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的故事
匆匆那年的故事
1998年北京的某所高中,有一个男生叫陈寻,有一个女生叫方茴。
陈寻是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两个的那种典型男生,高且帅,学习优秀人缘好,球还打得棒。相比起来,方茴就普通得多,模样不是特别漂亮,清丽淡雅,性格内敛而孤独,不善言辞。
但那时候的喜欢谁说得清呢。
1998年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呢?昏黄还是湛蓝?阴郁还是晴朗?
1998年的他们,十六七岁,留清汤寡水的发型,穿宽大没型的校服,喜欢课上递小纸条,午间把课桌拼一块扎堆儿吃饭,放学后蹬着自行车狂奔,周末结伴去溜冰或者打电玩。
1998年的他们,是纯净的。
1998年的喜欢,是羞涩的,是笨拙的,是小心翼翼的。那时没有现在如此花样繁多的表达方式,没有短信没有QQ没有微信,然而只是偶尔一个眼神的交汇,他微笑了,她脸红了,于是他们都懂了。
她不好意思下楼去看他打球,他就故意在球场上把校服反穿,好让她一眼就能看到。她送他玻璃丝编的手链,他送她刻着名字的米粒瓶。
高三时他们的交往被家长老师发现,然后被粗暴地阻断联系严加管教。即使在那样压抑而约束的情况下,情人节那天,她还是从同学那里借来一块小小的巧克力偷偷准备给他,送他时巧克力在她掌心里攥得快要化掉。他一口吃掉巧克力,然后轻轻吻在她的唇上说,这是我送你的情人节礼物。
那些付出看似都那么微不足道,但却占据他们整个小小的青春。他们不知永远为何物,却坚定地说着永远,好像只要义无反顾,就一定能到达彼岸。
他们拼尽全力考入同一所大学,他们以为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一起,可以结婚,生孩子,过日子。但他们没想到所谓的自由其实是离别的开始。
誓言说的是天长地久地老天荒,但代表的却只是说出口那一瞬间的真诚罢了。因为他们说一辈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一辈子有多久,根本不知道时间有多残忍。
大学里的陈寻仿佛如鱼得水,进社团,搞活动,一下子忙了起来。突然扩大到眼花缭乱的世界让他和方茴那份小小的爱情在里面占据的比例急剧缩小。
方茴仍然是安静而孤独的,她预感着会有什么却又不敢想会有什么,终于有一天她等到陈寻和另一个女生沈晓棠的消息,他们要在学校演出舞台上合唱《匆匆那年》,那首她坐在他自行车后座上听他唱过并且他说只唱给她一个人的歌。
她在漫天大雪里走出学校礼堂,打电话给他,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你喜欢沈晓棠吗?
这样的对话曾在他们之间出现过。高一,他把电话打到她家里问,你喜不喜欢我,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那时她说了“是”,如今,他也说了“是”。
曾想过终有一天要离别,但没有想到过离别是这么撕心裂肺如同从自己心上撕掉一块血肉,是这么难以承受。连呼吸都是疼痛的。
他们分手的片段,他们几个曾经的死党在饭桌上大打出手哭的哭闹的闹的片段,我看得百爪挠心,看得有种想撕碎这个世界的冲动然后骂一句,他妈的,我们为什么要长大啊?而时光不答,依旧沉默如谜。
终于,他们分开的时间更久于曾经在一起的时间。那段让他们整个青春颤抖的爱情在长长的岁月里遥远成一个故事。
时间沉默,但它交出一切答案。
林夕为《匆匆那年》所作的词里写到,“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其实想想,哪里有什么亏欠不亏欠呢?一切都只不过是忍着疼长大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生长,不由任何人。
只不过,陈寻不再是方茴的陈寻,方茴也不再是陈寻的方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蜕掉一层外皮继续长大前行,属于彼此的那个名字那个样子,被留在了身后,和心底。
这是《匆匆那年》里讲的故事。
再见,陈寻。再见,方茴。
1998年北京的某所高中,有一个男生叫陈寻,有一个女生叫方茴。
陈寻是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两个的那种典型男生,高且帅,学习优秀人缘好,球还打得棒。相比起来,方茴就普通得多,模样不是特别漂亮,清丽淡雅,性格内敛而孤独,不善言辞。
但那时候的喜欢谁说得清呢。
1998年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呢?昏黄还是湛蓝?阴郁还是晴朗?
