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昌明汉服复兴论——李正思
易道昌明汉服复兴论
李正思(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
本文以易理为方法论,全面阐述了黄帝创制汉服,以及汉服在色彩上贯穿易理,汉服的中断,汉服特征中的易理,汉服对日韩等国服饰文化之深远影响,汉服与印度、欧美服装之比较,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寓了热忱的向往。
关键字:易理;汉服;汉服复兴;华夏;服饰文化;民族
一、 黄帝据《乾》、《坤》易理开创的汉服文化
《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是讲,轩辕黄帝据伏羲氏所画八卦中的《乾》、《坤》二卦易理,象天法地,创造了上衣下裳的中华汉服衣冠文化,而尧、舜继承了黄帝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当时天下大同,是太平盛世!
民间传说,黄帝在距今约五千年前有一天睡午觉,梦到神游华胥国。华胥国是距今约八千年前“中华始母”华胥氏的故国(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脚印,圣灵感孕,是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母亲(《易经》八卦就是伏羲氏创画的),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中华民族的亚当夏娃,兄妹联姻,华胥氏则是中华婚嫁礼仪制度的创始人。而据说华胥国的服装“华服”,就已经是飘飘欲仙的长袍——这应当算是汉服之渊源吧。
黄帝创制汉服文化的具体分工是:黄帝的妃子嫘祖创造了蚕桑丝绸;黄帝的三个大臣:胡巢创制了冠冕(帽子);伯余创制了衣服;于则创制了草履(鞋子)。而伯余被后世奉为裁缝行业之开山祖师。
《周易、坤》卦六五爻辞:“黄裳,元吉。”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周公、孔子观象系辞,因《坤》之性为柔,《坤》之情为顺,《坤》之德厚德载物,《坤》为地为土,土色黄,《坤》又为布,为文(见《说卦传》),六五爻得中,故说黄裳、文在中、黄中、元吉、正位、美在其中。裳一般指下裙(裳训障,有障蔽、遮蔽下体之意),《乾》为天为衣居上,《坤》为地为裳居下,《系辞》首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黄裳即黄帝创制的黄色下裙,在此的寓意是:裙居下体不越上,诚明中庸可以位极人臣,永远吉祥。衣裳制度,可以体大道、法自然、别尊卑、定贵贱,使社会秩序各明其理、各安其位,故能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万世奇勋!
又,《乾》为龙,《坤》为布为裳为黄中,故历代帝王礼服多尊崇黄色龙袍。在《二十四史》历代《舆服志》中,提到“龙袍十二章纹”, 每一章纹都象征着帝王美德,据说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章纹的上衣,黻即指正反两个“弓”字相背的图案,喻明辨是非,知错就改。
考古学界也认为,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自古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曾称衣冠、汉衣冠、华夏衣冠、中国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右衽等,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到西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黄帝创制,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清代因剃发易服而中断,21世纪初又开始复兴),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体现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汉文化内涵,并彰显中华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汉服是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等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仁义思想、政治文化、等级文化、亲属文化、重嫡轻庶,以及长幼有序。具有昭名分、辨等级、别贵贱的作用,为国家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和普通汉人家礼(冠婚丧祭四礼)的礼服。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赛里斯国的美誉。
二、 周公作爻辞制礼作乐與汉服型制的确立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西周宰相,周成王(年幼)时曾摄政。周公创作了《周易》386爻的爻辞,制《周礼》作《乐经》,是中国儒学政治礼乐制度的开创人,被儒家尊奉为古圣,与孔子并称为“周孔教化”。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
汉服在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汉服型制逐渐形成。周朝汉服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型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深衣)制。深衣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身体掩埋在衣服里深藏不露故名)。”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女服出现了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男服的直裾深衣并行,符合《周易》中《乾》阳刚而《坤》阴柔的道法自然之美。
《周礼》中还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在色彩的运用上,受到《周易》、《尚书》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白苍玄朱黄,《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象东方木,赤象南方火,白象西方金,黑象北方水,玄象天,黄象地。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根据《易》学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建立起来的阴阳家(后世又被称为数术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改朝换代,符合五行相克的原理:黄帝尧舜尚土德,服色黄;夏禹尚木德,服色青(木克土);商汤尚金德,服色白(金克木);周文武尚火德,服色赤(火克金)。秦始皇尚水德,服色黑(水克火)。式样沿袭战国时期交领右衽的大襟。汉高祖尚土德,服色黄(土克水)。汉服经过各朝各代的规范发展,其中汉朝时国力强盛、服饰完善普及,汉人、汉语、汉服因此得名,其后汉服继续发展、传承,主要特征不再有大的改变。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长夏(每季末月)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这符合《易经》关于五行配五色的原理。
《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以文(纹)为贵”,表现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的“章纹”极其丰富,为千古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征,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内涵。孔子在《论语》中曾赞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三、 汉服之殇与太极运转——十从十不从
从《易经》太极阴阳消长规律看,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夷夏之辨”,从黄帝(华夏)战蚩尤(蛮夷)确立汉服,到孔子论左、右衽,北魏鲜卑着汉服,唐朝也穿胡服,以后汉服影响到日韩等周边国家,宋明学者考证深衣,最终到满清灭汉服,无不体现着太极阴阳的互动原理。
后金女真族(满清前身)首领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明军误杀,女真族第二任首领皇太极誓灭明复仇;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灭明,称大顺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自杀殉国;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夺名妓陈圆圆,引清兵入关灭李自成;女真族(改称满族)第三任首领顺治皇帝时,摄政王皇叔多尔衮在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下《剃发易服令》灭大明衣冠(汉服--轩辕黄帝制定,有四千年历史);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易服的斗争。死亡人数无法统计。“汉衣冠”是政权正统的象征,满清入关执行“剃发易服”之前,汉服也曾多次遭受辽、西夏、金、蒙元等政权禁止的磨难,但最后都被汉族所同化。而清初明降清贰臣洪承畴提出“十从十不从”,于僧道装、戏服、寿衣等领域,至今算是保留了少许汉服文化。
