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解析20世纪西班牙语小说排行榜(附前15名榜单)
![]() |
摆在我面前的这份名单来自一家墨西哥站点,它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其实要比官方或学者们的评选更具有公正性和个性色彩,屏弃了门户之见和皆大欢喜的平均分配,更值得我们寻味),郑重地表明,我们对于20世纪的西班牙语小说了解得还不够细致,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注意力集中地停留在一些大作家那里,言必称博尔赫斯,要么就是把《百年孤独》看成了继《堂吉诃德》之后唯一的西班牙语巨著,这显然是极其偏执的,因此有必要给读者介绍一下那些长期以来被我们忽略的经典之作,顺便写点有关此书的花絮。
幸好,这张排行榜仅仅供奉着中长篇小说牌坊,我终于可以绕过袖珍型的小说泰斗博尔赫斯了,带着大家参观迷宫外面的世界,一样是那么精彩。
一、本土作家势单力薄
如果说,西班牙男人只会斗牛和踢球,显然是目光斜视,因为他们还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抒情诗人,比如洛尔迦、希门纳斯和阿莱克桑德雷,但是一写起小说来,就有点儿马尾巴扣豆腐,提不上了。米盖尔•乌纳穆诺被誉为上个世纪初叶该国的文化领袖,但是大多数时候流亡在外,跟画家毕加索同病相怜。从他的小说《殉教者》、《雾》和《图拉姨妈》来看,这位哲人终身都挣扎在灵魂和民族出路等大命题上,世纪经典里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然而,很遗憾,代替乌纳穆诺入选的乃是伊巴涅斯,此人在晚年为美国好莱坞撰写电影文学剧本,成了百万富翁,国内的很多读者都熟悉他的《碧血黄沙》(又译《血与沙》),但他最有特色的小说都是写地方风情的,1902年发表的《芦苇和泥塘》最终排在了第8位,比略萨的代表作《城市与狗》以及《绿房子》的排名稍微靠前。
另一位给西班牙本土小说家装门面的老作家是何塞•塞拉,他被授予1989年诺贝尔奖的理由竟然是作为“战后西班牙文艺复兴中的有影响的人物”而获奖,听起来不够硬气,或许是为了平衡起见吧,塞拉的中篇《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竟高居次席,和列为榜首的《百年孤独》形成了一种鲜明反差,看来任何评选都有人情分在里面,想想我们国内搞的那个评选吧,竟胆敢将鲁迅的《阿Q正传》排在首位,把《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落在了身后,真够幽默的。
输给那些同一语种的拉丁美洲小说(巴西讲葡萄牙语),似乎很没面子,因此这份名单的炮制者急中生智,不惜把阿莱克桑德雷的两部诗集也错当成小说给算进去了,《天堂的影子》和《毁灭与爱情》分别排在了第4和第57位,可谓是用心良苦。
只要我们回想一下犬牙交错的塞万提斯奖,就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便是西班牙耍了个花样,把奖轮流发给本土和南美的作家,既提高了自身的品位,也给本土小说壮了胆,博尔赫斯、略萨、富恩特斯、萨瓦托和奥内蒂都曾经接受过该奖抛来的绣球,也确实堪称锦上添花,但是翁布拉尔、德利维斯、罗萨莱斯和桑布拉诺等本土受益者,堂尔皇之地跟这些大师平起平坐,是否就叫滥竽充数呢。
二、爆炸文学成果丰硕
60年代,拉丁美洲涌现了一批新人新作,使得这个世界文学的灰姑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骄傲的公主。魔幻、结构、心理现实主义等流派层出不穷,就像一座高耸的金字塔,处于塔顶的始终是四位大师,这份经典的排行名单重重肯定了他们不可动摇的地位。马尔克斯有4部作品入选,分别为《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和《族长的秋天》,并且排在第1、第3等显著位置。富恩特斯更有6本小说杀进了重围,包括我们熟悉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奥拉》和《最明净的地区》,如今,这些小说都有了中文译本。美男子巴尔加斯•略萨曾被朋友戏言为可以让女读者“只要看到他的照片或本人,马上就会想到他横躺着的姿势”,特别是他竞选秘鲁总统和娶自己的姨妈胡利娅为妻、并且写成小说这两件事情,可见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排行榜里当然不能够少了他,《城市与狗》、《绿房子》和《酒吧长谈》等7部小说上榜。
相比之下,科塔萨尔早在1984年便已辞世,否则诺贝尔奖没有理由不颁发给他,这位自动流放法国的阿根廷人写了本有两种读法的奇书《跳房子》,得名由来是童年时我们都玩过的跳间游戏,晚年他支持古巴的革命,要比博尔赫斯的政治立场更坚定。排行榜收入了这位喜爱动物、拳击和爵士乐的天才所有的长篇小说,包括《中奖彩票》、《曼努埃尔记》和《62型装备武器》等。但是大师的胸襟并不一定被世人所理解,当初,该书的英文袖珍版封皮上画满了相当赤裸的女人,广告说明是这样写的:“爱情、性、狂恋、罪恶,《爆炸》的作者著。”
