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虫聊天室》继续做《巴洛克最动听》节目
3月27日,应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的邀请,再次座客《音乐虫聊天室》,以巴赫为主题,与主持人闫峰一起做《巴洛克最动听》系列节目,深入细聊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最动听(三)的背景参考材料
1、平均律与赋格 第一首 C 大调 前奏曲
自从被古诺(1818-1893)加上那支脍炙人口的旋律之后,巴赫的这首平均律前奏曲就连同它的副产品一起被称作“圣母颂”。由于这个主题纯朴平静,富有歌唱性,且保留了宗教合唱特点,这样一来它就被框在一个虔诚的境界中,而且全曲都成了一个附属品。然而按照巴赫的原谱,就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样,清澈流畅的曲调可产生多种解释的可能。
2、 哥德堡变奏曲 咏叹调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恰空 (小提琴)
《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译)是一种起源于墨西哥等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乐,16世纪时传入西班牙,17世纪时开始在欧洲盛行,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较庄重。其结构与帕萨卡里亚舞曲较相近,但又不同于“帕萨卡里亚”,是在保留其和声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对和声织体进行的变奏。.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恰空舞曲》(BWV1004),是他任职克滕时所作,为小提琴而作的无伴奏组曲第2首的末乐章,被人们视为巴赫杰作中的杰作。作品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以及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交响画面。舞曲的主题宽广庄严,略含悲怆色彩,可以说是无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巴赫研究专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zer,1875-1965)曾经评价这部作品,“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
2008年3月3日国家大剧院举行管风琴音乐周时,我演奏了这部作品的管风琴版。当时有的朋友欣赏完我的演奏以后,对比小提琴版本提出我演奏有间歇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他们的评论,但是我想尽管这是巴赫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如果这是他为管风琴演奏的话,一定也会留有间歇的气口,这是因为管风琴独特的结构所造成的,若不留气口的径直演奏,由于音乐厅内的混响作用,会使音乐分不出层次,弱化了质感。相信大家在多接触管风琴的演奏以后逐步了解其固有的特色,这个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4、勃兰登堡变奏曲 第三号 G 大调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 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第三号,G大调,BWV1048,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数字低音乐器。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合奏协奏曲,主奏与协奏无区别,各乐器互为呼应,突出回声效果。共两个乐章,其间以佛里吉亚终止的的两个和弦连接。两个乐章是:1.中庸的快板,主题明亮地由齐奏奏出,以后各乐器将动机分割,以问答的方式在进行组接。发展部先以小提琴弱音奏分散和弦,主题再度呈现,分散和弦与主题动机交替,以反复来逐渐接近结尾。2.柔板, 由小提琴为主,只有简短的三十几秒进行过渡。3.快板,由各自反复的两个部分结成,选用了吉格舞曲节奏,不断的在呈示中反复与转调,形成富有活力的和声及曲折环绕的旋律交织。
5、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示众的场景;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巴赫作为莱比锡市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指挥,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费尽心机。由于音乐结构庞大,需要许多音乐演奏人才,他动员了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参加合唱,巴赫家族里的音乐人才全部参加了演出。这次演出景况之盛是空前的,但是在莱比锡市找不到任何对这次演出的记载和评论。巴赫在教堂音乐里掺进了太多的世俗化感情,这种大胆的做法得不到保守的市政当局的反响。然而巴赫音乐的价值却正在于此。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们就一直在往教堂音乐里灌注世俗化内容,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最初把牧歌和民间音乐素材加入到圣咏里去,帕莱斯特里纳时期罗马教堂里的教士们在做弥撒时甚至不唱祈祷词而加上自己临时瞎编的歌词,其内容与宗教毫无关系,只要合辙押韵,顺口胡诌。到了巴赫的时代,启蒙运动思潮已经开始活跃,近代科学的建立促使人们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方面,这种以前"只准用来颂扬上帝"的艺术形式被转而用来表达人类世俗的感情。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人类的感情。
