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葑小集》序
序
“银鱼妞妞”这个名字,是在一个聚集了装帧爱好者的豆瓣小组里撞见的。银鱼,自是书虫儿之意。看其发言,用词古雅,语句绵密,而且显然藏书甚丰。我想,这是一位爱好古典文学的女士吧。那时,北京青年报的“青阅读”创刊不久,我要编辑一个专谈书籍设计的版面“美书馆”,正在寻找作者。网上偶遇“银鱼妞妞”,那是一定要设法拜见的。
至今还记得约定见面的那个傍晚。我沿着中南海的红墙,向北走到西安门大街。这里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地带,灰色的老教堂辟出一片静谧,沿街却煞是热闹,有总是排长队的栗子摊,有售卖烧饼、奶酪等各色美味的小窗口,与这市井风情紧邻的,是国家权力的心脏。
暮色渐渐沉落,下班时间到了。迎面走来招呼我的,却是一位身形瘦长的夫子,与想象迥然有别。然而讶异之感稍纵即逝,网络世界,原本就亦幻亦真;而他的解释似乎也颇为简单:“银鱼妞妞”原本是他帮女儿取的豆瓣网名,后来女儿不玩儿豆瓣了,于是他就接着玩儿,并无别的意思。
以后就渐渐熟悉起来。见面所谈,多为书人书事。他撰文的笔名“群姗”,依然给人秀雅之感,却是本名巧妙的谐音。不过我更喜欢有点戏谑似的称他为“组长大人”,他创办并主持的那个豆瓣小组中不乏高人,其买书之多,眼界之宽,议论之精,令我惊叹。
群山先生喜欢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物的封面,他这本《采葑小集》以及为我的版面写的专栏即由此展开。他评装帧的文字,并非泛泛而谈,既要探究封面的构图、用色,木刻的刀法,线条的意蕴,字体的匹配,也要追索画家的经历,画面的含义,乃至不同版本封面的演变。他会为一个不知名的设计师搜遍网络,也会因一个抽象的花卉图案去翻查植物资料。热爱之深、用力之勤,可见一斑。
群山先生常说,往昔之书,封面美丽优雅,图案以小见大,或契合书的主旨,或富有装饰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味,一脉书香,尽得风流,今日的出版物罕有其匹。这话我非常赞同。摩挲旧版书,即便封面已磨损,纸张已泛黄,那种温暖醇厚的气息,依旧令人着迷。装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风格,一味慕古并不现实,但是,什么是书籍设计的灵魂?
1990年代,我们的图书步入市场化运作,书籍设计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那时,艳俗的封面、起皱的压膜随处可见,名社的书也犹如地摊货,长着廉价的面孔。从手绘转向电脑设计的生涩,印刷装订等技术环节的粗糙,也推波助澜,将书籍设计抛入深谷。如今,我们已经走过那个尴尬的过渡时期,技术条件大大提升,但是面对读者日益精细的口味,有灵魂的书籍设计,又有多少呢?
我想,《采葑小集》的出版,适逢其时。作者引导着我们,去体味老一辈设计家对于书的理解——如何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里汲取营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锻造新的形式,如何避免符号化的表现,如何用简练而有效的语汇勾画书的内涵,如何保有一种雅致的书卷之气……简而言之,是如何创造一种既非日本、又非西方,而是独具中国意味的书籍设计。
无论谈话、行文,还是小组里发帖讨论,群山先生都是谦谦君子,面对不同意见,他点到即止,从不争辩。“采葑小集”,固然是采撷封面之意,但葑菲之采,终究是自谦之辞。祝愿这些温厚、雅洁的文字和美丽的封面,行之久远,成为爱书人流连的纸上花园。
尚思伽
2015年2月
“银鱼妞妞”这个名字,是在一个聚集了装帧爱好者的豆瓣小组里撞见的。银鱼,自是书虫儿之意。看其发言,用词古雅,语句绵密,而且显然藏书甚丰。我想,这是一位爱好古典文学的女士吧。那时,北京青年报的“青阅读”创刊不久,我要编辑一个专谈书籍设计的版面“美书馆”,正在寻找作者。网上偶遇“银鱼妞妞”,那是一定要设法拜见的。
至今还记得约定见面的那个傍晚。我沿着中南海的红墙,向北走到西安门大街。这里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地带,灰色的老教堂辟出一片静谧,沿街却煞是热闹,有总是排长队的栗子摊,有售卖烧饼、奶酪等各色美味的小窗口,与这市井风情紧邻的,是国家权力的心脏。
暮色渐渐沉落,下班时间到了。迎面走来招呼我的,却是一位身形瘦长的夫子,与想象迥然有别。然而讶异之感稍纵即逝,网络世界,原本就亦幻亦真;而他的解释似乎也颇为简单:“银鱼妞妞”原本是他帮女儿取的豆瓣网名,后来女儿不玩儿豆瓣了,于是他就接着玩儿,并无别的意思。
以后就渐渐熟悉起来。见面所谈,多为书人书事。他撰文的笔名“群姗”,依然给人秀雅之感,却是本名巧妙的谐音。不过我更喜欢有点戏谑似的称他为“组长大人”,他创办并主持的那个豆瓣小组中不乏高人,其买书之多,眼界之宽,议论之精,令我惊叹。
群山先生喜欢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物的封面,他这本《采葑小集》以及为我的版面写的专栏即由此展开。他评装帧的文字,并非泛泛而谈,既要探究封面的构图、用色,木刻的刀法,线条的意蕴,字体的匹配,也要追索画家的经历,画面的含义,乃至不同版本封面的演变。他会为一个不知名的设计师搜遍网络,也会因一个抽象的花卉图案去翻查植物资料。热爱之深、用力之勤,可见一斑。
群山先生常说,往昔之书,封面美丽优雅,图案以小见大,或契合书的主旨,或富有装饰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味,一脉书香,尽得风流,今日的出版物罕有其匹。这话我非常赞同。摩挲旧版书,即便封面已磨损,纸张已泛黄,那种温暖醇厚的气息,依旧令人着迷。装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风格,一味慕古并不现实,但是,什么是书籍设计的灵魂?
1990年代,我们的图书步入市场化运作,书籍设计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那时,艳俗的封面、起皱的压膜随处可见,名社的书也犹如地摊货,长着廉价的面孔。从手绘转向电脑设计的生涩,印刷装订等技术环节的粗糙,也推波助澜,将书籍设计抛入深谷。如今,我们已经走过那个尴尬的过渡时期,技术条件大大提升,但是面对读者日益精细的口味,有灵魂的书籍设计,又有多少呢?
我想,《采葑小集》的出版,适逢其时。作者引导着我们,去体味老一辈设计家对于书的理解——如何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里汲取营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锻造新的形式,如何避免符号化的表现,如何用简练而有效的语汇勾画书的内涵,如何保有一种雅致的书卷之气……简而言之,是如何创造一种既非日本、又非西方,而是独具中国意味的书籍设计。
无论谈话、行文,还是小组里发帖讨论,群山先生都是谦谦君子,面对不同意见,他点到即止,从不争辩。“采葑小集”,固然是采撷封面之意,但葑菲之采,终究是自谦之辞。祝愿这些温厚、雅洁的文字和美丽的封面,行之久远,成为爱书人流连的纸上花园。
尚思伽
2015年2月
群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读”之十五:为有源头活水来 (7人喜欢)
- “旧书新读”之十三:宋江与扈三娘之“猫儿腻”浅析 (2人喜欢)
- 2024年我的读、写、发和买 (6人喜欢)
- “闲读闲钞”一:《金蔷薇(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