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圆悟、汉月法藏之论争与雍正帝“拣魔辨异” 作者:杨健
密云圆悟、汉月法藏之论争与雍正帝“拣魔辨异”
杨健[1]
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的论争是明末汉传佛教界禅宗内部的派系之争。它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却并非明清之际佛教界最突出的事件。圆悟与法藏的论争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原因是近百年后清雍正帝的粗暴干预。雍正帝的“拣魔辨异”不仅改变了这场论争的性质,而且彻底改变了汉传佛教的发展方向。
一、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
圆悟(1566—1642),号密云,俗姓蒋,常州(江苏)宜兴人。生于农家,成年后从事过种地、砍柴等劳动。二十六岁时,因读《六祖坛经》而归信禅宗。二十九岁,他决意出家,于是安置好妻儿,外出游历。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来到显亲寺,拜幻有正传为师出家。他曾说自己出家的原因:“老僧渔也渔过,樵也樵过,耕也耕过,牧也牧过。祗为不知本命元辰立地处,故人佛门来。”[2]三十岁,正传以其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彻悟,为他取法名为“圆悟”。
出家后,圆悟不辞劳苦地负杂役,“身任众务,以至鬻薪陶器,负米百里之外。”[3]即使名闻天下后,他也常常告诫弟子们:“老僧三十一上侍先师,参禅学道,都在务作裹办。汝辈要安坐修行耶?老僧不愿丛林遗此法式。”[4]
万历二十七年(1599),圆悟听从正传的指导,“掩关本山,以千日为期”。三年后,正传去燕山,圆悟受命监理院务。万历三十三年(1605),圆悟到燕京省觐正传和尚。之后,圆悟南返,游历了杭州径山、天台山等地。万历三十九年(1611),正传将“衣拂”付于圆悟。万历四十二年(1614),正传圆寂,圆悟为之“心丧伴柩”三年。
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起,圆悟住持过龙池山禹门禅院、天台山通玄禅寺、福州黄檗山万福禅寺等六座寺院,在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影响很大。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弟子十二人,即五峰如学、汉月法藏、破山海明、费隐通容、石车通乘、朝宗通忍、万如通微、木陈道态、石奇通云、牧云通门、浮石通贤和林野通奇。[5]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月法藏、破山海明、费隐通容、木陈道态等。此外,与圆悟有往来的士大夫也不在少数,当时“吴越闽楚,名公巨儒,慕师宗风,或晨夕随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请,得师激发,无不虚往而实归”。[6]圆悟的声望和影响可见一斑。
崇祯十五年(1642),七十七岁的圆悟圆寂。圆悟现存的著作主要有木陈道态所编的《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及圆悟批评法藏的《辟妄救略说》十卷等。
法藏(1573—1635),字汉月,号于密,晚改天山,俗姓苏,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儒学世家,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十五岁,辞父母在德庆院出家,十九岁得度。此后,研究佛教经典。
二十九岁,法藏从云栖袾宏受沙弥戒,并“得云栖新刻《高峰语录》,读之,如逢故物”[7]。法藏三十七岁在金陵灵谷寺受具足戒。四十二岁,他声称“我以天目为印心,清凉为印法,真师则临济也”[8],认为自己获得了临济义玄、高峰原妙等人的真传。
法藏五十三岁时前往金粟山广慧禅寺,拜密云圆悟为师。圆悟授予法藏“第一座”的殊荣,而且“手书从上承嗣源流,并信拂付嘱和尚”[9]。这样,法藏就成为临济宗名正言顺的宗师。不过,法藏拜圆悟为师只是出于取得临济宗宗师资格的功利目的。法藏并非得法于圆悟,实际上与圆悟在禅学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法藏虽然常常强调圆悟传授衣钵之事,以示感恩,但他却并不会因为师徒关系而盲从圆悟的观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圆悟与法藏之论争不可避免。
二、圆悟与法藏论争的主要内容
这场争论由法藏挑起。法藏在崇祯元年(1628)写成《五宗原》,系统梳理了五家宗旨,猛烈抨击了抹杀宗旨、妄立门户的狂禅和邪禅。圆悟得到了法藏的《五宗原》,但将该书扔在一边,没有理会。圆悟的同门圆修给法藏去信,加以批评。法藏回信反驳。圆悟知道情况后,规劝法藏,但无效。崇祯四年(1631),圆悟撰写《辟妄七书》,又于崇祯九年(1636)著《辟妄三录》,批判《五宗原》。同时,圆悟的弟子木陈道态撰《五宗辟》,斥责法藏。崇祯八年(1635),法藏圆寂。崇祯十年(1637),法藏的法嗣潭吉弘忍写成十卷《五宗救》来支持法藏的观点,并驳斥圆悟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圆悟著《辟妄救略说》,批驳法藏、弘忍的观点。这时,弘忍也已作古,两派的论争就此结束。
法藏一派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圆相说、宗旨说和棒喝说。
第一,圆相说。法藏在《五宗原》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尝见绘事家图七佛之始,始于威音王佛。惟大作一“〇”,圆相之后,则七佛各有言诠。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也。夫威者,形之外者也。音者,声之外者也。威音王者,形声之外,未有出载,无所考据,文字以前最上事也。若龙树所现,而仰上所谓无相三昧,燃灯已前是也。圆相出于西天诸祖,七佛偈出于达摩传来,盖有所本也。尝试原之,圆相早具五家宗旨矣。[10]
法藏的意思是说,七佛始于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圆相的形象化表征。圆相之后,七佛各自都有语言阐释。七佛的阐释虽有不同,而诸佛所说无非圆相。威音王佛离言绝相,所以并不能从历史意义上对其考证。圆相的概念始于龙树,又由菩提达摩传人中国。圆相已经包含了中国禅宗五家的宗旨。
圆悟自谢重开临济宗风,在《辟妄救略说》中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批驳法藏的圆相说。他在卷一首先就说法藏“只作此一O,正是汉月根本错处”[11],在卷四指出:
