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李娟
许久没有写点东西了,浮躁与迷离主宰了这近一年多的时光,整个人像是泡在混沌温热的水底,不想起身。在离别之际,这春雨乍暖还寒,明月浮出夜空之时,来篇文艺的。
李娟是位女作家,79年的,刚开始读她的书时,我一位以为她与我年龄相仿,不晓竟也有十年之隔。那是2013刚去实习的时候的那段时间,特别闷,上班埋头写代码,下班就沉在游戏里,整个人就像一张薄薄的4A纸平整的压在一个角落里。就在网上搜了些小说和随笔,那段时间在豆瓣上搜“文学”标签时,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被顶得很靠前,看完后却没有豆瓣书评中那种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受,兴许是我功力太浅,读不出那种平淡生活中的大智慧。而后又是毛姆的离经叛道的《月亮和六便士》,多少人看完会放弃已拥有的所有而去追求一个奇异的梦想,可惜才读到主角染病就没法继续了,其原因与《源泉》一样,这些外文圣经,其行文叙事、情节铺排方式有些难以适应,同时外文著作中例行的繁杂纷乱的细节描写,总是让我淹没,我还是喜欢《百年孤独》这种。直至遇到李娟的《冬牧场》才觉得终于找到一本能带着惊艳和喜悦看完的书了,而后相继追完了《阿泰勒的角落》、《春牧场》,《走在路上请放声歌唱》和《这世间所有的白》尚未看完就毕业了,只得先还图书馆。
总体来说,李娟的文字特别适合我这样的人。在平凡孤单的人生里,过着素白的日子,而她的文字总能让寂寥凡尘熠熠生辉,让孤苦艰辛饱满而温润。文学诸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如,执笔如执剑斥人如戳骨的鲁迅,扛着乡村文学大旗的陈忠实(注:抛开炒作的电影不说,《白鹿原》原著本身非常值得一读),浪漫清新的荷花淀派的孙犁,行文着笔功力浑厚的贾平凹;而李娟的文字,洗练,明丽,重要的是历经种种艰辛与不幸仍然对生活持饱满热情,委身于卑微与荒凉之中仍然散发着无尽的灵性,读着她的文字,仿佛生命从未被生活践踏过。
《冬牧场》是一本记录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生活点滴的散文集。她跟随者一家哈萨克人季节性的前往冬牧场,现在想不起太多细节,只记得:出行前慌乱的准备,赶着骆驼和羊群时一身严实,但又要握着一把缰绳时无法动弹的窘境;到地方时住在羊粪筑起的房子里,时不时会喝着从屋顶掉入羊粪的奶茶;每天捧着奶茶面对两个语言不通的哈萨克人,看他们做针线活或照料羊群。看着这些,我总在想,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变得怎么样,狂躁么?沉默么?但是她不会,她传达了深沉的孤独,无边的荒凉,重复的单调,但是她却能始终保持热情。
她描写的“地下的家”:“曾经作为孩子的夏衣玛尔旦已经长大了吧?他远离了羊群,他也永远离开了冬窝子,把这个曾经珍爱的家抛弃在沙漠深处。他的丰茂拥挤的童年,他的强盛有力的成长,他的浓墨重彩的欢喜悲伤......全无踪影,只剩下这两行汉字。歪歪扭扭,仍富于希望。”她只看到了新什别克家木门内侧两行歪歪扭扭的汉字,却想到了一个成长得强盛有力,欢喜悲伤得浓墨重彩的少年的成长之路。于大多数人而言粗枝大叶一般单调艰辛的生命旅程在她眼里却是一片繁茂的森林,欣欣向荣,其对于生命的热情可见一斑。拥有这样心境的人简直是享有了无上的恩泽,我想这大概就是幸福的天赋。
