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由“东安堡的记忆”所想到的
城市化,是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进行着的,是在已有的或陈旧,或褪色的旧城的基础上实现改造的城市化。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新兴的高楼大厦,炫彩的霓虹,便捷的现代生活和外表或许破旧,但内涵依旧深刻的城市老旧建筑之间,做出选择。应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城市化的浪潮必将席卷中国大地,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一概地将那些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光,保留着一段岁月的痕迹,收藏着一代人无限美好记忆的古旧建筑从地面上抹去?我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不过我们可以看看,隔着台湾海峡,在海那边的同胞们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迪和收获。
“尽管这些区域已经老旧杂乱不堪,这几年台湾都市的更新也在不断进行,本来是公有地的眷村在不久后都将消失,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将集体消失,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将消亡,但因为眷村已经成为台湾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是一个特殊的地景,所以在目前快速的都市发展之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保护这样的聚落。比如说,处于台北市最精华地段的信义计划区101大厦旁边的四四南村,这原本是当初在青岛的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及眷户们居住的区域,前几年正为了这个地方是否要重建,吵得热火朝天,后来转念一想,很多回忆是钱赚得再多都找不回来的,就决定留在这里。
现在台湾许多县、市,都有意保留一些特定的眷村,用眷村文化园区的名义,以博物馆的方式展出,与原建物并未变动,连围墙也都还保留着。毕竟这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成立这些园区,就是希望不管是过去的眷村子弟,或从来不曾有机会进入眷村的一般民众,都能感受一下曾经的眷村故事,回味眷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读这段的时候,其实也是感慨良多,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廖信忠曾经多次提到“眷村”——这个里面居住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仍然保留着对海峡另一端最真挚的热爱的“外省人”的地方。【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年底的时候,北影12级毕业生的汇演话剧《宝岛一村》,不过很遗憾的是当时一直在忙晚会的事情,加上一直没找到人和我一起去看所以最后很遗憾的错过了。】让我感慨的不是里面所居住的人,虽然自己也被这些“外省人”在台湾的故事感动过,但是真正引起共鸣的是眷村这种居住形式。
小时候,在梅列长大的小孩应该都知道位于供电局背后,东安新村里头那个本地人的聚居地——东安堡。虽然叫堡,但并不是类似永安的安贞堡,永定土楼那类真正的封闭式的建筑,东安堡其实只是一个外部有围墙,里头杂乱地居住着很多梅列区本地魏姓居民的城中村。
围墙内,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互通的,因为本身都是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族群的人,所以这本身并不足为奇。在外围的部分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层建筑,红砖或者黄土筑造的房子,红色的砖瓦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瓦片顶上的时候还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尤其是在夏日的雨夜,伴着那样的声响入睡,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在这些传统的建筑中,尽管本身的面积不大,但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类似前厅的地方,前厅里正对着大门的地方,有一个供奉着神明的台子,上面供奉的神明各有不同【其实是我记得不太清了】,有的是传统的财神爷,寿星公,或者弥勒佛,观自在菩萨这一类,还有的是我们本地人供奉的太保公,而在台下,自然就是土地公公的地盘,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回老家祭祖,都是台上的神明三支香,台下的土地公公三支香,灶神爷三支香【在厨房里】。【关于太保公,小时候总是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一只手总是摆着一个“剪刀手”的姿势,后来经别人解释,才知道意思是还有两个小妖没有抓到。我们本地人每年大年初三的时候迎菩萨的说法,这里的菩萨其实就是太保公,而在我小时候的我认为,迎菩萨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还有两只小妖没有被抓到吧。】对神明的信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迷信,但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时候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寄托和祈求。
