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笔记|在法国寻踪莫奈
本文刊登于《外滩画报》589期 :http://www.bundpic.com/2014/04/54812.shtml 文/ WindyYe

奥赛博物馆,坐落在塞纳河边,在这个以收藏印象派画派作品闻名的博物馆里,约莫有88副莫奈的真迹。 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笔下的Tuilerie公园,就坐落在博物馆的对岸,绿树,喷水池,周围的建筑,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那个样子。Tuilerie公园的西北边就是 monceau公园,那些莫奈画中穿着华服的贵族享受阳光和下午茶的草地,如今已被嬉戏的孩子盘踞。 我还找到了莫奈笔下的巴黎Saint-Lazare车站:木头搭建的屋顶,远处依稀可见的楼房,汽笛鸣起,燃烟袅袅,特有的光影处理手法,为画面罩上了一层朦胧,对比如今现代化的高速列车道和3层购物中心,历史的沧桑感立现。 在法国的其他地区,莫奈的踪迹也得以探寻:盛装打扮的贵妇享受碧海蓝天的诺曼底小镇Trouville, 莫奈早年的住所Argenteuil,以及晚年的归宿Giverny花园,还有那幅最著名的《日出印象》的绘制地点:Le Havre港口等等。 这也许就是在法国看莫奈最特别的地方,随处可以在找到其作品的真实还原,可以依稀寻见其生活轨迹,可以追溯和回望那个属于印象派的时代,所走过的街道,所停歇的咖啡馆,很可能就是当年莫奈,塞尚,马奈,毕沙罗们齐聚的地方。 更何况,这里还有莫奈亲自设计的展室,亲自栽培的花园,不仅在看画,思画,更是入画。

橘园美术馆以收藏莫奈的晚年巨作《睡莲》系列而闻名,8幅作品分置于2个椭圆型的展室内,环抱四周。 第一个展室以睡莲为主,色彩瞬变所呈现的光影调和,绿色的睡莲叶,火焰般的花朵,水面亦真亦假的幻影,让人感觉无边无际,仿佛融入了荷塘。 坐在展室中心的沙发上凝视,瞬间被作品的张力包围,所有睡莲似乎都随波自然漂流,所有的颜色都在消解、交融,成为无数有意无意的光圈,再与观者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向外扩散。 第二个展室的主角似乎变成了河畔的垂柳,作者从上到下绘制了树干,孤独地矗立着,四周的柳丝轻飏拂动,背后则是数亩方塘,天光云影,睡莲好似扑闪的眼睛,又染上了柳丝的绿意,游走其间。 在那紫色,蓝色渲染的潭水背后,还能感受到莫奈丝丝的忧郁和急躁,此时的他眼疾已深,亲人陆续离世,孤独和对光阴的留恋,让莫奈更加疯狂地埋首绘画,他梦想着让画作填充整个空间。为此,橘园美术馆将内部改装配合莫奈作画,并由其亲自设计了这一展厅。 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是:“当我正以《睡莲》画作来装饰一个大厅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沿着墙面转换,以一致的整体包围所有的墙面,应该会引起一种无止境整体的幻觉,一种无边无际的波动;因为过度劳累而绷紧的神经,应会因为这止水的闲适而放松。对住在其中的人而言,这个房间应会提供一个可供安静冥思的避难所,仿佛在一个绽放着花朵的水族箱里。” 1927年,《睡莲》系列作公开展出。从此,它惊艳着每一个进入橘园的人,“莫奈睡莲室”——这就是印象艺术之巅的视觉盛宴了。

来到Saint Lazare车站搭一趟车,即刻就到了Giverny花园。 1883年,莫奈决定定居于此,将这里分为花园和水园两部分。 在花园,他引进大量日本花卉,依着花木自身来的生长形态和生长周期设计花园,红色、棕色、橘黄、蓝色等色调的花丛错落其中,呈现出自然的视觉动感。普通花种与稀有花种混杂种植,加之各品种开花的时节不同,从4月到10月,每月都有花开花谢。 在水园,他建造了一个人工湖,岸边种满了垂柳和竹林,几座绿色小桥跨于池水之上,池塘中则种满了睡莲。水园的规划处处流露着日本园林的影子,给人一种参禅入定之感。 在踏入庄园的那一刹那,已然开始迷茫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画中。掩映在花草中的日本桥,缤纷的鲜花,静谧的睡莲池,淡粉色的外墙内带东瀛装饰的起居小楼,藤蔓,垂柳,一转身一回头,似乎都能在莫奈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识。 花卉与水相合,天光水影间构成了莫奈心中最理想的“印象”,在Giverny,没有莫奈的画,也不需要看画,因为已经在画中。在生命里最后的43年,莫奈隐居于此,留下了大批传世之作,其出色的园艺技巧也在Giverny花园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1856年,法国最早的印象画家尤金•布丹在勒阿弗尔遇见了十八岁的莫奈,对他说:“你要抓住第一个印象不放,因为它才是正确的。” 此时,新一代青年开始与传统学院派展开交锋,“你画你看到的、感觉的、需要的东西。” 因此在他们摈弃天使谪凡、耶稣受难、玛利亚的哀伤。他们的灵感也不是来自圣经故事或者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触动他们的是夕阳下的港口,是巴黎的大街小巷,是法国的乡村,是风吹过的树林,是农民在小酒店高谈阔论,撑阳伞的淑女……他们把画架搬到田埂湖边,把塞纳河河畔当做天然工作室,让阳光、空气、清风、晨曦暮色都落到他们的画布上。 他们与官方和传统舆论抗争,在一次次饱受尖锐批评的画展和个人生活的窘迫境遇中坚持绘画理想。 印象派领军人物莫奈,大半生与贫困斗争,与主流评论界的鄙夷抗争,一生挚爱的妻子在三十多岁撒手人寰,儿子也随后在战争中牺牲,唯独到了晚年,方才被世人接纳,稍获名利。 理解印象派,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难,光阴,色彩,笔触,构图,信手捏来的风景就让人惊叹。但当了解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我才了解到画布背后,原来饱含着执着,悲愤,以及那明亮色块下反照的惨淡人生。看懂了画作背后的故事,理解了画家的人生境遇和整体时代,也许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印象派,方能直击心灵,震慑灵魂,完成艺术的本质目的。 也许,只有亲临巴黎,亲临法国,走过莫奈曾走过的轨迹,走过莫奈,马奈们作画室的塞纳河畔,走过莫奈作品里真实存在的地方。才能理解那些柔和色彩背后的坚持和伟大,以及伴随着的痛苦代价吧。 塞尚曾经这样夸赞过莫奈:“他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 那双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庆幸我们还能在法国,依稀看到。 -------- 来法国,如果喜欢莫奈,不可错过: 1,橘园美术馆:http://www.musee-orangerie.fr/ 莫奈晚期巨作《睡莲》就收藏在馆内,展馆由莫奈亲自设计。 2,奥赛博物馆:http://www.musee-orsay.fr/ 顶层常规展馆,收藏大量印象派真迹。不容错过。 3,马蒙丹博物馆:http://www.marmottan.fr/ 世界上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馆 4,Giverny 莫奈花园:http://fondation-monet.com/ 莫奈一花一木修建的花园,在这里,可以找到画中很多熟悉的场景,春天花开时来这里,分外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