1998年的他们,十六七岁,留清汤寡水的发型,穿宽大没型的校服,喜欢课上递小纸条,午间把课桌拼一块扎堆儿吃饭,放学后蹬着自行车狂奔,周末结伴去溜冰或者打电玩。
1998年的他们,是纯净的。
1998年的喜欢,是羞涩的,是笨拙的,是小心翼翼的。那时没有现在如此花样繁多的表达方式,没有短信没有QQ没有微信,然而只是偶尔一个眼神的交汇,他微笑了,她脸红了,于是他们都懂了。
她不好意思下楼去看他打球,他就故意在球场上把校服反穿,好让她一眼就能看到。她送他玻璃丝编的手链,他送她刻着名字的米粒瓶。
高三时他们的交往被家长老师发现,然后被粗暴地阻断联系严加管教。即使在那样压抑而约束的情况下,情人节那天,她还是从同学那里借来一块小小的巧克力偷偷准备给他,送他时巧克力在她掌心里攥得快要化掉。他一口吃掉巧克力,然后轻轻吻在她的唇上说,这是我送你的情人节礼物。
那些付出看似都那么微不足道,但却占据他们整个小小的青春。他们不知永远为何物,却坚定地说着永远,好像只要义无反顾,就一定能到达彼岸。
他们拼尽全力考入同一所大学,他们以为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一起,可以结婚,生孩子,过日子。但他们没想到所谓的自由其实是离别的开始。
誓言说的是天长地久地老天荒,但代表的却只是说出口那一瞬间的真诚罢了。因为他们说一辈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一辈子有多久,根本不知道时间有多残忍。
大学里的陈寻仿佛如鱼得水,进社团,搞活动,一下子忙了起来。突然扩大到眼花缭乱的世界让他和方茴那份小小的爱情在里面占据的比例急剧缩小。
方茴仍然是安静而孤独的,她预感着会有什么却又不敢想会有什么,终于有一天她等到陈寻和另一个女生沈晓棠的消息,他们要在学校演出舞台上合唱《匆匆那年》,那首她坐在他自行车后座上听他唱过并且他说只唱给她一个人的歌。
她在漫天大雪里走出学校礼堂,打电话给他,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你喜欢沈晓棠吗?
这样的对话曾在他们之间出现过。高一,他把电话打到她家里问,你喜不喜欢我,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那时她说了“是”,如今,他也说了“是”。
曾想过终有一天要离别,但没有想到过离别是这么撕心裂肺如同从自己心上撕掉一块血肉,是这么难以承受。连呼吸都是疼痛的。
他们分手的片段,他们几个曾经的死党在饭桌上大打出手哭的哭闹的闹的片段,我看得百爪挠心,看得有种想撕碎这个世界的冲动然后骂一句,他妈的,我们为什么要长大啊?而时光不答,依旧沉默如谜。
终于,他们分开的时间更久于曾经在一起的时间。那段让他们整个青春颤抖的爱情在长长的岁月里遥远成一个故事。
时间沉默,但它交出一切答案。
林夕为《匆匆那年》所作的词里写到,“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其实想想,哪里有什么亏欠不亏欠呢?一切都只不过是忍着疼长大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生长,不由任何人。
只不过,陈寻不再是方茴的陈寻,方茴也不再是陈寻的方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蜕掉一层外皮继续长大前行,属于彼此的那个名字那个样子,被留在了身后,和心底。
这是《匆匆那年》里讲的故事。
再见,陈寻。再见,方茴。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