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泛音
古琴音乐,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宏亮如钟的散音、清越透明的泛音和优美、柔和的按滑音及其在乐曲中表现出的飘洒、幽远的特殊效果,构成了古琴音乐的特色及其丰富多变的表现力。
泛音,在乐曲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古琴曲中,尤为突出。
根据物理学原理,一条弦在振动时,不仅全弦振动,同时也在局部地(分两段、三段、四段……)振动。这种振动,由于分段不同所产生的频率也各不相同,因而发出了许多高度不同的泛音来。古琴上十三颗徽的位置,就是根据泛音的原理确定的。
(一)泛音的由来
我国最早记载琴徽的文献,是三国时期魏国嵇康的《琴赋》,该书中就有“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弦长故徽鸣”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梁朝丘明所传的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中,已用了琴上的十三个徽位。这说明至迟此时的七弦琴上已具备了十三徽。琴弦的第一徽与第十三徽上奏出的泛音,是全弦长的八分之一的振动部分发出来的声音。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对七弦琴上的泛音曾做过科学的理论说明::“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盈丈之弦,其节亦十三;盈尺之弦,其节亦十三,故琴之为十三徽。不独弦如此,金石亦然”。沈括在这里说的“泛韵”,也即泛音。他认为弦上发泛音之处便是“自然之节”。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声学用语。如果人为地稍稍改变一下“自然之节”的位置,违反了“自然之节”的规律,就演奏不出泛音来。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琴人就已认识到了泛音的规律,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七弦琴的泛音,是我国古代律学理论产生的基础。
(二)泛音的讲究
古琴泛音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泛音与空弦的关系;泛音与按音(实音)的关系;泛音与基音的关系等。
一、泛音与空弦的关系:着重是八度关系。
假设空弦音为“1”(音高相当于钢琴的中央C)那么,空弦二分之一处的泛音则“1”,比空弦音高一个八度;该弦的四分之一处的泛音则为“1”,比空弦音高两个八度;八分之一处的泛音则为“1”,比空弦音高三个八度。剩余的依此类推。
二、泛音与按音(实音)的关系:由于泛音与按音的音高规律不同,故在一条弦同一位置上的泛音与按音也不完全相同。
三、泛音与基音的关系:古琴的十三徽按纯律构成了四个八度的大三和弦之泛音列,而泛音则决定着乐音音质与音色的差异:
(1)泛音与基音之间以及各个泛音之间由于振动频率比不同,故效果也不相同:若成整数比时,音质较纯正,和谐悦耳;若成非整数比时,则音质较杂,较刺耳。
(2)泛音与基音之间的远近距离不同,其效果也不相同:泛音音高与基音距离越远,则音越纯;与基音距离越近,则音越杂。比如,定音叉所产生的泛音个数即少,而第一泛音又距基音甚远,所以接近于纯音。
(3)泛音个数的多与少,也决定着音色的不同:泛音个数越多,该音就较为丰满;而泛音个数越少时,该音则比较单调而纯净。
(三)泛音在乐(琴)曲表现中的功能
古琴泛音的演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点弦弹奏;一种是浮弦弹奏。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乐曲的要求、节奏型与泛音所在的位置等条件来确定。
点弦弹奏法:即所谓“蜻蜓点水”式的弹奏方法。其基本要领是在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轻轻点弦后迅速抬起。这种弹奏方法的关键在于除要点准徽位外,左手点弦后抬起的时间与右手拨弦的时间,几乎是在同一刹那间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清晰、透明的泛音。
浮弦弹奏法:是在节奏与速度较快、几个泛音又是在不同弦的同一徽位弹奏时,才用这种方法。由于速度与节奏变化较快,如用点弦弹奏,势必要减慢速度,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必须用浮弦弹奏。浮弦弹奏法,是左手中指(或名、食指)浮在弦上,与弦保持到最小的距离,右手滚拂,使弦振动时触及指上而产生泛音。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掌握左指与弦的距离同右手滚拂的力度相适应,才能奏出最佳泛音效果。在琴曲中,同一徽位的泛音在七条弦上做一拍演奏时,常常使用这种方法。也就是琴人们常说的“一线穿珠般的滚拂泛音”。
古琴的泛音,在乐曲表现中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手法演奏,结合不同节奏、节拍的处理,可以描绘绚丽多姿的风光与自然环境,表现多种多样的意境,抒发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刻划人们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大大丰富了古琴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泛音的被发现及其丰富的音乐实践,在古今中外的器乐史上,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够同我国的七弦琴相媲美。我国古琴的泛音,最早为琴人所发现,并有着千余年丰富的音乐实践。只要你能够精心的坐下来,随意翻一下我国历代刊传的琴谱,就不难发现:几乎在每首琴曲中,泛音都能俯拾可见。它的性格:既具备雄浑豪放的一面,又具有典雅婉约的一面,既能够写景,又可以抒情。在快速节奏配合下,它可以模拟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流水;在中速、平稳节奏的配合下,它也可以抒发欢快、明朗的情绪,表现辽阔、幽远的意境;而在慢速与舒缓节奏的配合下,则可以塑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忧伤、哀怨的感情。
