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唐书·缘边诸节度
《旧唐书·地理志》综述历代沿革之后载玄宗开天之际逐渐形成的缘边诸节度、经略使,并载“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后又列叙诸节度经略使,案此所处列范阳、平卢节度使之名为天宝元年所改,故此缘边节度当为天宝元年后至十四载安禄山反唐之前之概况。又,旧唐书于诸节度之后详细记载其管内兵马之数,兹列于下:
安西节度使管内兵24000人,马2700匹
北庭节度使管内兵20000人,马5000匹
河西节度使管内兵64500人,马7300匹
陇右节度使管内兵64000人,马10900匹
朔方节度使管内兵78700人,马19000匹
河东节度使管内兵66000人,马14800匹
范阳节度使管内兵93500人,马6500匹
平卢节度使管内兵25800人,马5300匹
剑南节度使管内兵35580人,马2000匹
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内兵14400人
长乐经略使管内兵1500人
东莱、东牟捉守官兵2000人
合兵489980人,马73500匹,基本与“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之数一致。此中所注意者是安禄山所领范阳平卢二镇兵员最多而马匹最少,同期之陇右河东朔方兵员不足二镇,马匹却远过之。知此便可解天宝十三载安禄山求兼闲厩、陇右群牧使,阴饲战马之原因,其所领二镇虽兵多将广,却战马不足,而战马之多寡在古代北方征战意义重大。安禄山在兼任群牧使之前的天宝十载,又有求兼马匹甚多的河东节度使之举,此更明安禄山积极畜养马匹,力图反唐之意。在兼领河东、群牧使之后,天宝十四载的举兵前夕,通鉴载“禄山表献马三千匹,每匹执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部送。”此虽为其欲突袭河南之举,但从献马三千匹这样的大手笔来看,对比地理志所记马匹之数,此前的兼领二职,收效是明显的。
玄宗开天之际,外重内轻之势渐成,此为论唐史者所固知,而此势之下的外重却是有所偏重的,东北缘边之范阳平卢二镇虽兵员广备,但并未配置相应的马匹,而在李唐关中核心区之周围的陇右、朔方、河东却呈现出兵强马壮之势。安禄山以滔天之势席卷河北河南,叛军也一度攻入关中,但肃代之际郭子仪、李光弼却藉朔方、河东并回纥之力最终收复两京。
安西节度使管内兵24000人,马2700匹
北庭节度使管内兵20000人,马5000匹
河西节度使管内兵64500人,马7300匹
陇右节度使管内兵64000人,马10900匹
朔方节度使管内兵78700人,马19000匹
河东节度使管内兵66000人,马14800匹
范阳节度使管内兵93500人,马6500匹
平卢节度使管内兵25800人,马5300匹
剑南节度使管内兵35580人,马2000匹
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内兵14400人
长乐经略使管内兵1500人
东莱、东牟捉守官兵2000人
合兵489980人,马73500匹,基本与“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之数一致。此中所注意者是安禄山所领范阳平卢二镇兵员最多而马匹最少,同期之陇右河东朔方兵员不足二镇,马匹却远过之。知此便可解天宝十三载安禄山求兼闲厩、陇右群牧使,阴饲战马之原因,其所领二镇虽兵多将广,却战马不足,而战马之多寡在古代北方征战意义重大。安禄山在兼任群牧使之前的天宝十载,又有求兼马匹甚多的河东节度使之举,此更明安禄山积极畜养马匹,力图反唐之意。在兼领河东、群牧使之后,天宝十四载的举兵前夕,通鉴载“禄山表献马三千匹,每匹执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部送。”此虽为其欲突袭河南之举,但从献马三千匹这样的大手笔来看,对比地理志所记马匹之数,此前的兼领二职,收效是明显的。
玄宗开天之际,外重内轻之势渐成,此为论唐史者所固知,而此势之下的外重却是有所偏重的,东北缘边之范阳平卢二镇虽兵员广备,但并未配置相应的马匹,而在李唐关中核心区之周围的陇右、朔方、河东却呈现出兵强马壮之势。安禄山以滔天之势席卷河北河南,叛军也一度攻入关中,但肃代之际郭子仪、李光弼却藉朔方、河东并回纥之力最终收复两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