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故事(一)
————家里人的一生,如今当做故事讲给我听,我将其叙述的记录下来,将来留给孩子别忘了传家————
盆子里的火正旺,他们停了麻将围坐在一起聊天,院子里都是我的侄子侄女们在烤烧烤闹着玩儿,今年除了几挂火炮并没有多买其他烟花,所以难免有些冷清,少了些过年的氛围。
大爹和爸爸相差十岁,可是看起来比爸爸老了不少,一双手沟壑如干枯的田埂,拉着我话家常。可能因为每年话题的重复,我看了看老房子,随口问道:“这房子什么时候建的啊?”
“民国吧。”
我一听,有点意外,爸爸也说,他少时读书常年在外,对家里的事儿并不知道多少。加上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大爹年老,若不是我随口问,估计这座上了历史的房子 ,在他们那一代结束的时候,也将葬于深山。
听我大爹说,原本啊这房子是不属于他的。是文革之后斗地主,抓阄抓的。
说到这个,故事就长了。
我们的祖上听说一并不是这儿的,祖籍在银山(音译),记得爷爷死之前还说要回去寻根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也不得而终。
当年是逃荒,我太爷爷挑着扁担,用两个框,一边挑着爷爷,一边挑着幺爷爷来到了如今的老家。
身无长物,太爷爷除了太奶奶和两个孩子之外,全家的财产只有那根扁担和两个竹编箩筐。为了生计,太爷爷在地主家打短工。奶奶做些缝补活计。总算有了茅屋为家,那时候爷爷也才十三四岁,幺爷爷才两三岁多,一贫如洗但是勤奋且努力的活着,也算能勉强度日。
可是好景不长,太爷爷好像生了什么病,不治身亡。撇下了太奶奶孤儿寡母。
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失去之后,爷爷被拉了壮丁。
大爹说起这些的时候,有点感慨的说道,当初川军出去。死伤不少,被拉去的壮丁鲜有活着回来的。
可是爷爷才年十四,太奶奶在家里哭,邻居就给她出主意,让他带上一只鸡去求求保长。可是到了保长家保长也没办法,说拉壮丁的那个人,是当年爷爷当短工有个几面之缘。由着这点交情,奶奶上了镇上找到了他,当时就跪下了。那人的名字我忘记了,不过是个好人,听了奶奶的情况十分动容。就说老人家,你去外面等着,一会儿我就让人把你儿子放出来。
那人果然不一会儿就把爷爷放了出来,娘俩赶着月色回到了家,心有余悸。
我惦记着问:那只鸡呢??那个人收了么??
我爹可能也是第一次听这么久远的故事,笑我小家子气现在只惦记着鸡。我说那不一样,那只鸡说不定是我太奶奶家唯一的家禽了。肯定是舍不得吃的,留着下蛋生小鸡用,家里那么穷,鸡蛋肯定也是舍不得吃的,肯定都换了钱,补贴家用了。
隔了几年,爷爷差不多十九岁了,再一次被拉了壮丁。
大爹说到这儿有点不忿,说就是那个保长,想让太奶奶把爷爷过继给他当长工。
大爹说,自从你太奶奶那一代,就说了,家里不论再穷,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必须跟着自己。穷没关系,关键在自己勤劳。他们吃了太多的苦,留下来的,都是用血用汗水挣来的一点人生经验。
爷爷第二次被拉了壮丁,这一次就并非上一次那么幸运,加上前方战事吃紧,在村子里拉了壮丁连夜就被运往了城里。
在途中,爷爷摘了一种草,是个土名字,我也记不太清了。这种草吃不得,是有毒的,碾碎了用来擦身体,只要一喝热水就会肿胀发红,不成人样。
果然,到了城里一喝热水就发作了。城里的医生找不到病根,又看着肿胀得十分可怕,以为是什么传染病,又怕传染给战士,就把爷爷关在监狱里。
监狱里送饭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大嫂,看我爷爷可怜,每次送饭爷爷都与她闲聊几句,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爷爷本来想让大嫂替他往家里报信,可是说不出个究竟家究竟在哪儿,对城里又不熟悉,战事吃紧,监狱发放的吃的越来越少,有时只有一顿。不得已,爷爷托大嫂当了头上的巾,身上的褂子和外衣,换来了几捆莴笋,每天发米汤的时候就和着菜吃,勉强果腹。
渐渐地爷爷身体好了,监狱里也不养闲人,就让他跟着大嫂一起买菜,挑菜给监狱。眼看着冬天来了,爷爷还是只穿了无袖单衣,一双布鞋早就见了大脚趾。大嫂见他可怜,就说给他补补,我爷爷想起还在家里的奶奶,噗通就跪下来了,说想回家。
