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来不是我所希望的模样
拍了八年多,这些照片终于成册。算是有了个交代。编辑寄来几本,我自己到现在也没翻完——不敢看。
那些当时觉得新鲜浓烈的已转淡,只怕空余矫情。当初每天在豆瓣上更新,拍得勤,但对于每张照片底下的评论,我也只是默默看着,没法回应,皆因我无法领受那些溢美之词。大伙儿感受到的所谓的“一团温情”,并不是我的初衷和本性。我向来对于每份感情牵绊,都怀着深深的恐惧和失望。只是当初有点好奇这份感情的走向,所以拍下来看看。到现在,还是看不太明白,这也许就是生命最吸引人的地方——万物世相,从来不是我所希望的模样。不过,这个相册我不打算拍下去了,原因之一,多多越来越胖,入画是越来越难了。这本书,就算是个终结吧。
—————————————————————————————————————————
我34岁那年,儿子出生了。从为人子,为人夫,到为人父,不过是顺着众生应该的方向,半推半就地走。对于人生的每一个转折,既没有特别的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准备迎接。多大的酸甜苦辣也就化作了每天平淡如水的生活,安静的东升西落。
多多这个乳名是夫人起的。她希望孩子快乐多多,幸福多多。她是个单纯乐观的人,不会去预计,凡事皆两面,世界是辩证的。
多多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一点,所以那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加上生的不太顺利,夫人颇受了些苦。好不容易盼来大夫一句母子平安,从产房被推出来夫人简直换了个人,昏迷,虚弱,苍白,着实把我的心揪得生疼。以至于随后出现的多多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这样的婴儿,在每天每间产房都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我甚至一度以为,他不过是从众多的包裹里随便挑出的一个。就好像在饭馆吃到的那条鱼,绝对是厨师的无心之举,与食客之前在鱼缸边的精挑细选无关。多多安躺于旁边的摇篮,置身度外地呼呼大睡。因为头大,娩出时刮到了眉骨,留下一道红印,大夫说过一两天就会消失。我倒觉得这道印子自有股侠气,在他稚嫩的脸上平添了几分男子气概。只是他仿佛被削尖的脑袋和黑不溜秋的肤色让我觉得负责分配小孩的大夫实在是有点太漫不经心了。
多多出生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外婆来医院替班,折腾了两宿的我因此得以暂时的喘息,回了趟家。打开房门,当重新踏进这所才离开了两天的屋子的时候,当我踩在浴室门口的地毯上的时候,突然一种强烈的失去感犹如一记闷棍向我重重袭来。
48小时的不眠不休让我几乎站不稳,脑袋一片浆糊,混沌之中,我想起第一次看见儿子那玩意儿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的失落感和现在何其相似。我甚至有些害怕,我知道这个器官从我身上复制出来,很快就会变得强大,他将籍此征服的一切,恰恰是我亲手建造的一切。我不知道在当时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以为那是过度的疲劳引起的幻觉,那种感觉非常强烈,我从来没有察觉过的一股力量突然从黑暗里冒出来,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
我环顾四周,心想我要失去这里了。这里将进驻一名新的领袖,他将侵占和掠夺我的所有,包括这个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我赤脚踩在地毯上,软绵绵的让人觉得很不踏实,没有人知道,此刻这间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秘而不宣地举行着某个告别仪式。
大概是应了多多这个名字含义的另一面,他出生不足半岁,我的周遭便起了一些骤变:家庭的境遇,个人的工作还有家人的健康问题接踵而来。我挣扎了大半年,终于还是卖掉了房子,辞了工作,离开北京。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闷在家中,或穿梭于医院。在儿子,丈夫的角色里尽力履行着该负的责任。唯独对于“父亲”这个新的身份,我仍是沮丧,甚至愤怒。
养育成了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具体而繁琐的事:把米糊一勺一勺的送进嘴巴,稍迟半秒他就变脸;踉踉跄跄迈出人生第一步不到半秒摔倒后再不肯起来,上幼儿园因为淘气几乎每年都要在脑袋缝上几针;小学一年级因为打架,讲小话,几乎每周留堂……他好勇,无畏,热情,冲动,他逐渐显露出来的秉性、样貌、天资、爱好,从内到外,没有一样是我所以为的那样,他如此需要我,却从不会照着我所期待的生长,他如此鲁莽,却似乎又自有一套,恰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切:骤变的生活,百废待兴。我渐渐意识到,我在跟自己较劲,当努力营造的生活轨道来了个急转弯,我便失去了方向。愤懑和彷徨挥之不去,皆因我不愿承认那些失败和力所不逮的那部分,包括就这样硬生生大喇喇闯进了我生活的儿子。唯有学会承认和接受这一切,我才能真正地走出来,走下去。
走在路上,我开始下意识打量那些跟我擦肩而过的半大少年。我想终于有那么一天,多多也会长成他们那样,走他们自己的路,想他们自己的事。不管我如何努力,愿不愿意,再长久的相伴,终究是分离。在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攒足了所有力气用来离开我。
