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论文写作指南:First Short Essay提交后的痛思
(博文搬家,有几篇舍不得删,就放在豆瓣好了。平时很少在豆瓣上发东西,基本保持潜水状态,都不知道发个日记会不会被看见,whatever。)
在匆忙间提交了论文,格式没弄好,reference没写好,就那样交了。本来以为,写论文比考试要轻松,因为时间宽裕,但是,时间再宽裕,我还是再次尝试到了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带来的后果。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在此总结一番,希望下次写作不会再有这样胆战心惊的收场。
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time management。在之前compulsory workshop中就反复地提到了,却还是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最后吃了大亏。不过总算是在第一次的摸索中了解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了。大体上说,从一个题目的release到最后submit,分为定题、搜集材料(阅读)、构思、写作、文章修改等几个阶段。他们的时间分配约为1.5:3.5:1:2:2.
定题:定题不只是选择一个topic,而是要根据之前已经积累的材料去决定哪一个topic自己的准备会比较充分,比较好写。而且选择了topic之后还要想自己的题目是什么,既要全面也要简洁。一般人都会觉得topic无所谓,但是人家首先就是看题目的啊,而且写了题目就可以知道你限制在什么范围之内,在讨论什么了。所以,在topic release之后,赶紧看自己可以写什么,定题目,并且拿这个题目去和别人讨论,让人给出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实际上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也知道自己还存在什么需要做的地方了。思路清晰之后赶紧写出outline给老师过目,所以题目也要定好了,outline pass之后就可以顺利展开接下来的工作了。
搜集材料:这不是说搜集所有材料。其实应该大部分的材料是在之前就已经看过的,是文章的基石。这里说的材料是在定题之后认为自己还有哪方面的书没有看的赶紧去找来了解。这次就有一个教训。我在写作过程中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一堂课上的readinglist,然后比较政治的书完全没有看就开始了,后来才感觉这样根本写不下去,才找了几本书来看,那时已经很晚了。又比如说,我这次完全在看area和disciplinary studies对骂的文章,完全没有看他们的原文,所以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实际上的area studies和disciplinary studies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说,看书一定是一个庞大的准备工程。
ps:看书的时候还要做笔记,做笔记的方式,在我看来找到的新的模式。就是在电脑上记,这样就免去了写作引用的时候再打一遍的苦恼,对于电子版的还能直接C+V。记录的时候要做到几点:一,开始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前首先把它的reference写在开头,并且是用规定的格式(这样在最后做bibliography的时候就直接搬过去,很方便了);二,引用和概括要分清,引用的用引号标出;三、在每一个笔记点后面都要注上页数(免得最后整理注释的时候还要翻);四、可以在笔记旁边简单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此点的意义。
构思:构思的过程,实际就是梳理笔记的过程。之前看书记笔记是按照书/文章的逻辑来的,构思的时候就是按照论点的逻辑来了。(这时用电脑做笔记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可以方便的将支持、说明或反对的论据分类放好。)我的flatmate跟我说过,其实一篇论文写得好不好,就看你的reference弄得怎么样。如果你把reference排得很有逻辑的话,你的论文也差不到哪里去。我的初稿论文就很乱,因为reference就集中在那么几篇文章引来引去,乱的很,所以后来逻辑乱得自己都写不下去了。其实,当reference排好了,论文就完成一半了,还要想的就是怎么把剩下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阶段还能把introduction写出来了,introduction中一定要把后面要讨论的一些概念界定出来,否则后面讨论时会没有根基。
写作:如果上述过程都很好地完成了,写作就是一个填空的过程而已。把reference排好,写作就是连接和指出reference之间的关系,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而支撑观点的论据其实也在排reference的时候准备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语法、用词以及表达reference的方式了。在表达自己话语的时候要专业,在总结间接引用的部分要简洁。建议以后这个阶段可以先用中文梳理一下,然后翻译成英文,不至于会出现直接写出多余英文句子的结果。这个阶段写完以后,再把outline/draft发给老师看。
文章修改:我这次最大的失败就在此,这个阶段一定要警醒自己不要掉以轻心。文章修改分为proofreading和格式修改。proofreading一般找两个人,一个看逻辑和内容,一个看语法和用词,当然亦可以一个人搞定。在等待回复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开始格式修改(因为用文注就不需要像脚注一样对应),把文注插入到文章中,把最后的reference整理出来。要注意这个时侯可以改字体改行距,但是不要把引用的标示去掉,免得proofread之后还有改动到时找不到。
我知道,我是那种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提交的人。所以以后也不会勉强自己非要提前多久提交。因为那样要求自己的话,自己其实心里明白早点写完后面也还有闲着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把事情安排到最后一天。这个意思不是说把上述几个过程安排到最后一天。应该是安排到提前三天,最后三天不做别的,每天重新读自己(完全)写好的文章,就是cath所说的refresh your mind。在三天内,不再投入到写作中,但是每天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所以方面),一旦有任何问题马上解决。然后,在最后一天提交。
以上,就是我这次short essay写完之后痛心疾首的总结。其实抛开最后成绩不说,我觉得这次真的很有收获,觉得自己写论文开始上路了。在昨天我就说不管成绩怎么样我已经很满足有这些收获了。此话不假。可是当我今天匆忙提交连最重要的reference都没有弄好的时候,我真心担忧自己会不会fail了。。。老师们,你们就看在我总结了这么一大篇的经验的份上,让我pass吧。。。。。。
在匆忙间提交了论文,格式没弄好,reference没写好,就那样交了。本来以为,写论文比考试要轻松,因为时间宽裕,但是,时间再宽裕,我还是再次尝试到了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带来的后果。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在此总结一番,希望下次写作不会再有这样胆战心惊的收场。
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time management。在之前compulsory workshop中就反复地提到了,却还是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最后吃了大亏。不过总算是在第一次的摸索中了解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了。大体上说,从一个题目的release到最后submit,分为定题、搜集材料(阅读)、构思、写作、文章修改等几个阶段。他们的时间分配约为1.5:3.5:1:2:2.
