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使与魔鬼》之知行合一
![]() |
没看过原著,觉得电影挺好看的。
印象比较深的关于宗教与科技的关系。
当然中世纪教会迫害科学家是为了“激进的科学家们三思而行”云云实在是毫无说服力。反过来,教会的阴谋论,丑闻,权力斗争什么的也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雅典时期的科学会,现下的高等学府一样一样的。毕竟,宗教和教会两码事,科技和学院也不怎么沾边。宗教中的“圣座”,毋宁说是人内心的良知与社会默许的道德体系,以及在此约束之下的行为准则。上帝赋予人类超越万物的智慧,让我们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改造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不断挑战现存的社会关系和世界观。这两条人类发展的主线斗争纠缠了几千年,互为消长而共存至今。
有个成语叫做“知行合一”,解释是知识要和实践统一,我读王阳明先生的书,理解却有偏差,中心之道,是知也,处世之道,为行也。内心的道德准则是知,天赋的能力和治世的行为是行。知在行先,失之于平庸,知在行后,失之准绳。在这部电影里,宗教是“知”,科学为“行”,电影中所倡导的就是王先生“知行合一”。
看似明白的道理,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讲个明白。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的玉蛟龙,她武术上的天赋很高,但年纪太轻,身边的碧眼狐狸又有意地引诱她处于在道德上混沌的状态,使得玉蛟龙感到自身上无穷能量的危险,而无足够强大的心智去驾驭,想追寻本能去恣意放纵,又因良知尚存而惶惶不安。李慕白了解这个年轻人的结症所在,希望能够点化她,但他即使用生命作抵押,也没有强大到让玉蛟龙心悦诚服地去信仰。为得解脱,玉蛟龙把自己的选择交付于自然的冥冥之力,一种她从心底敬畏的力量。科学家往往是玉蛟龙这样的角色,当他们走得太快太急,李慕白派的教会在她眼中会变得破绽百出而危机重重,失去信仰的他们比虔诚中的信徒更为焦灼迷惘,他们寻求的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从而推进了宗教的革新和完善。外国人把《卧虎藏龙》叫做是“中国式的神秘主义”,其实只是一个知行失衡的故事。
这种故事很多很多,尤其在中国。艺术家和科学家首先是异人,然后才是人。我们都对唐伯虎的放浪形骸或者徐渭穿钉入耳表示温柔的默许,即使是奥数考了高分的小孩,也可以明目张胆地不会自己穿衣,不会自己拿筷子吃饭,家家都以有这样的孩子为荣。
另一部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是科学家纳什的传记,纳什在二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他一生成就的顶峰,他谦卑温顺的面孔下是一颗狂放自傲的勃勃野心,和其余天赋异秉的天才一样,他鄙弃经典,攻击传统教育方式,活在自己的天地视真实的世界如尘埃。
他一路绝尘而去,把所有的一切远远抛在身后,当疾速的快感慢慢消退,他能感到的只有刻骨的惶恐和孤独,只有他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温度,没有慰藉,只有凝固的时间和一个永远不能长大的小女孩静默地伴随他。
他几乎花了整整一生的时间,找到重回人世之途,他沉默下来开始纪录他原本认为他优质大脑根本不屑的方程式,他从垃圾桶中拣出学校教材风雨无阻地给新生上课,他认真地看着每个来向他请教的年轻人,他握起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的手,曾经,她是那么的美。
这一切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使他感到撕裂般的痛苦,因为这样的作为等同与向自己的自负和狂傲作别,那些是他的天赋,也是他异于众生的骄傲。
但是他仍然坚持了下来,因为在这样的人间,他才能感到爱和温暖,天赋予他独特的智慧,也赋予他每个人都拥有的用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美丽心灵。他曾经固执地认为前者是他的生之意义,到了最后才了解,后者才是不能失去的生命之重。
内心所倚,对于那些强健的行者,更加不可或缺。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信仰自己的良知和我们自己的世界,坚定不移。首先为人,而后为丈夫,妻子,父母,工人,农民,科学家,艺术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