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地球日
没想到这个地球日又是一个哭泣的地球日。此刻美东晚上11点多,地球日即将过去,此刻身在最相关领域,比起两年前那个无助的不知solution的我,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只是没有想到两年的那个哭泣的地球日在今天又会重演。
早上设置了6点20分的闹钟去上瑜伽课,噩梦中被闹钟惊醒,以前从来不会有这样的噩梦,但这是第二次梦到亲人离世,闹钟一响立刻清醒了,马上把手机的飞行模式关掉和家人联系,但我不敢说自己做了这样的梦。忐忑地去上瑜伽课,幸亏老师不错,甚至她还特别提醒今天是地球日,关注自己和环境的关联。下课赶回寝室吃饭,理东西去见教授,从10点开会到2点,又累又困,后面是一堆follow。
赶回寝室吃午饭,因为时差,还没收到家人微信。就看了前几天家人发我,我还没空看的家人出去春游的视频,边吃饭边看眼泪就往下掉,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遥不可及的家人和朋友。上星期Jihee说很多留学生会遇到的intrapersonal stress,就是和国内的那种联系变得遥不可及,helpless,不对称,国内各种喜忧都share不到,昔日的情谊被无情地慢慢冲淡。最后只有家人是一如既往的,于是留学生比以往更加care家人,但无论家人还是留学生,双方都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扯远了,吃了饭终于收到家里消息,没有事,也算放心了。
吃完饭忙着收邮件,约一个月前付了70美金申请费申请住宿,网申,写cover letter,做足了功课,昨天收到邮件说第一轮review我放在waiting list,我想不通了一封邮件过去问原因。收到回复邮件,说他们需要平衡个人申请材料优劣,性别,国籍,学校,专业来选择入住的人以确保diversity。我不觉得我材料差,我感觉更多是看出生的意思。我同学厄瓜多尔人,去年申请一下子就申请到,他们男女朋友还可以share1800刀的studio,在曼哈顿这绝对是捡到的便宜货。我和朋友当时得到反馈是两个女生不给住,那是给couple的,搞得我只能申请贵的单人间。对了,居然第二轮review完被rejected也不退申请费。我就做好思想准备,期末完找房子吧。
收完邮件,看完了这个星期edx上的vernacular building的视频做了作业。赶去见另一个教授和同学讨论研究项目的期中review,说好的4点半到5点的会,我和德国教授都是按时到的,无奈人不齐不能开会,拖到4:50开始,搞到5:45结束,摔!搞到我5点的课上课只能迟到!这课上得我也一泡火,team work这种烂事简单现在说起来就是,4个人的team work的一个人说大话不顾其他人,自己想拿A,你也别做到让其他人拿B拿C的地步可以吗?被指定和这种人分在一个team,我真心够倒霉。。
下课一进寝室楼就各种闹哄哄的,不喜欢做电梯,慢慢走上楼,然后再楼梯看到有个学生一边哭一边打电话,亚裔小姑娘,看着是本科生,怪可怜的。我问她,她说没事,我后来出去路过,一看,还在那里哭。我跟着眼泪也差点掉下来,跑回寝室给她写了一张小卡片,送了一个小本子,其实我很羡慕她,要哭的时候还有人可以打电话。一个人在外面的幸苦并不是说physically lonely,而是感到一种segregation。
再回寝室快9点了,开始炒个菜吃晚饭。然后看到白人室友男朋友,说是我室友不舒服了一天,现在已经变得非常舒服了。我中午看到室友她说吃坏了,她还能跟我开个小玩笑,现在我去一看她就在房间里哭。,她给她妈打了电话,她妈挺放心一点没有要来的意思。仔细问了她男朋友说是昨晚出去两个人都吃坏了,吐了一天。我说你们快去医院或诊所吧,室友说她根本走不动。印度室友说uber搞活动,你们走到地铁站那里叫车只有5刀。可是我室友根本站不起来,别说搭校车地铁这种事。她男友也不舒服根本弄不动她。印度人打电话给学校public security了,几分钟后,鱼贯而入十几个校警,查证件,做记录,值班RA也来了,十分钟后EMS的人到场询问情况,把室友摆在轮椅上,她男友一起跟着出去了。
于是整个一地球日,就是各种人与环境的各种哭泣。倒是印证一早瑜伽课上那句话,人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你发现世界和你一起在哭。