6、 B 小调弥撒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巴赫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这部作品确实是巴赫有非常意义的顶峰作品。
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Stokowski, Leopod1882一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例如第一段“恳求主赐怜悯”,纯粹是一首祈祷,乐曲表现出最纯朴的情感,和最沉重的意志!也可以说它包含有任何祈祷中所应当有的情感,后面的“荣耀颂”,“使徒信经”“圣哉与和散那”简直像光辉的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听起来好像大自然,人类,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颂上帝,“除掉世界罪的”、“圣灵感孕”和“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等奇妙乐段,若不是真受了上帝感动的人,是不能写出来的。”
7、 E 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E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这是巴赫现存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乐队配置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个一把以及羽管键琴,大约作于 1717-1723年间,共3个乐章:
1.快板,正主题以3下槌击开始,这一乐章是平衡的ABA三段曲式,对比性的中间部分发展了叠句片段,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
2.慢板,这时这首协奏曲中最动人的乐章,独奏小提琴奏出纤细高雅而又富有表情的旋律,其背景是有深长余韵的低音弦乐器不断反复的节奏。
3. 非常快的快板,采用的是法国芭蕾回旋曲与意大利复奏形式的符合形态,其中主题重复5次。在此期间,主奏小提琴出现4次,分别奏变化各异的华丽旋律,最后的主奏部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巴赫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除了《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外,只有两首作品以其本来面目流传于世,这确实是一大遗憾。不过,这两首分别为a小调和 E大调的协奏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们最喜欢的作品,而且对任何想证明自己掌握了古典演奏技巧和风格的演奏家来说都是试金石。
巴赫开始创作协奏曲时,这种音乐形式还处在襁褓中,而且我们知道,在18世纪意大利协奏曲中,维瓦尔第一直为泰斗。协奏曲形式中独奏部分与协奏部分的区分,清晰而合乎逻辑的结构,以及新式的数字低音记谱法的发明都归功于他。巴赫也是当时仿效维瓦尔第的作曲家之一。
巴洛克最动听(三)的背景参考材料
1、平均律与赋格 第一首 C 大调 前奏曲
自从被古诺(1818-1893)加上那支脍炙人口的旋律之后,巴赫的这首平均律前奏曲就连同它的副产品一起被称作“圣母颂”。由于这个主题纯朴平静,富有歌唱性,且保留了宗教合唱特点,这样一来它就被框在一个虔诚的境界中,而且全曲都成了一个附属品。然而按照巴赫的原谱,就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样,清澈流畅的曲调可产生多种解释的可能。
2、 哥德堡变奏曲 咏叹调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恰空 (小提琴)
《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译)是一种起源于墨西哥等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乐,16世纪时传入西班牙,17世纪时开始在欧洲盛行,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较庄重。其结构与帕萨卡里亚舞曲较相近,但又不同于“帕萨卡里亚”,是在保留其和声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对和声织体进行的变奏。.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恰空舞曲》(BWV1004),是他任职克滕时所作,为小提琴而作的无伴奏组曲第2首的末乐章,被人们视为巴赫杰作中的杰作。作品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以及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交响画面。舞曲的主题宽广庄严,略含悲怆色彩,可以说是无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巴赫研究专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zer,1875-1965)曾经评价这部作品,“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