汉月不识五宗正旨,妄捏一O,为千佛万佛之祖,则千佛万佛正法眼藏,已被汉月抹杀。更谓五宗各出O之一面,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实乃抹杀五宗;任汝执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举扬临济,实乃抹杀临济。[12]
这裹值得注意的是“妄捏一O”的说法。法藏所说的圆相指的是世间万物所内涵的佛性、本心,“O”只不过是用来说明诸法实相的名言施设。但圆悟却将圆相当作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显然曲解了法藏的本意。
第二,宗旨说。法藏的五家宗旨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肯定五家宗旨同具“正法眼藏”,本质相同。弘忍说:
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大迦叶。夫涅盘妙心,即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也;正法眼藏, 即双明双暗、同死同生之金刚眼也。心即眼, 眼即心,实相而无相者也。如国之印玺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印而文理备焉。[13]
既然“正法眼藏”是佛付嘱摩诃迦叶传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宗派都不能违背。其次,五家宗旨各有法脉,应该重视法脉的传承。法藏指出:
故五宗恐其法灭也,显言宗旨以付授。付授之久,因不悟心者认有法可传,而学法不参心也。故后之悟心豪杰欲抹杀宗旨,单存悟见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弊耳。兹直注佛祖相传之心法, 以示心法同传之旨。愿后人信之,则多子之谶不诬,而千万有余之言始实矣。若必重自悟,而抹杀相传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何以故?以其见有法故。见有法即与自心违故,既悟见有法,则所悟之心亦伪故。呜呼! 自心师法,不可动着。动着则入地狱,如箭射。[14]
可见,法藏非常强调法脉的传承。他是在针对“学法不参心”和悟心却抹杀宗旨两种弊端和偏颇而发出议论。这种观点无疑正确。
圆悟反对法藏的宗旨说,认为五家宗旨原本“共宗无异”。他说:“汉月要建立五宗,殊不知从上已来,佛法的的大意,惟直指一切人,不从人得之,本来为正法眼藏,为曹溪正脉,为五家无异之正宗正旨。”[15]圆悟认为,佛法的宗旨是“直指一切人”。这种观点正确。但圆悟将“直指一切人”作为五家唯一的宗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是错误的,以此来驳斥法藏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而且,圆悟在论述中一方面否定五家各有宗旨,另一方面又肯定始于龙树,又由菩提达摩传人中国。圆相已经包含了中国禅宗五家的宗旨。
圆悟自谢重开临济宗风,在《辟妄救略说》中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批驳法藏的圆相说。他在卷一首先就说法藏“只作此一O,正是汉月根本错处”[11],在卷四指出:
汉月不识五宗正旨,妄捏一O,为千佛万佛之祖,则千佛万佛正法眼藏,已被汉月抹杀。更谓五宗各出O之一面,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实乃抹杀五宗;任汝执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举扬临济,实乃抹杀临济。[12]
这裹值得注意的是“妄捏一O”的说法。法藏所说的圆相指的是世间万物所内涵的佛性、本心,“O”只不过是用来说明诸法实相的名言施设。但圆悟却将圆相当作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显然曲解了法藏的本意。
第二,宗旨说。法藏的五家宗旨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肯定五家宗旨同具“正法眼藏”,本质相同。弘忍说:
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大迦叶。夫涅盘妙心, 即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也;正法眼藏, 即双明双暗、同死同生之金刚眼也。心即眼, 眼即心,实相而无相者也。如国之印玺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印而文理备焉。[13]
既然“正法眼藏”是佛付嘱摩诃迦叶传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宗派都不能违背。其次,五家宗旨各有法脉,应该重视法脉的传承。法藏指出:
故五宗恐其法灭也,显言宗旨以付授。付授之久,因不悟心者认有法可传,而学法不参心也。故后之悟心豪杰欲抹杀宗旨,单存悟见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弊耳。兹直注佛祖相传之心法, 以示心法同传之旨。愿后人信之,则多子之谶不诬,而千万有余之言始实矣。若必重自悟,而抹杀相传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何以故?以其见有法故。见有法即与自心违故,既悟见有法,则所悟之心亦伪故。呜呼! 自心师法,不可动着。动着则入地狱,如箭射。[14]
可见,法藏非常强调法脉的传承。他是在针对“学法不参心”和悟心却抹杀宗旨两种弊端和偏颇而发出议论。这种观点无疑正确。
圆悟反对法藏的宗旨说,认为五家宗旨原本“共宗无异”。他说:“汉月要建立五宗,殊不知从上已来,佛法的的大意,惟直指一切人,不从人得之,本来为正法眼藏,为曹溪正脉,为五家无异之正宗正旨。”[15]圆悟认为,佛法的宗旨是“直指一切人”。这种观点正确。但圆悟将“直指一切人”作为五家唯一的宗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是错误的,以此来驳斥法藏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而且,圆悟在论述中一方面否定五家各有宗旨,另一方面又肯定各派各有宗旨,自相矛盾。
