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旨在客观的检讨中国传统政治,并解释各方面制度发生的基础及其演变,纠正“传统政治只有黑暗专制”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制度设立之处总是有其合理的用意,评价制度也应参考当时人的历史意见。
钱穆从政府组织、考试与选举、财政经济、军事四个方面概述了历代政治。大概来说,中国政治的核心是皇帝,皇权脱胎于封建社会,是维持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的最高权力,而官僚也是由封建制度下君主的私臣演变而来,而这些官僚组成的政府负实际的政治责任,宰相即是政府的领袖,宰相在最初权力是很大的。中国历史演变的趋势是相权由一体到分割,最后在明代被废除。中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又很早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故而地方政治的好坏对中国至关重要。可是中国的地方政治是一代不如一代。汉朝地方官地位崇高,升迁机会多,在地方各项行政事务上自主权大,所以行政效率高且政治较为昌明。自唐以下,对地方多加节制,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央派出一级监察官,而这监察官又变为常设,又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如此一则降低效率,二则地方官升迁无望便多行贪腐,三则地方官多员迎合上级,行政反而放到一边。说到选举与考试制度,大体是逐渐扩大有机会进入政府的人才的范围,让平民也可凭公开公正的竞争进入政府。问题在于,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读书人除了做官就少有向上流动的空间,而科举带来的现世回报非常强,读书人纷纷参加,国家不得不多出一些官僚,机构因此变得臃肿。财政制度植根于中国的小农经济,一般政府最初制定赋税政策时,是照顾到农民的收入与生活的,在良好的制度下,农民丰收,财政充裕,这不免刺激统治者积极利用财力去开边等等,但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有限,达到最高点后便不再增长,而统治者对财力的需求增加,有时增加赋税,便有农民承受不起破产,造成土地兼并。军事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这里略去不讲。
这么概括下来,中国传统政治既不能以“黑暗专制”总结,那又如何评价呢?其实,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官僚体系到尚书六部建立之后便稳定下来,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办事程序,皇帝也不能随意动摇。但是,权力体系存在一些矛盾,最主要的就是维持稳定和权力制衡的矛盾。宰相的设立,一是担负实际的政治责任,二是与皇权互相制约,但是并不是总能达到目的,皇帝的权威还是凌驾于政府之上,因小农经济更强调政治的稳定,而皇帝因为有世袭的权威,成为维持稳定的最终权力来源,虽然制度上皇权与政府有一定界限,但皇帝的越界是合理的,而当时的人也认为皇帝确实应有权威,故而皇权一步步壮大,不能说皇帝都是出于私心而行独裁专制。但皇权一壮大,便易产生独断,外戚,宦官等弊病。中国地方政治的变坏也是由于追求稳定带来的。因汉末动荡时有地方军阀割据,唐末亦有藩镇,所以自唐宋一下中央借鉴前事,加强中央集权,这用意本是好的,但是如此便束缚了地方活力和自主能力,地方在大的危机面前往往束手无策。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政治的走向便是稳定逐步强化,也即皇权逐步强化,而这不完全处于皇帝私心,是小农经济下的必然要求。每一代统治者都从前代吸取教训,采取强化皇权,强化中央的措施。一旦社会遇到动荡,最后只有强有力的皇帝来平息,如果皇帝无力平息,而社会其他部分的权力早已服于皇帝之下,也不能平息,于是社会便解体,经历动荡后又重新开始。这便是中国政治很早成熟后一直无发展的原因,但我们要看到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以后人的经历来评判古人,而应看到他们在政治上的用意,我们的时代,也自有我们的政治,这是不能脱离实际的,当然,政治也自应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展,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以实现政治本身的目的为依归。
【读书会梁木生老师点评】你算是比较到位地读懂了小农经济基础上帝制与其他思想政治制度的关系,而且四项制度的演变也与农业经济的经济基础联系起来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尤其是对帝制的运行与国家稳定与秩序的要求之关系分析的是非常中肯的,回应了皇帝只为一己私利强化权力或滥用权力的简单认识。这些,一般没有对专制政治的实际功能理解很深的判断是达不到来的。当然,读懂这些,并不意味着自己一下子就非常厉害了,剩下需要的是进一步形成认识政治、经济、社会更加系统的能力与思想,这个不仅要更全面掌握历史,还需要专门系统学习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如果这些学科知识与理论奠基于真实、全面历史的基础上,那种能力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转化能力,就十分厉害了。现在,一些同学这方面进步很快,你可以多向他们学习与交流,人文学习,交流,一可以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灵感,二可以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三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四可以形成一帮朋友有利于做实务。看了这,还有《晚清七十年》、《民国三十年》、《革命年代》、《江村经济》、《美国与中国》,是需要迅速看完,并形成认识的——除《晚清七十年》其他最多一个星期一本,不然没时间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了。
