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胡说 | 伪女权之辩
终于得空整理衣柜,唤好友来指点搭配,免得出街画风不对,拉开衣柜,好友惊呼:“天,怎么一柜黑!”我便在一边哂笑,倒仿佛年轻人必配红与绿。
这年头大家张口闭口必谈的所谓“极简主义”,不掺一脚,就仿佛被时代遗弃。知乎上有句出了名的老话:“培养品味即培养偏见”,懒姑娘如我,就不必费心追逐潮流,暗囤一柜黑衣,有时自己埋头进去,都分不清外套与长裙,对外便可标榜为独特品位,毕竟与精心配饰的同龄人相比,也实属难得的异类。人家贴起标签,就不会太过费力。
常说不要被标签限制,大概年轻还有无限可能性,被框定似乎是可耻的事。但好友征求香水要买50ml还是100ml,我便费心费力游说,一旦选准一款,就该坚持长期使用下去,闻香识女人,要成为你的一种特质。人家一闻便知是你,这才是香水的意义。她们便笑我固执,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只有一瓶香水?再说,用大牌香水的女人多了去,怎么就能知是你?
私以为时尚的真谛在于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是不甘沦于“沉默的大多数”而勇敢发出声音。却发现追逐时尚的人一窝蜂涌过去——流行九分裤,不管春夏秋冬,在哪里都要露着脚脖子;流行薄荷绿,不管是否合衬,就人人都要点缀;流行牛仔破洞,便满世界都晃着关节炎裤——若人人都追求相同的“时尚”,岂不是与时尚的初衷背道而驰?
现在我又重新理解时尚,大概真正的时尚便是合衬——只有合适的东西,才能够体现性格。其实我也同样对热衷追逐潮流的人充满敬意,因为毫无疑问,他们都足够热爱生活。但我却希望每一个置身潮流的人,都能够认真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还有处事方式把握到位。时尚说到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助你将这种自我认知通过剪裁、色彩、配饰展示出来。时尚杂志上动不动提出口号——“追求真我”——但须知时尚只是追求真我的某一环节,绝非渠道。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令合适的服饰演绎出它的使命。
冯唐在《致女儿书》中写道:“身材比脸蛋重要”,我十分认同,大概脸蛋儿也服从正态分布。好身材天生有,但毕竟也是少数,逆天基因不是人人都有福消受,就连维密天使走秀前都严格控制饮水,以防身体水肿,可见大多好身材都是后天修炼得来。年轻人自可仰仗细胞代谢的速度,但身材不仅仅只是身材——以意志打磨每一寸肌理,对抗所谓“基因的恶意”,更体现着难能可贵的自我管理天赋。
衣服之所以好看,不是因为衣服,而是因为穿衣服的身材。时装周上长腿细腰的模特人人架副墨镜,衣架身板大概披着麻袋也别有风味。谁规定了美,女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古时候男性争夺繁衍后代的机会,以肉眼辨别女性腰围去判断对方是否怀孕,那些腰围小的女性便成为争夺对象,经过自然选择,蜂腰便成了标准。女性乳房用以哺育后代,越丰满的女性越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审美趋向女性丰满的乳房,其实也无可厚非。因此,说什么“身体是我们女人自己的,男人没有发言权”之类,倒显得是无理取闹之举。
重新刮回来的“男装女穿”旋风席卷各大时装杂志,在偏男性装扮中融入些许女性化元素,这种冲击将使得女性特质更加显著,这无疑是女权的一种进步。欧洲女性解放运动之前,腰以下的部位被牢牢遮盖,独立裤管让双腿曲线毕现,被视为有伤风化,战后重建需要女性参与社会劳动,才开始享受穿裤子的权利。直到后来的后来,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将男装带上屏幕,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这等同于向男性公开叫板,以穿男装的方式向男性宣称,你们能做的事,我们女人也可以。但有过之无不及,有些女孩本末倒置,一味抹杀自己的女性特质,便以为自己摇起了女性主义的大旗。
她们像男人一样以体力为荣,用习得的男性品质去和真正的男性较量,这是一种低级的女权,甚至是一种伪女权,因为一旦开始抹杀女性特质,就是潜意识里承认女人的品质不如男人,这是一种隐性的倒戈。所以那些自称“女汉子”的女孩生活粗糙,将“像男人”视为一种荣耀,仿佛就能得到某种不同于一般女性看似柔弱体质的力量。以我浅薄的理解,平权的意义在于男女分工明确,但还需彼此适度依靠。女人的力量毕竟可怕,每一个男人都必须借由女人的子宫降临人世——但其实我对极端女权主义者们的嘴炮十分厌烦,除了少数真正为维护弱势女性而争夺权利的人以外,其他人大概都只是来凑凑热闹,或者为了贴上女权的标签才作势女权,就仿佛能和别人区分得开。我觉得那些不抗争的人,要么是奴性使然,要么是处于上风。
斗争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分斗争。不明就里便参与抗争大潮,一方面是不了解女权主义,一方面是不了解女性自己。其实也不必人人带锥形bra出街,个性抑或力量,本质都是对自己的洞悉,外加对世界的一点好奇。
你们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束缚我也好,不束缚我也好,反正五指山都压不住我,男权又能耐我何。女性的游戏里只应该是女性自己,关男人何事。
2015年04月23日
姑苏城 寒山寺 夜读人
言碧落
这年头大家张口闭口必谈的所谓“极简主义”,不掺一脚,就仿佛被时代遗弃。知乎上有句出了名的老话:“培养品味即培养偏见”,懒姑娘如我,就不必费心追逐潮流,暗囤一柜黑衣,有时自己埋头进去,都分不清外套与长裙,对外便可标榜为独特品位,毕竟与精心配饰的同龄人相比,也实属难得的异类。人家贴起标签,就不会太过费力。
常说不要被标签限制,大概年轻还有无限可能性,被框定似乎是可耻的事。但好友征求香水要买50ml还是100ml,我便费心费力游说,一旦选准一款,就该坚持长期使用下去,闻香识女人,要成为你的一种特质。人家一闻便知是你,这才是香水的意义。她们便笑我固执,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只有一瓶香水?再说,用大牌香水的女人多了去,怎么就能知是你?