第三,棒暍说。圆悟禅风的突出特点就是棒喝。他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其禅法的宗旨。他说:“老僧拈条白棒,问着便打,直教一个个迥然独脱,无倚无依,者便是老僧的宗旨。”[16]棒喝尽管不失为接引学人的方法之一,但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棒喝,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这种情形在晚明已经是普遍的现象,正如弘忍指出的:“况今乱统之病,方炽然于丛林。师家头破额裂而不能禁,对打还拳而不能辩,裨贩满途而不能制止,反汲汲焉以抹杀宗旨为务,是犹疾患满门而叱医却药。”[17]当然,弘忍不仅仅指出了当时丛林棒喝之风泛滥、杂乱的情况,他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圆悟,只不过没有直述其名罢了:
四七二三诸祖师,应机多标理致。而棒喝机锋,始自马祖……诸老宿不察三峰之用心,憎其异己,至欲抹杀从上相承之法印, 自谓一棒到底,不立窠臼。独不思棒喝之始自谁乎?请细言之。若谓此棒直接马祖之上,则马祖已上,未尝用棒喝也。若谓此棒仍承马祖以下,则马祖已下,未尝无宗旨也。是二者何居?若谓自立门庭,不从人得,其如棒喝何?进退推求,实无本据,反欲辟人之扶救慧命者,为无师,为外道,为旁出。其谁日信然?[18]
尽管弘忍的话说得有些火药味,但从道理上而言站得住脚。
三、雍正帝“拣魔辨异”
明末清初之际,大批明代遗民不甘于异族统治,纷纷遁人空门。他们结交怀旧的士大夫,并且不守戒律,在江南地区形成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引起清王朝的警觉。法藏一派“门多忠义,亦易为不喜者生瞠”。[19]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借口禅僧腐败严重,利用圆悟与法藏之论争,重点打击法藏一派。雍正帝在上谕中首先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圆悟的支持:
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者。及见密云悟语录内,示其徒法藏辟妄语,其中所据法藏之言,骇其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不但不知佛法宗旨,然即其本师悟处,亦全未窥见,肆其臆诞,诳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见。所以其师一辟再辟,而天隐修亦有释疑普说,以斥其谬。然当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毁,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复有《五宗救》一书,一并流传,冀魔说之不朽,造魔业于无穷。[20]
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圆相说、宗旨说和棒喝说一一进行了批驳。就圆相说而言,雍正帝认为:
“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夫古德明明道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今谓“诸佛偈旨不出圆相”,则是偈旨在圆相之中,而圆相有内外及中间矣![21]
雍正帝在造裹采用的论证方法与圆悟的一模一样——偷换概念。如上所述,法藏的所谓“O”只是一种比喻,雍正帝故意将比喻的外在形式当成了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是雍正帝不懂吗?当然不是。他自己很清楚,而且也承认:“古德只为世人迷真弃本,执相徇名,故于语言文字之外,别作方便示人。如‘O’,如‘ ’,如‘●’,如‘〇’等,皆是不得已而马之。”[22]既然如此,雍正帝的目的就只能是故意为之、别有用心了。
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五家宗旨说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魔忍父子,错认定盘星,谓五家各立宗旨,遂谓大鉴以下,裂为五宗。盖惑于“一花开五叶”为五宗灵谶之说。既被所愚,还以自愚者愚人。不知宗有五,性岂亦有五耶? “一花开五叶”,与五宗有何交涉?
又谓:“五宗言铨虽异,未有不因事建立者。”夫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岂有因事而建立宗旨之理?一事立一宗旨,何止五宗……[23]
雍正帝用“一花开五叶”的非真实性来否定五家宗旨的客观实在性显然于理不通,而他进一步以“实际理地”的同一性来否认“因事而建立宗旨之理”的观点同样站不住脚。
为了反对法藏、弘忍的宗旨说,雍正帝竟然连禅宗客观存在的宗派延续、发展的历史事实也加以否定。弘忍指出:“达摩东来,六世而有曹溪。自曹溪而后,分为两支。其一日青原思,思出石头,为曹洞宗之祖。其一日南岳让,让出马祖,为临济、漏仰、云门、法眼四宗之祖。”[24]弘忍这裹只是叙述了禅宗宗派发展、演变的客观历史,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雍正帝对此都进行反驳,显得十分蛮横无理。他说:
至于禅宗宗字,与宗法有何交涉?宗者,总持之谓也。到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一总持,涅盘不二,不知其名,强名说宗。是故教日说通,宗日宗通。宗之为言,如是如是。达摩破六宗而为教外别传之一宗。大鉴大通分为南宗北宗。其后南宗又分为曹洞、临济、泻仰、云门、法眼五宗。盖皆唱导一时,为人所钦仰,而推崇之为某宗而已。与嗣续之义何涉?[25]
雍正帝竟然认为,曹洞宗等宗之“宗”字居然与嗣续之义无关,这就不属于正常辩论的范围了。
弘忍针对晚明丛林棒喝之风泛滥,弊端层出不穷的现象提出的批评自有其合理性,正因为如此,雍正帝对法藏一派棒喝说的狡辩就显得十分拙劣与可笑:
谓棒喝始自马祖,岂知燃灯以前未尝无乎?且如世尊拈花,拈花非棒喝乎?迦叶微笑,微笑非棒喝乎?推而广之,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天之棒喝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地之棒喝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物之棒喝也;爪生发长,脉动气旋,饭过其中,衣裹其外,身之棒喝也。[26]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看上去理直气壮,雍正帝又玩了一次偷换概念的手法。他将具有特定内涵的禅宗术语——“棒喝”的外延无限扩大,认为天、地、物、身均能棒喝。根据雍正帝的逻辑,那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棒喝呢?雍正帝的理屈词穷和强词夺理在这裹表现得淋潍尽致。如果作为雍正帝论敌的法藏、弘忍有幸听到这番奇谈怪论,恐怕也只有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份吧!