作者:朱延俊 明志读书会
钱穆从政府组织、考试与选举、财政经济、军事四个方面概述了历代政治。大概来说,中国政治的核心是皇帝,皇权脱胎于封建社会,是维持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的最高权力,而官僚也是由封建制度下君主的私臣演变而来,而这些官僚组成的政府负实际的政治责任,宰相即是政府的领袖,宰相在最初权力是很大的。中国历史演变的趋势是相权由一体到分割,最后在明代被废除。中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又很早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故而地方政治的好坏对中国至关重要。可是中国的地方政治是一代不如一代。汉朝地方官地位崇高,升迁机会多,在地方各项行政事务上自主权大,所以行政效率高且政治较为昌明。自唐以下,对地方多加节制,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央派出一级监察官,而这监察官又变为常设,又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如此一则降低效率,二则地方官升迁无望便多行贪腐,三则地方官多员迎合上级,行政反而放到一边。说到选举与考试制度,大体是逐渐扩大有机会进入政府的人才的范围,让平民也可凭公开公正的竞争进入政府。问题在于,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读书人除了做官就少有向上流动的空间,而科举带来的现世回报非常强,读书人纷纷参加,国家不得不多出一些官僚,机构因此变得臃肿。财政制度植根于中国的小农经济,一般政府最初制定赋税政策时,是照顾到农民的收入与生活的,在良好的制度下,农民丰收,财政充裕,这不免刺激统治者积极利用财力去开边等等,但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有限,达到最高点后便不再增长,而统治者对财力的需求增加,有时增加赋税,便有农民承受不起破产,造成土地兼并。军事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这里略去不讲。
这么概括下来,中国传统政治既不能以“黑暗专制”总结,那又如何评价呢?其实,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官僚体系到尚书六部建立之后便稳定下来,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办事程序,皇帝也不能随意动摇。但是,权力体系存在一些矛盾,最主要的就是维持稳定和权力制衡的矛盾。宰相的设立,一是担负实际的政治责任,二是与皇权互相制约,但是并不是总能达到目的,皇帝的权威还是凌驾于政府之上,因小农经济更强调政治的稳定,而皇帝因为有世袭的权威,成为维持稳定的最终权力来源,虽然制度上皇权与政府有一定界限,但皇帝的越界是合理的,而当时的人也认为皇帝确实应有权威,故而皇权一步步壮大,不能说皇帝都是出于私心而行独裁专制。但皇权一壮大,便易产生独断,外戚,宦官等弊病。中国地方政治的变坏也是由于追求稳定带来的。因汉末动荡时有地方军阀割据,唐末亦有藩镇,所以自唐宋一下中央借鉴前事,加强中央集权,这用意本是好的,但是如此便束缚了地方活力和自主能力,地方在大的危机面前往往束手无策。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政治的走向便是稳定逐步强化,也即皇权逐步强化,而这不完全处于皇帝私心,是小农经济下的必然要求。每一代统治者都从前代吸取教训,采取强化皇权,强化中央的措施。一旦社会遇到动荡,最后只有强有力的皇帝来平息,如果皇帝无力平息,而社会其他部分的权力早已服于皇帝之下,也不能平息,于是社会便解体,经历动荡后又重新开始。这便是中国政治很早成熟后一直无发展的原因,但我们要看到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以后人的经历来评判古人,而应看到他们在政治上的用意,我们的时代,也自有我们的政治,这是不能脱离实际的,当然,政治也自应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展,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以实现政治本身的目的为依归。
【读书会梁木生老师点评】你算是比较到位地读懂了小农经济基础上帝制与其他思想政治制度的关系,而且四项制度的演变也与农业经济的经济基础联系起来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尤其是对帝制的运行与国家稳定与秩序的要求之关系分析的是非常中肯的,回应了皇帝只为一己私利强化权力或滥用权力的简单认识。这些,一般没有对专制政治的实际功能理解很深的判断是达不到来的。当然,读懂这些,并不意味着自己一下子就非常厉害了,剩下需要的是进一步形成认识政治、经济、社会更加系统的能力与思想,这个不仅要更全面掌握历史,还需要专门系统学习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如果这些学科知识与理论奠基于真实、全面历史的基础上,那种能力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转化能力,就十分厉害了。现在,一些同学这方面进步很快,你可以多向他们学习与交流,人文学习,交流,一可以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灵感,二可以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三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四可以形成一帮朋友有利于做实务。看了这,还有《晚清七十年》、《民国三十年》、《革命年代》、《江村经济》、《美国与中国》,是需要迅速看完,并形成认识的——除《晚清七十年》其他最多一个星期一本,不然没时间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了。
作者:朱延俊 明志读书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