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听历史
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且不说浩繁如海的历史典籍和档案,光二十四史亦非凡人能拜读。历史教科书总让我们不由得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感到无比自豪,枕着书本就能做出那种万邦来朝、众夷归化的汉唐盛世之梦境,梦总归是梦。屈辱的近现代史摆在那里,怎么也回避不了,但越近的历史却越模糊越复杂,雾里看花,如今越来越分不清是雾还是霾。最近在听书,听高晓松、罗振宇的节目《晓说》和《罗辑思维》,还有一直在听的《锵锵三人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如吴晓波所言,它们将世界的人们圈成一个个各自小小的圈子,圈子里的大咖们拥有众多粉丝,他们的自媒体兴起正不断在挑战传统和旧势力格局。我们有幸在这个激荡、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着,多了解一些历史、多些世界观,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报以同情之理解,多保留一份兴趣。
上下五千年,西周以前是上古时代,西周取代商的战争,有了我国的上天诸神归位,他们是终身制的神仙,任何下界有本事不服管都被定义为妖孽,天上没有多余的官职给予仅剩下“弼马温”之类,不服者自然被他们这些正义使者围殴,他们的幕后老大玉帝最喜欢用的还是剿和抚,恩威同时上。秦将中国历史一分为二,前秦封建制度时代和官僚政治制度时代,对于封建的理解,历史典故“桐叶封弟”挺通俗易懂的。前秦诸子百家身处于春秋战国的战乱纷争时代,他们是中国的先贤们,把接下来两千年的事情都给思考完了,这些先贤最想回到的美好年代自然是西周,因而后继者们也都对西周这个时代拥有持久的美好憧憬。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记载,最可信自然是司马迁的《史记》,根据史记中国也完全可以拍出如同《权力游戏》那样气势磅礴、奢华壮丽的巨制。看《权力游戏》,常感觉跟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挺接近的,分封割据的诸侯们励精图治,远交近攻,各种政治、权谋、外交和战争,天下未定,群雄逐鹿中原,无疑春秋战国是个黄金年代,记得易中天先生在讲座中就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向往。
秦始皇到底隐瞒了什么?在某一集的《罗辑思维》中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由秦始皇葬送了贵族们的命运,秦定天下,天下归一统,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改变了封建贵族的历史格局。诸子百家,主要为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和孔子的儒家,无疑最后统治者选择了儒家。以礼治国,礼就是一切社会行为准则和习惯法,礼构成了庞大复杂帝国最重要的部分,它弥补了帝国官僚管理制度下广阔地域下一切法律、管理的不足。它是这个超稳定政治结构最重要的一环,如同黏合剂,填补制度下的所有不足,礼教也就成为近现代革命家最想要打破的枷锁。春秋战国,同个世界的其它文明在追逐天空和光明,身处战乱年代的中原的思想家们则都优先思考家、国,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重等级、讲秩序的儒家自然被后世的统治者选择。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但罢黜百家,独尊儒家那则是汉武大帝干的事情。
东亚大陆地区,以长城为分水岭,它实际上符合一条15英寸降雨量等分线,将大陆分开了两个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国历史则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抗争、此消彼长,循环反复的历史,长城大规模的修建始秦代,也由于秦代迅速扩张导致秦帝国的倒台,汉沿袭秦帝国的版图,并不断成长到汉武帝时,将匈奴人赶出漠北。东汉末年,烽烟四起,三国两晋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时期,游牧民族再次占领了北方,而后隋跟秦一样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而帝国的重建则留给了唐代李家。唐代开始出现了科举考试制度,平民也能加入到官僚集团,不再是以前的荐举制度那样专属于贵族、豪门的专利。