叫你之前不来?”
小明:“……”
待业五个月时:
猎头:“您的简历我收到了,工作经验方面比较匹配,但这个职位的薪资水平与您的预期有些差距。”
小明:“哦,我知道今年求职市场的行情不好,薪资方面可以再谈。”
猎头:“但是他们能给到的薪资也就和你之前的薪资一样,不可能再高了。”
小明:“这样啊,那也行,先帮我推荐过去吧。”
待业六个月时:
小明:“跪求Offer!!!!!”
看到了吧,当你三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你对理想工作的预期肯定已经不是三个月前的那个版本。日复一日的求职必然已经消磨了你的耐心,到最后,大部分人都会出现“饥不择食”的状态,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只为求一纸Offer。我的前同事中,就很有几个因为急于入职而导致了几个月后再次离职,那种在焦虑状态下做出的工作选择,必然会因其与理想工作的差距而让人心生不满。
我有一位堪称跳槽达人的朋友,当年因为与老板不合拍而毅然辞职。她本来有些积蓄,对下一份工作的要求也不低,离职前信心满满的决定先出去玩一个月,也推掉了朋友们介绍的一些薪资达不到预期的工作。可是,半年之后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她竟然还在找工作!最终,由于积蓄已经挥霍的差不多了,她也只能接受了一份薪资几乎没有增长的Offer。结果可想而知,几个月之后,她再次辞职,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多,除了简历上增加了两家公司,她的薪资与职位还是在原地踏步,而简历上那增加出来的两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势必会作为“不稳定”因素影响她日后的职场生涯。
说了这么多,我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除非你家境殷实,完全没有待业的经济压力;除非你心理素质过硬,完全扛得住待业的焦虑,否则,无论你多么不待见你现在的老板,多么厌恶你现在的工作,都请你务必坚持“骑驴找马”的策略。每一份辞呈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小的风险,千万不要轻信求职网站广告里那些诱人的“钱景”,在跳槽这件事上,陷入一个“越跳越差”的循环永远比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要容易的多。
天下第一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下) (11人喜欢)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上) (47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群像落寞,双女主闪光 (12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中):政治正确的量变,是否真的带来了质变?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