2008年3月3日国家大剧院举行管风琴音乐周时,我演奏了这部作品的管风琴版。当时有的朋友欣赏完我的演奏以后,对比小提琴版本提出我演奏有间歇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他们的评论,但是我想尽管这是巴赫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如果这是他为管风琴演奏的话,一定也会留有间歇的气口,这是因为管风琴独特的结构所造成的,若不留气口的径直演奏,由于音乐厅内的混响作用,会使音乐分不出层次,弱化了质感。相信大家在多接触管风琴的演奏以后逐步了解其固有的特色,这个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4、勃兰登堡变奏曲 第三号 G 大调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 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第三号,G大调,BWV1048,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数字低音乐器。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合奏协奏曲,主奏与协奏无区别,各乐器互为呼应,突出回声效果。共两个乐章,其间以佛里吉亚终止的的两个和弦连接。两个乐章是:1.中庸的快板,主题明亮地由齐奏奏出,以后各乐器将动机分割,以问答的方式在进行组接。发展部先以小提琴弱音奏分散和弦,主题再度呈现,分散和弦与主题动机交替,以反复来逐渐接近结尾。2.柔板, 由小提琴为主,只有简短的三十几秒进行过渡。3.快板,由各自反复的两个部分结成,选用了吉格舞曲节奏,不断的在呈示中反复与转调,形成富有活力的和声及曲折环绕的旋律交织。
5、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示众的场景;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巴赫作为莱比锡市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指挥,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费尽心机。由于音乐结构庞大,需要许多音乐演奏人才,他动员了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参加合唱,巴赫家族里的音乐人才全部参加了演出。这次演出景况之盛是空前的,但是在莱比锡市找不到任何对这次演出的记载和评论。巴赫在教堂音乐里掺进了太多的世俗化感情,这种大胆的做法得不到保守的市政当局的反响。然而巴赫音乐的价值却正在于此。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们就一直在往教堂音乐里灌注世俗化内容,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最初把牧歌和民间音乐素材加入到圣咏里去,帕莱斯特里纳时期罗马教堂里的教士们在做弥撒时甚至不唱祈祷词而加上自己临时瞎编的歌词,其内容与宗教毫无关系,只要合辙押韵,顺口胡诌。到了巴赫的时代,启蒙运动思潮已经开始活跃,近代科学的建立促使人们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方面,这种以前"只准用来颂扬上帝"的艺术形式被转而用来表达人类世俗的感情。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人类的感情。
6、 B 小调弥撒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巴赫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这部作品确实是巴赫有非常意义的顶峰作品。
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Stokowski, Leopod1882一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例如第一段“恳求主赐怜悯”,纯粹是一首祈祷,乐曲表现出最纯朴的情感,和最沉重的意志!也可以说它包含有任何祈祷中所应当有的情感,后面的“荣耀颂”,“使徒信经”“圣哉与和散那”简直像光辉的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听起来好像大自然,人类,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颂上帝,“除掉世界罪的”、“圣灵感孕”和“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等奇妙乐段,若不是真受了上帝感动的人,是不能写出来的。”
7、 E 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E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这是巴赫现存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乐队配置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个一把以及羽管键琴,大约作于 1717-1723年间,共3个乐章:
1.快板,正主题以3下槌击开始,这一乐章是平衡的ABA三段曲式,对比性的中间部分发展了叠句片段,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
2.慢板,这时这首协奏曲中最动人的乐章,独奏小提琴奏出纤细高雅而又富有表情的旋律,其背景是有深长余韵的低音弦乐器不断反复的节奏。
3. 非常快的快板,采用的是法国芭蕾回旋曲与意大利复奏形式的符合形态,其中主题重复5次。在此期间,主奏小提琴出现4次,分别奏变化各异的华丽旋律,最后的主奏部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巴赫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除了《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外,只有两首作品以其本来面目流传于世,这确实是一大遗憾。不过,这两首分别为a小调和 E大调的协奏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们最喜欢的作品,而且对任何想证明自己掌握了古典演奏技巧和风格的演奏家来说都是试金石。
巴赫开始创作协奏曲时,这种音乐形式还处在襁褓中,而且我们知道,在18世纪意大利协奏曲中,维瓦尔第一直为泰斗。协奏曲形式中独奏部分与协奏部分的区分,清晰而合乎逻辑的结构,以及新式的数字低音记谱法的发明都归功于他。巴赫也是当时仿效维瓦尔第的作曲家之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