“十从十不从”,“从”指服从满清统治,进行剃发易服;“不从”指依旧按照汉人传统办: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穿汉服。
2、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寿衣则可穿汉服。
3、阳从阴不从: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4、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
5、老从少不从:婴幼儿童,不必禁忌,可穿汉服,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矩办。
6、儒从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儒教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佛道教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7、娼从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旗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可穿汉服。
8、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礼仪保持汉人旧制。
9、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10、役税从语言文字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语言文字不改,仍用汉语。
满清的“剃发易服”,使汉人与汉服隔代中断了两百多年。满清灭亡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装传入中国,且满清的服装经过两百多年的洗脑,也已经深入人心,反而让民众误认为长衫马褂旗袍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
四、汉服基本特征中的易理
(一)、交领右衽
汉服在领型上有:交领、方领、圆领、袒领、立领、直领、竖领、盘领等数种,另外最初为保持清洁卫生,还设计有护领(又有宽护领、窄护领之分),最初护领可单独拆卸下来清洗,后来护领仅成为一种装饰,与衣领缝制在一起,不能拆卸下来了。
汉服最古老最正宗的领型是交领右衽。交领是先将左右两块斜长的衣襟交叉在胸前,再分别以带系于两胁——先将右边斜长衣襟放置于里面,以带系于左胁,再将左边斜长衣襟与右边斜长衣襟交叉后,放置于外面,以带系于右胁,此种穿法称为“右衽”;反之,先系左襟于右胁内,后系右襟于左胁外,则称为“左衽”。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感叹东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说要是没有齐国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遏止夷族势力入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话,我们系发右衽的汉族人,都要变成穿着左衽服装、不带冠帽而披头散发的少数民族人了!
在华夏文化中,衣襟左衽代表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普遍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
现代人会感到奇怪:右衽左衽问题,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右衽左衽成了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标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易经》原理有关: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单为阳、双为阴;汉族为阳、少数民族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这样就不难理解:
汉族右衽,少数民族左衽;无论左右衽,系带皆系于下,而不是系于上(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凝为阴);左腋下系一个节(阳),右腋下系两个节(阴);活人右衽(系带系活扣,方便脱穿),死人(寿衣)左衽(系带系死扣,不再脱下);此外,明代画像也出现了汉族妇女左衽的肖像画……
为什么汉服交领的设计,要将左右衣襟交叉于胸前,而不像现代服装那样,左右衣襟并列竖排在胸前(如拉链夹克服)?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古代丝绸布料很薄,交叉放置,相当于两层,可以加强肚腹保暖,这是黄帝深知“脾为后天之本”,胃气相当重要,是黄帝运用《黄帝内经》讲求养生之道的成功范例。又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左衽,是为了便于马上生活,方便腾出右手拉弓箭,还可保护左边心脏。但我认为,这仍然与《易经》原理有关——
《易经》里的卦,都是由“爻”组成的,“爻”表示阴阳相交而生变化,如《泰》卦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故吉祥康泰;而《否》卦是天地阴阳二气不交故闭塞不通。而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其中就有“交泰殿”。又如《未济》卦是水火阴阳二气不交故过河没成功喻创业不易;《既济》卦是水火阴阳二气相交故过河成功喻守业更难。易学认为,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人类和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作用所生;而子女又都是由父母阴阳二气交感作用所生。故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周易•系辞下传》第五章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总之,汉服中衣、外衣之衣领皆是交领设计,正好体现了《易经》“爻”象之义,《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讲:“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生生不已,此正是说的易学宇宙功用论——变易(交易)之道,惟其轩辕黄帝之圣慧如此,故中华民族泱泱大国能生生不息,万化万能,岿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
(二)、褒衣广袖
汉服的型制,通常是衣襟和衣袖都非常宽大,褒衣广袖,峨冠博带,气象庄严,显示心胸宽广、包容一切的泱泱大国风范。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度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汉服在千百年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除主要的广袖(大袖)外,汉服的袖型还有直袖、箭袖、方袖、半袖、垂胡袖、琵琶袖等多种款式。
(三)、系带隐扣
汉服采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一般没有衣扣(或只略微使用在腋下隐藏着的布扣),据现代人体科学家研究论证,传统汉服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因为它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现代服装。
总之,东方古代汉服大、长、软、宽、松、简、素、朴,这与西方现代洋装小、短、硬、窄、紧、繁、炫、酷,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今中外服饰文化演变规律,符合《易经》的太极阴阳辩证法原理。
五、 汉服對易理的體現
(一)、朱子深衣的體現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汉服中的每一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化的理念。比如,最典型的汉服之一、儒家文人学者的服饰——“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而制作的深衣,影响很大,对明代,以及韩国日本服饰都有深远影响。它们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或严格执行,或加上续衽。对于深衣,宋明清的司马光、黄宗羲、江永等也提出过其他解释改良方案。
朱子深衣有交领、方领、制领等多种。其中以交领使用最为普遍。朱子深衣是直领(没有续衽,所以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
