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继续」只是一个影迷
【声明】此文是「如戏」的专访稿件。全文首发于如戏( ruuxee.com ),授权转载。
原文标题为「张小北:我只是一个影迷」——这个标题之前被某次采访用过了,所以这次只能「继续」了。
日记里的这篇文章和首发于「如戏」的专访在内容上略有不同,区别主要是我自己做了一些细节修订。
张小北:我只是一个影迷
对于很多影迷来讲,张小北这个名字始终和《第10放映室》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几年前对烂片犀利而又冷静的吐槽。而如今对于很多圈内人士来说,张小北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国内首屈一指的预告片制作人。
「我现在一般不对国产电影发表我的意见,主要是想规避一下身份的冲突。」这是张小北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预告片制作人的身份。正如他所说,他现在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一、作为一个影评人
大部分人认识张小北是从央视十套《第10放映室》开始的,但自 97 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到 03年加入《第十放映室》中间这段经历却鲜少被提及。
「我之前一直是在媒体行业工作,加上又比较了解电影,所以天然适合从事影评人这个职业。」这是张小北给自己下的定义。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被公众熟知之前,张小北就已经在电影产业链里的很多岗位上工作过了。这其中包括导演、美术、录音、摄影、制片五大部门,甚至当过演员——不过他自嘲演得不太好。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尝试这么多职业时,张小北极其迅速而又肯定地回答:「我从一开始的目标就很明确,导演这个职位就是我未来的目标。」
2002年是中国电影处于谷底的一年,在家里干坐着,等人来请自己拍片无异于痴人说梦。抱着「与其抱怨,不如行动」的想法,时任《新电影》记者的张小北对路学长导演的《卡拉是条狗》进行了跟组采访。因为拍照厉害,在获得杂志社同意后,在剧组里兼任了剧照一职,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当中。
2004年,央视十套一个名叫《视觉》的节目要改版。实际上这个栏目虽然和影视有一定联系,但并不以电影为主。央视十套是科教频道,张小北团队以「电影也是文化和科学」为理由,最终改版成了一个以专业视角来解读电影和评价导演的栏目。这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第10放映室》。
如戏:《第10放映室》一直以来以吐槽烂片特别犀利著称,这是故意为之的吗?
张小北:其实《第10放映室》还做过大量的推荐优秀电影的工作。因为之前在十套,收视人群比较固定,所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火。大概在 06、07 年左右,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起来以后,这个节目被上传到了网上,而刚好那些吐槽类的收获的关注更大。但这并不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在张小北看来,这种吐槽烂片的形式更容易获得影迷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观点更加明确,符合互联网群众的趣味。加上他从 97 年就开始上网,是一个资深网民,因此在写稿的时候就很容易把这种趣味带进去。
在问他「是否在生活中也是这么一个毒舌的人」的时候,张小北笑着反问了我们一句「你们觉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张小北相当温和,他一直觉得,如果在现实中也这么毒舌的话,那说明生活压力也太大了。
虽然大部分人认识张小北是因为《第10放映室》这个栏目,但他并不认为这些赞誉和名声是给予他的。或许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张小北依然会离开《第10放映室》的原因之一。
09 年的时候张小北和关雅荻借鉴 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 ,一起合作创办了国内首个电视影评节目《每周影评》。但其实这并不是二人的初次合作,2008 年的时候,两人就开发了一个叫做《防空洞》的电影项目。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中途夭折,但是剧本获得了韩国富川电影节奇幻单元的大奖,奖金是一千万韩元。
【声明一下,《防空洞》这个项目没有夭折,只是当年太超前,制作预算超过了当时的中国市场所能容纳的极限。但放在当下,它的制作费已经很轻松了。我最近仍然在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一千万韩元折合美元大概一万美金,人民币八万左右。但是因为只能先兑换成美元再兑换成人民币,回国的时候恰好汇率发生了变化,结果到手的人民币最后只有五万多。」张小北无奈地吐槽了下汇率的「坑爹」。
后来二人经常被请到电视台做节目,因为大部分都是娱乐话题,而两人的对话又容易被断章取义造成误解,于是关雅荻萌生出了自己做一个节目的想法。拥有丰富电视台工作经验的张小北立即拉着关雅荻进行了实施。前十期节目两人用 DV 进行拍摄,电脑剪辑后放到了网上,到了第八期,湖南潇湘卫视就和二人进行了接洽,把《每周影评》做成了电视节目。
从一个资深影迷到职业影评人,热爱电影是张小北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如戏:很多人都会希望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职业,但其实真正这么做的时候,兴趣和职业总会产生冲突,很多人最后产生厌倦,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张小北:我不会有这种状况,是当媒体人也好,跟组也好,做职业影评人也好,到现在进入预告片行业,我只是不断地往前走。这些都只是你们看到的我的一个侧面而已。我只是一直在往前走,而且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二、作为预告片制作人
2010 年的时候,张小北和崔毅、田明联创立了「太空堡垒工作室」,宣告自己正式从影评人,进入到了电影行业的制造环节当中。
如戏:为什么要取「太空堡垒」这个名字呢?
