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见闻
上周在积极开展一个纪录片项目。作为发起人之一,朋友特地从大连赶来上海,带着不算富裕的钱包,请我们撸了一顿串儿。几杯下肚,大家也便算是正式开工了。拮据的住在没有热水的工作室沙发上待了整整一周。除了帮助我们两个年轻的小孩儿一起串思路,出方案以外,就是领着我们刷着公交卡乘地铁穿越上海滩试着与一些人接触沟通。
大四开始一直从事着影视这个行业,在国内最大的TVC公司起步,干着当时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制作助理的工作。然后退却,然后在小公司里游刃有余的干了一年报酬丰厚的工作。为了所谓的理想,毅然辞职。一个月的旅行归来之后,算是长了些见识,也发现了自己英文还算不错的优点。于是在蒸蒸日上的老外的公司,服务着逼格很高的甲方。还是那该死的理想,那按耐不住的内心。辞掉了这份稳定可靠的工作,跟着一个前辈试图在他合伙的公司干出一番事业。最后经历了惨不忍睹的三个月之后,我们和平分手了。便开始了一年的freelance生涯。基本上处于心态平和的状态,安全感与赚钱的多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服务过操蛋的客户,也做过让人激动的案子,也颓废过,也风光过。
刚做freelance的时候,跟两个不算太熟的朋友开始策划自制的项目。拍了样片,然后自己把自己否定了。结果却还是组在了一起,靠一条片子的报酬成立了现在的工作室。
我不喜欢TVC,因为我无法说服去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更不喜欢宣传片,假大空里面除了空洞就是不忍直视的嘴脸;不喜欢棚拍,设定好的东西单调又无趣。我以为我最喜欢的就是纪录片。好像离我当初的理想是那么接近的一个东西。放弃了好多之后,执念想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拍一些所谓的“有态度”的片子。
有过不少方案,多多少少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觉。所有人都知道纪录片不赚钱,硬着头皮上好像是艺术家模式开启一般。
这次的题材相对敏感。自己更是没有太多了解,可以说没什么把握。制片人倒是一腔热血,一起定好了初步的方案。为了节省成本,能在上海找到拍摄对象故事线索那是最好不过了。动用各方关系,千方百计的联系。制片人说他心里也没了底。然后上帝保佑,一切好像又朝着剧情应该有的方向发展,连续两天从上海的东北角跑到西南角,开始接触,交谈,白嚯。有热情相迎的,有敬仰的,有无法沟通的,还有高高在上的。心情始终如过山车一般。太多的信息在脑海中翻腾,之前定好的初步框架也不断的被推翻。一会儿感觉信心满满,随之又马上颓废消停。
与某一个大人物的接触异常尴尬之后。三个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两天没有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一种默契的回避。也许真的要放弃上海了。
无法写的更清晰,因为涉及到方案本身。
开始觉得也许我们在做的vice的定位,在做一些基于网络媒体的纪录片,那是脱离了更多束缚的平台。可是纪录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的难以操作性。HBO、NHK、BBC可以拍那么多牛逼的纪录片,系列片,不是因为他们的拍摄理念有多先进,而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的资源和权威性。这也许才是纪录片真正的难点,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独立制片的纪录片的题材相对来说观点更小,而一些看似大的命题下,特别是我们国内的纪录片,总是显得那么浅显。
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曾以为自己离电影太远,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无法进入电影工业的核心层面,更何况国产电影的惨状自己也没脸参与;也自知自己不会去碰电视剧,谁都知道电视剧最好拍也最容易赚钱,我是说国产剧;现在才发现,纪录片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和自我忍耐力。
当我们所在的环境里充斥着娱乐的虚假繁荣,我们看着引进版权中国制造的综艺节目,看着一部部不断重复雷同的旅游类美食类系列片,看着鲜有深度和态度的通俗题材的纪录片。
无论再困难,至少还有像我们这样坚持的人。也许在路上,已经死去不少,而我们也在这条死亡的道路上摸黑前行。
