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了看见
注:本文曾发表在《电影作者》第六辑。
文/Clyde
1、只是为了看见
只是为了看见,不是为了《看见》(2013年最热门的一本书,柴静著)。
只是为了看见,不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见,也是为了让同样想看的人看见。
在深圳,如果我们不做放映,很多独立电影也许就无法看见了,包括我本人,也无法看见。
所见则所得,你看见了什么,什么就存在了。只是为了看见,只是为了存在,此时此地的看见与存在。
张献民老师有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影像》。其实,他是看见了的,而我们没有看见。看完书后,我希望我们也能够看见。
广州的曾彦斌曾做过一个系列放映,叫“你很难看见的影像”。深圳独立电影社也曾移植过其中部分节目,只是为了从“很难看见”走到“也能看见”。后来,我们也有了“自主品牌”——蒲公英剧场(不公映剧场),也只是为了看见。
2、往事不妨回首
往事不妨回首。
2003年,贾樟柯来南京,与八所高校的学生交流。其时,我就读于东南大学,有幸参加了这次交流。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独立电影,《小武》、《站台》是我的启蒙作品。
2003年底,第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在南京举办,在中央路红馆,我大概看了其中的约十部作品。
2006年,大学毕业前,我是第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志愿者。那一年,影像展第一次制作场刊,我有幸参与编辑工作。
2010年4月开始,开始参与组织深圳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
2011年,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我回到了南京,看了很多影片,认识了不少导演——为此后的放映活动攒下了不少片源。
2012年,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我到了北京,又看了很多影片,又认识了一些导演——也为此后的放映活动攒下了不少片源。
一直很想去昆明的“云之南”和重庆的“造影青春”,至今未能如愿,也可能永远都不能如愿了。
3、2012
大概2008年的时候,向阳花已经开始在深圳组织独立电影放映活动了,但活动时有时无,未能做到常规放映。
2010年4月,“齐放”启动,向阳花很努力地将之做成精品,每期都请导演到场,但几个月后,也保证不了“每月一期”的出品频率。
2011年,“齐放”形成放映联盟,陆续推出了“青春”、“消失的村落”、“应亮作品展映”、“赵亮作品展映”等主题放映,效果不错,但出品频率仍然不高。
2011年12月28日,“蒲公英剧场”启动,放映郑阔导演的《暖冬》。
之后是2012年,深圳独立电影社密集放映的一年。五个场地,轮番上映,平均每周放映5、6场。密集放映持续的大半年时间里,也是我疲于奔命的大半年,消耗大量的时间在宣传及协调各个场地的放映活动上。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片繁荣,但时间长了,发现不少放映场次只来了一、两个观众,甚至出现了因零观众而不得不取消放映的场次。
我开始怀疑密集放映的可行性——独立电影的受众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影片在放映第二场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观众的。
看见很重要,让更多的人看见很重要,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也没有必要。我粗略统计了一下,2012年全年放映超过150场(不包括影院部分的活动),但观影人次仅1800左右,场均约12人次。场均12人次不能说很少,但这是极度不平衡的结果,比如首场放映往往是20多人次,而次场放映则只有几个人,第三场放映可能就只有一两个观众了,又比如有些影片“大卖”了(如《算命》、《姑奶奶》等),而另外一些影片即使首场放映,也只有不到10人次。
因此,一味的密集放映不是办法,每场放映的质量更重要——放映场次太多,也很难把每场放映的宣传都做到位。于是,201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深圳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恢复到2012年之前的模式——不求繁荣,但求精品。
4、放映员
我认为,电影是由创作者、放映员和观众共同实现的作品。放映员的概念可以很宽泛,最大可以是“发行公司+电影院”,最小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很小的放映空间”。
我,作为放映员之一员,无疑是隶属最小的概念的。
读大学的时候,其实我是想做创作者的,也尝试过,但,一来我缺乏恒心与耐力,二来我也许真的不是那块料——做一名观众对我来说,也许是最佳的选择。而放映员,当然可以是一名观众的兼职。
向阳花的一个签名对我影响深远:“我只想做一名观众。”这与“我可以做一名观众”差别非常大,“可以”是还没有死心,而“只想”再无杂念。大学毕业后,我“可以”了一段时间,认识向阳花之后,慢慢迈向了“只想”。“只想”之后,我可以更多地享受电影,也可以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有时候,“只想”也实现不了看见一部电影,于是,“只好”自己变成了放映员。
周星驰说,我只是一名演员。
我——只是——壹个——放映员。
5、看见之后
