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经历
这算是一篇命题作文吧。今天整理办公室里的一些资料,把以前打印的一篇文章翻看了一下《我这样考上东大和哈佛》,又看了一遍。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写成了这篇文章。
1、以前的我谈不上学习方法的,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我满30岁。
应试教育下,自己一直是懵懵懂懂的,虽然学习成绩在班上还算可以,但谈不上有多好的学习方法。唯一可以值得称道的是,在学习一些文科方面,我在理解记忆一些内容时非常有优势。那时候,周围也没有人告诉我“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怎么去实现这一点”,自己也没有看书的习惯,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总之,如同很多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样,我考上了一个本科,大学四年依然重复着高中的学习方法,没有改变。上班后,主要忙于工作,去学些什么东西?压根就没有那些想法。
2、工作的压力逼迫我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开启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30岁,走上了新的岗位,工作很忙,开始寻求解决办法。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小强升职记》和《尽管去做》是最早看的。看了之后去实践,持续几年的时间,做工作记录。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方法,对我帮助甚大。自此,走上了“爱看书”的道路。后续在精力管理、情绪管理、心理学、育儿、管理等等方面看了一些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帮助比较大。自己也经常跟周围的同事朋友宣传,要多看书。
3、看书的目标性不强。
现阶段,看书比较杂,对自己没有过多要求。能看进去就看,看不进去就放下。没有很强的目标性,比如说必须多长时间看完等等。也是经历了了一个过程,看了很多人的读书学习方法,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心得是,让自己看得进去,有收获就OK,一天看一页或者一篇文章也可以。突然对什么感兴趣了,也会买本书过来看看,也许会拉着我继续深入研究,也有可能就此放下了。
4、开始注重输出。
一直都知道,输出有助于你理解、记住你所学的内容。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后,输出的习惯并没有去刻意地要求自己。不定期会写一下日记。在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间,会给团队的人讲课,讲独立思维、讲情绪、讲管理方面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都是自己看书、实践思考来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这算是一种输出吧。2015年,定了第一个“100天行动计划”,就是每天要写一篇日记,只管写。启动很顺利,说干就开始干。坚持了一个月,下一个月由于操办了两个大型的会议活动,就没怎么写,4月份又重新捡起来。平时,经常看微信、豆瓣上的一些文章,好的文章,会及时转入EVERNOTE。转入的时候,会顺手写下自己的评语,算是一种输出。不定期对EVERNOTE里的记录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记录。总的来说,2015年在“输出”方面意识更强了一些。
5、善用零碎时间。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印象笔记中国区的负责人,她说在看娱乐片的时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她经常一边看美剧一边整理资料。受这篇文章启发,在看《天天向上》之类的节目时,手边通常有本书,或者整理一些资料。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处理了一些事情。
下班回家,坐地铁,会利用手机看一些文章或书籍。看一下,思考一下,间或记一下笔记。
遛狗的时候,会思考一些问题。
做卫生的时候,提前看几篇文章。一边做卫生,一边消化思考。
当然,利用零碎实践的前提,是精神状态比较好,大脑活跃。反之,我会纯粹的放松休息,不给自己太多的负担,让大脑彻底放空。
6、可以随时切换状态。
以前,一直很羡慕我老公,他可以上一秒钟还在睡懒觉,下一秒钟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准备写论文,没有丝毫纠结或磨磨蹭蹭再进入状态。而我呢,一放松下来就属于混日子那种,完全提不起精神状态来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看书多了,实践多了,了解到自己精力的状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精力状态比较均衡,自己知道怎么掌控。再者,慢慢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理解了“其实可以把工作当做生活,也可以把生活当做另一种形式的工作。”,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是一种体验,一种修行,要让自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尝试,去总结。这样的心态和做法,让每天充满了新鲜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有一种平静和喜悦在里面,自然能够做到切换自如了。
1、以前的我谈不上学习方法的,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我满30岁。
应试教育下,自己一直是懵懵懂懂的,虽然学习成绩在班上还算可以,但谈不上有多好的学习方法。唯一可以值得称道的是,在学习一些文科方面,我在理解记忆一些内容时非常有优势。那时候,周围也没有人告诉我“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怎么去实现这一点”,自己也没有看书的习惯,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总之,如同很多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样,我考上了一个本科,大学四年依然重复着高中的学习方法,没有改变。上班后,主要忙于工作,去学些什么东西?压根就没有那些想法。
2、工作的压力逼迫我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开启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30岁,走上了新的岗位,工作很忙,开始寻求解决办法。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小强升职记》和《尽管去做》是最早看的。看了之后去实践,持续几年的时间,做工作记录。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方法,对我帮助甚大。自此,走上了“爱看书”的道路。后续在精力管理、情绪管理、心理学、育儿、管理等等方面看了一些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帮助比较大。自己也经常跟周围的同事朋友宣传,要多看书。
3、看书的目标性不强。
现阶段,看书比较杂,对自己没有过多要求。能看进去就看,看不进去就放下。没有很强的目标性,比如说必须多长时间看完等等。也是经历了了一个过程,看了很多人的读书学习方法,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心得是,让自己看得进去,有收获就OK,一天看一页或者一篇文章也可以。突然对什么感兴趣了,也会买本书过来看看,也许会拉着我继续深入研究,也有可能就此放下了。
4、开始注重输出。
一直都知道,输出有助于你理解、记住你所学的内容。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后,输出的习惯并没有去刻意地要求自己。不定期会写一下日记。在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间,会给团队的人讲课,讲独立思维、讲情绪、讲管理方面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都是自己看书、实践思考来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这算是一种输出吧。2015年,定了第一个“100天行动计划”,就是每天要写一篇日记,只管写。启动很顺利,说干就开始干。坚持了一个月,下一个月由于操办了两个大型的会议活动,就没怎么写,4月份又重新捡起来。平时,经常看微信、豆瓣上的一些文章,好的文章,会及时转入EVERNOTE。转入的时候,会顺手写下自己的评语,算是一种输出。不定期对EVERNOTE里的记录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记录。总的来说,2015年在“输出”方面意识更强了一些。
5、善用零碎时间。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印象笔记中国区的负责人,她说在看娱乐片的时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她经常一边看美剧一边整理资料。受这篇文章启发,在看《天天向上》之类的节目时,手边通常有本书,或者整理一些资料。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处理了一些事情。
下班回家,坐地铁,会利用手机看一些文章或书籍。看一下,思考一下,间或记一下笔记。
遛狗的时候,会思考一些问题。
做卫生的时候,提前看几篇文章。一边做卫生,一边消化思考。
当然,利用零碎实践的前提,是精神状态比较好,大脑活跃。反之,我会纯粹的放松休息,不给自己太多的负担,让大脑彻底放空。
6、可以随时切换状态。
以前,一直很羡慕我老公,他可以上一秒钟还在睡懒觉,下一秒钟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准备写论文,没有丝毫纠结或磨磨蹭蹭再进入状态。而我呢,一放松下来就属于混日子那种,完全提不起精神状态来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看书多了,实践多了,了解到自己精力的状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精力状态比较均衡,自己知道怎么掌控。再者,慢慢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理解了“其实可以把工作当做生活,也可以把生活当做另一种形式的工作。”,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是一种体验,一种修行,要让自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尝试,去总结。这样的心态和做法,让每天充满了新鲜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有一种平静和喜悦在里面,自然能够做到切换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