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三.2.董大酉(Doon Da Yu)
2.董大酉(Doon Da Yu) 生卒 1899.2.1~1973年 籍贯 浙江杭州 学历 清华学堂,1921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学士,1922~1924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及城市设计系,硕士,1925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美术考古博士,1926~1927年。 在青作品 湛山一路2号宋子文别墅,1930年。 国立山东大学科学馆,1932年。 其他作品 上海市唐绍仪故居,1930年。 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1933年。 上海市吴铁城住宅,1934年。 上海市市立图书馆,1934~1935年。 上海市运动场,1934~1935年。 上海市市立医院及卫生试验所,1935年。 上海市铁路管理局大厦,1935年。 上海市一二八松沪战役无名英雄墓,1935~1936年。 上海市飞机楼,1936年。 上海市博物馆,1936年。 上海市北站工程。 上海市震旦路董大酉住宅。 南京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灵谷寺),1928年(与墨菲合作)。 南京市中国银行三层住宅,1932年。 南京市中国银行分行,1933年。 南京市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及堆栈。 南京市金城银行,1946年。 南京市中央警官学校。 西安市体育场。 西安市师范学院。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及其附属医院。 天津市马场道干部俱乐部。
生平 董大酉幼年已随父亲董鸿祎游历欧洲,早早奠定了建筑审美基础,产生攻读建筑学的念头。1928年,董大酉留学回国,在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工作,经庄俊和李锦沛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后两次被推举为会长。1929年,董大酉和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苏生洋行;1930年,董大酉自办建筑师事务所。解放后,董大酉参与过多地建设,如出任北京市公共建设建筑院首席建筑师、任职于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参与筹建中国建筑学会西安分会(任理事长)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西安分会(主任委员)等等,完成了不少重要项目。
董大酉其中一个很大的成就是1928年参与主持了大上海计划。他参与的渊源可以从一位在近代中国活跃的美籍建筑师墨菲(1877~1954年)说起。1899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墨菲在纽约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1914年,他到长沙为耶鲁校友筹建的教会学校雅礼大学做规划设计,开展了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建筑创作。墨菲为很多教会学校做过规划设计,如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学院等等,还设计了花旗银行的多家分行。墨菲跟国民政府的关系良好,参与主持了1929年的首都计划。墨菲热爱中式建筑,主张保护传统建筑风貌,设计了很多优秀的中式作品。从1918年起,他的事务所就开始接受在美国毕业的华人学生。1927年,董大酉就在墨菲的纽约事务所工作过;庄俊也辅助过墨菲规划设计清华学堂,庄俊和董大酉同出师门,相互也照应有加。1928年,董大酉还跟墨菲合作设计了南京灵谷寺塔。上海政府与南京政府联合制定大上海计划,经墨菲推荐,董大酉出任总建筑顾问。大上海计划意在弘扬中华实力,建筑造型上也偏向中式传统,董大酉主持设计的市政府大厦、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卫生试验所等等建筑,也有着极其中式的外表。但是这些作品的内部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出这个时代建筑师中西包容结合的特征。战争纷乱、经济拮据,令大上海计划多次中断,至1937年中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无力再次启动,只能象征性地进行部分修缮。大上海计划对研究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参考意义。