如果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批判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那他对佛教造成的恶劣影响会相对较小,换言之,后果还不会非常严重。但问题是,雍正帝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钳制僧人的思想与观念,他更要从法系传承上对禅宗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这就体现在对法藏一派的摧毁上。雍正帝认为,法藏、弘忍“二人者,实为空王之乱臣,密云之贼子,世出世间法并不可容者”。[27]法藏、弘忍既然被上纲上才为“乱臣贼子”,世间法、出世间法均不能容,自然人人得而诛之。雍正帝对法藏一派采取了斩草除根式的打击:
当日魔藏取悦士大夫为之保护,使缁徒竞相逐块,遂引为种类,其徒至今散布人间不少。宗门衰坏,职此之由。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时熄灭?着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一书,逐条驳正,刻入藏内,使后世具正知见者,知其魔异,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果能于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另嗣他宗,方许秉拂。谕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钟板,不许说法,地方官即择天童下别支承接方丈。[28]
雍正帝还要做足人情,他假惺惺地说:
如伊门下僧徒固守魔说, 自谓法乳不谬,正契别传之旨,实得临济之宗,不肯心悦诚服,梦觉醉醒者,着来见朕,令其面陈,朕自以佛法与之较量。如果见过于朕,所论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俩已穷,负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则朕以世法从重治罪,莫贻后悔。[29]
话虽如此,不难想象,没有一个僧人会愚笨到真正想去与雍正帝理论一番的地步。
接到雍正帝铲除法藏一派的上谕后,各地方官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行动起来。苏州巡抚高其倬将查处法藏徒众的事宜向雍正帝进行了奏报。
苏州巡抚臣高其倬谨奏:为奏明事。前钦奉圣谕,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来,着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钟板,不许说法。钦此。
臣逐一钦遵,节次行催各地方官确查办理。兹据江苏各属查明,灵谷寺、崇报寺、圣恩寺、白马寺、翠岩寺、北寺、瑞光寺、开元寺、宁邦寺、拈花寺、宝云寺、清凉寺、宝轮寺、天宁寺、北来寺、上方寺俱系法藏子孙开堂之所,即撤钟板,不许说法,并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臣现在会同臣海保商择天童下别支承接,另行具奏。其常住并十方参学人,并未动摇惊扰。又,圣恩寺、白马寺查出《三峰语录》并板。翠岩寺、清凉寺查出《五宗救》,俱即销毁。再据各属具报,并无行峰支派开堂说法者,亦无性音法嗣纪载伊师恩遇之处,并木陈态之《北游集》、行峰之《侍香纪略》,圣祖仁皇帝巡幸时僧衲书写时事、妄夸恩遇之书。臣恐查未详悉,复又谆饬细查,并密加察访另奏外,所有查明法藏徒众,削去支派,并撤钟板缘由,缮折奏明。谨奏。
雍正拾叁年捌月初捌日
(朱批):知道了。此等事,卿自然察得尽力详悉……[30]
仅仅在江苏属于法藏一派的寺院就有十六座之多。可见当时法藏一派在江浙一带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该教派所遭受的减顶之灾。在雍正帝的严厉打击下,法藏一派很快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法藏的《三峰和尚语录》十六卷、《五宗原》一卷以及弘忍的《五宗救》十卷都留存到了今天。
有学者认为,宗教具有一些基本要素。一类是内在要素,另一类是外在要素。内在要素包括宗教的观念、宗教的体验。外在要素包括宗教的行为、宗教的组织与制度。[31]雍正帝禁毁《五宗原》、《五宗救》等书的目的是钳制僧人们的思想与观念,消除法藏、弘忍的影响。这可以视为雍正帝对佛教内在要素的处置。而另一方面,雍正帝明令停止法藏一派的法脉传承,实质上改变了佛教的组织形态,换言之,对佛教的外在要素也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清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雍正帝参与圆悟、法藏之论争并摧毁法藏一派是中国佛教史上封建帝王对佛教典籍、教义及教派进行强制干预的第一起案例。雍正帝之举是清代汉传佛教日趋衰落的原因之一。
[1]杨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博士。
[2]晋昌唐元站重订《天童密云禅师年谱》,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511页,
[3]同上,第512页。
[4]同上,第512—513页。
[5] (明)徐之垣撰《全身塔铭》,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504页。
[6] (明)王谷撰《行状》,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499—500页。
[7] (清)弘储编《三峰和尚年谱》,载(明)漠月法藏撰, (清)退翁弘储编《三峰和尚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732页。
[8]同上,第734页。
[9]同上,第739页。
[10] (明)漠月法藏著《五宗原·临济宗》,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11页。
[11]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419页。
[12]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四,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464页。 ‘
[13]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
(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35页、
[14] (明)汉月法藏著《五宗原·传衣法注》,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22页,
[15]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九,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丈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555页、
[16]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十,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571页。