前厅的背后,一般就是一家人正常生活起居的地方,有灶台的地方就是厨房,因为液化气和煤气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所以用的还是柴火灶,柴火灶上的锅往往都是大得吓人的大号锅,换做是现代人,一般都很难驾驭,但是这样的锅炒出来的菜,味道还是想到可口的,至少在记忆里是这样的。在灶台之上,一般都是供奉灶神爷的台子,这也可以看做是当地人对神明的信奉的又一例证。而在灶台旁边通常都摆放着饭桌,由于空间的限制,当时的厨房都兼具着饭厅的功能。除了有灶台的厨房外,剩下的便是供人生活起居的房间了。
通过连接这这些红砖房的小径,便来到了东安堡的中心。中心是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小空地,每到逢年过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活动往往就在这里进行,那时候基本上附近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好不热闹。而围绕着小广场的,是一批当地人自己盖的小“高层”建筑,这里的高层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最多也就五层,除了一层的前厅的灶台房和楼顶的房间用于房主自己的生活外,其它层楼的房间都租给在附件第二塑料厂,立丰印染厂等一些工厂的外地打工仔居住,这在后来也渐渐给原本都是本地人居住的东安堡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所谓建筑,只是钢筋水泥,红砖黄土的混合体而已,而我们之所以会寄情于这些建筑的原因,在于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把自己不长的岁月中的一段留在了这里,而对于很多在东安堡长大的人来说,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把所有童年的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而我虽然不是在这里长大,但是因为大姑居住在这里的原因【我大姑丈是魏姓本地人】,小时候常常到大姑家找哥哥姐姐玩,对于这个地方也是有记忆,有经历,有感情的。记忆中,还被人大姑抱在手上的时候,就有一段特别深刻的记忆——被大姑抱着来到猪圈边看猪,当时尚处年幼的时期,对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看着那一头头白白胖胖的猪争先恐后的挤在食槽那里抢食的样子,顿觉欢乐,所以当时在大姑的手上“手舞足蹈”,险些掉下猪圈。后来长大一点,可以自己走路,便开始在那个空旷的小空地上和当时比我大一点的哥哥姐姐做起了游戏。抓迷藏,跑跑抓,丢手绢,可以说只要是需要人多的,可以奔奔跳跳的游戏我们都玩过。而且那个时候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孩骨子里都有一股野性,同时由于父母也比较能够放得开,我们当时在做游戏的时候,什么地方都钻,什么地方都爬,为了不被小伙伴发现,曾经有人躲的猪圈里,同此相对的是,有的人为了在捉迷藏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看到大家都躲在哪里,爬到废弃的柴火房二楼屋顶上一览究竟【还真的是靠着窗户爬上去的】,傍晚一起不知道从谁家的柴火间里偷了点地瓜,一群人躲在楼宇之间的水沟旁,用两个桩头一架,放几根柴火,做了一个简易的烤架,一群人偷偷的烤地瓜吃,那味道现在回味起来都还能感觉到口水在口中分泌。那样的日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 ,没有漫画书,但是大家在一起玩得也是真的很开心,虽然有的时候玩的衣服裤子都脏兮兮的小孩回家少不了家里人的一顿骂甚至打,但是在记忆里能有那样的一段时光,也算是一段奇妙的记忆吧。
再后来,东安堡在新城建设中,无可避免的被列为了拆除对象,对于那里的居民来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原有的住宅换取一套在拆除了东安堡之后原地起建的商品房中的一套,另一种是到丹蓉新村获得一块地,可以继续自己支配,我大姑选择了后者,我的一个小伙伴选择了前者,并随后都和家人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东安堡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是那段记忆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这些人脑海里,有的时候,故地从游,看着早已不在的东安堡旧有的小路,不免会有些感伤,虽然记忆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但是等到有一天我们老了,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又有谁还会记得在新河路南边的居民区里,曾经有一个无数本地8090后童年记忆的东安堡呢?
