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商业、失败的人性
骑车走过一条条的街道,半小时之内,我遇到了两家肯德基,一家麦当劳。两片面包、中间一片生菜、一点沙拉酱、一块炸鸡肉饼或者牛肉饼的,配上一小包炸薯条,挤上一包番茄酱,再点一杯可口可乐……这样的一份谈不上美观、算不得美味、又缺乏营养的快餐搭配,竟然风靡了全世界。有时候常常想,肯德基麦当劳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在这种成功背后,是否隐藏着可怕的危机?
如果说肯德基麦当劳能被民众认可,是因为其方便快捷高效,那么他们经营规模的爆炸式扩大就依靠的是连锁经营模式。他们的生意经就是开启复印机,3D打印出无数的门店。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纽约、巴黎、伦敦看到同样的招牌、同样的着装、同样的装潢、同样的服务、同样的菜品、同样的组织结构,同样的企业文化……一切都是同样的。而这种单调的同样背后是肯德基麦当劳为一代又一代创业人群提供的一个速成的途径。这些人不需要拥有自己的技术,不需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甚至不需要关心食材来源,因为门店经营的一切都是由成规可循的。作为国际连锁品牌的连锁店,投资者甚至都不需要去关心品牌的认可度!今天,无数的大企业都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从地域性的变成了国际性的。我们走在北京的西单、成都的春熙路、上海的南京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我们都能看到一模一样的香奈儿、ido、LV、Dior……连锁经营所带来的同质化逐渐在磨平地区间的差异,如果不是城市的特色,有时候我们会以为我们根本没有发生过位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拓展模式。
当我在西安吃肯德基的时候,我的心态和在大庆吃是一样的;可是当我在西安吃“北京烤鸭”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原因或许在于,我吃肯德基的时候,我并没有追求特别的心理感受,而当我吃烤鸭时,还得是北京烤鸭的时候,我吃的是烤鸭背后的北京,而不是西安的北京烤鸭。在物流如此发达的当代,特产越来越成了普通的商品,可是人们对特色的追求却始终没有被连锁经营模式所打消。有些东西,可以复制,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填平欲壑,有些东西,难以克隆,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心满意足。
走进肯德基的内部,连锁经营模式已经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变成肯德基帝国的一颗颗螺丝钉。只有将自己拧进这台庞大的机器,自己的价值才能实现。再看看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把半成品的薯条倒入漏勺,放进沸腾的油中,按下计时器,当计时器响起,薯条直接出锅。他们无需去担心薯条的粗细,土豆的淀粉含量,油的温度,更无须担心是否炸熟,因为做菜成为了一种模式,按照操作规程,炸出的薯条就全世界都一个样子。如果薯条夹生,肯德基或许会向全世界发出修改薯条炸制时间的通知,而不会去批评那个严格操作的员工。烹饪一道佳肴所要求的厨师的技艺、创意和心意在这里被无情抹杀了,烹饪成为一种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而烹饪者则是一个个无脑的机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摩登时代》:人在流水线上,无休止的将一个个从流水线上走过的螺丝拧下一圈。今天,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塑造的形象,终于被机器人所取代。当一个人类活动能被分解成数个可以控制的机器程序时,人就会被排斥在原有活动之外,这是少数发明者解雇数以万计无脑劳动群体的过程。两个多世纪以来,当我们无限赞美工业化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应该警惕人的工具化带来的人性危机吧?
人只有从事能发挥人能动性的工作,才能体现出人特有的价值。允许创造性的存在,是对人这种智能生物的起码的尊重。今天当我们面对市场上一模一样的连锁店和卖遍全世界的同一个型号的商品时,我们开始追求“纯手工制造”了。其实,我们无非是追求自己的创造性和工匠的创造性,是在一个日趋同质化的社会中追求一份独特罢了。
走笔至此,我愈发的理解为什么汉语中有一个难以超越的褒义词:匠心独运。
如果说肯德基麦当劳能被民众认可,是因为其方便快捷高效,那么他们经营规模的爆炸式扩大就依靠的是连锁经营模式。他们的生意经就是开启复印机,3D打印出无数的门店。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纽约、巴黎、伦敦看到同样的招牌、同样的着装、同样的装潢、同样的服务、同样的菜品、同样的组织结构,同样的企业文化……一切都是同样的。而这种单调的同样背后是肯德基麦当劳为一代又一代创业人群提供的一个速成的途径。这些人不需要拥有自己的技术,不需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甚至不需要关心食材来源,因为门店经营的一切都是由成规可循的。作为国际连锁品牌的连锁店,投资者甚至都不需要去关心品牌的认可度!今天,无数的大企业都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从地域性的变成了国际性的。我们走在北京的西单、成都的春熙路、上海的南京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我们都能看到一模一样的香奈儿、ido、LV、Dior……连锁经营所带来的同质化逐渐在磨平地区间的差异,如果不是城市的特色,有时候我们会以为我们根本没有发生过位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拓展模式。
当我在西安吃肯德基的时候,我的心态和在大庆吃是一样的;可是当我在西安吃“北京烤鸭”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原因或许在于,我吃肯德基的时候,我并没有追求特别的心理感受,而当我吃烤鸭时,还得是北京烤鸭的时候,我吃的是烤鸭背后的北京,而不是西安的北京烤鸭。在物流如此发达的当代,特产越来越成了普通的商品,可是人们对特色的追求却始终没有被连锁经营模式所打消。有些东西,可以复制,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填平欲壑,有些东西,难以克隆,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心满意足。
走进肯德基的内部,连锁经营模式已经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变成肯德基帝国的一颗颗螺丝钉。只有将自己拧进这台庞大的机器,自己的价值才能实现。再看看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把半成品的薯条倒入漏勺,放进沸腾的油中,按下计时器,当计时器响起,薯条直接出锅。他们无需去担心薯条的粗细,土豆的淀粉含量,油的温度,更无须担心是否炸熟,因为做菜成为了一种模式,按照操作规程,炸出的薯条就全世界都一个样子。如果薯条夹生,肯德基或许会向全世界发出修改薯条炸制时间的通知,而不会去批评那个严格操作的员工。烹饪一道佳肴所要求的厨师的技艺、创意和心意在这里被无情抹杀了,烹饪成为一种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而烹饪者则是一个个无脑的机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摩登时代》:人在流水线上,无休止的将一个个从流水线上走过的螺丝拧下一圈。今天,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塑造的形象,终于被机器人所取代。当一个人类活动能被分解成数个可以控制的机器程序时,人就会被排斥在原有活动之外,这是少数发明者解雇数以万计无脑劳动群体的过程。两个多世纪以来,当我们无限赞美工业化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应该警惕人的工具化带来的人性危机吧?
人只有从事能发挥人能动性的工作,才能体现出人特有的价值。允许创造性的存在,是对人这种智能生物的起码的尊重。今天当我们面对市场上一模一样的连锁店和卖遍全世界的同一个型号的商品时,我们开始追求“纯手工制造”了。其实,我们无非是追求自己的创造性和工匠的创造性,是在一个日趋同质化的社会中追求一份独特罢了。
走笔至此,我愈发的理解为什么汉语中有一个难以超越的褒义词: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