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艺术学思想(一)
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实在学之甚少,说来非常惭愧。作为中国人,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竟然对古代的东西如此陌生,也确实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其实从小就对古代经典,充满了疑问,觉得它们太难。倒是很早能背下很多唐诗,只是当时不知其义。遇到典故,对我来说,觉得不太能理解,这恰恰是中华文化太优秀,境界太高。总之,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知道“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要比知道类似“涸泽而渔”、“精卫填海”这样的故事要早。进入大学,好像也错过了很多深入接触古代经典的机会。读书最多的读研时代,由于艺术学理论是被西方统治的,能读到的中国人写的东西,大概只有宗白华、朱光潜了。
但是复习考研,叶朗的《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是绕不开的。期中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些概括和评述,当时就觉得其实诸子百家,真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近日翻出了买了很久却完全没有仔细读过的《庄子 人间世》,忽然有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学思想的其他,下面,就切入正题:
首先,很多人会提出质疑,说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几乎没有直接谈美和艺术的,大部分都是后代研究者挖掘甚至刻意附加上去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可取的。现在的西方艺术理论,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开端的,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早期哲学,而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开山鼻祖。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世的这些语录或作品中,也都不是直接谈美和艺术的。美(easthetica)这个词,一直到鲍姆嘉通才开始提出。而艺术(arts)这个词作为理论被提出,也要到得到的费德勒。所以,只要哲学理论谈到的对象本身是在比较宽泛的,跟我们现今所讲的“美”和“艺术”在一个有交集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做,这些都是前人珍贵的艺术学理论遗留。
下面来说庄子的艺术学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样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的确对老子的思想是有所继承的。但是,如果说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里的“辩证法”大师,那么庄子则有点哲学”鬼才“的味道。老子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是非常完满的,表现在对”有“和”无“等辩证概念的清晰论述中。而庄子则几乎没有这些严密的推导,而是以一些具体的譬喻和直接摆出天才结论来征服读者。这有点像是西方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和字字珠玑的尼采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庄子的艺术学思想不在于辩证法,不在于艺术本体的逻辑演绎(老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彩),而在于对艺术活动的心理状态的切中要害的描述和总结。而这种心理状态的勾勒,却在某些边缘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这是难能可贵的。通俗地说,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说出了“艺术是什么”,而庄子则是在“艺术是怎样的”这一过程中无目的地解决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中,主要是谈了“心斋”和“坐忘”,谈到了艺术的创作、接受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境界,与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等概念结合在一起。这的确是庄子艺术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似乎这还有所欠缺。
庄子的艺术学思想,首先是提出了“美”的相对性。
《庄子 齐物论》里说:“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这里谈到了美的标准问题。在西方美学看来,审美和艺术,必须是人的活动。这是一个前提。庄子其实也在他的其他论述中表达,“美”是人的设定,对于人而言,是有共通性的。但由于他强调“道”即“自然”,赋予了自然之物以生命的权利,同样也就具有审美的权利。其实,这句论断看似非常质朴,好像也不是在谈很深奥的话题。但它确实是在谈审美,也确实至少涉及到了两个,在西方艺术学理论中也常常讨论的话题。其一,美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其二,美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庄子承认“天下正色”与各自然之物眼中的美,那么也就意味着,它承认美是普遍的,但又具有特殊性。这跟康德的美的二律背反中的第一重论述颇为相似。
(未完待续。本文原创,仅作笔记之用,谢绝转载)
但是复习考研,叶朗的《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是绕不开的。期中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些概括和评述,当时就觉得其实诸子百家,真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近日翻出了买了很久却完全没有仔细读过的《庄子 人间世》,忽然有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学思想的其他,下面,就切入正题:
首先,很多人会提出质疑,说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几乎没有直接谈美和艺术的,大部分都是后代研究者挖掘甚至刻意附加上去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可取的。现在的西方艺术理论,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开端的,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早期哲学,而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开山鼻祖。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世的这些语录或作品中,也都不是直接谈美和艺术的。美(easthetica)这个词,一直到鲍姆嘉通才开始提出。而艺术(arts)这个词作为理论被提出,也要到得到的费德勒。所以,只要哲学理论谈到的对象本身是在比较宽泛的,跟我们现今所讲的“美”和“艺术”在一个有交集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做,这些都是前人珍贵的艺术学理论遗留。
下面来说庄子的艺术学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样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的确对老子的思想是有所继承的。但是,如果说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里的“辩证法”大师,那么庄子则有点哲学”鬼才“的味道。老子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是非常完满的,表现在对”有“和”无“等辩证概念的清晰论述中。而庄子则几乎没有这些严密的推导,而是以一些具体的譬喻和直接摆出天才结论来征服读者。这有点像是西方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和字字珠玑的尼采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庄子的艺术学思想不在于辩证法,不在于艺术本体的逻辑演绎(老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彩),而在于对艺术活动的心理状态的切中要害的描述和总结。而这种心理状态的勾勒,却在某些边缘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这是难能可贵的。通俗地说,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说出了“艺术是什么”,而庄子则是在“艺术是怎样的”这一过程中无目的地解决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中,主要是谈了“心斋”和“坐忘”,谈到了艺术的创作、接受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境界,与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等概念结合在一起。这的确是庄子艺术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似乎这还有所欠缺。
庄子的艺术学思想,首先是提出了“美”的相对性。
《庄子 齐物论》里说:“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这里谈到了美的标准问题。在西方美学看来,审美和艺术,必须是人的活动。这是一个前提。庄子其实也在他的其他论述中表达,“美”是人的设定,对于人而言,是有共通性的。但由于他强调“道”即“自然”,赋予了自然之物以生命的权利,同样也就具有审美的权利。其实,这句论断看似非常质朴,好像也不是在谈很深奥的话题。但它确实是在谈审美,也确实至少涉及到了两个,在西方艺术学理论中也常常讨论的话题。其一,美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其二,美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庄子承认“天下正色”与各自然之物眼中的美,那么也就意味着,它承认美是普遍的,但又具有特殊性。这跟康德的美的二律背反中的第一重论述颇为相似。
(未完待续。本文原创,仅作笔记之用,谢绝转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