后记:前两天看了新京报的微信公共平台做了一期推送,叫00后的世界,推送中谈到网络对00后的影响,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比之前的一代人早了三四年,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现在很多年过不惑的6070后,和正处于奋斗期的8090后相当。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能够更早的接触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走近我们自己生活的范围以外的世界,自然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同时网络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其他媒介所不能带来的益处,应该说这是网络信息技术给00后带来的福利,但是除此之外我还是会有一点点疑虑,因为网络世界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信息固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最好的途径,应该是我们亲身的体验和经历,而不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媒介,走出家门,玩玩沙子,挖挖地洞,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手摸摸玫瑰,知道玫瑰花是带刺的,用鼻子闻一闻榴莲,知道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对那种味道嗤之以鼻,这样或许会更好。同时,我也很希望他们可以拥有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的抓迷藏,跑跑抓这样的游戏经历,这些会让他们爱上运动和奔跑,和小伙伴们结下或许可以保留一辈子的纯真友谊。当然我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强加给别人,但是我也是真心现在的小孩可以不要把生活的中心都放在电脑和网络上,毕竟,那终究只是一块虚拟的世界。
![]() |
西城区琉璃厂附近的胡同 |
“尽管这些区域已经老旧杂乱不堪,这几年台湾都市的更新也在不断进行,本来是公有地的眷村在不久后都将消失,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将集体消失,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将消亡,但因为眷村已经成为台湾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是一个特殊的地景,所以在目前快速的都市发展之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保护这样的聚落。比如说,处于台北市最精华地段的信义计划区101大厦旁边的四四南村,这原本是当初在青岛的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及眷户们居住的区域,前几年正为了这个地方是否要重建,吵得热火朝天,后来转念一想,很多回忆是钱赚得再多都找不回来的,就决定留在这里。
现在台湾许多县、市,都有意保留一些特定的眷村,用眷村文化园区的名义,以博物馆的方式展出,与原建物并未变动,连围墙也都还保留着。毕竟这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成立这些园区,就是希望不管是过去的眷村子弟,或从来不曾有机会进入眷村的一般民众,都能感受一下曾经的眷村故事,回味眷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读这段的时候,其实也是感慨良多,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廖信忠曾经多次提到“眷村”——这个里面居住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仍然保留着对海峡另一端最真挚的热爱的“外省人”的地方。【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年底的时候,北影12级毕业生的汇演话剧《宝岛一村》,不过很遗憾的是当时一直在忙晚会的事情,加上一直没找到人和我一起去看所以最后很遗憾的错过了。】让我感慨的不是里面所居住的人,虽然自己也被这些“外省人”在台湾的故事感动过,但是真正引起共鸣的是眷村这种居住形式。
![]() |
朝阳区北四环樱花节附近放风筝的老人 |
小时候,在梅列长大的小孩应该都知道位于供电局背后,东安新村里头那个本地人的聚居地——东安堡。虽然叫堡,但并不是类似永安的安贞堡,永定土楼那类真正的封闭式的建筑,东安堡其实只是一个外部有围墙,里头杂乱地居住着很多梅列区本地魏姓居民的城中村。
围墙内,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互通的,因为本身都是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族群的人,所以这本身并不足为奇。在外围的部分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层建筑,红砖或者黄土筑造的房子,红色的砖瓦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瓦片顶上的时候还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尤其是在夏日的雨夜,伴着那样的声响入睡,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在这些传统的建筑中,尽管本身的面积不大,但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类似前厅的地方,前厅里正对着大门的地方,有一个供奉着神明的台子,上面供奉的神明各有不同【其实是我记得不太清了】,有的是传统的财神爷,寿星公,或者弥勒佛,观自在菩萨这一类,还有的是我们本地人供奉的太保公,而在台下,自然就是土地公公的地盘,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回老家祭祖,都是台上的神明三支香,台下的土地公公三支香,灶神爷三支香【在厨房里】。【关于太保公,小时候总是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一只手总是摆着一个“剪刀手”的姿势,后来经别人解释,才知道意思是还有两个小妖没有抓到。我们本地人每年大年初三的时候迎菩萨的说法,这里的菩萨其实就是太保公,而在我小时候的我认为,迎菩萨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还有两只小妖没有被抓到吧。】对神明的信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迷信,但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时候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寄托和祈求。