私以为时尚的真谛在于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是不甘沦于“沉默的大多数”而勇敢发出声音。却发现追逐时尚的人一窝蜂涌过去——流行九分裤,不管春夏秋冬,在哪里都要露着脚脖子;流行薄荷绿,不管是否合衬,就人人都要点缀;流行牛仔破洞,便满世界都晃着关节炎裤——若人人都追求相同的“时尚”,岂不是与时尚的初衷背道而驰?
现在我又重新理解时尚,大概真正的时尚便是合衬——只有合适的东西,才能够体现性格。其实我也同样对热衷追逐潮流的人充满敬意,因为毫无疑问,他们都足够热爱生活。但我却希望每一个置身潮流的人,都能够认真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还有处事方式把握到位。时尚说到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助你将这种自我认知通过剪裁、色彩、配饰展示出来。时尚杂志上动不动提出口号——“追求真我”——但须知时尚只是追求真我的某一环节,绝非渠道。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令合适的服饰演绎出它的使命。
冯唐在《致女儿书》中写道:“身材比脸蛋重要”,我十分认同,大概脸蛋儿也服从正态分布。好身材天生有,但毕竟也是少数,逆天基因不是人人都有福消受,就连维密天使走秀前都严格控制饮水,以防身体水肿,可见大多好身材都是后天修炼得来。年轻人自可仰仗细胞代谢的速度,但身材不仅仅只是身材——以意志打磨每一寸肌理,对抗所谓“基因的恶意”,更体现着难能可贵的自我管理天赋。
衣服之所以好看,不是因为衣服,而是因为穿衣服的身材。时装周上长腿细腰的模特人人架副墨镜,衣架身板大概披着麻袋也别有风味。谁规定了美,女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古时候男性争夺繁衍后代的机会,以肉眼辨别女性腰围去判断对方是否怀孕,那些腰围小的女性便成为争夺对象,经过自然选择,蜂腰便成了标准。女性乳房用以哺育后代,越丰满的女性越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审美趋向女性丰满的乳房,其实也无可厚非。因此,说什么“身体是我们女人自己的,男人没有发言权”之类,倒显得是无理取闹之举。
重新刮回来的“男装女穿”旋风席卷各大时装杂志,在偏男性装扮中融入些许女性化元素,这种冲击将使得女性特质更加显著,这无疑是女权的一种进步。欧洲女性解放运动之前,腰以下的部位被牢牢遮盖,独立裤管让双腿曲线毕现,被视为有伤风化,战后重建需要女性参与社会劳动,才开始享受穿裤子的权利。直到后来的后来,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将男装带上屏幕,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这等同于向男性公开叫板,以穿男装的方式向男性宣称,你们能做的事,我们女人也可以。但有过之无不及,有些女孩本末倒置,一味抹杀自己的女性特质,便以为自己摇起了女性主义的大旗。
她们像男人一样以体力为荣,用习得的男性品质去和真正的男性较量,这是一种低级的女权,甚至是一种伪女权,因为一旦开始抹杀女性特质,就是潜意识里承认女人的品质不如男人,这是一种隐性的倒戈。所以那些自称“女汉子”的女孩生活粗糙,将“像男人”视为一种荣耀,仿佛就能得到某种不同于一般女性看似柔弱体质的力量。以我浅薄的理解,平权的意义在于男女分工明确,但还需彼此适度依靠。女人的力量毕竟可怕,每一个男人都必须借由女人的子宫降临人世——但其实我对极端女权主义者们的嘴炮十分厌烦,除了少数真正为维护弱势女性而争夺权利的人以外,其他人大概都只是来凑凑热闹,或者为了贴上女权的标签才作势女权,就仿佛能和别人区分得开。我觉得那些不抗争的人,要么是奴性使然,要么是处于上风。
斗争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分斗争。不明就里便参与抗争大潮,一方面是不了解女权主义,一方面是不了解女性自己。其实也不必人人带锥形bra出街,个性抑或力量,本质都是对自己的洞悉,外加对世界的一点好奇。
你们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束缚我也好,不束缚我也好,反正五指山都压不住我,男权又能耐我何。女性的游戏里只应该是女性自己,关男人何事。
2015年04月23日
姑苏城 寒山寺 夜读人
言碧落