她描写的草原雪夜的睡眠:“长夜漫漫。哪怕已经睡下了,仍然很久才能抵达天亮。半夜里起来上厕所的人会顺便掏一次炉子,再给空炉膛填满羊粪块。太冷了。下雪前的阴天里,居麻更是因关节炎一整夜不能安眠,不时地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咳个不停。嫂子长久地磨牙,并在睡梦中呻吟-----哪怕在睡梦中她都不能远离病痛。佳玛紧挨着我睡,时不时踢我一脚。梅花猫则寻找一切可能的缝隙,想钻进我的被窝.......一整夜,不时地在深深的黑暗中醒来,却很少焦虑。被窝里那么安全,又安宁”。我想这话大概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的最通俗直白的呈现了,尽管有漫长的夜,塞外冰雪的寒冷,诸多烦乱的干扰因素,可是最后“被窝里那么安全,又安宁”读来那么暖心。拥有一个温暖的窝,我们仿佛拥有了最坚固的护盾,有了化解万难的信心。
她描写的哈萨克妇人:“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着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暗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我想,生命本身何尝不是一片荒野,沉寂而艰辛,而我们拥有的有限的青春,微弱的财富,寂寥的友人们,恰如哈萨克妇人手上的红宝石戒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的荣耀与骄傲,是我们空旷的生命里一丝温暖的抚慰。
《走在路上请放声歌唱》,翻开第一篇我就忍不住要大声读出来了“当河狸在深处的、近处的那些地方,眼睛看着青草,河水在身体表层流过,它啃呀,啃呀,眼前的青草开花了。它啃呀啃呀,下雨了,一滴饱满的水珠精巧地悬挂在青草叶梢上。雨停了,可那滴水珠还没有落下。那是在河边青草丛的深处,附近的地方安静又清洁。绿在最最近处的地方呈现透明的质地。河狸浮在哗啦啦的河水里,一下接一下啃咬着树木。”我仿佛看到一个如青草花开的菇凉巧笑嫣然地念着这词词句句,我甚至能看到她念着“它啃呀啃呀”时洁白的牙齿,微微晃动的脑袋,一片童稚纯真的气息如花香扑面。
她描绘的悲痛与孤独:“ 也许我是一个早已停止的人。但是命运还在继续,生活还是得绵绵不断地展开,每一天的夜晚还是要到来。走在每一次的回家路上,路灯下和橱窗边的街景仍然如勒索一般强烈向我暗示着什么,要我回答,要我一定要回答。”去年的某个时候,当爱情永远逝去,当人生目标尽却之时,多少次我都感受着这“我一个早已停止的人,但命运还在继续,生活还是绵绵不断展开”这种绵绵单薄无奈感。
她描绘的时光流逝:“比如我每写下一个黄昏,就会消失一个黄昏。到头来,只剩那些写下的文字陪伴着我,只有那些文字中的黄昏永远涌动着晚霞,只有那里的西方永远低悬着红日。”如我此时,我写下一个夜晚,就会消失一个青春的雨夜,时光像是不解风情的机器带着我们一路飞奔,又像顽固无情的教皇,算计了我们的温情岁月和烦闷时光,让它们稳在天平两端。我们留不住黄昏,留不住爱人,留不住自我,就写下来吧。就像李娟说的“只有那些文字中的黄昏永远涌动着晚霞,只有那里的西方永远低悬着红日”。
她描述的外婆:“外婆非常有眼色的,每天搬把板凳坐在院子门口等我回家。看到我手上拎着排骨,就赶紧很勤快地帮忙洗姜;看到拎了冻鸡爪子,就早早地把白糖罐子捧到厨房为红烧做准备;要是看到我拎着一条鱼的话,则悄悄地打开后门走了——走到隔壁菜园子里
偷芹菜。每次偷了芹菜回来,她老人家总是做出一副受惊不小的模样,捂着胸口,直吐舌头‘哎呀观音菩萨啊,吓死老子了,老子害怕得很……’哼,我看她才不害怕呢。”一个活灵活现的老顽童,哈哈!深夜都要笑出声了,笑完却一股伤感涌上心头,我想起了我奶奶招牌式抿着掉光牙齿的嘴的笑容..........