[17]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临济》卷五,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 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99页。
[18]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总论三》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37页,
[19]陈垣: 《清初僧诤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62页,
[20](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0页、
[21]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486页。
[22]同上,第487页:
[23]同上,第510页。
[24]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卷四,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此: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79页。
[25]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367页。
[26]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343页。
[27]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513页。
[28][29](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6页。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十八册,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第935至936页。
[31]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6页。
杨健[1]
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的论争是明末汉传佛教界禅宗内部的派系之争。它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却并非明清之际佛教界最突出的事件。圆悟与法藏的论争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原因是近百年后清雍正帝的粗暴干预。雍正帝的“拣魔辨异”不仅改变了这场论争的性质,而且彻底改变了汉传佛教的发展方向。
一、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
圆悟(1566—1642),号密云,俗姓蒋,常州(江苏)宜兴人。生于农家,成年后从事过种地、砍柴等劳动。二十六岁时,因读《六祖坛经》而归信禅宗。二十九岁,他决意出家,于是安置好妻儿,外出游历。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来到显亲寺,拜幻有正传为师出家。他曾说自己出家的原因:“老僧渔也渔过,樵也樵过,耕也耕过,牧也牧过。祗为不知本命元辰立地处,故人佛门来。”[2]三十岁,正传以其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彻悟,为他取法名为“圆悟”。
出家后,圆悟不辞劳苦地负杂役,“身任众务,以至鬻薪陶器,负米百里之外。”[3]即使名闻天下后,他也常常告诫弟子们:“老僧三十一上侍先师,参禅学道,都在务作裹办。汝辈要安坐修行耶?老僧不愿丛林遗此法式。”[4]
万历二十七年(1599),圆悟听从正传的指导,“掩关本山,以千日为期”。三年后,正传去燕山,圆悟受命监理院务。万历三十三年(1605),圆悟到燕京省觐正传和尚。之后,圆悟南返,游历了杭州径山、天台山等地。万历三十九年(1611),正传将“衣拂”付于圆悟。万历四十二年(1614),正传圆寂,圆悟为之“心丧伴柩”三年。
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起,圆悟住持过龙池山禹门禅院、天台山通玄禅寺、福州黄檗山万福禅寺等六座寺院,在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影响很大。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弟子十二人,即五峰如学、汉月法藏、破山海明、费隐通容、石车通乘、朝宗通忍、万如通微、木陈道态、石奇通云、牧云通门、浮石通贤和林野通奇。[5]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月法藏、破山海明、费隐通容、木陈道态等。此外,与圆悟有往来的士大夫也不在少数,当时“吴越闽楚,名公巨儒,慕师宗风,或晨夕随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请,得师激发,无不虚往而实归”。[6]圆悟的声望和影响可见一斑。
崇祯十五年(1642),七十七岁的圆悟圆寂。圆悟现存的著作主要有木陈道态所编的《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及圆悟批评法藏的《辟妄救略说》十卷等。
法藏(1573—1635),字汉月,号于密,晚改天山,俗姓苏,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儒学世家,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十五岁,辞父母在德庆院出家,十九岁得度。此后,研究佛教经典。
二十九岁,法藏从云栖袾宏受沙弥戒,并“得云栖新刻《高峰语录》,读之,如逢故物”[7]。法藏三十七岁在金陵灵谷寺受具足戒。四十二岁,他声称“我以天目为印心,清凉为印法,真师则临济也”[8],认为自己获得了临济义玄、高峰原妙等人的真传。
法藏五十三岁时前往金粟山广慧禅寺,拜密云圆悟为师。圆悟授予法藏“第一座”的殊荣,而且“手书从上承嗣源流,并信拂付嘱和尚”[9]。这样,法藏就成为临济宗名正言顺的宗师。不过,法藏拜圆悟为师只是出于取得临济宗宗师资格的功利目的。法藏并非得法于圆悟,实际上与圆悟在禅学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法藏虽然常常强调圆悟传授衣钵之事,以示感恩,但他却并不会因为师徒关系而盲从圆悟的观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圆悟与法藏之论争不可避免。
二、圆悟与法藏论争的主要内容
这场争论由法藏挑起。法藏在崇祯元年(1628)写成《五宗原》,系统梳理了五家宗旨,猛烈抨击了抹杀宗旨、妄立门户的狂禅和邪禅。圆悟得到了法藏的《五宗原》,但将该书扔在一边,没有理会。圆悟的同门圆修给法藏去信,加以批评。法藏回信反驳。圆悟知道情况后,规劝法藏,但无效。崇祯四年(1631),圆悟撰写《辟妄七书》,又于崇祯九年(1636)著《辟妄三录》,批判《五宗原》。同时,圆悟的弟子木陈道态撰《五宗辟》,斥责法藏。崇祯八年(1635),法藏圆寂。崇祯十年(1637),法藏的法嗣潭吉弘忍写成十卷《五宗救》来支持法藏的观点,并驳斥圆悟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圆悟著《辟妄救略说》,批驳法藏、弘忍的观点。这时,弘忍也已作古,两派的论争就此结束。