泛音,在乐曲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古琴曲中,尤为突出。
根据物理学原理,一条弦在振动时,不仅全弦振动,同时也在局部地(分两段、三段、四段……)振动。这种振动,由于分段不同所产生的频率也各不相同,因而发出了许多高度不同的泛音来。古琴上十三颗徽的位置,就是根据泛音的原理确定的。
(一)泛音的由来
我国最早记载琴徽的文献,是三国时期魏国嵇康的《琴赋》,该书中就有“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弦长故徽鸣”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梁朝丘明所传的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中,已用了琴上的十三个徽位。这说明至迟此时的七弦琴上已具备了十三徽。琴弦的第一徽与第十三徽上奏出的泛音,是全弦长的八分之一的振动部分发出来的声音。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对七弦琴上的泛音曾做过科学的理论说明::“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盈丈之弦,其节亦十三;盈尺之弦,其节亦十三,故琴之为十三徽。不独弦如此,金石亦然”。沈括在这里说的“泛韵”,也即泛音。他认为弦上发泛音之处便是“自然之节”。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声学用语。如果人为地稍稍改变一下“自然之节”的位置,违反了“自然之节”的规律,就演奏不出泛音来。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琴人就已认识到了泛音的规律,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七弦琴的泛音,是我国古代律学理论产生的基础。
(二)泛音的讲究
古琴泛音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泛音与空弦的关系;泛音与按音(实音)的关系;泛音与基音的关系等。
一、泛音与空弦的关系:着重是八度关系。
假设空弦音为“1”(音高相当于钢琴的中央C)那么,空弦二分之一处的泛音则“1”,比空弦音高一个八度;该弦的四分之一处的泛音则为“1”,比空弦音高两个八度;八分之一处的泛音则为“1”,比空弦音高三个八度。剩余的依此类推。
二、泛音与按音(实音)的关系:由于泛音与按音的音高规律不同,故在一条弦同一位置上的泛音与按音也不完全相同。
三、泛音与基音的关系:古琴的十三徽按纯律构成了四个八度的大三和弦之泛音列,而泛音则决定着乐音音质与音色的差异:
(1)泛音与基音之间以及各个泛音之间由于振动频率比不同,故效果也不相同:若成整数比时,音质较纯正,和谐悦耳;若成非整数比时,则音质较杂,较刺耳。
(2)泛音与基音之间的远近距离不同,其效果也不相同:泛音音高与基音距离越远,则音越纯;与基音距离越近,则音越杂。比如,定音叉所产生的泛音个数即少,而第一泛音又距基音甚远,所以接近于纯音。
(3)泛音个数的多与少,也决定着音色的不同:泛音个数越多,该音就较为丰满;而泛音个数越少时,该音则比较单调而纯净。
(三)泛音在乐(琴)曲表现中的功能
古琴泛音的演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点弦弹奏;一种是浮弦弹奏。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乐曲的要求、节奏型与泛音所在的位置等条件来确定。
点弦弹奏法:即所谓“蜻蜓点水”式的弹奏方法。其基本要领是在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轻轻点弦后迅速抬起。这种弹奏方法的关键在于除要点准徽位外,左手点弦后抬起的时间与右手拨弦的时间,几乎是在同一刹那间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清晰、透明的泛音。
浮弦弹奏法:是在节奏与速度较快、几个泛音又是在不同弦的同一徽位弹奏时,才用这种方法。由于速度与节奏变化较快,如用点弦弹奏,势必要减慢速度,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必须用浮弦弹奏。浮弦弹奏法,是左手中指(或名、食指)浮在弦上,与弦保持到最小的距离,右手滚拂,使弦振动时触及指上而产生泛音。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掌握左指与弦的距离同右手滚拂的力度相适应,才能奏出最佳泛音效果。在琴曲中,同一徽位的泛音在七条弦上做一拍演奏时,常常使用这种方法。也就是琴人们常说的“一线穿珠般的滚拂泛音”。
古琴的泛音,在乐曲表现中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手法演奏,结合不同节奏、节拍的处理,可以描绘绚丽多姿的风光与自然环境,表现多种多样的意境,抒发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刻划人们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大大丰富了古琴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泛音的被发现及其丰富的音乐实践,在古今中外的器乐史上,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够同我国的七弦琴相媲美。我国古琴的泛音,最早为琴人所发现,并有着千余年丰富的音乐实践。只要你能够精心的坐下来,随意翻一下我国历代刊传的琴谱,就不难发现:几乎在每首琴曲中,泛音都能俯拾可见。它的性格:既具备雄浑豪放的一面,又具有典雅婉约的一面,既能够写景,又可以抒情。在快速节奏配合下,它可以模拟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流水;在中速、平稳节奏的配合下,它也可以抒发欢快、明朗的情绪,表现辽阔、幽远的意境;而在慢速与舒缓节奏的配合下,则可以塑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忧伤、哀怨的感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