朱子深衣讲求规、矩、绳、权、衡等,处处体现了易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象天法地思想:
1、太极两仪四象:朱子深衣服色多为白襟黑缘(太极),上衣二幅(阴阳两仪),屈其袖中为四幅(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代表卦有四德(元亨利贞),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有四端(仁义礼智);
2、《乾》、《坤》二卦:《周易、系辞》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乾之德,圆而神;坤之德,方以智。”衣袖端呈圆弧状以应“规”(圆规),交领处成方状以应“矩”(角尺),这代表天圆地方,也代表做人要循规蹈矩,言欲圆而行欲方,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3、十二消息卦(十二地支):裳幅皆梯形。它的下摆是由十二片布组成(下裳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代表一天有十二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一纪有十二年,阴阳二气与时消息;
4、阴阳中道:衣服背面的中缝从领到下摆,衣带前面的两条绶佩一直下垂到脚踝,又长又直,名“绳”,代表做人要中庸、正直,懂得辩证法(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5、阴阳平衡:下襟与地面齐平,两袖横展,就像秤砣、秤杆一样,名“权”、“衡”,代表做人要稳重、公平。将宇宙大道、礼仪至理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正是汉服寄寓羲文训谕、周孔教化的独特之处。
(二)、道袍的體現
道袍也蕴含了易理:
道袍,原来一般指古代家居常服,交领大袖,四周镶边,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袍子,主要是明代士人的便装款式。满清《剃发易服令》以后,则指僧道穿的袍服,特别是道教道士的服装。
近代沿袭的道衣主要有大褂、道袍、戒衣、对襟绣花洞衣等四种。道袍多为青蓝二色,因为道教为东方圣教,东方属木,木配青色(苍绿深蓝),木主生发之气,仁慈为心,老子《道德经》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至于道袍上多装饰有太极八卦等章纹图案,更是直接体现了《易经》原理。
六、 中华易学對服飾文化的影响力
(一)、漢服的原創力量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二)、和服的成型
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服装是和服,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和服是在中国三国时代,吴国的吴服(汉服之一种)经过海上丝绸贸易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此基础上改良,后来日本遣唐使又吸收了中国唐朝唐服(汉服之一种)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和服。至今日元纸币上还印有和服人物肖像。除了和服之外,日本的武士道服,以及日本体育界当代仍然流行的运动员服装(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奥运会比赛项目),如剑道服、柔道服、空手道服、相扑裁判服,等等,都沿袭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连俄罗斯总统普金先生,也喜欢穿上柔道服玩柔道。
(三)、韓服的成型
朝鲜半岛大韩民族的民族服装是韩服,韩服又名朝鲜袄,是在中国明朝时期,大韩民族在汉服和蒙古服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的民族服装。朝鲜半岛自古就与中国唇齿相依,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战败,其中一支人马就去了朝鲜半岛;而周武王伐纣,商纣王战败,武王访贤,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降身为奴,佯狂疯癫,未被纣王杀害)向周武王传授了商朝六百年治国的先进经验《洪范•九畴》,第一畴(筹)就讲治国最高大法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道(事见《尚书•洪范篇》),周武王不杀箕子,将他分封到朝鲜半岛做诸侯(箕子的故事,还见于《周易•第三十六明夷卦》六五爻),箕子带去了商周之际的易学文化,这就是韩国国旗“太极旗”(乾坤坎离太极四卦图)的由来。韩国人称,孔子是他们的祖先,韩国首府首尔市(原名汉城),有全韩国最大的孔庙——成均馆,那是因为,孔子是商纣王哥哥微子的第二十代孙子(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故孔子可以算韩国人的拐弯亲戚前辈吧。唐代,新罗(韩国古称)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韩服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在当代韩国发行的韩国纸币上,仍然印着韩国李朝哲学双璧大师——李滉、李珥师徒(韩国历史上朱子学的集大成者),身穿中国汉服——朱子深衣的肖像,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在古代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奥黛、娘惹的複製
越南古称交趾或安南,服饰几乎就是中国汉服的翻版,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如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所着龙袍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越南女子所穿奥黛装,也是从汉服长裙仿制过去的。
新加坡把小媳妇,叫做娘惹,而娘惹装,作为新加坡的传统服饰,其实也就是对襟立领的汉服女装,端庄淑雅,而又清新俊俏,尽显新媳妇范儿,惹人怜爱。
(五)、笼基的複製
缅甸男人穿的裙子,叫做“笼基”。据说,中国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治南蛮,管到缅甸去了(七擒孟获据说就是在云南),他看到南蛮落后地区,男人都不穿裤子,赤裸下体,真是野蛮,哪有中国华夏民族文明先进,于是就把汉服宽大的衣袖卸下,把南蛮男人的下身围起遮盖起来,像鸡笼一样,从此,缅甸男子都要穿这种舒服(热带地区很宽松透气的)的“笼基”下裙一千八百年直到今天不改了。这是诸葛亮运用文王后天八卦(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里,《坤》卦属西南方,见《周易、说卦传》),以黄帝《坤》卦“裳”文化治理西南边陲,留下的千秋佳话。
七、中華易理對东西方服饰文化比较
(一)、缦衣、袈裟之別
缦衣、袈裟原本是印度佛教文化装束,因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服装特点多为偏袒右肩,只在左肩斜披整布裹成的长袍。如南传佛教国家泰国僧人的装束,基本保留了原始小乘佛教的僧装。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大多地处温带地区,故在中国人穿的汉服长褂(或海青)外,设计圆形衣钩,将缦衣(受戒衣,一块整布)斜披在左肩上,菩萨戒在家居士衣色较为朴素(多为黑、褐二色),出家僧人(特别是方丈大和尚)袈裟则尊崇红、黄二色的福田衣、祖衣、千佛衣等等。这种“中印合璧式”的汉传佛教服饰文化,既符合佛教“契理契机”的教义,又与中国《易经》太极阴阳哲理和地理科学关于热带、温带的阐述,不谋而合,所以在佛门中传扬至今。汉传佛教僧人长褂和居士海青,在汉服衣领(交领、护领)上还设计了佛教标志(如三匹领缝合表示三宝领,很多平行斜线表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在经历满清《剃发易服令》后,汉传佛教服饰文化因“儒从佛道不从”而基本保留下来,但右腋下按满服习俗,增添了布扣扣拢,原来的汉服系带,末端被裁成剑型尖角,赋予了“剑斩烦恼”含义,而仅作装饰,不再系上了。此外,民国时期,佛教革新派大师太虚法师,为适应佛教现代化转型,还创制了现代僧装“太虚服”(对襟短褐)。
(二)、西服之別
第一个穿西装的中国人是二十世纪初翻译家严复的公子严璩。西装的由来,说法有多种。当代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年轻时也偶尔穿过西装,不过他更多时候是穿长衫。有一次讲学,他谈到西装的来历,他说西装是十九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海盗坐帆船来掠夺东方弱小民族,海风一吹,衬衫很冷,就顺手扯一绺帆布带来系住领口,海风吹送,系带保暖又飘洒,很美,更增殖民征服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后来,这种飘带发展成装饰性的领带,再配上外套,就形成西装。所以,西装虽美而不善。西装的由来,还有一些说法。不过,现在,西装已经取代汉服、长衫、中山装等,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正式场合的礼服正装了。
(三)、唐裝、中山裝之別
当代很多中国人不了解汉服,以为汉服只是古装、戏装、寿衣或僧道装,以为中国唐朝最强大,中国人的国服应当就是“唐装”。其实,唐装不是“唐朝服装”的简称,而是“唐人街服装”的简称。唐装的形成,是清朝满族的马褂背心传到美国唐人街(华侨聚居地),用西式裁剪法,制成的中西合璧式的服装,与唐朝服装和汉服皆无关,属于有唐之名无唐之实,因此,不能将唐装作为汉族的民族服装。
