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战国策 day01 东周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首先分析背景,当时秦国推测为秦孝公当道,秦国经过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国力大振,当时天下无有单独一个敢和秦国叫板,而周室衰落,被天下蚕食,夹于韩魏秦之间苟延残喘,之所以还没灭亡,只不过是因为任何一国都不想背上灭天子的罪名,给别国以口实,甚至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地步。贸然不敢对周室产生觊觎之心,不知道秦孝公如何会做出此等举动,跑去向周室求鼎,是想要东出的试探么。
作为颜率,我来分析。首先我们自己国家是没有能力来保护这九个鼎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出让秦国拿着,让其他诸侯国仇视它,问题是周君患之,周君不想交出鼎,那么第一步考虑就是应该以实现周君的考量为主,也许该尝试去说服秦王不要取鼎,厉害是有人可能趁机以此为借口合纵抗秦(可能性太小,首先鼎并没有威胁到其他国家太大的利益,或者其他国家的土地、财货,出兵可能性太小)。不想交鼎,有没有能力保护鼎,藏起来,那是不现实的,找借口别人也不是傻子,托管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可是没有人不会觊觎它啊,秦与本国直接接壤,暂时不会攻灭我国,但是可随时进攻我国,把鼎转给其他国家,让他们两败俱伤或者生出嫌隙也是不错!但是鼎还是给出去了。我给出了鼎,得到了安全,其他国家的好意,送走了烫手山芋,何乐而不为!送给哪个国家呢?齐楚燕赵韩魏,当时实力最强的是魏国,其次是齐国,魏国与周直接接壤,齐国远在东边与周隔着赵国。
颜率的做法呢?
颜率说服齐君来取鼎,齐王不傻啊,不知道这是秦王要的东西吗?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激怒秦王么?怎么说服齐王心安理得的取鼎呢?既然要齐国取鼎,必然要分析清楚利弊关系,必然要是利大于弊才能说服齐王取鼎!在中国,名利,人情都是很重要的利益。怎么去说服?
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说,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作为名义上当时的大boss,也就是周室,虽然已经衰微,但最开始还是统治华夏大地达到250年左右,尤其周室当政又以礼教来教化民众,虽则战国时期,周室名存实亡,但是周室屈膝求齐出兵救济,还是应该很让齐王开心的。首先是给秦国贸然出兵求鼎,为无道也,给秦国定下一个可以讨伐的借口。有求于人,自然是示好,贬低自己,夸耀他人一番,于是有存危国,也就是我周室,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给秦国,不如给您,您的才能、国力更应该获得九鼎,您要是得到了九鼎,那是实在的权利,帝王的象征,那时候的九鼎是预示着天子,还是及有吸引力的!齐王大悦,发兵。不得不说,此举有可能会引发秦国的不爽,为秦齐之间埋下裂痕,仅靠所谓的厚实,值得吗?这里齐国的考量,可能是第一、九鼎确实相玉玺一样,很令人垂涎。其次颜率的一番赞美,很受用。其三,并不是我主动要鼎,是周室送上门来,后面也好交代!
问题是解决了秦国的危机之后,齐国要鼎了,这时候又得把鼎给齐国了
保守估计单个鼎的重量在1500公斤以上,一个鼎要四十个成年男子来运送,9个鼎就是360人。人不多,但是考虑到齐到周室的距离之遥远,路途之艰险,不能不说这是颜率蓄意为之!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顔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
齐周并不接壤,自然是哪国都不能出来,但是自己又不能直接说哪国都不行。所以先问,一一否定,诱导齐王进圈套,等到你问从哪一国可以。我也不说我的想法,我只陈诉此事的艰难和耗费,至于吓死你没有,或者,你肯不肯投资,那我不管(肯定不会真的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最后齐王吃了哑巴亏!
虽则保住了九鼎,但是得罪了秦国,齐国。窃以为不是国计民生计较,但君王高兴而已!为何算准了齐国呢?首先,齐国当时国力很强大,地理位置离秦较远,不会担心被秦国报复。其次,九鼎是很重要的诱饵。正中齐王下怀~
说服他人,有求于人,首先应该放低姿态,其次,分析清楚别人的利好,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耍赖的本事,后面也看到了,事情闹大了,大家都想得到好处,那好处就没有了!
