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美食志之烤串回忆录
![]() |
如果要选一种最爱的江湖美食,对我而言非烤串莫属。
我和烤串的纠缠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那时我刚从小镇转学到一个小城市,每天中午,学校门口有个阿姨会准时支起炉子卖烤串,而我们学校的大小学生就是她最忠实的顾客。彼时烤串一毛钱一串,一到中午,三五个小伙伴就会结伴跑去,用仅有的零花钱买上五串十串解解馋。
那时候,觉得烤肉串真的是很帅气的事情呢~竹签上串着一小条新鲜的牛里脊肉(是的,我小时候吃的都是牛肉串),一把均匀摊开在通红的炭火上,油刷沾满豆油正反面一刷,“滋啦”一声,肉香混着油香便开始四散飘逸。然后就是撒调料,阿姨总是用手捏一小撮盐,随意一撒,便均匀的散布在肉片上,然后再用同样的动作撒一撮胡椒香草混合的调味粉。这时候,通常还要补刷一遍油,以免肉被烤干。剩下就是交给时间,待肉串全熟,汁水丰盈的时候,最后再撒上孜然粒和芝麻,一把香喷喷的烤肉串就完成了。
小伙伴们总是带着急切地眼神接过来,三两口便消灭掉,就连竹签上残留的肉汁也不放过,总要舔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人小鬼大的我喜欢和阿姨攀谈。比如问串串的肉是什么部位啊?比如为什么竹签放在火上烤不会断?一来二去,就和阿姨熟悉起来。熟悉到,某次由于准备的肉串即将卖光,她居然把摊位丢给了只有十来岁的我,自己回家拿肉串去了。
阿姨来回路上差不多要半小时,在她授权下,这段时间内,如果有主顾,我可以代烤肉串。那是我人生仅有的一次卖烤串经历,从没下过厨的我既兴奋又紧张,虽然个头没比烤炉高上多少,但靠着平时的耳濡目染,也像模像样地烤出了几把。没有烤焦,没有起火,据同校的小主顾反馈,味道还不错。
后来,阿姨离开了小学门口,改到每晚于某十字路口设摊。我便忠诚地跟过去,经常在夜晚走上半里路,吃上几把烤串,寒暑不变。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某一天她却从那个十字路口消失了。虽然相熟如此,但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姓甚名谁,也无从寻觅。直到我上了大学,才辗转知道,原来她儿子大学毕业了,不再需要她辛苦赚钱,于是她便果断地放弃了这份虽然收入丰厚,但极其辛苦的营生。要知道,为了一个晚上的生意,她可是常年每天五点不到就起来进货,串肉,备料,晚上一烤就到后半夜。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又有几个人吃得了这份辛苦呢?
失去了这位阿姨的烤串,我的嘴巴只能另觅出处。在尝试了很多家后,最后我锁定了新家附近的一个烧烤店。店主是一对夫妻,有一个女儿还在读书。在这里,除了常规的烤串外,我还爱上了另一种吃法——生肉串,这可能是东北烧烤里特有的一个品种了。因为是生食,肉的选择极其挑剔,必须是最嫩的牛里脊肉,切又薄又窄的小条穿成串。吃的时候,必须先用大量白醋杀菌打底,然后再刷上自家做的辣椒酱调味,最后撒上孜然调味粉。吃进嘴里,既有烤串风味,又比熟串鲜嫩多汁,别提多美了。后来吃过一些生食牛肉,只有韩式的凉拌生牛肉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不过尔尔。
这家店从大学吃到毕业,后来到了南方,每年回家也都必去店里报道。可就在几年前,这家店也关了。理由和那个阿姨一模一样:孩子毕业了,不需要赚这么辛苦的钱了。自此,回到老家总觉空空荡荡,因为再没有相熟的味道在那里等着我。
毕业后,去过一些别的城市,对烤串的认识也从东北走向了全国。烧烤其实很像麻将,几乎成了国民小吃,全国各地都自己的专属味道。西安的馕坑烤肉,肉块大,汁水丰盈,吃起来极其过瘾。四川的烤串个头虽然不惊艳,但招牌麻辣调味,味道巴适得紧。正宗的新疆肉串虽然尚未尝过,但在新疆饭馆里吃过的烤羊肉串,羊味十足不膻不腻,令人回味。
反倒是定居的杭州,我始终没有找到可以留守的味道。万塘路的威武烧烤尚可,却没有一去再去的念想;众口相传的凤凰寺吃过一次,也觉得不过尔尔;工大后门的新凯旋店大年头多,但味道着实一般;还有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甚至肉质可疑的路边摊也吃过一些,却再也没有老家烤串那魂牵梦系的魔力。
好在又一位东北阿姨拯救了我。这家隐藏在工大后门,阿英川菜馆隔壁的老老烧烤,其实多年前便吃过,但因为搬家便没再光顾。前不久再去回味,突然发现某种熟悉的味道终于回归。虽然肉串已经涨价到3元一串,但放心的肉质,水准恒定的味道,还有阿姨亲切的东北腔,都带着久远家乡的气息。
如果你有好吃的烤串推荐,千万记得告诉我。我想杭州这么大,总有许多还没发掘的美味在某处悄悄等待着~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们:草头黄与三横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