爆炸文学运动的底座是由萨瓦托、多诺索、奥内蒂、巴斯托斯、利马和因方特组成的第二纵队,再加上年代略早的两员大将——阿斯图里亚斯和卡彭铁尔,就给拉丁美洲文学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多半是塞万提斯奖的得主,阿斯图里亚斯还荣膺了196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排行榜不吝数量,保留了他们所有上乘的小说,例如《英雄与坟墓》、《淫秽的夜鸟》、《造船厂》、《天堂》、《总统先生》和《消逝的足迹》等,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使我们能够依稀地想见当年的那场文学轰动,佳作众多,群星荟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巴作家因方特,他既是1997年塞万提斯奖的得主,还是位著名的外交家和影评人,现已加入英国国籍。长篇小说《三只忧伤的老虎》(排行第13位)树立了因方特“语言的炼金术士”的牢固地位,成为文学界的争论话题,多诺索认为他有资格包括在“宝塔尖”中,跟马尔克斯相媲美,科塔萨尔虽然承认因方特“的确有很高的天赋”,“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文字游戏耍得最巧的作家之一”,但对他戏谑机巧的小说风格却不敢苟同。但无论如何,因方特毕竟是花果飘零的第二纵队里硕果仅存的大作家,衷心希望他的小说能够早日翻译到国内来。
三、中青一代难逃阴影
60年代的爆炸文学落潮以后,一批年纪稍轻的小说家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注重对马尔克斯等大师作品的借鉴,勇于探索新的语言技巧,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而且屡次获得重要的奖项,被称为“爆炸后的一代”,排行榜吸收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斯卡尔梅达《炽热的耐心》,是“诗情现实主义”的范本;萨多伊的《眼镜蛇》则开创了拉美分解主义小说的先河;普伊格《天使的下腹》(列第11位)则标志着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向传统叙述的复归靠拢,而他的畅销书《红唇》和墨西哥作家萨因斯的《幼兔》一样,又都是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埃切尼克的《胡利乌斯的世界》则描述了秘鲁首都利马的一位阔少逐步失去纯真天性的经过,这几位小说家,最擅长的就是语言的戏谑和多变,如同万花筒一般。
当然,前一百位的经典小说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爆炸后文学的扛鼎之作,特别是发表时间较晚的作品,就显得比较吃亏。例如尼加拉瓜副总统拉米雷斯在职期间所写的“反类型小说”《天谴》(1988年),获得了首届世界侦探文学的最高奖“哈梅特奖”,德尔•帕索的《墨西哥龙虾》也荣膺了1982年加列戈斯文学奖(南美洲最重要的小说奖,马尔克斯、略萨和富恩特斯都是此奖的得主)。此外,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等有名的电影小说也纷纷落选,这份排行榜至少还遗漏了加尔德阿萨瓦尔与加莱亚诺,他们分别是哥伦比亚和乌拉圭最负盛名的当代作家,但是仍然没有能够逃离马尔克斯和奥内蒂等文学巨匠所形成的强烈电磁场,尽管他们写出了《白痴市场》与《爱情和战争的日日夜夜》等杰出的长篇大作。
我还不能够判断这份名单是否戴着有色眼镜,因为并没有接触过某些原著。但是排名前15位的作品(见文后附录)里边有两本书是我们完全陌生的,这里倒是可以介绍一下它们的作者,阿格塔是位萨尔瓦多诗人,曾经获得过中美洲诗歌奖和1977年的“美洲之家”长篇小说奖,他发表于1980年的《Un Día En La Vida》竟然紧随着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赶超了科塔萨尔、富恩特斯和略萨的小说,挤进了排行榜的前4名。同样一鸣惊人的还有厄瓜多尔的阿多姆,这位老兄曾经是大诗人聂鲁达的秘书,拿过好几次诗歌奖,而他出版于1976年的长篇小说《马克思与裸女》幸运地入围了前十佳的行列。
四、寂寞先驱浮出水面
也许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一举震惊世界之前,我们只能把拉丁美洲跟甘蔗林、狂欢节、桑巴舞、足球和病榻雄狮卡斯特罗等联系在一块。半个多世纪以前,在这片沉睡的贫穷大陆上写作的小说家们无疑是值得钦佩的,没有他们的厚积薄发和孜孜不倦地求索,后来的“文学爆炸”顶多是“轰”的一声巨响,便在弥漫的烟雾中消散了,影响力也就难以持续不衰。
