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驱直入望中原——嵩山
嵩山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 “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旧时汉族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中岳嵩山君神。道教何时进入嵩山,已难确考。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太安二年(456)所立之《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即记嵩岳庙创建事。
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嵩山三教荟萃,寺庙林立,其中著名的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道教第六小洞天的中岳庙。
在少林寺里有一张图
少林寺的《三教圣像碑》立于金大安元年,从正前方看为释迦牟尼,左侧看是孔子,从右侧看是老子,象征嵩山三教合一。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一,共捧一“九流混元图”,图上九曲河流的尽头各联荷花,意喻三教九流、诸源合一。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碑文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道教不想从头说了,说全真道教进入河南仅次于陕西,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四月,王重阳由陕西户县刘蒋村出发,经河南洛阳下清宫、上清宫、嵩山中岳庙、开封等地道观到达山东莱州。二年后,王重阳在山东度了七个弟子,即带领其中四个弟子,在返回关中途中,于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在开封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为纪念仙师,丘处机就地建重阳观(即延庆观前身),金末毁于战火。后来,丘处机命弟子到开封重修重阳观,30年建成,元组忽必烈赐名为“朝元宫”。
嵩山,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 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 、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 ,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 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 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 ,此塔当建于盛唐。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 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 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 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 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门 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
儒学在嵩山地区取得真正的正统地位是在宋代,宋代统治者极力恢复儒学的权威,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嵩山三教荟萃,寺庙林立,其中著名的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道教第六小洞天的中岳庙。
在少林寺里有一张图
![]() |
少林寺的《三教圣像碑》立于金大安元年,从正前方看为释迦牟尼,左侧看是孔子,从右侧看是老子,象征嵩山三教合一。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一,共捧一“九流混元图”,图上九曲河流的尽头各联荷花,意喻三教九流、诸源合一。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碑文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道教不想从头说了,说全真道教进入河南仅次于陕西,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四月,王重阳由陕西户县刘蒋村出发,经河南洛阳下清宫、上清宫、嵩山中岳庙、开封等地道观到达山东莱州。二年后,王重阳在山东度了七个弟子,即带领其中四个弟子,在返回关中途中,于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在开封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为纪念仙师,丘处机就地建重阳观(即延庆观前身),金末毁于战火。后来,丘处机命弟子到开封重修重阳观,30年建成,元组忽必烈赐名为“朝元宫”。
嵩山,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 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 、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 ,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 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 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 ,此塔当建于盛唐。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 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 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 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 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门 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
儒学在嵩山地区取得真正的正统地位是在宋代,宋代统治者极力恢复儒学的权威,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