张小北:这都得感谢工商局,我们一开始只是工作室,我那会儿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粉丝嘛,工作室的名字比较随意,就用了「太空堡垒」。后来到了一定规模要注册公司的时候,想了很多类似后期公司的名字,工商局都打回来了,因为重名。后来我一气之下就报了「太空堡垒」,连备选都没有,结果一次就通过了。
张小北确实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粉丝,办公室里摆满了太空舰。在被问到「太空堡垒」的公司文化时,张小北依然不改影迷本色,直言公司文化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影迷」。
在之前的影评人工作中,张小北作为一个影评人,一直在媒体行业,而如今作为预告片制作人,则站在了制作环节。我们一直很好奇这种身份立场之间的转换是否会对他造成困扰,但在他看来,当他在媒体行业时,他就会站在媒体行业的立场,而当他在预告片行业时,就会站在制作行业的立场,这之间并没有矛盾。
如戏:但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之前的经验是否可以利用?
「制作预告片和影评人在工作的逻辑上是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的。」张小北否认了这种说法。
「但是呢,我以前是在电视台工作的,在电视台工作和影评人又是不同的身份,这么多年来我的身份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其实只是为了不断积累在电影行业工作的经验。如果说预告片制作的话,它最重要的流程其实是从电视制作的流程过来的。你看我们「太空堡垒」在做预告片的时候,特别强调流程、体系、规范和标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从电视体系里过来的。因为在电视生产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跟预告片很像,那就是它是有一个播出期的。比方你要做一个节目,这个节目要在特定的时间段播出。要知道在电视台是不允许开天窗的,不可能节目突然停了荧幕全是雪花然后接着往下走。哪怕出现一秒这样的事情都是一级播出事故。因此我们才可能知道如何通过一个很好的、工业化的流程让这个产品在艺术质量上达标,同时符合审查标准,还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它。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积累的经验。」
在谈到国内预告片市场的时候,张小北一直在反复提到的就是标准和体系。在他看来,中国预告片市场的这套体系和标准就是由「太空堡垒」建立起来的,也是由他们推广的。
这套标准化的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两个:
一是提高了工业上制作的效率。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之外,实际上还是一种工业产品。而如果从电影生产角度来说,它的工业化产品属性会更强一些。预告片属于电影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它从一开始就更接近工业流程。虽然艺术属性是必须的,但是预告片需要量产。如果仅仅依靠某个人的灵光一现,某个人的艺术感觉,一年可能也就做四到五支不错的预告片。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每个月都需要几十上百支预告片。而如果利用工业化的标准,就能保证产量第一的同时,在艺术性上不低于市场需求的水准。同时还能保证一定量高级定制的东西。
二是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北美市场并没有电影营销公司,但是有五个大的预告片制作公司和十五个中小型的预告片制作公司或工作室。中国因为专业人才不够,所以做了专门的营销公司,但是在目前的大趋势下,这些营销公司最后都有可能进行转变,然而预告片制作很可能一直会是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因此以标准化的价格提供公开透明的市场服务,就会对很多公司来讲非常重要。譬如类似华谊这种大公司,可以自己养一个预告片团队,一年做十个电影没问题。但是对于小电影公司来说,一两年一部电影,不可能养得起一个预告片团队,随便给人做水准又跟不上。但是「太空堡垒」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流程,一年能做 80 部电影。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他们,就能得到一样的服务。
张小北同时向我们解释了预告片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在他的观点中,预告片是电影最重要的宣传物料。绝大多数的电影营销都是围绕预告片展开的,其他海报也好,活动也好,通稿也好,则都是围绕电影在绕圈。只有预告片是拿电影本身出来告诉观众,这就是我们的电影。观众为什么要看电影,大多数理由千奇百怪,但绝大多数是去消费内容。而在所有的营销中,只有预告片是拿内容去打动观众。
三、一个电影人的坚持
实际上「太空堡垒」并非国内唯一一家预告片制作公司,在这个市场里,也并非其一家独大。在谈到预告片市场里的竞争问题时,张小北表示,这个话题他可以敞开聊:
「中国电影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电影产业需求量也在这里摆着,所以预告片行业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实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市场上,有三到五家大的预告片或者是综合型物料公司是很正常的,也是能够符合行业现状的。所以我们一直是在支持、呼吁和鼓励更多的同业者出现。为什么呢?因为需要公开透明和健康的市场,才能够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体系构成一个有益的补充。很简单的一点,我们进入到这个行业里以后, 我们要怎样看待自己?我们是懂一点电影的生意人,还是尊重市场的电影人?这是不同的定位。那对于我们来说,很明确的是,第一,我们是影迷,我们喜欢电影。第二,当时代走到这一步以后,我们用我们的热情去支援,或者说反哺电影行业,是义无反顾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警惕自己,咱们不是吸血鬼,不是从电影这个吸金怪兽上去吸血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在过得有尊严的同时,对这个行业本身也是有益的。只有大家一起把这个行业做大了,那么电影这个行业才能有希望。」
就在采访张小北当天的早上,微博上曝光了一篇《云图》被删减的内幕新闻。作为一名专业的剪辑人员,我们请教了张小北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中国电影存在审查制度,这是所有引进片所必须面对的悲哀现实。」张小北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电影人的心声。
张小北也透露,「太空堡垒」也曾经接到过类似删减影片的工作邀约,不过全被他们拒绝了——「作为一个电影人,必须要尊重市场和观众,但不能仅仅只尊重钱。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仍然要对电影本身心存敬畏——至少,不去成为帮凶」。或许,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坚持和底线。
从资深影迷到职业影评人,再到预告片制作人,中间还有无数行业相关的积累和经验。张小北一路走来,身份不断地转化,都是为了最后成为导演这一个目标。随着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跨行成为了导演,即使之前没有任何的跟组经验,也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似乎一时之间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昆汀,认为拍电影,只需要看的电影够多就足够了。
这是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在面对资本市场时永恒的尴尬。我们每一位相关人士,或者爱好者身处其中,都能嗅出其中的一丝浮躁和混乱。
但是,只要始终保持着对电影最初的热爱,对电影艺术层面矢志不渝的追求,就永远不会迷失在如今多少有些浮华和喧嚣的市场风暴里。
「我只是一个影迷」,或许,这不仅仅是张小北这些年做这些事的初心,也是无数默默执守在文创行业的从业者们,对这个行业的初心。
原文标题为「张小北:我只是一个影迷」——这个标题之前被某次采访用过了,所以这次只能「继续」了。
日记里的这篇文章和首发于「如戏」的专访在内容上略有不同,区别主要是我自己做了一些细节修订。
![]() |
图片摄影:朱博文 |
张小北:我只是一个影迷
对于很多影迷来讲,张小北这个名字始终和《第10放映室》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几年前对烂片犀利而又冷静的吐槽。而如今对于很多圈内人士来说,张小北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国内首屈一指的预告片制作人。
「我现在一般不对国产电影发表我的意见,主要是想规避一下身份的冲突。」这是张小北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预告片制作人的身份。正如他所说,他现在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一、作为一个影评人
大部分人认识张小北是从央视十套《第10放映室》开始的,但自 97 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到 03年加入《第十放映室》中间这段经历却鲜少被提及。
「我之前一直是在媒体行业工作,加上又比较了解电影,所以天然适合从事影评人这个职业。」这是张小北给自己下的定义。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被公众熟知之前,张小北就已经在电影产业链里的很多岗位上工作过了。这其中包括导演、美术、录音、摄影、制片五大部门,甚至当过演员——不过他自嘲演得不太好。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尝试这么多职业时,张小北极其迅速而又肯定地回答:「我从一开始的目标就很明确,导演这个职位就是我未来的目标。」
2002年是中国电影处于谷底的一年,在家里干坐着,等人来请自己拍片无异于痴人说梦。抱着「与其抱怨,不如行动」的想法,时任《新电影》记者的张小北对路学长导演的《卡拉是条狗》进行了跟组采访。因为拍照厉害,在获得杂志社同意后,在剧组里兼任了剧照一职,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当中。
2004年,央视十套一个名叫《视觉》的节目要改版。实际上这个栏目虽然和影视有一定联系,但并不以电影为主。央视十套是科教频道,张小北团队以「电影也是文化和科学」为理由,最终改版成了一个以专业视角来解读电影和评价导演的栏目。这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第10放映室》。
如戏:《第10放映室》一直以来以吐槽烂片特别犀利著称,这是故意为之的吗?