法藏一派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圆相说、宗旨说和棒喝说。
第一,圆相说。法藏在《五宗原》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尝见绘事家图七佛之始,始于威音王佛。惟大作一“〇”,圆相之后,则七佛各有言诠。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也。夫威者,形之外者也。音者,声之外者也。威音王者,形声之外,未有出载,无所考据,文字以前最上事也。若龙树所现,而仰上所谓无相三昧,燃灯已前是也。圆相出于西天诸祖,七佛偈出于达摩传来,盖有所本也。尝试原之,圆相早具五家宗旨矣。[10]
法藏的意思是说,七佛始于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圆相的形象化表征。圆相之后,七佛各自都有语言阐释。七佛的阐释虽有不同,而诸佛所说无非圆相。威音王佛离言绝相,所以并不能从历史意义上对其考证。圆相的概念始于龙树,又由菩提达摩传人中国。圆相已经包含了中国禅宗五家的宗旨。
圆悟自谢重开临济宗风,在《辟妄救略说》中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批驳法藏的圆相说。他在卷一首先就说法藏“只作此一O,正是汉月根本错处”[11],在卷四指出:
汉月不识五宗正旨,妄捏一O,为千佛万佛之祖,则千佛万佛正法眼藏,已被汉月抹杀。更谓五宗各出O之一面,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实乃抹杀五宗;任汝执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举扬临济,实乃抹杀临济。[12]
这裹值得注意的是“妄捏一O”的说法。法藏所说的圆相指的是世间万物所内涵的佛性、本心,“O”只不过是用来说明诸法实相的名言施设。但圆悟却将圆相当作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显然曲解了法藏的本意。
第二,宗旨说。法藏的五家宗旨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肯定五家宗旨同具“正法眼藏”,本质相同。弘忍说:
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大迦叶。夫涅盘妙心,即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也;正法眼藏, 即双明双暗、同死同生之金刚眼也。心即眼, 眼即心,实相而无相者也。如国之印玺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印而文理备焉。[13]
既然“正法眼藏”是佛付嘱摩诃迦叶传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宗派都不能违背。其次,五家宗旨各有法脉,应该重视法脉的传承。法藏指出:
故五宗恐其法灭也,显言宗旨以付授。付授之久,因不悟心者认有法可传,而学法不参心也。故后之悟心豪杰欲抹杀宗旨,单存悟见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弊耳。兹直注佛祖相传之心法, 以示心法同传之旨。愿后人信之,则多子之谶不诬,而千万有余之言始实矣。若必重自悟,而抹杀相传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何以故?以其见有法故。见有法即与自心违故,既悟见有法,则所悟之心亦伪故。呜呼! 自心师法,不可动着。动着则入地狱,如箭射。[14]
可见,法藏非常强调法脉的传承。他是在针对“学法不参心”和悟心却抹杀宗旨两种弊端和偏颇而发出议论。这种观点无疑正确。
圆悟反对法藏的宗旨说,认为五家宗旨原本“共宗无异”。他说:“汉月要建立五宗,殊不知从上已来,佛法的的大意,惟直指一切人,不从人得之,本来为正法眼藏,为曹溪正脉,为五家无异之正宗正旨。”[15]圆悟认为,佛法的宗旨是“直指一切人”。这种观点正确。但圆悟将“直指一切人”作为五家唯一的宗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是错误的,以此来驳斥法藏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而且,圆悟在论述中一方面否定五家各有宗旨,另一方面又肯定始于龙树,又由菩提达摩传人中国。圆相已经包含了中国禅宗五家的宗旨。
圆悟自谢重开临济宗风,在《辟妄救略说》中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批驳法藏的圆相说。他在卷一首先就说法藏“只作此一O,正是汉月根本错处”[11],在卷四指出:
汉月不识五宗正旨,妄捏一O,为千佛万佛之祖,则千佛万佛正法眼藏,已被汉月抹杀。更谓五宗各出O之一面,任汝作《五宗原》、《五宗救》,建立五宗,实乃抹杀五宗;任汝执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举扬临济,实乃抹杀临济。[12]
这裹值得注意的是“妄捏一O”的说法。法藏所说的圆相指的是世间万物所内涵的佛性、本心,“O”只不过是用来说明诸法实相的名言施设。但圆悟却将圆相当作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显然曲解了法藏的本意。
第二,宗旨说。法藏的五家宗旨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肯定五家宗旨同具“正法眼藏”,本质相同。弘忍说:
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大迦叶。夫涅盘妙心, 即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也;正法眼藏, 即双明双暗、同死同生之金刚眼也。心即眼, 眼即心,实相而无相者也。如国之印玺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印而文理备焉。[13]
既然“正法眼藏”是佛付嘱摩诃迦叶传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宗派都不能违背。其次,五家宗旨各有法脉,应该重视法脉的传承。法藏指出:
故五宗恐其法灭也,显言宗旨以付授。付授之久,因不悟心者认有法可传,而学法不参心也。故后之悟心豪杰欲抹杀宗旨,单存悟见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弊耳。兹直注佛祖相传之心法, 以示心法同传之旨。愿后人信之,则多子之谶不诬,而千万有余之言始实矣。若必重自悟,而抹杀相传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何以故?以其见有法故。见有法即与自心违故,既悟见有法,则所悟之心亦伪故。呜呼! 自心师法,不可动着。动着则入地狱,如箭射。[14]
可见,法藏非常强调法脉的传承。他是在针对“学法不参心”和悟心却抹杀宗旨两种弊端和偏颇而发出议论。这种观点无疑正确。