李娟是位女作家,79年的,刚开始读她的书时,我一位以为她与我年龄相仿,不晓竟也有十年之隔。那是2013刚去实习的时候的那段时间,特别闷,上班埋头写代码,下班就沉在游戏里,整个人就像一张薄薄的4A纸平整的压在一个角落里。就在网上搜了些小说和随笔,那段时间在豆瓣上搜“文学”标签时,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被顶得很靠前,看完后却没有豆瓣书评中那种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受,兴许是我功力太浅,读不出那种平淡生活中的大智慧。而后又是毛姆的离经叛道的《月亮和六便士》,多少人看完会放弃已拥有的所有而去追求一个奇异的梦想,可惜才读到主角染病就没法继续了,其原因与《源泉》一样,这些外文圣经,其行文叙事、情节铺排方式有些难以适应,同时外文著作中例行的繁杂纷乱的细节描写,总是让我淹没,我还是喜欢《百年孤独》这种。直至遇到李娟的《冬牧场》才觉得终于找到一本能带着惊艳和喜悦看完的书了,而后相继追完了《阿泰勒的角落》、《春牧场》,《走在路上请放声歌唱》和《这世间所有的白》尚未看完就毕业了,只得先还图书馆。
总体来说,李娟的文字特别适合我这样的人。在平凡孤单的人生里,过着素白的日子,而她的文字总能让寂寥凡尘熠熠生辉,让孤苦艰辛饱满而温润。文学诸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如,执笔如执剑斥人如戳骨的鲁迅,扛着乡村文学大旗的陈忠实(注:抛开炒作的电影不说,《白鹿原》原著本身非常值得一读),浪漫清新的荷花淀派的孙犁,行文着笔功力浑厚的贾平凹;而李娟的文字,洗练,明丽,重要的是历经种种艰辛与不幸仍然对生活持饱满热情,委身于卑微与荒凉之中仍然散发着无尽的灵性,读着她的文字,仿佛生命从未被生活践踏过。
《冬牧场》是一本记录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生活点滴的散文集。她跟随者一家哈萨克人季节性的前往冬牧场,现在想不起太多细节,只记得:出行前慌乱的准备,赶着骆驼和羊群时一身严实,但又要握着一把缰绳时无法动弹的窘境;到地方时住在羊粪筑起的房子里,时不时会喝着从屋顶掉入羊粪的奶茶;每天捧着奶茶面对两个语言不通的哈萨克人,看他们做针线活或照料羊群。看着这些,我总在想,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变得怎么样,狂躁么?沉默么?但是她不会,她传达了深沉的孤独,无边的荒凉,重复的单调,但是她却能始终保持热情。
她描写的“地下的家”:“曾经作为孩子的夏衣玛尔旦已经长大了吧?他远离了羊群,他也永远离开了冬窝子,把这个曾经珍爱的家抛弃在沙漠深处。他的丰茂拥挤的童年,他的强盛有力的成长,他的浓墨重彩的欢喜悲伤......全无踪影,只剩下这两行汉字。歪歪扭扭,仍富于希望。”她只看到了新什别克家木门内侧两行歪歪扭扭的汉字,却想到了一个成长得强盛有力,欢喜悲伤得浓墨重彩的少年的成长之路。于大多数人而言粗枝大叶一般单调艰辛的生命旅程在她眼里却是一片繁茂的森林,欣欣向荣,其对于生命的热情可见一斑。拥有这样心境的人简直是享有了无上的恩泽,我想这大概就是幸福的天赋。