从刚开学时到手的offer教授说因为没有预算不能招我开始,这个学期各种不顺。很多时间花在低效率的team work上,很多时间花功夫做某些事,最后完全证明是浪费时间被推翻或者被忽视。edx上港大的vernacular architecture是我这学期enroll的MOOC中第一门打算坚持学下去的,之前enroll了一堆和数据分析有关的课,各种原因都不继续了。这门课打算学下去,它属于建筑学是一方面,但我之前也已经drop掉一门意大利的很fancy的建筑课,更主要港大这门课有很深的来自亚洲的文化根基,对里面提到的案例比较有共鸣。那天Y Hu跟我说她学化学时从共价键,离子键想到的人与人的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其实我觉得这门课也给了我这种思考,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不仅仅是艺术,更包括了价值观,个人哲学,信仰等等。造房子也不是只是为了让人住,而是承载了很多文化元素。课上有个教授说,vernacular architecture很多时候其实就像一个地方的微观社会写照。如果你对着一只设计精美的笔有一肚子问题:这个是用什么做的?具体怎么生产?可以有什么用?能用多久?这些问题你一样可以问一个建筑。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文化群体都是各种不同的解读。
culture shock对我来说,是我发现当各种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时,人性中那些丑陋的部分在每个国家都一样。最近看到一篇论文说,当使用不同有机物resources时,厌氧消化反应(Anaerobic Biodigestion)的效率更高。当我发现国内遇到过的那些让我厌恶的丑陋的事被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不同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时,那种丑陋的总体效果被量级式的放大了。
最近重新开始去瑜伽馆上课,一分钱不赚,学习之外还要花这个钱很心疼,但练习算一种慰藉。一早出门练习回宿舍时很多人刚睡眼朦胧准备去上课,让我回想起一年多前准备GRE和托福的情景,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学习。虽然很辛苦,但那时候心无旁骛,不需要自己出选择题给自己选。瑜伽现在对我来说,physical challenge很大,腰的问题导致很多很多动作做不到或者很难。更多是一个mental relief,并督促我多一些self mindfulness和discipline,所以我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挑剔老师,很幸运,目前试课下来发现大部分老师我都比较喜欢。
看了两年前的那个日记,没想到这个the Center的物业依然这么差,前不久的热浪让租户怨声载道。这是不是属于设计缺陷呢?最近对biomimicry比较有兴趣,在考虑要花时间研究一下,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放下身段向自然学习,而不是bioutilization的单向利用
早上设置了6点20分的闹钟去上瑜伽课,噩梦中被闹钟惊醒,以前从来不会有这样的噩梦,但这是第二次梦到亲人离世,闹钟一响立刻清醒了,马上把手机的飞行模式关掉和家人联系,但我不敢说自己做了这样的梦。忐忑地去上瑜伽课,幸亏老师不错,甚至她还特别提醒今天是地球日,关注自己和环境的关联。下课赶回寝室吃饭,理东西去见教授,从10点开会到2点,又累又困,后面是一堆follow。
赶回寝室吃午饭,因为时差,还没收到家人微信。就看了前几天家人发我,我还没空看的家人出去春游的视频,边吃饭边看眼泪就往下掉,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遥不可及的家人和朋友。上星期Jihee说很多留学生会遇到的intrapersonal stress,就是和国内的那种联系变得遥不可及,helpless,不对称,国内各种喜忧都share不到,昔日的情谊被无情地慢慢冲淡。最后只有家人是一如既往的,于是留学生比以往更加care家人,但无论家人还是留学生,双方都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扯远了,吃了饭终于收到家里消息,没有事,也算放心了。
吃完饭忙着收邮件,约一个月前付了70美金申请费申请住宿,网申,写cover letter,做足了功课,昨天收到邮件说第一轮review我放在waiting list,我想不通了一封邮件过去问原因。收到回复邮件,说他们需要平衡个人申请材料优劣,性别,国籍,学校,专业来选择入住的人以确保diversity。我不觉得我材料差,我感觉更多是看出生的意思。我同学厄瓜多尔人,去年申请一下子就申请到,他们男女朋友还可以share1800刀的studio,在曼哈顿这绝对是捡到的便宜货。我和朋友当时得到反馈是两个女生不给住,那是给couple的,搞得我只能申请贵的单人间。对了,居然第二轮review完被rejected也不退申请费。我就做好思想准备,期末完找房子吧。
收完邮件,看完了这个星期edx上的vernacular building的视频做了作业。赶去见另一个教授和同学讨论研究项目的期中review,说好的4点半到5点的会,我和德国教授都是按时到的,无奈人不齐不能开会,拖到4:50开始,搞到5:45结束,摔!搞到我5点的课上课只能迟到!这课上得我也一泡火,team work这种烂事简单现在说起来就是,4个人的team work的一个人说大话不顾其他人,自己想拿A,你也别做到让其他人拿B拿C的地步可以吗?被指定和这种人分在一个team,我真心够倒霉。。