中山装为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制,被赋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多重表义,作为现代国服,曾经为民国、共和国开创时代的领袖们所谨尊,也被广大民众崇奉为礼服,一度风行。不过,由于中山装非常庄重严谨,不太适合现代人富于开放个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中山装最初是根据日本现代工人技术服装改良而成的,不是以汉服为渊源的,脱离了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所以,中山装在当代,国服地位也已经被西装所取代,上层领导重大典礼时偶尔穿一次,下层老百姓也似乎只有守旧的农村老农民还在穿……,也有人搞过中山装很多种改良版、创新版的时装表演大赛,比如香港明星刘德华也曾穿过时尚款的中山装,但是,毕竟都只是一些小范围的怀旧情节而已。
回顾华夏汉服与印度佛服、清朝满服、欧美西服的交涉历程,其中还是贯穿了易理的太极阴阳规律:无论是阴阳的互补,还是阴阳的消长,皆是宇宙自然。
八、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易为首导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民族意識與服飾之思
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长衫、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例。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短短十几年,围绕着“民族服装”所展开了多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实践,先后出现了“唐装”的流行、“汉服”的讨论以及“汉服运动”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2004年和2005年“汉服运动”被响亮提出,穿汉服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慢慢演变为一种公众运动,众多汉服爱好者们围绕“汉服”进行网络大讨论,把最初的朴素“崇古”的想法转为正规的文化运营、商业运营。弘扬传统服饰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汉服的传承和弘扬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雅是俗,汉服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汉服的重提,再次让人们思量传统服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二)、漢服起始與民族覺醒
2002年2月“华夏血脉”在网络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当代首次以“汉服”为主题的文章。2005年8月,重庆大学张梦玥(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对奠定和推广汉服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张梦玥于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最迟于2005年10月,一些期刊上开始出现关于汉服的文章,此后发表于各类报刊的汉服文章开始层出不穷,相关的介绍、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此外,汉服和汉服运动也开始被文化学者、影视明星、商业精英和政治人物等所关注和接触,如杨澜、唐国强、`方文山、周杰伦、宋楚瑜、于丹、钱文忠等。但社会人士对汉服运动也有成见、误解或批评,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张跣等。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汉服运动”刚开始是富有民间性和草根性的活动。但随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加入、赞赏与鼓励,加入“汉服运动”的社会阶层逐渐有所扩大。与此同时,它也开始产生了“精英主义”的情绪与倾向,自认为找到了“汉服”这唯一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汉服运动”的目的之一,据说就是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大部分人对汉服与汉服文化礼仪的认知空白。穿着汉服的中国人经常被误解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而汉服也往往被当成是和服或韩服。遇到这样的情况,汉服爱好者通常有两个反应,一是有些生气或失望,二是把它看作宣讲汉服的机会。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服装日趋西化,所以我国的“服饰身份证”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200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两会上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这两个“事件”把汉服运动推向了高潮,但是汉服能否承受国服之重呢? 汉服又能否被大众所认可?这引来了许多人的质疑,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服如何能代表整个国家”;二是:“汉服在现代人意识中,仍是彻头彻尾的古装,在生活中消失三百年的服装,如何去承担现在人的民族情感。”
(三)、復興之力與易道之循
现代汉服是指立志于复兴华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从而复原的汉族传统服饰。现代汉服的基本定位:汉服是汉民族礼服。现代汉服的实用要求:现代汉服一般实用于祭祀祭典、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庆典、冠礼笄礼(成人礼)、传统文体竞赛项目等。
《易》云:“无往不复”!在当代,历经五千年风雨的大中华民族依旧巍然屹立在世界之中央,汉服与全世界东夷(太平洋)、南蛮(印度洋)、西戎(大西洋)、北狄(北冰洋)的异国洋装,皆有着太极阴阳转化之关系,今天重点是西装已经取代汉服,变成了中国人的礼服(甚至是国服),尽管现在多数中国人不知汉服为何物,或者误解汉服是过时的古装,但我们依然坚信:通过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注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返本开新)——易为首导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 长沙.長沙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
[2] 孔安国 (作者).孔颖达 (注释).《尚书正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
[3] 杨蓓.《十从十不从”中的清代服饰制度考究》.《兰台世界》.知网.2014
作者簡介:
李正思:男,汉族,1969年12月生于中国重庆。曾拜师惟贤长老和渝州还元子萧师荣老先生研习佛法和易道22年。
现任职:
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研究员
重庆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重庆佛学院教师
重庆华岩寺英才传习舍讲师及无尽学社秘书长
重庆市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教师
重庆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及易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嘉美文化会所讲师
重庆云马设计公司学艺堂讲师
众生工作室(网络)导师
香港世界周易学会高级研究员
成都传薪书院讲师
重慶仁貴美華服文化設計師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寺重庆佛学院,邮编400052
李正思(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
本文以易理为方法论,全面阐述了黄帝创制汉服,以及汉服在色彩上贯穿易理,汉服的中断,汉服特征中的易理,汉服对日韩等国服饰文化之深远影响,汉服与印度、欧美服装之比较,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寓了热忱的向往。
关键字:易理;汉服;汉服复兴;华夏;服饰文化;民族
一、 黄帝据《乾》、《坤》易理开创的汉服文化
《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是讲,轩辕黄帝据伏羲氏所画八卦中的《乾》、《坤》二卦易理,象天法地,创造了上衣下裳的中华汉服衣冠文化,而尧、舜继承了黄帝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当时天下大同,是太平盛世!