1930年,董大酉从征集到的前三名优秀设计方案中吸收所长,综合运用,设计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市政府大厦,斗拱梁枋上皆赋予精妙绝伦的彩绘,通往市政府大厦的步级中央是仿故宫御道的沧海日出石雕图,更是磅礴大气。图书馆和博物馆则分别仿北京钟楼和鼓楼造型,两馆皆门楼高大,歇山二重檐顶,覆以黄色琉璃瓦,一西一东相呼应,非常古典,图书馆的设计手稿还保留下来了。运动场在功能上设备先进齐全,在外观上设置高大古典的门楼,完美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体育精神中。而飞机楼则是仿生学的建筑实验,高空俯瞰,飞机楼就是一架双翼机的形状,同时董大酉却在“机首”的天台设计了三层圜丘,又成了一个腾空而出的小天坛,构思上的冲击很是值得回味。
除了这些典型的传统建筑,董大酉的作品也有活泼淘气的一面,上海的唐绍仪故居充满西班牙风情;青岛的宋子文别墅葱郁小巧,三层小楼在八大关众多设计优美的别墅中不算突出,却是当时青岛仅有几座有电梯的建筑之一,内部非常豪华现代。董大酉在青岛进行了执业登记,《青岛指南》中注有办公地址是上海博物院路20号。而他在青岛的代表作品还有国立山东大学的科学馆。科学馆所处地势前低后高,设计恢宏庄重,两侧有精巧的雕花小阳台,背面的二楼延伸出来一个宽阔的圆弧平台,有小步道与后面的坡面县相连,这个局部小设计也打破了整体的沉闷,显得灵活可爱。
1935,作为一二八淞沪战役无名英雄墓创建委员会的一员,董大酉主责无名英雄墓的设计。无名英雄墓落成后,董大酉也参加了安葬致哀仪式。
董大酉自20世纪六十年代调到杭州担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顾问工程师之职后,余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杭州度过。董大酉致力于开拓发展西湖,“西湖西进”的规划最早便源于当时董大酉和建筑设计院一众建筑师共同勘察的摸索构想。
1973年,董大酉病逝于杭州。
·家族 祖母金太夫人。
外祖父钱恂(1853~1927年),字念劬,浙江归安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薛福成门生,维新派人物。钱家是当时的望族,多作旁述,略添一笔记趣。钱恂的父亲钱振常是同治十年进士,伯父钱振伦则是道光十八年进士。两位进士后回乡教书,蔡元培就是钱振常在绍兴龙门书院时的学生。
外祖母单士厘(1863~1945年),浙江萧山人,时董大酉的外曾外祖父单思溥为嘉兴教谕,在当地颇有名望。单士厘虽从小缠足,但也受到良好教育,思想开阔。29岁婚配钱恂后,单士厘以外交夫人的身份随钱恂游历日本和欧洲多国,见识更广,留下来大量的游记,其中以《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最为出名。单士厘归国时,以开化女智、促进女学为己任身体力行,可谓近代先进女性的代表人物。
舅父钱稻孙(1887~1966年),曾为民国教育部督学,清华图书馆馆长,翻译学家,通晓躲过语言。舅母包丰保,近代第一批留日女学生之一。
叔外祖父钱玄同(1887~1939.1.17),乃钱振常六十二岁时与继室周氏所生的小儿子,跟长兄钱恂年龄差距巨大。钱振常死后,钱恂和单士厘代为照顾,因此钱玄同也和钱稻孙一样,跟随到国外游学,眼界渐宽。钱玄同文学功底扎实,是近代语言学家;同时他和鲁迅等人一起师从章太炎,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倡导者之一。叔外祖母徐婠贞,古越藏书楼主人徐淑兰的孙女。堂大舅钱秉雄,孔德学校(现北京第27中)校长;堂大舅母徐幽湘是同校教师。堂三舅钱三强(1913.1~1992.6.28)和堂三舅母何泽慧(1914.3.15~2011.6.20)都是核物理学家。堂五舅钱德充。
母亲钱润辉,钱恂次女。
父亲董鸿祎(1878~1916.3),字恂士,1900、1901年并科举人,随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4年,时与其他留学生一起成立中国青年会等革命组织。从日本回国后,董鸿祎长期在教育部任职,时任清政府教育部次长,董鸿祎参与了近代教育改革的系列活动:1913年,董鸿祎出席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推动汉字拼音方案;1912年,批案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等。从董鸿祎的字号“恂士”推断,董鸿祎跟岳父岳母的关系应该不错,日本留学就是跟随岳父一家同行的。1906年,官任专门司行走的董鸿祎,和钱恂一同受清朝政府委派到南洋调研学务,带领当地华侨子弟回国学习;时得到两江总督端方等大臣的支持,由郑洪年、陈伯陶等筹办学堂接纳这批华侨子弟,这就是暨南大学的由来,后来董鸿祎还担任暨南学堂的董事。董鸿祎和钱恂还以南洋学堂的名义共同翻译了《日本法纲领》,乃我国近代行政法学的起源之一。董鸿祎还曾在1903年编辑出版了《中俄交涉史》。1916年,董鸿祎因病英年早逝。
妻卢育宝(1914~1976),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毕业,曾任上海玛利亚女校音乐教师、美国领事馆翻译。董大酉去世后,悲痛的卢育宝在1976年自杀而亡。
独子董艾生,1949年出生在南京,随董大酉回到杭州后就读于杭州二中,后在杭州电子仪表局光学仪器三厂工作。高考恢复后,董艾生考进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杭州化工局业余大学当老师;退休后,董艾生一直生活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