下课一进寝室楼就各种闹哄哄的,不喜欢做电梯,慢慢走上楼,然后再楼梯看到有个学生一边哭一边打电话,亚裔小姑娘,看着是本科生,怪可怜的。我问她,她说没事,我后来出去路过,一看,还在那里哭。我跟着眼泪也差点掉下来,跑回寝室给她写了一张小卡片,送了一个小本子,其实我很羡慕她,要哭的时候还有人可以打电话。一个人在外面的幸苦并不是说physically lonely,而是感到一种segregation。
再回寝室快9点了,开始炒个菜吃晚饭。然后看到白人室友男朋友,说是我室友不舒服了一天,现在已经变得非常舒服了。我中午看到室友她说吃坏了,她还能跟我开个小玩笑,现在我去一看她就在房间里哭。,她给她妈打了电话,她妈挺放心一点没有要来的意思。仔细问了她男朋友说是昨晚出去两个人都吃坏了,吐了一天。我说你们快去医院或诊所吧,室友说她根本走不动。印度室友说uber搞活动,你们走到地铁站那里叫车只有5刀。可是我室友根本站不起来,别说搭校车地铁这种事。她男友也不舒服根本弄不动她。印度人打电话给学校public security了,几分钟后,鱼贯而入十几个校警,查证件,做记录,值班RA也来了,十分钟后EMS的人到场询问情况,把室友摆在轮椅上,她男友一起跟着出去了。
于是整个一地球日,就是各种人与环境的各种哭泣。倒是印证一早瑜伽课上那句话,人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你发现世界和你一起在哭。
从刚开学时到手的offer教授说因为没有预算不能招我开始,这个学期各种不顺。很多时间花在低效率的team work上,很多时间花功夫做某些事,最后完全证明是浪费时间被推翻或者被忽视。edx上港大的vernacular architecture是我这学期enroll的MOOC中第一门打算坚持学下去的,之前enroll了一堆和数据分析有关的课,各种原因都不继续了。这门课打算学下去,它属于建筑学是一方面,但我之前也已经drop掉一门意大利的很fancy的建筑课,更主要港大这门课有很深的来自亚洲的文化根基,对里面提到的案例比较有共鸣。那天Y Hu跟我说她学化学时从共价键,离子键想到的人与人的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其实我觉得这门课也给了我这种思考,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不仅仅是艺术,更包括了价值观,个人哲学,信仰等等。造房子也不是只是为了让人住,而是承载了很多文化元素。课上有个教授说,vernacular architecture很多时候其实就像一个地方的微观社会写照。如果你对着一只设计精美的笔有一肚子问题:这个是用什么做的?具体怎么生产?可以有什么用?能用多久?这些问题你一样可以问一个建筑。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文化群体都是各种不同的解读。
culture shock对我来说,是我发现当各种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时,人性中那些丑陋的部分在每个国家都一样。最近看到一篇论文说,当使用不同有机物resources时,厌氧消化反应(Anaerobic Biodigestion)的效率更高。当我发现国内遇到过的那些让我厌恶的丑陋的事被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不同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时,那种丑陋的总体效果被量级式的放大了。
最近重新开始去瑜伽馆上课,一分钱不赚,学习之外还要花这个钱很心疼,但练习算一种慰藉。一早出门练习回宿舍时很多人刚睡眼朦胧准备去上课,让我回想起一年多前准备GRE和托福的情景,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学习。虽然很辛苦,但那时候心无旁骛,不需要自己出选择题给自己选。瑜伽现在对我来说,physical challenge很大,腰的问题导致很多很多动作做不到或者很难。更多是一个mental relief,并督促我多一些self mindfulness和discipline,所以我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挑剔老师,很幸运,目前试课下来发现大部分老师我都比较喜欢。
看了两年前的那个日记,没想到这个the Center的物业依然这么差,前不久的热浪让租户怨声载道。这是不是属于设计缺陷呢?最近对biomimicry比较有兴趣,在考虑要花时间研究一下,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放下身段向自然学习,而不是bioutilization的单向利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