前厅的背后,一般就是一家人正常生活起居的地方,有灶台的地方就是厨房,因为液化气和煤气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所以用的还是柴火灶,柴火灶上的锅往往都是大得吓人的大号锅,换做是现代人,一般都很难驾驭,但是这样的锅炒出来的菜,味道还是想到可口的,至少在记忆里是这样的。在灶台之上,一般都是供奉灶神爷的台子,这也可以看做是当地人对神明的信奉的又一例证。而在灶台旁边通常都摆放着饭桌,由于空间的限制,当时的厨房都兼具着饭厅的功能。除了有灶台的厨房外,剩下的便是供人生活起居的房间了。
![]() |
北三环安华桥过街天桥下一起吃“泡面”午餐的环卫工人 |
通过连接这这些红砖房的小径,便来到了东安堡的中心。中心是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小空地,每到逢年过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活动往往就在这里进行,那时候基本上附近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好不热闹。而围绕着小广场的,是一批当地人自己盖的小“高层”建筑,这里的高层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最多也就五层,除了一层的前厅的灶台房和楼顶的房间用于房主自己的生活外,其它层楼的房间都租给在附件第二塑料厂,立丰印染厂等一些工厂的外地打工仔居住,这在后来也渐渐给原本都是本地人居住的东安堡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所谓建筑,只是钢筋水泥,红砖黄土的混合体而已,而我们之所以会寄情于这些建筑的原因,在于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把自己不长的岁月中的一段留在了这里,而对于很多在东安堡长大的人来说,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把所有童年的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而我虽然不是在这里长大,但是因为大姑居住在这里的原因【我大姑丈是魏姓本地人】,小时候常常到大姑家找哥哥姐姐玩,对于这个地方也是有记忆,有经历,有感情的。记忆中,还被人大姑抱在手上的时候,就有一段特别深刻的记忆——被大姑抱着来到猪圈边看猪,当时尚处年幼的时期,对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看着那一头头白白胖胖的猪争先恐后的挤在食槽那里抢食的样子,顿觉欢乐,所以当时在大姑的手上“手舞足蹈”,险些掉下猪圈。后来长大一点,可以自己走路,便开始在那个空旷的小空地上和当时比我大一点的哥哥姐姐做起了游戏。抓迷藏,跑跑抓,丢手绢,可以说只要是需要人多的,可以奔奔跳跳的游戏我们都玩过。而且那个时候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孩骨子里都有一股野性,同时由于父母也比较能够放得开,我们当时在做游戏的时候,什么地方都钻,什么地方都爬,为了不被小伙伴发现,曾经有人躲的猪圈里,同此相对的是,有的人为了在捉迷藏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看到大家都躲在哪里,爬到废弃的柴火房二楼屋顶上一览究竟【还真的是靠着窗户爬上去的】,傍晚一起不知道从谁家的柴火间里偷了点地瓜,一群人躲在楼宇之间的水沟旁,用两个桩头一架,放几根柴火,做了一个简易的烤架,一群人偷偷的烤地瓜吃,那味道现在回味起来都还能感觉到口水在口中分泌。那样的日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 ,没有漫画书,但是大家在一起玩得也是真的很开心,虽然有的时候玩的衣服裤子都脏兮兮的小孩回家少不了家里人的一顿骂甚至打,但是在记忆里能有那样的一段时光,也算是一段奇妙的记忆吧。
![]() |
三明市梅列区东安新村64幢(笔者曾经的家)8层楼楼顶 |
再后来,东安堡在新城建设中,无可避免的被列为了拆除对象,对于那里的居民来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原有的住宅换取一套在拆除了东安堡之后原地起建的商品房中的一套,另一种是到丹蓉新村获得一块地,可以继续自己支配,我大姑选择了后者,我的一个小伙伴选择了前者,并随后都和家人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东安堡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是那段记忆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这些人脑海里,有的时候,故地从游,看着早已不在的东安堡旧有的小路,不免会有些感伤,虽然记忆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但是等到有一天我们老了,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又有谁还会记得在新河路南边的居民区里,曾经有一个无数本地8090后童年记忆的东安堡呢?
![]() |
西城区琉璃厂附近的四合院 |
后记:前两天看了新京报的微信公共平台做了一期推送,叫00后的世界,推送中谈到网络对00后的影响,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比之前的一代人早了三四年,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现在很多年过不惑的6070后,和正处于奋斗期的8090后相当。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能够更早的接触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走近我们自己生活的范围以外的世界,自然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同时网络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其他媒介所不能带来的益处,应该说这是网络信息技术给00后带来的福利,但是除此之外我还是会有一点点疑虑,因为网络世界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信息固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最好的途径,应该是我们亲身的体验和经历,而不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媒介,走出家门,玩玩沙子,挖挖地洞,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手摸摸玫瑰,知道玫瑰花是带刺的,用鼻子闻一闻榴莲,知道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对那种味道嗤之以鼻,这样或许会更好。同时,我也很希望他们可以拥有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的抓迷藏,跑跑抓这样的游戏经历,这些会让他们爱上运动和奔跑,和小伙伴们结下或许可以保留一辈子的纯真友谊。当然我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强加给别人,但是我也是真心现在的小孩可以不要把生活的中心都放在电脑和网络上,毕竟,那终究只是一块虚拟的世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