她描写的草原雪夜的睡眠:“长夜漫漫。哪怕已经睡下了,仍然很久才能抵达天亮。半夜里起来上厕所的人会顺便掏一次炉子,再给空炉膛填满羊粪块。太冷了。下雪前的阴天里,居麻更是因关节炎一整夜不能安眠,不时地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咳个不停。嫂子长久地磨牙,并在睡梦中呻吟-----哪怕在睡梦中她都不能远离病痛。佳玛紧挨着我睡,时不时踢我一脚。梅花猫则寻找一切可能的缝隙,想钻进我的被窝.......一整夜,不时地在深深的黑暗中醒来,却很少焦虑。被窝里那么安全,又安宁”。我想这话大概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的最通俗直白的呈现了,尽管有漫长的夜,塞外冰雪的寒冷,诸多烦乱的干扰因素,可是最后“被窝里那么安全,又安宁”读来那么暖心。拥有一个温暖的窝,我们仿佛拥有了最坚固的护盾,有了化解万难的信心。
她描写的哈萨克妇人:“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着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暗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我想,生命本身何尝不是一片荒野,沉寂而艰辛,而我们拥有的有限的青春,微弱的财富,寂寥的友人们,恰如哈萨克妇人手上的红宝石戒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的荣耀与骄傲,是我们空旷的生命里一丝温暖的抚慰。
《走在路上请放声歌唱》,翻开第一篇我就忍不住要大声读出来了“当河狸在深处的、近处的那些地方,眼睛看着青草,河水在身体表层流过,它啃呀,啃呀,眼前的青草开花了。它啃呀啃呀,下雨了,一滴饱满的水珠精巧地悬挂在青草叶梢上。雨停了,可那滴水珠还没有落下。那是在河边青草丛的深处,附近的地方安静又清洁。绿在最最近处的地方呈现透明的质地。河狸浮在哗啦啦的河水里,一下接一下啃咬着树木。”我仿佛看到一个如青草花开的菇凉巧笑嫣然地念着这词词句句,我甚至能看到她念着“它啃呀啃呀”时洁白的牙齿,微微晃动的脑袋,一片童稚纯真的气息如花香扑面。
她描绘的悲痛与孤独:“ 也许我是一个早已停止的人。但是命运还在继续,生活还是得绵绵不断地展开,每一天的夜晚还是要到来。走在每一次的回家路上,路灯下和橱窗边的街景仍然如勒索一般强烈向我暗示着什么,要我回答,要我一定要回答。”去年的某个时候,当爱情永远逝去,当人生目标尽却之时,多少次我都感受着这“我一个早已停止的人,但命运还在继续,生活还是绵绵不断展开”这种绵绵单薄无奈感。
她描绘的时光流逝:“比如我每写下一个黄昏,就会消失一个黄昏。到头来,只剩那些写下的文字陪伴着我,只有那些文字中的黄昏永远涌动着晚霞,只有那里的西方永远低悬着红日。”如我此时,我写下一个夜晚,就会消失一个青春的雨夜,时光像是不解风情的机器带着我们一路飞奔,又像顽固无情的教皇,算计了我们的温情岁月和烦闷时光,让它们稳在天平两端。我们留不住黄昏,留不住爱人,留不住自我,就写下来吧。就像李娟说的“只有那些文字中的黄昏永远涌动着晚霞,只有那里的西方永远低悬着红日”。
她描述的外婆:“外婆非常有眼色的,每天搬把板凳坐在院子门口等我回家。看到我手上拎着排骨,就赶紧很勤快地帮忙洗姜;看到拎了冻鸡爪子,就早早地把白糖罐子捧到厨房为红烧做准备;要是看到我拎着一条鱼的话,则悄悄地打开后门走了——走到隔壁菜园子里
偷芹菜。每次偷了芹菜回来,她老人家总是做出一副受惊不小的模样,捂着胸口,直吐舌头‘哎呀观音菩萨啊,吓死老子了,老子害怕得很……’哼,我看她才不害怕呢。”一个活灵活现的老顽童,哈哈!深夜都要笑出声了,笑完却一股伤感涌上心头,我想起了我奶奶招牌式抿着掉光牙齿的嘴的笑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