大嫂有个老爹,一听十分动容,问爷爷知不知道路,爷爷摇头,然后问城里可有亲戚,也摇头。老人家给了他不穿的旧衣服和一个银元,说:你在我家藏几天,我帮你打听打听。
爷爷在那人家里躲了大半个月,有一天上街,遇见了一个同乡,是镇上卖纸糊斗篷的,爷爷辞别了大嫂,帮同乡挑担子,走了两天一夜,总算回到了家。
太奶奶看见爷爷悄悄回来了,又惊又喜。母子三人免不得又要哭一场。
一回到家,太奶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搬房子。觉得是当初不把爷爷过继给保长,所以这个保长使坏。三番四次让爷爷抓了壮丁。但是若搬了家,到了另一个队上,就不归他管了。一二次都有好心人,难免第三次会有这么好的运气。
所以太奶奶带着两个孩子,从山上搬到了山腰的三坪一队。也就是我们现在回去的老家。
太奶奶那时候并非多老,可是却时常担心哪一天如果自己突然如太爷爷般去了,家里的这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就托人说媒,想让爷爷成家,开枝散叶。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根本没人愿意嫁给他,最后勉强说到了奶奶。
奶奶的一生,我也是从只言片语中知道的,我印象中,奶奶是个很善良的人,裹着小脚,个子很矮,从未与人争吵红过脸,也未曾敢大声说过一句话。我姐姐以前说过奶奶是童养媳,我一直以为是爷爷的童养媳,还想着他们家那么穷怎么还养得起啊。
今年我才知道,原来奶奶是别人家的童养媳,在第一次爷爷被抓壮丁的时候,他原本该嫁的那个人也被拉了壮丁,可是运气没有爷爷好,死了。所以那家人也不想要她,把他转嫁给了爷爷。
成了家,第二年又有了孩子,有了新生命的出生给这个家里带来了些祥和的意思。可是同年,幺爷爷响应号召,当兵去了。
奶奶,爷爷,大爹,太奶奶,在搭建的茅草屋里度过了三四年。在幺爷爷当兵回来下放粮站,家里总算不愁吃了,太奶奶却病入膏肓,与世长存了,老人家吃了一辈子的苦,就连合家欢乐都带着些心酸。
盆子里的火正旺,他们停了麻将围坐在一起聊天,院子里都是我的侄子侄女们在烤烧烤闹着玩儿,今年除了几挂火炮并没有多买其他烟花,所以难免有些冷清,少了些过年的氛围。
大爹和爸爸相差十岁,可是看起来比爸爸老了不少,一双手沟壑如干枯的田埂,拉着我话家常。可能因为每年话题的重复,我看了看老房子,随口问道:“这房子什么时候建的啊?”
“民国吧。”
我一听,有点意外,爸爸也说,他少时读书常年在外,对家里的事儿并不知道多少。加上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大爹年老,若不是我随口问,估计这座上了历史的房子 ,在他们那一代结束的时候,也将葬于深山。
听我大爹说,原本啊这房子是不属于他的。是文革之后斗地主,抓阄抓的。
说到这个,故事就长了。
我们的祖上听说一并不是这儿的,祖籍在银山(音译),记得爷爷死之前还说要回去寻根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也不得而终。
当年是逃荒,我太爷爷挑着扁担,用两个框,一边挑着爷爷,一边挑着幺爷爷来到了如今的老家。
身无长物,太爷爷除了太奶奶和两个孩子之外,全家的财产只有那根扁担和两个竹编箩筐。为了生计,太爷爷在地主家打短工。奶奶做些缝补活计。总算有了茅屋为家,那时候爷爷也才十三四岁,幺爷爷才两三岁多,一贫如洗但是勤奋且努力的活着,也算能勉强度日。
可是好景不长,太爷爷好像生了什么病,不治身亡。撇下了太奶奶孤儿寡母。
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失去之后,爷爷被拉了壮丁。
大爹说起这些的时候,有点感慨的说道,当初川军出去。死伤不少,被拉去的壮丁鲜有活着回来的。
可是爷爷才年十四,太奶奶在家里哭,邻居就给她出主意,让他带上一只鸡去求求保长。可是到了保长家保长也没办法,说拉壮丁的那个人,是当年爷爷当短工有个几面之缘。由着这点交情,奶奶上了镇上找到了他,当时就跪下了。那人的名字我忘记了,不过是个好人,听了奶奶的情况十分动容。就说老人家,你去外面等着,一会儿我就让人把你儿子放出来。
那人果然不一会儿就把爷爷放了出来,娘俩赶着月色回到了家,心有余悸。
我惦记着问:那只鸡呢??那个人收了么??