民间传说,黄帝在距今约五千年前有一天睡午觉,梦到神游华胥国。华胥国是距今约八千年前“中华始母”华胥氏的故国(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脚印,圣灵感孕,是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母亲(《易经》八卦就是伏羲氏创画的),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中华民族的亚当夏娃,兄妹联姻,华胥氏则是中华婚嫁礼仪制度的创始人。而据说华胥国的服装“华服”,就已经是飘飘欲仙的长袍——这应当算是汉服之渊源吧。
黄帝创制汉服文化的具体分工是:黄帝的妃子嫘祖创造了蚕桑丝绸;黄帝的三个大臣:胡巢创制了冠冕(帽子);伯余创制了衣服;于则创制了草履(鞋子)。而伯余被后世奉为裁缝行业之开山祖师。
《周易、坤》卦六五爻辞:“黄裳,元吉。”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周公、孔子观象系辞,因《坤》之性为柔,《坤》之情为顺,《坤》之德厚德载物,《坤》为地为土,土色黄,《坤》又为布,为文(见《说卦传》),六五爻得中,故说黄裳、文在中、黄中、元吉、正位、美在其中。裳一般指下裙(裳训障,有障蔽、遮蔽下体之意),《乾》为天为衣居上,《坤》为地为裳居下,《系辞》首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黄裳即黄帝创制的黄色下裙,在此的寓意是:裙居下体不越上,诚明中庸可以位极人臣,永远吉祥。衣裳制度,可以体大道、法自然、别尊卑、定贵贱,使社会秩序各明其理、各安其位,故能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万世奇勋!
又,《乾》为龙,《坤》为布为裳为黄中,故历代帝王礼服多尊崇黄色龙袍。在《二十四史》历代《舆服志》中,提到“龙袍十二章纹”, 每一章纹都象征着帝王美德,据说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章纹的上衣,黻即指正反两个“弓”字相背的图案,喻明辨是非,知错就改。
考古学界也认为,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自古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曾称衣冠、汉衣冠、华夏衣冠、中国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右衽等,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到西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黄帝创制,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清代因剃发易服而中断,21世纪初又开始复兴),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体现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汉文化内涵,并彰显中华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汉服是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等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仁义思想、政治文化、等级文化、亲属文化、重嫡轻庶,以及长幼有序。具有昭名分、辨等级、别贵贱的作用,为国家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和普通汉人家礼(冠婚丧祭四礼)的礼服。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赛里斯国的美誉。
二、 周公作爻辞制礼作乐與汉服型制的确立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西周宰相,周成王(年幼)时曾摄政。周公创作了《周易》386爻的爻辞,制《周礼》作《乐经》,是中国儒学政治礼乐制度的开创人,被儒家尊奉为古圣,与孔子并称为“周孔教化”。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
汉服在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汉服型制逐渐形成。周朝汉服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型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深衣)制。深衣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身体掩埋在衣服里深藏不露故名)。”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女服出现了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男服的直裾深衣并行,符合《周易》中《乾》阳刚而《坤》阴柔的道法自然之美。
《周礼》中还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在色彩的运用上,受到《周易》、《尚书》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白苍玄朱黄,《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象东方木,赤象南方火,白象西方金,黑象北方水,玄象天,黄象地。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根据《易》学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建立起来的阴阳家(后世又被称为数术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改朝换代,符合五行相克的原理:黄帝尧舜尚土德,服色黄;夏禹尚木德,服色青(木克土);商汤尚金德,服色白(金克木);周文武尚火德,服色赤(火克金)。秦始皇尚水德,服色黑(水克火)。式样沿袭战国时期交领右衽的大襟。汉高祖尚土德,服色黄(土克水)。汉服经过各朝各代的规范发展,其中汉朝时国力强盛、服饰完善普及,汉人、汉语、汉服因此得名,其后汉服继续发展、传承,主要特征不再有大的改变。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长夏(每季末月)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这符合《易经》关于五行配五色的原理。
《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以文(纹)为贵”,表现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的“章纹”极其丰富,为千古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征,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内涵。孔子在《论语》中曾赞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三、 汉服之殇与太极运转——十从十不从
从《易经》太极阴阳消长规律看,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夷夏之辨”,从黄帝(华夏)战蚩尤(蛮夷)确立汉服,到孔子论左、右衽,北魏鲜卑着汉服,唐朝也穿胡服,以后汉服影响到日韩等周边国家,宋明学者考证深衣,最终到满清灭汉服,无不体现着太极阴阳的互动原理。
后金女真族(满清前身)首领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明军误杀,女真族第二任首领皇太极誓灭明复仇;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灭明,称大顺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自杀殉国;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夺名妓陈圆圆,引清兵入关灭李自成;女真族(改称满族)第三任首领顺治皇帝时,摄政王皇叔多尔衮在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下《剃发易服令》灭大明衣冠(汉服--轩辕黄帝制定,有四千年历史);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易服的斗争。死亡人数无法统计。“汉衣冠”是政权正统的象征,满清入关执行“剃发易服”之前,汉服也曾多次遭受辽、西夏、金、蒙元等政权禁止的磨难,但最后都被汉族所同化。而清初明降清贰臣洪承畴提出“十从十不从”,于僧道装、戏服、寿衣等领域,至今算是保留了少许汉服文化。
“十从十不从”,“从”指服从满清统治,进行剃发易服;“不从”指依旧按照汉人传统办: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穿汉服。