圆悟反对法藏的宗旨说,认为五家宗旨原本“共宗无异”。他说:“汉月要建立五宗,殊不知从上已来,佛法的的大意,惟直指一切人,不从人得之,本来为正法眼藏,为曹溪正脉,为五家无异之正宗正旨。”[15]圆悟认为,佛法的宗旨是“直指一切人”。这种观点正确。但圆悟将“直指一切人”作为五家唯一的宗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是错误的,以此来驳斥法藏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而且,圆悟在论述中一方面否定五家各有宗旨,另一方面又肯定各派各有宗旨,自相矛盾。
第三,棒暍说。圆悟禅风的突出特点就是棒喝。他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其禅法的宗旨。他说:“老僧拈条白棒,问着便打,直教一个个迥然独脱,无倚无依,者便是老僧的宗旨。”[16]棒喝尽管不失为接引学人的方法之一,但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棒喝,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这种情形在晚明已经是普遍的现象,正如弘忍指出的:“况今乱统之病,方炽然于丛林。师家头破额裂而不能禁,对打还拳而不能辩,裨贩满途而不能制止,反汲汲焉以抹杀宗旨为务,是犹疾患满门而叱医却药。”[17]当然,弘忍不仅仅指出了当时丛林棒喝之风泛滥、杂乱的情况,他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圆悟,只不过没有直述其名罢了:
四七二三诸祖师,应机多标理致。而棒喝机锋,始自马祖……诸老宿不察三峰之用心,憎其异己,至欲抹杀从上相承之法印, 自谓一棒到底,不立窠臼。独不思棒喝之始自谁乎?请细言之。若谓此棒直接马祖之上,则马祖已上,未尝用棒喝也。若谓此棒仍承马祖以下,则马祖已下,未尝无宗旨也。是二者何居?若谓自立门庭,不从人得,其如棒喝何?进退推求,实无本据,反欲辟人之扶救慧命者,为无师,为外道,为旁出。其谁日信然?[18]
尽管弘忍的话说得有些火药味,但从道理上而言站得住脚。
三、雍正帝“拣魔辨异”
明末清初之际,大批明代遗民不甘于异族统治,纷纷遁人空门。他们结交怀旧的士大夫,并且不守戒律,在江南地区形成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引起清王朝的警觉。法藏一派“门多忠义,亦易为不喜者生瞠”。[19]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借口禅僧腐败严重,利用圆悟与法藏之论争,重点打击法藏一派。雍正帝在上谕中首先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圆悟的支持:
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者。及见密云悟语录内,示其徒法藏辟妄语,其中所据法藏之言,骇其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不但不知佛法宗旨,然即其本师悟处,亦全未窥见,肆其臆诞,诳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见。所以其师一辟再辟,而天隐修亦有释疑普说,以斥其谬。然当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毁,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复有《五宗救》一书,一并流传,冀魔说之不朽,造魔业于无穷。[20]
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圆相说、宗旨说和棒喝说一一进行了批驳。就圆相说而言,雍正帝认为:
“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夫古德明明道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今谓“诸佛偈旨不出圆相”,则是偈旨在圆相之中,而圆相有内外及中间矣![21]
雍正帝在造裹采用的论证方法与圆悟的一模一样——偷换概念。如上所述,法藏的所谓“O”只是一种比喻,雍正帝故意将比喻的外在形式当成了被比喻的对象本身。是雍正帝不懂吗?当然不是。他自己很清楚,而且也承认:“古德只为世人迷真弃本,执相徇名,故于语言文字之外,别作方便示人。如‘O’,如‘ ’,如‘●’,如‘〇’等,皆是不得已而马之。”[22]既然如此,雍正帝的目的就只能是故意为之、别有用心了。
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五家宗旨说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魔忍父子,错认定盘星,谓五家各立宗旨,遂谓大鉴以下,裂为五宗。盖惑于“一花开五叶”为五宗灵谶之说。既被所愚,还以自愚者愚人。不知宗有五,性岂亦有五耶? “一花开五叶”,与五宗有何交涉?
又谓:“五宗言铨虽异,未有不因事建立者。”夫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岂有因事而建立宗旨之理?一事立一宗旨,何止五宗……[23]
雍正帝用“一花开五叶”的非真实性来否定五家宗旨的客观实在性显然于理不通,而他进一步以“实际理地”的同一性来否认“因事而建立宗旨之理”的观点同样站不住脚。
为了反对法藏、弘忍的宗旨说,雍正帝竟然连禅宗客观存在的宗派延续、发展的历史事实也加以否定。弘忍指出:“达摩东来,六世而有曹溪。自曹溪而后,分为两支。其一日青原思,思出石头,为曹洞宗之祖。其一日南岳让,让出马祖,为临济、漏仰、云门、法眼四宗之祖。”[24]弘忍这裹只是叙述了禅宗宗派发展、演变的客观历史,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雍正帝对此都进行反驳,显得十分蛮横无理。他说:
至于禅宗宗字,与宗法有何交涉?宗者,总持之谓也。到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一总持,涅盘不二,不知其名,强名说宗。是故教日说通,宗日宗通。宗之为言,如是如是。达摩破六宗而为教外别传之一宗。大鉴大通分为南宗北宗。其后南宗又分为曹洞、临济、泻仰、云门、法眼五宗。盖皆唱导一时,为人所钦仰,而推崇之为某宗而已。与嗣续之义何涉?[25]
雍正帝竟然认为,曹洞宗等宗之“宗”字居然与嗣续之义无关,这就不属于正常辩论的范围了。
弘忍针对晚明丛林棒喝之风泛滥,弊端层出不穷的现象提出的批评自有其合理性,正因为如此,雍正帝对法藏一派棒喝说的狡辩就显得十分拙劣与可笑:
谓棒喝始自马祖,岂知燃灯以前未尝无乎?且如世尊拈花,拈花非棒喝乎?迦叶微笑,微笑非棒喝乎?推而广之,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天之棒喝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地之棒喝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物之棒喝也;爪生发长,脉动气旋,饭过其中,衣裹其外,身之棒喝也。[26]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看上去理直气壮,雍正帝又玩了一次偷换概念的手法。他将具有特定内涵的禅宗术语——“棒喝”的外延无限扩大,认为天、地、物、身均能棒喝。根据雍正帝的逻辑,那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棒喝呢?雍正帝的理屈词穷和强词夺理在这裹表现得淋潍尽致。如果作为雍正帝论敌的法藏、弘忍有幸听到这番奇谈怪论,恐怕也只有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份吧!