张小北:其实《第10放映室》还做过大量的推荐优秀电影的工作。因为之前在十套,收视人群比较固定,所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火。大概在 06、07 年左右,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起来以后,这个节目被上传到了网上,而刚好那些吐槽类的收获的关注更大。但这并不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在张小北看来,这种吐槽烂片的形式更容易获得影迷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观点更加明确,符合互联网群众的趣味。加上他从 97 年就开始上网,是一个资深网民,因此在写稿的时候就很容易把这种趣味带进去。
在问他「是否在生活中也是这么一个毒舌的人」的时候,张小北笑着反问了我们一句「你们觉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张小北相当温和,他一直觉得,如果在现实中也这么毒舌的话,那说明生活压力也太大了。
虽然大部分人认识张小北是因为《第10放映室》这个栏目,但他并不认为这些赞誉和名声是给予他的。或许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张小北依然会离开《第10放映室》的原因之一。
09 年的时候张小北和关雅荻借鉴 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 ,一起合作创办了国内首个电视影评节目《每周影评》。但其实这并不是二人的初次合作,2008 年的时候,两人就开发了一个叫做《防空洞》的电影项目。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中途夭折,但是剧本获得了韩国富川电影节奇幻单元的大奖,奖金是一千万韩元。
【声明一下,《防空洞》这个项目没有夭折,只是当年太超前,制作预算超过了当时的中国市场所能容纳的极限。但放在当下,它的制作费已经很轻松了。我最近仍然在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一千万韩元折合美元大概一万美金,人民币八万左右。但是因为只能先兑换成美元再兑换成人民币,回国的时候恰好汇率发生了变化,结果到手的人民币最后只有五万多。」张小北无奈地吐槽了下汇率的「坑爹」。
后来二人经常被请到电视台做节目,因为大部分都是娱乐话题,而两人的对话又容易被断章取义造成误解,于是关雅荻萌生出了自己做一个节目的想法。拥有丰富电视台工作经验的张小北立即拉着关雅荻进行了实施。前十期节目两人用 DV 进行拍摄,电脑剪辑后放到了网上,到了第八期,湖南潇湘卫视就和二人进行了接洽,把《每周影评》做成了电视节目。
从一个资深影迷到职业影评人,热爱电影是张小北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如戏:很多人都会希望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职业,但其实真正这么做的时候,兴趣和职业总会产生冲突,很多人最后产生厌倦,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张小北:我不会有这种状况,是当媒体人也好,跟组也好,做职业影评人也好,到现在进入预告片行业,我只是不断地往前走。这些都只是你们看到的我的一个侧面而已。我只是一直在往前走,而且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二、作为预告片制作人
2010 年的时候,张小北和崔毅、田明联创立了「太空堡垒工作室」,宣告自己正式从影评人,进入到了电影行业的制造环节当中。
如戏:为什么要取「太空堡垒」这个名字呢?
张小北:这都得感谢工商局,我们一开始只是工作室,我那会儿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粉丝嘛,工作室的名字比较随意,就用了「太空堡垒」。后来到了一定规模要注册公司的时候,想了很多类似后期公司的名字,工商局都打回来了,因为重名。后来我一气之下就报了「太空堡垒」,连备选都没有,结果一次就通过了。
张小北确实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粉丝,办公室里摆满了太空舰。在被问到「太空堡垒」的公司文化时,张小北依然不改影迷本色,直言公司文化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影迷」。
在之前的影评人工作中,张小北作为一个影评人,一直在媒体行业,而如今作为预告片制作人,则站在了制作环节。我们一直很好奇这种身份立场之间的转换是否会对他造成困扰,但在他看来,当他在媒体行业时,他就会站在媒体行业的立场,而当他在预告片行业时,就会站在制作行业的立场,这之间并没有矛盾。
如戏:但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之前的经验是否可以利用?
