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的年华
三月三,正是吃蚕豆的好时节。朱伟回忆说“蚕豆应是迎接初夏的美味”,此话不假。在江西九江的很多农村,蚕豆都不是一个好的经济作物,却是春夏之交难得的一味蔬菜。我出生长江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地方因为常年受泥沙冲击,形成了沙地,尤其适宜种植一些花生、蚕豆等喜温暖湿地的作物。清明过后,风吹落蚕豆花,饱满的蚕豆粒如同临产的女人,圆鼓鼓,蓄势待出。
关于蚕豆的吃法,江南一带尤好水煮。新鲜蚕豆剥开取粒,洗净之后在水中浸泡2个小时左右。而后捞出放入锅中,加入八角、桂皮、花椒,少量盐巴,若喜欢吃辣,还可以添一些红辣椒。加水没过蚕豆,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熬煮。等到水差不多干的时候,关火焖一小会儿让蚕豆更好的入味,这个时候就做成一道下酒好菜——五香蚕豆。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每每到咸亨酒店都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茴香豆即是五香蚕豆。这是典型的讲究的大人吃法,对于孩子来说,坐下慢慢品尝是决计不可能的。孩子就只需一个人一颗,吃完还要“眼睛都望着碟子”,对于他们就是极大的乐趣。
在我家乡,新鲜蚕豆是孩子的至爱。五香蚕豆的味道显然不赖,但是对于处在油菜收割季节的农村人来说,很少有时间去慢慢做这样的一道菜,而且孩子也会等得不耐烦。于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白水煮蚕豆,或者在焖米饭时撒在米饭上。前一种做法保留着蚕豆的原始味道,有一股子甜甜的清香。后一种做法就会渗入米饭的香气。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是大铁锅煮饭,用的柴火是棉花杆子,这样的组合简直天衣无缝。
吃蚕豆有两个步骤,一是玩,一是吃。我们姐弟三会从线团中抽出一段,然后用缝衣针穿好。之后拿着穿好的针线坐在灶旁巴巴地盯着。等到老妈把锅盖揭开,立即凑上去猛地吸上一口香气,伸手去抓。当然,通常这个时候手都会被打回来。老妈会用竹筲箕将蚕豆盛好,如果幸运的话,蚕豆的热气还能逼出一丝竹子的味道。趁热吃是大多数菜的规矩,但是水煮的蚕豆趁热吃,那就失去了太多兴致。我们等着蚕豆慢慢冷却,直到不再烫手,然后就操练起一项巨大的工程——用针线将蚕豆一粒粒的串起来。这个动作要快,因为有些蚕豆较扁,串起来不太好看,所以要抢品相好的蚕豆。虽然动作不利索,但时间却很重要。有的时候不小心把眼扎错了位置,或者在把蚕豆往线中间扯的时候力道稍大,蚕豆都会裂开。赶紧弃之,扔进嘴里,手又去筲箕里拣另外一颗。至于蚕豆的味道,哪里还顾得上揣摩。
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放在脖子上比划,是不是够长绕脖子一圈,当然越长越好。女孩子天生有针线活的优势,几分钟过后,我必然处于下风。只好求助于姐姐,让她帮我。妹妹就懒得理了,串一颗吃一颗,对这项工程完全没有投注专业精神。姐姐的蚕豆项链几乎就是一件“艺术品”,恰好每一颗个头差不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线上。耐不住我的哀求,姐姐会把她的让给我,而我也心安理得的接受。
那样一个年纪,拥有一条漂亮的蚕豆项链是足可以炫耀的。拿着从姐姐那里顺来的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飞快地跑去和其他小伙伴聚集。也不知道是谁最开始发明了这种吃法,总之作为孩子,是很愉快的。比一比谁的项链更长,谁的蚕豆粒更大。孩子终究还是馋的,但是又舍不得吃第一口。于是,小伙伴想到了一个解决方式——先吃别人的。此法甚好,平日里玩得好的小伙伴会相互推荐自己的作品。一条项链可以边玩边吃,反正挂在脖子上也不碍事。馋了从线上扯一颗,碰到没有的小伙伴还可以“赏赐”一两粒。
春日还有一种地菜,素炒或者打个鸡蛋,至今仍令人留恋。小的时候城里人不知道家乡会长有很多地菜,所以大人会有足够的地菜来做成其他食物。干腌菜就是其中一种,好的腌菜必定是早晨下地挖,还带有一些晨露。用剪刀剪掉地菜根,拿到河里洗净,趁着阳光正好暴晒。四五天后,地菜脱水变蔫,再转至阴凉地方放置个把星期。叶子渐渐变黄,此时将地菜切丝装进陶罐,撒上盐密封。半个月之后,一罐咸酸味甘的干地菜就可以食用了。在清明之前完成这道工序,赶到蚕豆成熟时,它就成了绝妙的的配菜。一盘干地菜炒蚕豆粒,正是农忙时节最下饭的美味。没有胃口的时候,来上一点,便食欲大增。
当然,我喜欢的还有另外一道菜——蚕豆鸡蛋汤。殳俏说,某些粗朴的食物,经过“打个蛋”这个步骤,陡然就变得讲究起来。那个时候是有“好鸡蛋”的,把蚕豆粒扔进搅拌均匀的鸡蛋液中浸上一会,让蛋香充分包裹着蚕豆。等水烧开之后,倒入锅中,不要搅动,鸡蛋就会凝固在蚕豆上。等到蚕豆浮起,放盐,撒点葱花,一碗浓浓清香的好汤就出锅了。父母劳作回来,这道菜既快,又可以泡饭吃。对于年幼的我们,拿起一只大碗,咕噜咕噜地喝上两口,从喉头一股盈盈蛋香滑入胃中,然后再吃两口蚕豆,这当真是每年农历三月时分诱人的美味了。种种简单,心满意足。