看见之后,你和我一样,成了一名观众。
文/Clyde
1、只是为了看见
只是为了看见,不是为了《看见》(2013年最热门的一本书,柴静著)。
只是为了看见,不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见,也是为了让同样想看的人看见。
在深圳,如果我们不做放映,很多独立电影也许就无法看见了,包括我本人,也无法看见。
所见则所得,你看见了什么,什么就存在了。只是为了看见,只是为了存在,此时此地的看见与存在。
张献民老师有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影像》。其实,他是看见了的,而我们没有看见。看完书后,我希望我们也能够看见。
广州的曾彦斌曾做过一个系列放映,叫“你很难看见的影像”。深圳独立电影社也曾移植过其中部分节目,只是为了从“很难看见”走到“也能看见”。后来,我们也有了“自主品牌”——蒲公英剧场(不公映剧场),也只是为了看见。
2、往事不妨回首
往事不妨回首。
2003年,贾樟柯来南京,与八所高校的学生交流。其时,我就读于东南大学,有幸参加了这次交流。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独立电影,《小武》、《站台》是我的启蒙作品。
2003年底,第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在南京举办,在中央路红馆,我大概看了其中的约十部作品。
2006年,大学毕业前,我是第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志愿者。那一年,影像展第一次制作场刊,我有幸参与编辑工作。
2010年4月开始,开始参与组织深圳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
2011年,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我回到了南京,看了很多影片,认识了不少导演——为此后的放映活动攒下了不少片源。
2012年,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我到了北京,又看了很多影片,又认识了一些导演——也为此后的放映活动攒下了不少片源。
一直很想去昆明的“云之南”和重庆的“造影青春”,至今未能如愿,也可能永远都不能如愿了。
3、2012
大概2008年的时候,向阳花已经开始在深圳组织独立电影放映活动了,但活动时有时无,未能做到常规放映。
2010年4月,“齐放”启动,向阳花很努力地将之做成精品,每期都请导演到场,但几个月后,也保证不了“每月一期”的出品频率。
2011年,“齐放”形成放映联盟,陆续推出了“青春”、“消失的村落”、“应亮作品展映”、“赵亮作品展映”等主题放映,效果不错,但出品频率仍然不高。
2011年12月28日,“蒲公英剧场”启动,放映郑阔导演的《暖冬》。
之后是2012年,深圳独立电影社密集放映的一年。五个场地,轮番上映,平均每周放映5、6场。密集放映持续的大半年时间里,也是我疲于奔命的大半年,消耗大量的时间在宣传及协调各个场地的放映活动上。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片繁荣,但时间长了,发现不少放映场次只来了一、两个观众,甚至出现了因零观众而不得不取消放映的场次。
我开始怀疑密集放映的可行性——独立电影的受众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影片在放映第二场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观众的。
看见很重要,让更多的人看见很重要,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也没有必要。我粗略统计了一下,2012年全年放映超过150场(不包括影院部分的活动),但观影人次仅1800左右,场均约12人次。场均12人次不能说很少,但这是极度不平衡的结果,比如首场放映往往是20多人次,而次场放映则只有几个人,第三场放映可能就只有一两个观众了,又比如有些影片“大卖”了(如《算命》、《姑奶奶》等),而另外一些影片即使首场放映,也只有不到10人次。
因此,一味的密集放映不是办法,每场放映的质量更重要——放映场次太多,也很难把每场放映的宣传都做到位。于是,201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深圳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恢复到2012年之前的模式——不求繁荣,但求精品。
4、放映员
我认为,电影是由创作者、放映员和观众共同实现的作品。放映员的概念可以很宽泛,最大可以是“发行公司+电影院”,最小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很小的放映空间”。
我,作为放映员之一员,无疑是隶属最小的概念的。
读大学的时候,其实我是想做创作者的,也尝试过,但,一来我缺乏恒心与耐力,二来我也许真的不是那块料——做一名观众对我来说,也许是最佳的选择。而放映员,当然可以是一名观众的兼职。
向阳花的一个签名对我影响深远:“我只想做一名观众。”这与“我可以做一名观众”差别非常大,“可以”是还没有死心,而“只想”再无杂念。大学毕业后,我“可以”了一段时间,认识向阳花之后,慢慢迈向了“只想”。“只想”之后,我可以更多地享受电影,也可以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有时候,“只想”也实现不了看见一部电影,于是,“只好”自己变成了放映员。
周星驰说,我只是一名演员。
我——只是——壹个——放映员。
5、看见之后
看见之后,你和我一样,成了一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