多多牵着我的手跑过山岗,他尖叫,大笑,他的体温和情感藉此传来,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孩子需要我,需要陪伴,更需要从我这里获得力量,那份力量能让他有一天离开我走出去,走得更高更远。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开我们去寻找他的理想,我希望他是带着爱和自由出发的,我不知道这当中有没有弥补的意味,那些我渴望却不曾得到的,我希望能尽可能地给予。我不能在不断痛惜过往的同时,错失更多可能的未来。在孩子还需要仰望需要依靠和抚慰的时候,我不能让他不断被忽略被误解被拒绝。
权且这么想着,然后,拍些照片吧,就当做是有个记录和留念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平常。
给孩子拍照大概是现在的父母都会干的事。毕竟拍张照片变得很简单,按下快门就是了。然而陪伴是需要耐心的一件事,那就把自己的脚步放慢,再放慢,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当中那些小秘密和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吧。
比起我自己那些残存,发黄,零星的童年照,给多多拍的光是底片,已经积满了厚厚五本。拍下这些照片,并不需什么特别的坚持和理由。对孩子的爱,出于本能,做父亲的,却总是拙于表达。远了会挂念,近了,又嫌肉麻。相机给了我和他一个恰当的距离,躲在镜头后,眼界所至,触手可及。给他拍照,我就有了更多的时光与他共处,参与他对世界的每一个新发现,见证他带着笑和泪的每一次长大。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学着怎样做一个父亲,顺带的,重温童年,拜访昨天的自己。
我再拍不到跟前一张一样的照片了。因为下一秒,多多又长大了,他一直在长大,如果我没在场,那些长大只是个结果,只是个传说。我珍视它,不在于色彩,构图,而是每一个被定格的过程,那个一去不返无法再来的童年。每一张照片里,我们都在与昨日告别。告别,是为了不断奔向未来。
有几次多多指着自己两三岁时的照片问我,这是谁?他居然不认得自己了,连同不久前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全然忘记。照片里那年那天的阳光,温度犹在,只是那个少年从未停下过奔跑的脚步,一直在长大,来不及回顾。而照片之外,那个一直跟在他身后念念不忘弓身去拣的人,是我。
你正如这世界,从来不是我希望的模样。而我对世界的好奇和眷恋,同样超出你的想象。
此文将刊载于《No Art》
————————————————————————————————
最后不能免俗地打个广告: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豆瓣介绍页
亚马逊购买地址
那些当时觉得新鲜浓烈的已转淡,只怕空余矫情。当初每天在豆瓣上更新,拍得勤,但对于每张照片底下的评论,我也只是默默看着,没法回应,皆因我无法领受那些溢美之词。大伙儿感受到的所谓的“一团温情”,并不是我的初衷和本性。我向来对于每份感情牵绊,都怀着深深的恐惧和失望。只是当初有点好奇这份感情的走向,所以拍下来看看。到现在,还是看不太明白,这也许就是生命最吸引人的地方——万物世相,从来不是我所希望的模样。不过,这个相册我不打算拍下去了,原因之一,多多越来越胖,入画是越来越难了。这本书,就算是个终结吧。
—————————————————————————————————————————
我34岁那年,儿子出生了。从为人子,为人夫,到为人父,不过是顺着众生应该的方向,半推半就地走。对于人生的每一个转折,既没有特别的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准备迎接。多大的酸甜苦辣也就化作了每天平淡如水的生活,安静的东升西落。
多多这个乳名是夫人起的。她希望孩子快乐多多,幸福多多。她是个单纯乐观的人,不会去预计,凡事皆两面,世界是辩证的。
多多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一点,所以那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加上生的不太顺利,夫人颇受了些苦。好不容易盼来大夫一句母子平安,从产房被推出来夫人简直换了个人,昏迷,虚弱,苍白,着实把我的心揪得生疼。以至于随后出现的多多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这样的婴儿,在每天每间产房都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我甚至一度以为,他不过是从众多的包裹里随便挑出的一个。就好像在饭馆吃到的那条鱼,绝对是厨师的无心之举,与食客之前在鱼缸边的精挑细选无关。多多安躺于旁边的摇篮,置身度外地呼呼大睡。因为头大,娩出时刮到了眉骨,留下一道红印,大夫说过一两天就会消失。我倒觉得这道印子自有股侠气,在他稚嫩的脸上平添了几分男子气概。只是他仿佛被削尖的脑袋和黑不溜秋的肤色让我觉得负责分配小孩的大夫实在是有点太漫不经心了。
多多出生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外婆来医院替班,折腾了两宿的我因此得以暂时的喘息,回了趟家。打开房门,当重新踏进这所才离开了两天的屋子的时候,当我踩在浴室门口的地毯上的时候,突然一种强烈的失去感犹如一记闷棍向我重重袭来。
