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拖延症的阶段心得分享
![]() |
文/小愚先声
上班的时间越长,拖延症的情况就越严重,这个问题心知肚明,但一直改变不了,内心非常受打击。我知道这个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改掉,于是制定了一个计划,希望先从某一个方面去改善一点,再慢慢去改变我对其他事情的拖延情况。
这个计划就是开设了一个新的个人公众号:愚感,每周坚持更新。
一开始,每周更新三篇,分别是:周二观后感(电影)、周四读后感(阅读)、周六听后感(中国好歌曲)。后来中国好歌曲节目结束了,听后感就暂停了,每周只剩下周二的观后感和周五的读后感。
周日的时候,不定期会发一个我自己弹吉他的视频,目前为止一共发了两次:
一次是《忘忧草》,一把吉他弹唱。
点击可观看视频:《忘忧草》
什么?唱的不好?娱乐而已,干嘛那么认真,哼……
一次是《rolling in the deep》,同样是一把吉他,但是录了很多轨,算是一次不太一样的翻唱。
点击可观看视频:《rolling in the deep》
什么?发音不标准?表情木讷?我乐意,管着吗?哼……
从三月初开始这个公众号以来,到现在更新了将近二十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自己写的,虽然文章质量不算特别高,但是我自己却从这个计划中得到了很多明显的改变。
1、养成了一个写作习惯。
因为每周二和周五要定时发布文章,即便是在清明节回老家的时候,我也坚持在IPAD里写完再传到网上,但是从没有【为了准时发送而提前写好文章】这样的行为,通常都是在更新的当天或前一天才写。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自己定时定点完成目标的习惯,如果提前写好文章存放起来,就丧失了这个意义。
2、每周能固定观影和读书。
以前总有一些借口为自己没有看电影和看书开拓,“最近实在太忙啦”、“又加班又出差”、“改天再看吧”,这些借口只要出现一次,就会频繁的出现。因此,这个公众号就相当于一个监督自己的新朋友,它提醒我每天都应该做些什么,把任务分摊开,不要临时抱佛脚。
3、提升了构思与写作速度。
刚开始的时候,写一篇文章要憋半天,还经常会遇到【一旦卡住,半天找不到下一句】的尴尬情况。随着写作频率的提高,我对于每篇文章的构思速度和写作速度也相应提高了,其实就是找到了一点方法。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要找一个比较新鲜的角度去写观后感,就必须要放弃那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放弃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当你找到了某一个点,再把它放大,它就是一篇有新意的读后感。或许它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能给人留下一个不一样的印象,因为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了这部电影。
写读后感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多数人写这样的文章,都喜欢站在一个全局观的角度,谈论自己对整部作品的感受。这样做当然是对的,但是会很难,尤其是遇到一些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之类的书籍,它的内容往往涵盖了很多方面,要从整体上去评论一本书,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深厚的知识储备。
对于多数像我一样没有这些综合能力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么做不仅费力,而且不讨好,既说不到要点上,还暴露自己短板。因此我的方法就是选择书中的某一个自己最深有体会的观点,由它作为文章核心而展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言之有物、有趣,内容也与其他读后感不一样。
这也是我始终不承认自己写的“影评”、“书评”的原因,因为我没有那么深厚的积淀,写不出那么专业的评价,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去谈一谈某部电影、某本书带给我的一些启发,并把这些启发分享给愿意看的朋友。
我会坚持继续更新这个公众号,如果你也想改掉拖延症,建议你也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跑步、健身、书法、练琴、画画、写作……就算不能一下子全部戒掉拖延症,至少可以从某一方面入手,战胜自己。
期待你的好消息,也欢迎关注——【愚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