2、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寿衣则可穿汉服。
3、阳从阴不从: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4、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
5、老从少不从:婴幼儿童,不必禁忌,可穿汉服,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矩办。
6、儒从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儒教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佛道教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7、娼从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旗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可穿汉服。
8、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礼仪保持汉人旧制。
9、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10、役税从语言文字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语言文字不改,仍用汉语。
满清的“剃发易服”,使汉人与汉服隔代中断了两百多年。满清灭亡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装传入中国,且满清的服装经过两百多年的洗脑,也已经深入人心,反而让民众误认为长衫马褂旗袍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
四、汉服基本特征中的易理
(一)、交领右衽
汉服在领型上有:交领、方领、圆领、袒领、立领、直领、竖领、盘领等数种,另外最初为保持清洁卫生,还设计有护领(又有宽护领、窄护领之分),最初护领可单独拆卸下来清洗,后来护领仅成为一种装饰,与衣领缝制在一起,不能拆卸下来了。
汉服最古老最正宗的领型是交领右衽。交领是先将左右两块斜长的衣襟交叉在胸前,再分别以带系于两胁——先将右边斜长衣襟放置于里面,以带系于左胁,再将左边斜长衣襟与右边斜长衣襟交叉后,放置于外面,以带系于右胁,此种穿法称为“右衽”;反之,先系左襟于右胁内,后系右襟于左胁外,则称为“左衽”。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感叹东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说要是没有齐国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遏止夷族势力入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话,我们系发右衽的汉族人,都要变成穿着左衽服装、不带冠帽而披头散发的少数民族人了!
在华夏文化中,衣襟左衽代表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普遍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
现代人会感到奇怪:右衽左衽问题,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右衽左衽成了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标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易经》原理有关: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单为阳、双为阴;汉族为阳、少数民族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这样就不难理解:
汉族右衽,少数民族左衽;无论左右衽,系带皆系于下,而不是系于上(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凝为阴);左腋下系一个节(阳),右腋下系两个节(阴);活人右衽(系带系活扣,方便脱穿),死人(寿衣)左衽(系带系死扣,不再脱下);此外,明代画像也出现了汉族妇女左衽的肖像画……
为什么汉服交领的设计,要将左右衣襟交叉于胸前,而不像现代服装那样,左右衣襟并列竖排在胸前(如拉链夹克服)?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古代丝绸布料很薄,交叉放置,相当于两层,可以加强肚腹保暖,这是黄帝深知“脾为后天之本”,胃气相当重要,是黄帝运用《黄帝内经》讲求养生之道的成功范例。又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左衽,是为了便于马上生活,方便腾出右手拉弓箭,还可保护左边心脏。但我认为,这仍然与《易经》原理有关——
《易经》里的卦,都是由“爻”组成的,“爻”表示阴阳相交而生变化,如《泰》卦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故吉祥康泰;而《否》卦是天地阴阳二气不交故闭塞不通。而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其中就有“交泰殿”。又如《未济》卦是水火阴阳二气不交故过河没成功喻创业不易;《既济》卦是水火阴阳二气相交故过河成功喻守业更难。易学认为,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人类和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作用所生;而子女又都是由父母阴阳二气交感作用所生。故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周易•系辞下传》第五章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总之,汉服中衣、外衣之衣领皆是交领设计,正好体现了《易经》“爻”象之义,《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讲:“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生生不已,此正是说的易学宇宙功用论——变易(交易)之道,惟其轩辕黄帝之圣慧如此,故中华民族泱泱大国能生生不息,万化万能,岿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
(二)、褒衣广袖
汉服的型制,通常是衣襟和衣袖都非常宽大,褒衣广袖,峨冠博带,气象庄严,显示心胸宽广、包容一切的泱泱大国风范。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度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汉服在千百年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除主要的广袖(大袖)外,汉服的袖型还有直袖、箭袖、方袖、半袖、垂胡袖、琵琶袖等多种款式。
(三)、系带隐扣
汉服采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一般没有衣扣(或只略微使用在腋下隐藏着的布扣),据现代人体科学家研究论证,传统汉服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因为它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现代服装。
总之,东方古代汉服大、长、软、宽、松、简、素、朴,这与西方现代洋装小、短、硬、窄、紧、繁、炫、酷,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今中外服饰文化演变规律,符合《易经》的太极阴阳辩证法原理。
五、 汉服對易理的體現
(一)、朱子深衣的體現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汉服中的每一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化的理念。比如,最典型的汉服之一、儒家文人学者的服饰——“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而制作的深衣,影响很大,对明代,以及韩国日本服饰都有深远影响。它们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或严格执行,或加上续衽。对于深衣,宋明清的司马光、黄宗羲、江永等也提出过其他解释改良方案。
朱子深衣有交领、方领、制领等多种。其中以交领使用最为普遍。朱子深衣是直领(没有续衽,所以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
朱子深衣讲求规、矩、绳、权、衡等,处处体现了易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象天法地思想:
1、太极两仪四象:朱子深衣服色多为白襟黑缘(太极),上衣二幅(阴阳两仪),屈其袖中为四幅(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代表卦有四德(元亨利贞),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有四端(仁义礼智);
2、《乾》、《坤》二卦:《周易、系辞》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乾之德,圆而神;坤之德,方以智。”衣袖端呈圆弧状以应“规”(圆规),交领处成方状以应“矩”(角尺),这代表天圆地方,也代表做人要循规蹈矩,言欲圆而行欲方,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3、十二消息卦(十二地支):裳幅皆梯形。它的下摆是由十二片布组成(下裳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代表一天有十二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一纪有十二年,阴阳二气与时消息;
4、阴阳中道:衣服背面的中缝从领到下摆,衣带前面的两条绶佩一直下垂到脚踝,又长又直,名“绳”,代表做人要中庸、正直,懂得辩证法(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5、阴阳平衡:下襟与地面齐平,两袖横展,就像秤砣、秤杆一样,名“权”、“衡”,代表做人要稳重、公平。将宇宙大道、礼仪至理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正是汉服寄寓羲文训谕、周孔教化的独特之处。
(二)、道袍的體現
道袍也蕴含了易理:
道袍,原来一般指古代家居常服,交领大袖,四周镶边,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袍子,主要是明代士人的便装款式。满清《剃发易服令》以后,则指僧道穿的袍服,特别是道教道士的服装。
近代沿袭的道衣主要有大褂、道袍、戒衣、对襟绣花洞衣等四种。道袍多为青蓝二色,因为道教为东方圣教,东方属木,木配青色(苍绿深蓝),木主生发之气,仁慈为心,老子《道德经》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至于道袍上多装饰有太极八卦等章纹图案,更是直接体现了《易经》原理。
六、 中华易学對服飾文化的影响力
(一)、漢服的原創力量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二)、和服的成型
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服装是和服,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和服是在中国三国时代,吴国的吴服(汉服之一种)经过海上丝绸贸易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此基础上改良,后来日本遣唐使又吸收了中国唐朝唐服(汉服之一种)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和服。至今日元纸币上还印有和服人物肖像。除了和服之外,日本的武士道服,以及日本体育界当代仍然流行的运动员服装(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奥运会比赛项目),如剑道服、柔道服、空手道服、相扑裁判服,等等,都沿袭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连俄罗斯总统普金先生,也喜欢穿上柔道服玩柔道。
(三)、韓服的成型
朝鲜半岛大韩民族的民族服装是韩服,韩服又名朝鲜袄,是在中国明朝时期,大韩民族在汉服和蒙古服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的民族服装。朝鲜半岛自古就与中国唇齿相依,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战败,其中一支人马就去了朝鲜半岛;而周武王伐纣,商纣王战败,武王访贤,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降身为奴,佯狂疯癫,未被纣王杀害)向周武王传授了商朝六百年治国的先进经验《洪范•九畴》,第一畴(筹)就讲治国最高大法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道(事见《尚书•洪范篇》),周武王不杀箕子,将他分封到朝鲜半岛做诸侯(箕子的故事,还见于《周易•第三十六明夷卦》六五爻),箕子带去了商周之际的易学文化,这就是韩国国旗“太极旗”(乾坤坎离太极四卦图)的由来。韩国人称,孔子是他们的祖先,韩国首府首尔市(原名汉城),有全韩国最大的孔庙——成均馆,那是因为,孔子是商纣王哥哥微子的第二十代孙子(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故孔子可以算韩国人的拐弯亲戚前辈吧。唐代,新罗(韩国古称)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韩服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在当代韩国发行的韩国纸币上,仍然印着韩国李朝哲学双璧大师——李滉、李珥师徒(韩国历史上朱子学的集大成者),身穿中国汉服——朱子深衣的肖像,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在古代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奥黛、娘惹的複製
越南古称交趾或安南,服饰几乎就是中国汉服的翻版,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如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所着龙袍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越南女子所穿奥黛装,也是从汉服长裙仿制过去的。
新加坡把小媳妇,叫做娘惹,而娘惹装,作为新加坡的传统服饰,其实也就是对襟立领的汉服女装,端庄淑雅,而又清新俊俏,尽显新媳妇范儿,惹人怜爱。
(五)、笼基的複製
缅甸男人穿的裙子,叫做“笼基”。据说,中国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治南蛮,管到缅甸去了(七擒孟获据说就是在云南),他看到南蛮落后地区,男人都不穿裤子,赤裸下体,真是野蛮,哪有中国华夏民族文明先进,于是就把汉服宽大的衣袖卸下,把南蛮男人的下身围起遮盖起来,像鸡笼一样,从此,缅甸男子都要穿这种舒服(热带地区很宽松透气的)的“笼基”下裙一千八百年直到今天不改了。这是诸葛亮运用文王后天八卦(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里,《坤》卦属西南方,见《周易、说卦传》),以黄帝《坤》卦“裳”文化治理西南边陲,留下的千秋佳话。
七、中華易理對东西方服饰文化比较
(一)、缦衣、袈裟之別
缦衣、袈裟原本是印度佛教文化装束,因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服装特点多为偏袒右肩,只在左肩斜披整布裹成的长袍。如南传佛教国家泰国僧人的装束,基本保留了原始小乘佛教的僧装。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大多地处温带地区,故在中国人穿的汉服长褂(或海青)外,设计圆形衣钩,将缦衣(受戒衣,一块整布)斜披在左肩上,菩萨戒在家居士衣色较为朴素(多为黑、褐二色),出家僧人(特别是方丈大和尚)袈裟则尊崇红、黄二色的福田衣、祖衣、千佛衣等等。这种“中印合璧式”的汉传佛教服饰文化,既符合佛教“契理契机”的教义,又与中国《易经》太极阴阳哲理和地理科学关于热带、温带的阐述,不谋而合,所以在佛门中传扬至今。汉传佛教僧人长褂和居士海青,在汉服衣领(交领、护领)上还设计了佛教标志(如三匹领缝合表示三宝领,很多平行斜线表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在经历满清《剃发易服令》后,汉传佛教服饰文化因“儒从佛道不从”而基本保留下来,但右腋下按满服习俗,增添了布扣扣拢,原来的汉服系带,末端被裁成剑型尖角,赋予了“剑斩烦恼”含义,而仅作装饰,不再系上了。此外,民国时期,佛教革新派大师太虚法师,为适应佛教现代化转型,还创制了现代僧装“太虚服”(对襟短褐)。
(二)、西服之別
第一个穿西装的中国人是二十世纪初翻译家严复的公子严璩。西装的由来,说法有多种。当代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年轻时也偶尔穿过西装,不过他更多时候是穿长衫。有一次讲学,他谈到西装的来历,他说西装是十九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海盗坐帆船来掠夺东方弱小民族,海风一吹,衬衫很冷,就顺手扯一绺帆布带来系住领口,海风吹送,系带保暖又飘洒,很美,更增殖民征服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后来,这种飘带发展成装饰性的领带,再配上外套,就形成西装。所以,西装虽美而不善。西装的由来,还有一些说法。不过,现在,西装已经取代汉服、长衫、中山装等,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正式场合的礼服正装了。