如果雍正帝对法藏、弘忍的批判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那他对佛教造成的恶劣影响会相对较小,换言之,后果还不会非常严重。但问题是,雍正帝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钳制僧人的思想与观念,他更要从法系传承上对禅宗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这就体现在对法藏一派的摧毁上。雍正帝认为,法藏、弘忍“二人者,实为空王之乱臣,密云之贼子,世出世间法并不可容者”。[27]法藏、弘忍既然被上纲上才为“乱臣贼子”,世间法、出世间法均不能容,自然人人得而诛之。雍正帝对法藏一派采取了斩草除根式的打击:
当日魔藏取悦士大夫为之保护,使缁徒竞相逐块,遂引为种类,其徒至今散布人间不少。宗门衰坏,职此之由。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时熄灭?着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一书,逐条驳正,刻入藏内,使后世具正知见者,知其魔异,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果能于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另嗣他宗,方许秉拂。谕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钟板,不许说法,地方官即择天童下别支承接方丈。[28]
雍正帝还要做足人情,他假惺惺地说:
如伊门下僧徒固守魔说, 自谓法乳不谬,正契别传之旨,实得临济之宗,不肯心悦诚服,梦觉醉醒者,着来见朕,令其面陈,朕自以佛法与之较量。如果见过于朕,所论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俩已穷,负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则朕以世法从重治罪,莫贻后悔。[29]
话虽如此,不难想象,没有一个僧人会愚笨到真正想去与雍正帝理论一番的地步。
接到雍正帝铲除法藏一派的上谕后,各地方官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行动起来。苏州巡抚高其倬将查处法藏徒众的事宜向雍正帝进行了奏报。
苏州巡抚臣高其倬谨奏:为奏明事。前钦奉圣谕,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来,着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钟板,不许说法。钦此。
臣逐一钦遵,节次行催各地方官确查办理。兹据江苏各属查明,灵谷寺、崇报寺、圣恩寺、白马寺、翠岩寺、北寺、瑞光寺、开元寺、宁邦寺、拈花寺、宝云寺、清凉寺、宝轮寺、天宁寺、北来寺、上方寺俱系法藏子孙开堂之所,即撤钟板,不许说法,并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臣现在会同臣海保商择天童下别支承接,另行具奏。其常住并十方参学人,并未动摇惊扰。又,圣恩寺、白马寺查出《三峰语录》并板。翠岩寺、清凉寺查出《五宗救》,俱即销毁。再据各属具报,并无行峰支派开堂说法者,亦无性音法嗣纪载伊师恩遇之处,并木陈态之《北游集》、行峰之《侍香纪略》,圣祖仁皇帝巡幸时僧衲书写时事、妄夸恩遇之书。臣恐查未详悉,复又谆饬细查,并密加察访另奏外,所有查明法藏徒众,削去支派,并撤钟板缘由,缮折奏明。谨奏。
雍正拾叁年捌月初捌日
(朱批):知道了。此等事,卿自然察得尽力详悉……[30]
仅仅在江苏属于法藏一派的寺院就有十六座之多。可见当时法藏一派在江浙一带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该教派所遭受的减顶之灾。在雍正帝的严厉打击下,法藏一派很快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法藏的《三峰和尚语录》十六卷、《五宗原》一卷以及弘忍的《五宗救》十卷都留存到了今天。
有学者认为,宗教具有一些基本要素。一类是内在要素,另一类是外在要素。内在要素包括宗教的观念、宗教的体验。外在要素包括宗教的行为、宗教的组织与制度。[31]雍正帝禁毁《五宗原》、《五宗救》等书的目的是钳制僧人们的思想与观念,消除法藏、弘忍的影响。这可以视为雍正帝对佛教内在要素的处置。而另一方面,雍正帝明令停止法藏一派的法脉传承,实质上改变了佛教的组织形态,换言之,对佛教的外在要素也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清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雍正帝参与圆悟、法藏之论争并摧毁法藏一派是中国佛教史上封建帝王对佛教典籍、教义及教派进行强制干预的第一起案例。雍正帝之举是清代汉传佛教日趋衰落的原因之一。
[1]杨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博士。
[2]晋昌唐元站重订《天童密云禅师年谱》,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511页,
[3]同上,第512页。
[4]同上,第512—513页。
[5] (明)徐之垣撰《全身塔铭》,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504页。
[6] (明)王谷撰《行状》,载(明)密云圆悟撰, (清)山翁道态编《密云禅师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499—500页。
[7] (清)弘储编《三峰和尚年谱》,载(明)漠月法藏撰, (清)退翁弘储编《三峰和尚语录》,引录自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52,语录部(一七),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第732页。
[8]同上,第734页。
[9]同上,第739页。
[10] (明)漠月法藏著《五宗原·临济宗》,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11页。
[11]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419页。
[12]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四,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464页。 ‘
[13]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
(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35页、
[14] (明)汉月法藏著《五宗原·传衣法注》,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22页,
[15]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九,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丈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555页、
[16] (明)密云圆悟著《辟妄救略说》卷十,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571页。
[17]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临济》卷五,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 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99页。
[18]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总论三》卷一,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37页,
[19]陈垣: 《清初僧诤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62页,
[20](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0页、
[21]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486页。
[22]同上,第487页:
[23]同上,第510页。
[24] (明)潭吉弘忍述《五宗救》卷四,载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33,宗义部(三),台此: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8月,第279页。
[25]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367页。
[26]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343页。
[27] (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513页。
[28][29](清)雍正帝编著《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6页。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十八册,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第935至936页。
[31]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