首先分析背景,当时秦国推测为秦孝公当道,秦国经过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国力大振,当时天下无有单独一个敢和秦国叫板,而周室衰落,被天下蚕食,夹于韩魏秦之间苟延残喘,之所以还没灭亡,只不过是因为任何一国都不想背上灭天子的罪名,给别国以口实,甚至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地步。贸然不敢对周室产生觊觎之心,不知道秦孝公如何会做出此等举动,跑去向周室求鼎,是想要东出的试探么。
作为颜率,我来分析。首先我们自己国家是没有能力来保护这九个鼎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出让秦国拿着,让其他诸侯国仇视它,问题是周君患之,周君不想交出鼎,那么第一步考虑就是应该以实现周君的考量为主,也许该尝试去说服秦王不要取鼎,厉害是有人可能趁机以此为借口合纵抗秦(可能性太小,首先鼎并没有威胁到其他国家太大的利益,或者其他国家的土地、财货,出兵可能性太小)。不想交鼎,有没有能力保护鼎,藏起来,那是不现实的,找借口别人也不是傻子,托管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可是没有人不会觊觎它啊,秦与本国直接接壤,暂时不会攻灭我国,但是可随时进攻我国,把鼎转给其他国家,让他们两败俱伤或者生出嫌隙也是不错!但是鼎还是给出去了。我给出了鼎,得到了安全,其他国家的好意,送走了烫手山芋,何乐而不为!送给哪个国家呢?齐楚燕赵韩魏,当时实力最强的是魏国,其次是齐国,魏国与周直接接壤,齐国远在东边与周隔着赵国。
颜率的做法呢?
颜率说服齐君来取鼎,齐王不傻啊,不知道这是秦王要的东西吗?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激怒秦王么?怎么说服齐王心安理得的取鼎呢?既然要齐国取鼎,必然要分析清楚利弊关系,必然要是利大于弊才能说服齐王取鼎!在中国,名利,人情都是很重要的利益。怎么去说服?
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说,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作为名义上当时的大boss,也就是周室,虽然已经衰微,但最开始还是统治华夏大地达到250年左右,尤其周室当政又以礼教来教化民众,虽则战国时期,周室名存实亡,但是周室屈膝求齐出兵救济,还是应该很让齐王开心的。首先是给秦国贸然出兵求鼎,为无道也,给秦国定下一个可以讨伐的借口。有求于人,自然是示好,贬低自己,夸耀他人一番,于是有存危国,也就是我周室,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给秦国,不如给您,您的才能、国力更应该获得九鼎,您要是得到了九鼎,那是实在的权利,帝王的象征,那时候的九鼎是预示着天子,还是及有吸引力的!齐王大悦,发兵。不得不说,此举有可能会引发秦国的不爽,为秦齐之间埋下裂痕,仅靠所谓的厚实,值得吗?这里齐国的考量,可能是第一、九鼎确实相玉玺一样,很令人垂涎。其次颜率的一番赞美,很受用。其三,并不是我主动要鼎,是周室送上门来,后面也好交代!
问题是解决了秦国的危机之后,齐国要鼎了,这时候又得把鼎给齐国了
保守估计单个鼎的重量在1500公斤以上,一个鼎要四十个成年男子来运送,9个鼎就是360人。人不多,但是考虑到齐到周室的距离之遥远,路途之艰险,不能不说这是颜率蓄意为之!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顔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
齐周并不接壤,自然是哪国都不能出来,但是自己又不能直接说哪国都不行。所以先问,一一否定,诱导齐王进圈套,等到你问从哪一国可以。我也不说我的想法,我只陈诉此事的艰难和耗费,至于吓死你没有,或者,你肯不肯投资,那我不管(肯定不会真的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最后齐王吃了哑巴亏!
虽则保住了九鼎,但是得罪了秦国,齐国。窃以为不是国计民生计较,但君王高兴而已!为何算准了齐国呢?首先,齐国当时国力很强大,地理位置离秦较远,不会担心被秦国报复。其次,九鼎是很重要的诱饵。正中齐王下怀~
说服他人,有求于人,首先应该放低姿态,其次,分析清楚别人的利好,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耍赖的本事,后面也看到了,事情闹大了,大家都想得到好处,那好处就没有了!
-
梦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31 09: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