定题:定题不只是选择一个topic,而是要根据之前已经积累的材料去决定哪一个topic自己的准备会比较充分,比较好写。而且选择了topic之后还要想自己的题目是什么,既要全面也要简洁。一般人都会觉得topic无所谓,但是人家首先就是看题目的啊,而且写了题目就可以知道你限制在什么范围之内,在讨论什么了。所以,在topic release之后,赶紧看自己可以写什么,定题目,并且拿这个题目去和别人讨论,让人给出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实际上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也知道自己还存在什么需要做的地方了。思路清晰之后赶紧写出outline给老师过目,所以题目也要定好了,outline pass之后就可以顺利展开接下来的工作了。
搜集材料:这不是说搜集所有材料。其实应该大部分的材料是在之前就已经看过的,是文章的基石。这里说的材料是在定题之后认为自己还有哪方面的书没有看的赶紧去找来了解。这次就有一个教训。我在写作过程中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一堂课上的readinglist,然后比较政治的书完全没有看就开始了,后来才感觉这样根本写不下去,才找了几本书来看,那时已经很晚了。又比如说,我这次完全在看area和disciplinary studies对骂的文章,完全没有看他们的原文,所以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实际上的area studies和disciplinary studies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说,看书一定是一个庞大的准备工程。
ps:看书的时候还要做笔记,做笔记的方式,在我看来找到的新的模式。就是在电脑上记,这样就免去了写作引用的时候再打一遍的苦恼,对于电子版的还能直接C+V。记录的时候要做到几点:一,开始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前首先把它的reference写在开头,并且是用规定的格式(这样在最后做bibliography的时候就直接搬过去,很方便了);二,引用和概括要分清,引用的用引号标出;三、在每一个笔记点后面都要注上页数(免得最后整理注释的时候还要翻);四、可以在笔记旁边简单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此点的意义。
构思:构思的过程,实际就是梳理笔记的过程。之前看书记笔记是按照书/文章的逻辑来的,构思的时候就是按照论点的逻辑来了。(这时用电脑做笔记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可以方便的将支持、说明或反对的论据分类放好。)我的flatmate跟我说过,其实一篇论文写得好不好,就看你的reference弄得怎么样。如果你把reference排得很有逻辑的话,你的论文也差不到哪里去。我的初稿论文就很乱,因为reference就集中在那么几篇文章引来引去,乱的很,所以后来逻辑乱得自己都写不下去了。其实,当reference排好了,论文就完成一半了,还要想的就是怎么把剩下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阶段还能把introduction写出来了,introduction中一定要把后面要讨论的一些概念界定出来,否则后面讨论时会没有根基。
写作:如果上述过程都很好地完成了,写作就是一个填空的过程而已。把reference排好,写作就是连接和指出reference之间的关系,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而支撑观点的论据其实也在排reference的时候准备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语法、用词以及表达reference的方式了。在表达自己话语的时候要专业,在总结间接引用的部分要简洁。建议以后这个阶段可以先用中文梳理一下,然后翻译成英文,不至于会出现直接写出多余英文句子的结果。这个阶段写完以后,再把outline/draft发给老师看。
文章修改:我这次最大的失败就在此,这个阶段一定要警醒自己不要掉以轻心。文章修改分为proofreading和格式修改。proofreading一般找两个人,一个看逻辑和内容,一个看语法和用词,当然亦可以一个人搞定。在等待回复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开始格式修改(因为用文注就不需要像脚注一样对应),把文注插入到文章中,把最后的reference整理出来。要注意这个时侯可以改字体改行距,但是不要把引用的标示去掉,免得proofread之后还有改动到时找不到。
我知道,我是那种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提交的人。所以以后也不会勉强自己非要提前多久提交。因为那样要求自己的话,自己其实心里明白早点写完后面也还有闲着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把事情安排到最后一天。这个意思不是说把上述几个过程安排到最后一天。应该是安排到提前三天,最后三天不做别的,每天重新读自己(完全)写好的文章,就是cath所说的refresh your mind。在三天内,不再投入到写作中,但是每天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所以方面),一旦有任何问题马上解决。然后,在最后一天提交。
以上,就是我这次short essay写完之后痛心疾首的总结。其实抛开最后成绩不说,我觉得这次真的很有收获,觉得自己写论文开始上路了。在昨天我就说不管成绩怎么样我已经很满足有这些收获了。此话不假。可是当我今天匆忙提交连最重要的reference都没有弄好的时候,我真心担忧自己会不会fail了。。。老师们,你们就看在我总结了这么一大篇的经验的份上,让我pass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