48小时的不眠不休让我几乎站不稳,脑袋一片浆糊,混沌之中,我想起第一次看见儿子那玩意儿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的失落感和现在何其相似。我甚至有些害怕,我知道这个器官从我身上复制出来,很快就会变得强大,他将籍此征服的一切,恰恰是我亲手建造的一切。我不知道在当时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以为那是过度的疲劳引起的幻觉,那种感觉非常强烈,我从来没有察觉过的一股力量突然从黑暗里冒出来,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
我环顾四周,心想我要失去这里了。这里将进驻一名新的领袖,他将侵占和掠夺我的所有,包括这个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我赤脚踩在地毯上,软绵绵的让人觉得很不踏实,没有人知道,此刻这间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秘而不宣地举行着某个告别仪式。
大概是应了多多这个名字含义的另一面,他出生不足半岁,我的周遭便起了一些骤变:家庭的境遇,个人的工作还有家人的健康问题接踵而来。我挣扎了大半年,终于还是卖掉了房子,辞了工作,离开北京。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闷在家中,或穿梭于医院。在儿子,丈夫的角色里尽力履行着该负的责任。唯独对于“父亲”这个新的身份,我仍是沮丧,甚至愤怒。
养育成了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具体而繁琐的事:把米糊一勺一勺的送进嘴巴,稍迟半秒他就变脸;踉踉跄跄迈出人生第一步不到半秒摔倒后再不肯起来,上幼儿园因为淘气几乎每年都要在脑袋缝上几针;小学一年级因为打架,讲小话,几乎每周留堂……他好勇,无畏,热情,冲动,他逐渐显露出来的秉性、样貌、天资、爱好,从内到外,没有一样是我所以为的那样,他如此需要我,却从不会照着我所期待的生长,他如此鲁莽,却似乎又自有一套,恰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切:骤变的生活,百废待兴。我渐渐意识到,我在跟自己较劲,当努力营造的生活轨道来了个急转弯,我便失去了方向。愤懑和彷徨挥之不去,皆因我不愿承认那些失败和力所不逮的那部分,包括就这样硬生生大喇喇闯进了我生活的儿子。唯有学会承认和接受这一切,我才能真正地走出来,走下去。
走在路上,我开始下意识打量那些跟我擦肩而过的半大少年。我想终于有那么一天,多多也会长成他们那样,走他们自己的路,想他们自己的事。不管我如何努力,愿不愿意,再长久的相伴,终究是分离。在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攒足了所有力气用来离开我。
多多牵着我的手跑过山岗,他尖叫,大笑,他的体温和情感藉此传来,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孩子需要我,需要陪伴,更需要从我这里获得力量,那份力量能让他有一天离开我走出去,走得更高更远。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开我们去寻找他的理想,我希望他是带着爱和自由出发的,我不知道这当中有没有弥补的意味,那些我渴望却不曾得到的,我希望能尽可能地给予。我不能在不断痛惜过往的同时,错失更多可能的未来。在孩子还需要仰望需要依靠和抚慰的时候,我不能让他不断被忽略被误解被拒绝。
权且这么想着,然后,拍些照片吧,就当做是有个记录和留念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平常。
给孩子拍照大概是现在的父母都会干的事。毕竟拍张照片变得很简单,按下快门就是了。然而陪伴是需要耐心的一件事,那就把自己的脚步放慢,再放慢,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当中那些小秘密和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吧。
比起我自己那些残存,发黄,零星的童年照,给多多拍的光是底片,已经积满了厚厚五本。拍下这些照片,并不需什么特别的坚持和理由。对孩子的爱,出于本能,做父亲的,却总是拙于表达。远了会挂念,近了,又嫌肉麻。相机给了我和他一个恰当的距离,躲在镜头后,眼界所至,触手可及。给他拍照,我就有了更多的时光与他共处,参与他对世界的每一个新发现,见证他带着笑和泪的每一次长大。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学着怎样做一个父亲,顺带的,重温童年,拜访昨天的自己。
我再拍不到跟前一张一样的照片了。因为下一秒,多多又长大了,他一直在长大,如果我没在场,那些长大只是个结果,只是个传说。我珍视它,不在于色彩,构图,而是每一个被定格的过程,那个一去不返无法再来的童年。每一张照片里,我们都在与昨日告别。告别,是为了不断奔向未来。
有几次多多指着自己两三岁时的照片问我,这是谁?他居然不认得自己了,连同不久前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全然忘记。照片里那年那天的阳光,温度犹在,只是那个少年从未停下过奔跑的脚步,一直在长大,来不及回顾。而照片之外,那个一直跟在他身后念念不忘弓身去拣的人,是我。
你正如这世界,从来不是我希望的模样。而我对世界的好奇和眷恋,同样超出你的想象。
此文将刊载于《No Art》
————————————————————————————————
最后不能免俗地打个广告: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豆瓣介绍页
亚马逊购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