也许有一天我会彻底离开这个行业,我不知道自己怎样才算是幸福。
(毫无逻辑的乱写。)
大四开始一直从事着影视这个行业,在国内最大的TVC公司起步,干着当时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制作助理的工作。然后退却,然后在小公司里游刃有余的干了一年报酬丰厚的工作。为了所谓的理想,毅然辞职。一个月的旅行归来之后,算是长了些见识,也发现了自己英文还算不错的优点。于是在蒸蒸日上的老外的公司,服务着逼格很高的甲方。还是那该死的理想,那按耐不住的内心。辞掉了这份稳定可靠的工作,跟着一个前辈试图在他合伙的公司干出一番事业。最后经历了惨不忍睹的三个月之后,我们和平分手了。便开始了一年的freelance生涯。基本上处于心态平和的状态,安全感与赚钱的多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服务过操蛋的客户,也做过让人激动的案子,也颓废过,也风光过。
刚做freelance的时候,跟两个不算太熟的朋友开始策划自制的项目。拍了样片,然后自己把自己否定了。结果却还是组在了一起,靠一条片子的报酬成立了现在的工作室。
我不喜欢TVC,因为我无法说服去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更不喜欢宣传片,假大空里面除了空洞就是不忍直视的嘴脸;不喜欢棚拍,设定好的东西单调又无趣。我以为我最喜欢的就是纪录片。好像离我当初的理想是那么接近的一个东西。放弃了好多之后,执念想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拍一些所谓的“有态度”的片子。
有过不少方案,多多少少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觉。所有人都知道纪录片不赚钱,硬着头皮上好像是艺术家模式开启一般。
这次的题材相对敏感。自己更是没有太多了解,可以说没什么把握。制片人倒是一腔热血,一起定好了初步的方案。为了节省成本,能在上海找到拍摄对象故事线索那是最好不过了。动用各方关系,千方百计的联系。制片人说他心里也没了底。然后上帝保佑,一切好像又朝着剧情应该有的方向发展,连续两天从上海的东北角跑到西南角,开始接触,交谈,白嚯。有热情相迎的,有敬仰的,有无法沟通的,还有高高在上的。心情始终如过山车一般。太多的信息在脑海中翻腾,之前定好的初步框架也不断的被推翻。一会儿感觉信心满满,随之又马上颓废消停。
与某一个大人物的接触异常尴尬之后。三个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两天没有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一种默契的回避。也许真的要放弃上海了。
无法写的更清晰,因为涉及到方案本身。
开始觉得也许我们在做的vice的定位,在做一些基于网络媒体的纪录片,那是脱离了更多束缚的平台。可是纪录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的难以操作性。HBO、NHK、BBC可以拍那么多牛逼的纪录片,系列片,不是因为他们的拍摄理念有多先进,而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的资源和权威性。这也许才是纪录片真正的难点,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独立制片的纪录片的题材相对来说观点更小,而一些看似大的命题下,特别是我们国内的纪录片,总是显得那么浅显。
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曾以为自己离电影太远,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无法进入电影工业的核心层面,更何况国产电影的惨状自己也没脸参与;也自知自己不会去碰电视剧,谁都知道电视剧最好拍也最容易赚钱,我是说国产剧;现在才发现,纪录片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和自我忍耐力。
当我们所在的环境里充斥着娱乐的虚假繁荣,我们看着引进版权中国制造的综艺节目,看着一部部不断重复雷同的旅游类美食类系列片,看着鲜有深度和态度的通俗题材的纪录片。
无论再困难,至少还有像我们这样坚持的人。也许在路上,已经死去不少,而我们也在这条死亡的道路上摸黑前行。
也许有一天我会彻底离开这个行业,我不知道自己怎样才算是幸福。
(毫无逻辑的乱写。)
-
Pharmak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0 23: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