(三)、唐裝、中山裝之別
当代很多中国人不了解汉服,以为汉服只是古装、戏装、寿衣或僧道装,以为中国唐朝最强大,中国人的国服应当就是“唐装”。其实,唐装不是“唐朝服装”的简称,而是“唐人街服装”的简称。唐装的形成,是清朝满族的马褂背心传到美国唐人街(华侨聚居地),用西式裁剪法,制成的中西合璧式的服装,与唐朝服装和汉服皆无关,属于有唐之名无唐之实,因此,不能将唐装作为汉族的民族服装。
中山装为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制,被赋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多重表义,作为现代国服,曾经为民国、共和国开创时代的领袖们所谨尊,也被广大民众崇奉为礼服,一度风行。不过,由于中山装非常庄重严谨,不太适合现代人富于开放个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中山装最初是根据日本现代工人技术服装改良而成的,不是以汉服为渊源的,脱离了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所以,中山装在当代,国服地位也已经被西装所取代,上层领导重大典礼时偶尔穿一次,下层老百姓也似乎只有守旧的农村老农民还在穿……,也有人搞过中山装很多种改良版、创新版的时装表演大赛,比如香港明星刘德华也曾穿过时尚款的中山装,但是,毕竟都只是一些小范围的怀旧情节而已。
回顾华夏汉服与印度佛服、清朝满服、欧美西服的交涉历程,其中还是贯穿了易理的太极阴阳规律:无论是阴阳的互补,还是阴阳的消长,皆是宇宙自然。
八、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易为首导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民族意識與服飾之思
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长衫、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例。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短短十几年,围绕着“民族服装”所展开了多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实践,先后出现了“唐装”的流行、“汉服”的讨论以及“汉服运动”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2004年和2005年“汉服运动”被响亮提出,穿汉服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慢慢演变为一种公众运动,众多汉服爱好者们围绕“汉服”进行网络大讨论,把最初的朴素“崇古”的想法转为正规的文化运营、商业运营。弘扬传统服饰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汉服的传承和弘扬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雅是俗,汉服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汉服的重提,再次让人们思量传统服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二)、漢服起始與民族覺醒
2002年2月“华夏血脉”在网络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当代首次以“汉服”为主题的文章。2005年8月,重庆大学张梦玥(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对奠定和推广汉服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张梦玥于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最迟于2005年10月,一些期刊上开始出现关于汉服的文章,此后发表于各类报刊的汉服文章开始层出不穷,相关的介绍、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此外,汉服和汉服运动也开始被文化学者、影视明星、商业精英和政治人物等所关注和接触,如杨澜、唐国强、`方文山、周杰伦、宋楚瑜、于丹、钱文忠等。但社会人士对汉服运动也有成见、误解或批评,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张跣等。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汉服运动”刚开始是富有民间性和草根性的活动。但随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加入、赞赏与鼓励,加入“汉服运动”的社会阶层逐渐有所扩大。与此同时,它也开始产生了“精英主义”的情绪与倾向,自认为找到了“汉服”这唯一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汉服运动”的目的之一,据说就是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大部分人对汉服与汉服文化礼仪的认知空白。穿着汉服的中国人经常被误解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而汉服也往往被当成是和服或韩服。遇到这样的情况,汉服爱好者通常有两个反应,一是有些生气或失望,二是把它看作宣讲汉服的机会。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服装日趋西化,所以我国的“服饰身份证”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200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两会上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这两个“事件”把汉服运动推向了高潮,但是汉服能否承受国服之重呢? 汉服又能否被大众所认可?这引来了许多人的质疑,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服如何能代表整个国家”;二是:“汉服在现代人意识中,仍是彻头彻尾的古装,在生活中消失三百年的服装,如何去承担现在人的民族情感。”
(三)、復興之力與易道之循
现代汉服是指立志于复兴华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从而复原的汉族传统服饰。现代汉服的基本定位:汉服是汉民族礼服。现代汉服的实用要求:现代汉服一般实用于祭祀祭典、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庆典、冠礼笄礼(成人礼)、传统文体竞赛项目等。
《易》云:“无往不复”!在当代,历经五千年风雨的大中华民族依旧巍然屹立在世界之中央,汉服与全世界东夷(太平洋)、南蛮(印度洋)、西戎(大西洋)、北狄(北冰洋)的异国洋装,皆有着太极阴阳转化之关系,今天重点是西装已经取代汉服,变成了中国人的礼服(甚至是国服),尽管现在多数中国人不知汉服为何物,或者误解汉服是过时的古装,但我们依然坚信:通过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注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返本开新)——易为首导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 长沙.長沙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
[2] 孔安国 (作者).孔颖达 (注释).《尚书正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
[3] 杨蓓.《十从十不从”中的清代服饰制度考究》.《兰台世界》.知网.2014
作者簡介:
李正思:男,汉族,1969年12月生于中国重庆。曾拜师惟贤长老和渝州还元子萧师荣老先生研习佛法和易道22年。
现任职:
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研究员
重庆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重庆佛学院教师
重庆华岩寺英才传习舍讲师及无尽学社秘书长
重庆市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教师
重庆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及易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嘉美文化会所讲师
重庆云马设计公司学艺堂讲师
众生工作室(网络)导师
香港世界周易学会高级研究员
成都传薪书院讲师
重慶仁貴美華服文化設計師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寺重庆佛学院,邮编4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