在这一点上,排行榜做得不坏,让我们先来记住阿根廷的几本好书:阿尔特的《七个疯子》,让人遥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萨雷斯的幻想小说《莫雷尔的发明》,则由博尔赫斯作序,这位寂寞了大半生的老作家直到1980年才获得塞万提斯奖。马列亚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他的长篇小说《寂静的海湾》、《绿的总要凋谢》和《十一月的节日》都入选了这份经典名单。吉尔德拉斯的代表作《唐塞贡多•松布拉》(1923年)则美化了骠烈的高乔人,受到了史诗《马丁•菲耶罗》的显著影响。种种情况都足以表明,谁要再把博尔赫斯跟阿根廷文学简单地划上等号,那无异于盲人摸象,不识大体。
同样,秘鲁也不是仅有略萨一个大作家,阿莱格里亚的《金蛇》和《广漠的世界》(1941年)都堪称土著小说的传世经典,后者曾经在美国举办的拉丁美洲小说竞赛当中获得第一名,讲述了丧失家园的印第安人的凄惨命运,作家本人也在监狱、流亡国外、反抗黑暗统治等恶劣环境下度过了毕生光阴。阿格达斯同样也是命途多舛,最后因为失眠症而自杀,他的代表作《深沉的河流》(排名第22位)以一个白人少年的眼光来看待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带有一定的自传成分。
这群寂寞的先驱者,最受国内读者推崇的当属“农村题材的小说大师”——胡安•鲁尔福,他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旧译《人鬼之间》),对于《百年孤独》的诞生有着催进的意义,当时马尔克斯正在墨西哥城从事他的电影编剧,鲁尔福小说的魔幻特征使他钦佩不已,甚至能够倒背如流,并且指出每个故事发生在哪一页。对此,马尔克斯认为“发现胡安•鲁尔福,就像发现弗朗茨•卡夫卡一样,无疑将是我记忆中的重要篇章”。
五、女性小说备受关注
与英美等世纪经典评选忽略女性文学的做法截然相反,这张西班牙语小说排行榜尽可能地网罗了20世纪最出色的女作家,并不因为作品的通俗畅销而否定这个作家的小说史地位。例如智利女作家阿连德时常遭到严肃文学圈的奚落冷遇,但是排行榜却一口气收录了这位“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多部作品,1987年问世的《夏娃•鲁娜》(第23位)甚至排在了多诺索的前面,要知道,多诺索乃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智利小说家,知名度仅次于诗人聂鲁达。某一方面,阿连德的得宠也离不开她的特殊身份:前智利总统阿连德的侄女,多年流亡在外。邦巴尔是另一位入选两部作品的智利女作家,她的后半生是在美国度过的,作品明显受到了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响,排行榜选入了她的《最后一场雾》和《穿裹尸衣服的女人》。邻国阿根廷也有一位女作家(布尔里奇,Bullrich)入围,而萨尔瓦多的女诗人阿莱格里娅凭借1982年发表的《Album Familiar》载入名册。
入选作品最多的女作家是原籍波兰的墨西哥记者波尼亚托夫斯卡(Elena Poniatowska),其小说多半具有新闻报道的色彩,让人想起美国的“非虚构小说”。她的入选小说依次为《亲爱的迭戈,姬拉在拥抱你》、《特拉特洛尔科之夜》和《直到我看不见你,我的耶稣》。
而获选小说当中名次最靠前的又是另一位墨西哥女作家——埃斯基维尔( Laura Esquivel),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恰似水之于巧克力》(1989年,排名第20位)开创了所谓的厨房文学,12个章节采用了12道菜谱的叙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该作品有点像《挪威的森林》,弥漫着一股淡雅感伤的故事氛围,90年代初搬上银幕后,很快就创造了拉丁美洲最高的票房收入,发行已逾两百万册。
附录:排名前15位的西班牙语小说经典
1、1967,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1942, 西班牙,何塞•塞拉《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
3、1985,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4、1944, 西班牙,阿莱克桑德雷《天堂的影子》
5、1980, 萨尔瓦多,阿格塔《Un Día En La Vida》(国内尚未译介)
6、1963,阿根廷,科塔萨尔《 跳房子》
7、1962,墨西哥,富恩特斯《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8、1902,西班牙,伊巴涅斯《芦苇和泥塘》
9、1963,秘鲁/西班牙,略萨《 城市与狗》
10、1976 ,厄瓜多尔,阿多姆《马克思与裸女》
11、1979 ,阿根廷,普伊格《天使的下腹》
12、1946,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
13、1967, 古巴,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
14、1967,秘鲁, 略萨《绿房子》
15、1940,阿根廷,马列亚《寂静的海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