我爹可能也是第一次听这么久远的故事,笑我小家子气现在只惦记着鸡。我说那不一样,那只鸡说不定是我太奶奶家唯一的家禽了。肯定是舍不得吃的,留着下蛋生小鸡用,家里那么穷,鸡蛋肯定也是舍不得吃的,肯定都换了钱,补贴家用了。
隔了几年,爷爷差不多十九岁了,再一次被拉了壮丁。
大爹说到这儿有点不忿,说就是那个保长,想让太奶奶把爷爷过继给他当长工。
大爹说,自从你太奶奶那一代,就说了,家里不论再穷,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必须跟着自己。穷没关系,关键在自己勤劳。他们吃了太多的苦,留下来的,都是用血用汗水挣来的一点人生经验。
爷爷第二次被拉了壮丁,这一次就并非上一次那么幸运,加上前方战事吃紧,在村子里拉了壮丁连夜就被运往了城里。
在途中,爷爷摘了一种草,是个土名字,我也记不太清了。这种草吃不得,是有毒的,碾碎了用来擦身体,只要一喝热水就会肿胀发红,不成人样。
果然,到了城里一喝热水就发作了。城里的医生找不到病根,又看着肿胀得十分可怕,以为是什么传染病,又怕传染给战士,就把爷爷关在监狱里。
监狱里送饭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大嫂,看我爷爷可怜,每次送饭爷爷都与她闲聊几句,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爷爷本来想让大嫂替他往家里报信,可是说不出个究竟家究竟在哪儿,对城里又不熟悉,战事吃紧,监狱发放的吃的越来越少,有时只有一顿。不得已,爷爷托大嫂当了头上的巾,身上的褂子和外衣,换来了几捆莴笋,每天发米汤的时候就和着菜吃,勉强果腹。
渐渐地爷爷身体好了,监狱里也不养闲人,就让他跟着大嫂一起买菜,挑菜给监狱。眼看着冬天来了,爷爷还是只穿了无袖单衣,一双布鞋早就见了大脚趾。大嫂见他可怜,就说给他补补,我爷爷想起还在家里的奶奶,噗通就跪下来了,说想回家。
大嫂有个老爹,一听十分动容,问爷爷知不知道路,爷爷摇头,然后问城里可有亲戚,也摇头。老人家给了他不穿的旧衣服和一个银元,说:你在我家藏几天,我帮你打听打听。
爷爷在那人家里躲了大半个月,有一天上街,遇见了一个同乡,是镇上卖纸糊斗篷的,爷爷辞别了大嫂,帮同乡挑担子,走了两天一夜,总算回到了家。
太奶奶看见爷爷悄悄回来了,又惊又喜。母子三人免不得又要哭一场。
一回到家,太奶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搬房子。觉得是当初不把爷爷过继给保长,所以这个保长使坏。三番四次让爷爷抓了壮丁。但是若搬了家,到了另一个队上,就不归他管了。一二次都有好心人,难免第三次会有这么好的运气。
所以太奶奶带着两个孩子,从山上搬到了山腰的三坪一队。也就是我们现在回去的老家。
太奶奶那时候并非多老,可是却时常担心哪一天如果自己突然如太爷爷般去了,家里的这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就托人说媒,想让爷爷成家,开枝散叶。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根本没人愿意嫁给他,最后勉强说到了奶奶。
奶奶的一生,我也是从只言片语中知道的,我印象中,奶奶是个很善良的人,裹着小脚,个子很矮,从未与人争吵红过脸,也未曾敢大声说过一句话。我姐姐以前说过奶奶是童养媳,我一直以为是爷爷的童养媳,还想着他们家那么穷怎么还养得起啊。
今年我才知道,原来奶奶是别人家的童养媳,在第一次爷爷被抓壮丁的时候,他原本该嫁的那个人也被拉了壮丁,可是运气没有爷爷好,死了。所以那家人也不想要她,把他转嫁给了爷爷。
成了家,第二年又有了孩子,有了新生命的出生给这个家里带来了些祥和的意思。可是同年,幺爷爷响应号召,当兵去了。
奶奶,爷爷,大爹,太奶奶,在搭建的茅草屋里度过了三四年。在幺爷爷当兵回来下放粮站,家里总算不愁吃了,太奶奶却病入膏肓,与世长存了,老人家吃了一辈子的苦,就连合家欢乐都带着些心酸。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