整日辛苦劳作与农田的普通百姓有了向上的机会和希望,尽管那可能是时间漫长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十年寒窗苦读耗尽不知多少读书人的筋骨,但一丝希望总是保留有的。唐玄宗之后,中央政府对地方割据军阀的失控,导致唐帝国分崩离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曲南唐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崛起的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混乱,他的杯酒释兵权,以最文明人道的方式将权力集中到皇帝和文官手中。科举产生的文官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官僚集团的权势越来越大,官僚集团的分工和职责也越来越精细化,他们代理皇帝管理着天下,经济繁荣,但他们也是宋代军事积弱的原因。蒙古像台风一样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南宋的皇帝一路被逼到南边,投海自尽。元末的农民起义,明朱元璋厉兵秣马,杀出重围,将蒙古和蒙古军队赶到北方,现代能看到的长城都是明代修建的。明一代始终受到北方蒙族部族的侵扰,王振之乱导致明朝差点戛然而止。明朝多太监祸乱朝纲,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则是明朝的文官官僚集团的强大和顽固,饱读经书擅长八股文的文官因地方、师生、年谊等而结成各种集团,他们最擅长的还是道德武器。在这些集团的逼迫下,皇帝们更多看起来像是孤独、无助的少年,陪伴他们长大的太监自然是值得信任的战友。明朝毁于朋党之乱,这是清代皇帝共同的认识。清代皇帝无疑是勤勉好学的,他们弥补各种明朝制度的漏洞,将这艘大船重新开启,权力的重心完全地压在皇帝本人身上,越来越精细化的管理让官僚政治制度达到顶峰,皇帝是圣君,他还常常象征性地表现出他的爱民如子,做些圣君贤臣的show。盛世下已经充满了危机,直到鸦片战争,各种危机集中大爆发,那种内部循环的历史才截止,地球变平了,大海不在是天险屏障。
对于历史,还有太多的空白和太多中断,中国的历史如此丰富和复杂,多一些了解才不会轻信那些苍白和廉价的历史解释。看文人写下的历史,越觉得里面最恶者是文人,不知这又是怎样的逻辑思维。
1840年,天朝上国的噩梦开始了,噩梦缘于鸦片原本作为麻醉剂的药物之泛滥。烟雾缭绕的鸦片烟制造出飘飘欲仙之感,无论是官僚、富商还是底层百姓受尽人间疾苦,平静的大陆被一种思想禁锢着两千年,人们在凝固的制度下挣扎生存着,或许渴求离开真实的世界在虚幻的烟雾中寻求片刻的快乐,鸦片不可思议地流行开来,好像这个国家其它流行的文化一样自上而下流传开。白银和鸦片,明末以来大量白银从美洲和日本的银矿开采涌入中国,西方的船长用整船的白银在中国换取等价值的货物(茶叶、丝绸和瓷器)运往西方以获得巨大的财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但缺乏白银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很快就稀释了这些财富。
上下五千年,西周以前是上古时代,西周取代商的战争,有了我国的上天诸神归位,他们是终身制的神仙,任何下界有本事不服管都被定义为妖孽,天上没有多余的官职给予仅剩下“弼马温”之类,不服者自然被他们这些正义使者围殴,他们的幕后老大玉帝最喜欢用的还是剿和抚,恩威同时上。秦将中国历史一分为二,前秦封建制度时代和官僚政治制度时代,对于封建的理解,历史典故“桐叶封弟”挺通俗易懂的。前秦诸子百家身处于春秋战国的战乱纷争时代,他们是中国的先贤们,把接下来两千年的事情都给思考完了,这些先贤最想回到的美好年代自然是西周,因而后继者们也都对西周这个时代拥有持久的美好憧憬。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记载,最可信自然是司马迁的《史记》,根据史记中国也完全可以拍出如同《权力游戏》那样气势磅礴、奢华壮丽的巨制。看《权力游戏》,常感觉跟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挺接近的,分封割据的诸侯们励精图治,远交近攻,各种政治、权谋、外交和战争,天下未定,群雄逐鹿中原,无疑春秋战国是个黄金年代,记得易中天先生在讲座中就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向往。