![]() |
谷雨和蚕豆更配哦 |
关于蚕豆的吃法,江南一带尤好水煮。新鲜蚕豆剥开取粒,洗净之后在水中浸泡2个小时左右。而后捞出放入锅中,加入八角、桂皮、花椒,少量盐巴,若喜欢吃辣,还可以添一些红辣椒。加水没过蚕豆,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熬煮。等到水差不多干的时候,关火焖一小会儿让蚕豆更好的入味,这个时候就做成一道下酒好菜——五香蚕豆。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每每到咸亨酒店都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茴香豆即是五香蚕豆。这是典型的讲究的大人吃法,对于孩子来说,坐下慢慢品尝是决计不可能的。孩子就只需一个人一颗,吃完还要“眼睛都望着碟子”,对于他们就是极大的乐趣。
在我家乡,新鲜蚕豆是孩子的至爱。五香蚕豆的味道显然不赖,但是对于处在油菜收割季节的农村人来说,很少有时间去慢慢做这样的一道菜,而且孩子也会等得不耐烦。于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白水煮蚕豆,或者在焖米饭时撒在米饭上。前一种做法保留着蚕豆的原始味道,有一股子甜甜的清香。后一种做法就会渗入米饭的香气。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是大铁锅煮饭,用的柴火是棉花杆子,这样的组合简直天衣无缝。
吃蚕豆有两个步骤,一是玩,一是吃。我们姐弟三会从线团中抽出一段,然后用缝衣针穿好。之后拿着穿好的针线坐在灶旁巴巴地盯着。等到老妈把锅盖揭开,立即凑上去猛地吸上一口香气,伸手去抓。当然,通常这个时候手都会被打回来。老妈会用竹筲箕将蚕豆盛好,如果幸运的话,蚕豆的热气还能逼出一丝竹子的味道。趁热吃是大多数菜的规矩,但是水煮的蚕豆趁热吃,那就失去了太多兴致。我们等着蚕豆慢慢冷却,直到不再烫手,然后就操练起一项巨大的工程——用针线将蚕豆一粒粒的串起来。这个动作要快,因为有些蚕豆较扁,串起来不太好看,所以要抢品相好的蚕豆。虽然动作不利索,但时间却很重要。有的时候不小心把眼扎错了位置,或者在把蚕豆往线中间扯的时候力道稍大,蚕豆都会裂开。赶紧弃之,扔进嘴里,手又去筲箕里拣另外一颗。至于蚕豆的味道,哪里还顾得上揣摩。
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放在脖子上比划,是不是够长绕脖子一圈,当然越长越好。女孩子天生有针线活的优势,几分钟过后,我必然处于下风。只好求助于姐姐,让她帮我。妹妹就懒得理了,串一颗吃一颗,对这项工程完全没有投注专业精神。姐姐的蚕豆项链几乎就是一件“艺术品”,恰好每一颗个头差不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线上。耐不住我的哀求,姐姐会把她的让给我,而我也心安理得的接受。
那样一个年纪,拥有一条漂亮的蚕豆项链是足可以炫耀的。拿着从姐姐那里顺来的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飞快地跑去和其他小伙伴聚集。也不知道是谁最开始发明了这种吃法,总之作为孩子,是很愉快的。比一比谁的项链更长,谁的蚕豆粒更大。孩子终究还是馋的,但是又舍不得吃第一口。于是,小伙伴想到了一个解决方式——先吃别人的。此法甚好,平日里玩得好的小伙伴会相互推荐自己的作品。一条项链可以边玩边吃,反正挂在脖子上也不碍事。馋了从线上扯一颗,碰到没有的小伙伴还可以“赏赐”一两粒。
春日还有一种地菜,素炒或者打个鸡蛋,至今仍令人留恋。小的时候城里人不知道家乡会长有很多地菜,所以大人会有足够的地菜来做成其他食物。干腌菜就是其中一种,好的腌菜必定是早晨下地挖,还带有一些晨露。用剪刀剪掉地菜根,拿到河里洗净,趁着阳光正好暴晒。四五天后,地菜脱水变蔫,再转至阴凉地方放置个把星期。叶子渐渐变黄,此时将地菜切丝装进陶罐,撒上盐密封。半个月之后,一罐咸酸味甘的干地菜就可以食用了。在清明之前完成这道工序,赶到蚕豆成熟时,它就成了绝妙的的配菜。一盘干地菜炒蚕豆粒,正是农忙时节最下饭的美味。没有胃口的时候,来上一点,便食欲大增。
当然,我喜欢的还有另外一道菜——蚕豆鸡蛋汤。殳俏说,某些粗朴的食物,经过“打个蛋”这个步骤,陡然就变得讲究起来。那个时候是有“好鸡蛋”的,把蚕豆粒扔进搅拌均匀的鸡蛋液中浸上一会,让蛋香充分包裹着蚕豆。等水烧开之后,倒入锅中,不要搅动,鸡蛋就会凝固在蚕豆上。等到蚕豆浮起,放盐,撒点葱花,一碗浓浓清香的好汤就出锅了。父母劳作回来,这道菜既快,又可以泡饭吃。对于年幼的我们,拿起一只大碗,咕噜咕噜地喝上两口,从喉头一股盈盈蛋香滑入胃中,然后再吃两口蚕豆,这当真是每年农历三月时分诱人的美味了。种种简单,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