「制作预告片和影评人在工作的逻辑上是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的。」张小北否认了这种说法。
「但是呢,我以前是在电视台工作的,在电视台工作和影评人又是不同的身份,这么多年来我的身份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其实只是为了不断积累在电影行业工作的经验。如果说预告片制作的话,它最重要的流程其实是从电视制作的流程过来的。你看我们「太空堡垒」在做预告片的时候,特别强调流程、体系、规范和标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从电视体系里过来的。因为在电视生产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跟预告片很像,那就是它是有一个播出期的。比方你要做一个节目,这个节目要在特定的时间段播出。要知道在电视台是不允许开天窗的,不可能节目突然停了荧幕全是雪花然后接着往下走。哪怕出现一秒这样的事情都是一级播出事故。因此我们才可能知道如何通过一个很好的、工业化的流程让这个产品在艺术质量上达标,同时符合审查标准,还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它。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积累的经验。」
在谈到国内预告片市场的时候,张小北一直在反复提到的就是标准和体系。在他看来,中国预告片市场的这套体系和标准就是由「太空堡垒」建立起来的,也是由他们推广的。
这套标准化的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两个:
一是提高了工业上制作的效率。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之外,实际上还是一种工业产品。而如果从电影生产角度来说,它的工业化产品属性会更强一些。预告片属于电影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它从一开始就更接近工业流程。虽然艺术属性是必须的,但是预告片需要量产。如果仅仅依靠某个人的灵光一现,某个人的艺术感觉,一年可能也就做四到五支不错的预告片。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每个月都需要几十上百支预告片。而如果利用工业化的标准,就能保证产量第一的同时,在艺术性上不低于市场需求的水准。同时还能保证一定量高级定制的东西。
二是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北美市场并没有电影营销公司,但是有五个大的预告片制作公司和十五个中小型的预告片制作公司或工作室。中国因为专业人才不够,所以做了专门的营销公司,但是在目前的大趋势下,这些营销公司最后都有可能进行转变,然而预告片制作很可能一直会是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因此以标准化的价格提供公开透明的市场服务,就会对很多公司来讲非常重要。譬如类似华谊这种大公司,可以自己养一个预告片团队,一年做十个电影没问题。但是对于小电影公司来说,一两年一部电影,不可能养得起一个预告片团队,随便给人做水准又跟不上。但是「太空堡垒」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流程,一年能做 80 部电影。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他们,就能得到一样的服务。
张小北同时向我们解释了预告片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在他的观点中,预告片是电影最重要的宣传物料。绝大多数的电影营销都是围绕预告片展开的,其他海报也好,活动也好,通稿也好,则都是围绕电影在绕圈。只有预告片是拿电影本身出来告诉观众,这就是我们的电影。观众为什么要看电影,大多数理由千奇百怪,但绝大多数是去消费内容。而在所有的营销中,只有预告片是拿内容去打动观众。
三、一个电影人的坚持
实际上「太空堡垒」并非国内唯一一家预告片制作公司,在这个市场里,也并非其一家独大。在谈到预告片市场里的竞争问题时,张小北表示,这个话题他可以敞开聊:
「中国电影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电影产业需求量也在这里摆着,所以预告片行业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实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市场上,有三到五家大的预告片或者是综合型物料公司是很正常的,也是能够符合行业现状的。所以我们一直是在支持、呼吁和鼓励更多的同业者出现。为什么呢?因为需要公开透明和健康的市场,才能够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体系构成一个有益的补充。很简单的一点,我们进入到这个行业里以后, 我们要怎样看待自己?我们是懂一点电影的生意人,还是尊重市场的电影人?这是不同的定位。那对于我们来说,很明确的是,第一,我们是影迷,我们喜欢电影。第二,当时代走到这一步以后,我们用我们的热情去支援,或者说反哺电影行业,是义无反顾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警惕自己,咱们不是吸血鬼,不是从电影这个吸金怪兽上去吸血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在过得有尊严的同时,对这个行业本身也是有益的。只有大家一起把这个行业做大了,那么电影这个行业才能有希望。」
就在采访张小北当天的早上,微博上曝光了一篇《云图》被删减的内幕新闻。作为一名专业的剪辑人员,我们请教了张小北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中国电影存在审查制度,这是所有引进片所必须面对的悲哀现实。」张小北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电影人的心声。
张小北也透露,「太空堡垒」也曾经接到过类似删减影片的工作邀约,不过全被他们拒绝了——「作为一个电影人,必须要尊重市场和观众,但不能仅仅只尊重钱。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仍然要对电影本身心存敬畏——至少,不去成为帮凶」。或许,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坚持和底线。
从资深影迷到职业影评人,再到预告片制作人,中间还有无数行业相关的积累和经验。张小北一路走来,身份不断地转化,都是为了最后成为导演这一个目标。随着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跨行成为了导演,即使之前没有任何的跟组经验,也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似乎一时之间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昆汀,认为拍电影,只需要看的电影够多就足够了。
这是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在面对资本市场时永恒的尴尬。我们每一位相关人士,或者爱好者身处其中,都能嗅出其中的一丝浮躁和混乱。
但是,只要始终保持着对电影最初的热爱,对电影艺术层面矢志不渝的追求,就永远不会迷失在如今多少有些浮华和喧嚣的市场风暴里。
「我只是一个影迷」,或许,这不仅仅是张小北这些年做这些事的初心,也是无数默默执守在文创行业的从业者们,对这个行业的初心。
![]() |
太空堡垒吉祥物「大侠」,它正在展示太空堡垒获得的预告片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