秦始皇到底隐瞒了什么?在某一集的《罗辑思维》中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由秦始皇葬送了贵族们的命运,秦定天下,天下归一统,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改变了封建贵族的历史格局。诸子百家,主要为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和孔子的儒家,无疑最后统治者选择了儒家。以礼治国,礼就是一切社会行为准则和习惯法,礼构成了庞大复杂帝国最重要的部分,它弥补了帝国官僚管理制度下广阔地域下一切法律、管理的不足。它是这个超稳定政治结构最重要的一环,如同黏合剂,填补制度下的所有不足,礼教也就成为近现代革命家最想要打破的枷锁。春秋战国,同个世界的其它文明在追逐天空和光明,身处战乱年代的中原的思想家们则都优先思考家、国,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重等级、讲秩序的儒家自然被后世的统治者选择。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但罢黜百家,独尊儒家那则是汉武大帝干的事情。
东亚大陆地区,以长城为分水岭,它实际上符合一条15英寸降雨量等分线,将大陆分开了两个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国历史则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抗争、此消彼长,循环反复的历史,长城大规模的修建始秦代,也由于秦代迅速扩张导致秦帝国的倒台,汉沿袭秦帝国的版图,并不断成长到汉武帝时,将匈奴人赶出漠北。东汉末年,烽烟四起,三国两晋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时期,游牧民族再次占领了北方,而后隋跟秦一样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而帝国的重建则留给了唐代李家。唐代开始出现了科举考试制度,平民也能加入到官僚集团,不再是以前的荐举制度那样专属于贵族、豪门的专利。整日辛苦劳作与农田的普通百姓有了向上的机会和希望,尽管那可能是时间漫长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十年寒窗苦读耗尽不知多少读书人的筋骨,但一丝希望总是保留有的。唐玄宗之后,中央政府对地方割据军阀的失控,导致唐帝国分崩离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曲南唐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崛起的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混乱,他的杯酒释兵权,以最文明人道的方式将权力集中到皇帝和文官手中。科举产生的文官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官僚集团的权势越来越大,官僚集团的分工和职责也越来越精细化,他们代理皇帝管理着天下,经济繁荣,但他们也是宋代军事积弱的原因。蒙古像台风一样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南宋的皇帝一路被逼到南边,投海自尽。元末的农民起义,明朱元璋厉兵秣马,杀出重围,将蒙古和蒙古军队赶到北方,现代能看到的长城都是明代修建的。明一代始终受到北方蒙族部族的侵扰,王振之乱导致明朝差点戛然而止。明朝多太监祸乱朝纲,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则是明朝的文官官僚集团的强大和顽固,饱读经书擅长八股文的文官因地方、师生、年谊等而结成各种集团,他们最擅长的还是道德武器。在这些集团的逼迫下,皇帝们更多看起来像是孤独、无助的少年,陪伴他们长大的太监自然是值得信任的战友。明朝毁于朋党之乱,这是清代皇帝共同的认识。清代皇帝无疑是勤勉好学的,他们弥补各种明朝制度的漏洞,将这艘大船重新开启,权力的重心完全地压在皇帝本人身上,越来越精细化的管理让官僚政治制度达到顶峰,皇帝是圣君,他还常常象征性地表现出他的爱民如子,做些圣君贤臣的show。盛世下已经充满了危机,直到鸦片战争,各种危机集中大爆发,那种内部循环的历史才截止,地球变平了,大海不在是天险屏障。
对于历史,还有太多的空白和太多中断,中国的历史如此丰富和复杂,多一些了解才不会轻信那些苍白和廉价的历史解释。看文人写下的历史,越觉得里面最恶者是文人,不知这又是怎样的逻辑思维。
1840年,天朝上国的噩梦开始了,噩梦缘于鸦片原本作为麻醉剂的药物之泛滥。烟雾缭绕的鸦片烟制造出飘飘欲仙之感,无论是官僚、富商还是底层百姓受尽人间疾苦,平静的大陆被一种思想禁锢着两千年,人们在凝固的制度下挣扎生存着,或许渴求离开真实的世界在虚幻的烟雾中寻求片刻的快乐,鸦片不可思议地流行开来,好像这个国家其它流行的文化一样自上而下流传开。白银和鸦片,明末以来大量白银从美洲和日本的银矿开采涌入中国,西方的船长用整船的白银在中国换取等价值的货物(茶叶、丝绸和瓷器)运往西方以获得巨大的财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但缺乏白银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很快就稀释了这些财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